第一图书网

数字文学

莱恩•考斯基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莱恩•考斯基马  

页数:

303  

译者:

单小曦,聂春华,陈后亮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表现出了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数字文学”的概念并不是考斯基马第一个提出来的,但他却是较早对数字文学进行直接、正面特别是较系统性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关于数字文学的理论研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建构,而是建立在对大量数字文学经典作品的细读和分析基础之上的。 《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Digital Literature——From Text to Hypertext and Beyond)是芬兰当代学者莱恩·考斯基马(Raine Koskimaa)的博士学位论文和相关论文的结集。作者从更根本的“数字”出发思考新媒介文学问题,把超文本文学看成数字文学的主要代表,对超文本技术、超文本文学的形成、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较细致的梳理分析。

作者简介

莱恩·考斯基马(Raine
Koskimaa),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师从美国著名学者布赖恩·麦克海尔(Brian
McHale)。现为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askyla)艺术与文化研究系数字文化教授,《赛博文本年鉴》(Cybetext
Yearbook)系列的创始人和编辑,电子文学组织(Electronic Literature
Organization)的文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游戏研究》(Gamestudies)的评论理事会成员,国际数字艺术与文化大会(Digital
Arts and Culture
Conference)的程序组成员。近年来在数字文化、数字义学、超文本与赛博文本、电子游戏研究、读者反应批评、媒体应用、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及叙事学等方面著述广泛,其中数字文化、数字文学、电子游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西方学界具有一定影响。
单小曦(1971—
),男,吉林松原人。文学博士(后),2008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艺与传媒、数字文学等理论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人事部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共5项;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共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多篇被国内权威报刊转载、摘编和评介。
陈后亮(1979—
),男,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学术兴趣在于曲方后现代文艺理论。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和主持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2项。在《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国外理论动态》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聂春华(1978—
),男,广东韶关人。2003年毕业于汕头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美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0年7月出站后调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美学,发表论文20多篇。

书籍目录

莱恩·考斯基马的数字文学研究(代译序)
中译本前言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数字文本与文学
一、文字处理器与桌面出版系统
二、超文本
三、计算机网络
四、文字冒险游戏
五、原型超文本
六、数字文学
七、交互性与时间性操作
第二章 超文本史与赛博理论
——从麦麦克斯存储器到遍历文学
一、范尼瓦·布什:超文本的先知
二、泰德·尼尔森:超文本的幻想家
三、超文本群体的理论和文学
四、赛博文本和遍历文学
第三章 代替与置换:印刷小说的极限
一、遍历的基本理论
二、《微暗的火》:有四种变体的游戏6l
三、“多行性”的变体:罗伯特·库弗的《昆比与奥拉,瑞典人与卡尔》和《临时保姆》
四、另一种变体: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命运交织之城》
五、最后一种变体:胡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
六、未选择的路径:雷蒙·费德曼《要就要不要拉倒》中的二手叙事
七、建构中的叙事:吉尔伯特·索伦蒂诺的《蔬菜烩肉》
第四章 本体互渗
——从违规到核心策略
一、融合分岔的小径
二、印刷超文本小说
三、超文本小说中的本体互渗
第五章 超文本小说叙事的视觉结构
一、交互性叙事
二、零度视觉:《下午》
三、作为隐喻的地图:《胜利花园》
四、将叙述视觉化:《拼缀女郎》
五、超文本小说美学
六、结论
第六章 阅读《胜利花园》
——竞争解释与材料碎片
一、《胜利花园》概观
二、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
三、《胜利花园》中的超文本结构
四、单循环
五、框架故事——阴谋,虚拟现实,超文本之梦
六、指涉的互文领域
七、竞争解释——材料碎片
第七章 寻找《加利菲亚》
一、失落的加利菲亚的寻宝者
二、从界面时间到神话时间
三、《加利菲亚》的虚拟空间
四、永恒的阐释循环
五、如何解释超文本小说?
第八章 当语词不再静止会怎样?
——协商新的阅读惯例
一、用户使用说明
二、元文本说明
三、测试与错误
四、尾声:抵抗性阅读
第九章 处于模糊地带的超文本小说
一、这个课堂上有超文本么?
二、从菜单栏到空间导航
三、在空间中拓展
四、超文本小说在时间中位于何处?
五、从超文本到赛博文本
六、文体与边界
七、电子书
八、我们并非一无所见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论文
走向数字文学——时间动态学与赛博格作者
赛博文本的挑战:数字世界中的文学教学
多层分析中的数字文学教学
寻找模拟时间
超文本小说细读
汉英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章节摘录

  不应忽视另一条历史发展线索,那就是文学自身的先锋派传统,这一传统曾不断挑战和逾越文学的表达限度。马克·萨珀塔(Marc Saporta)的《第一号创作》(CompositionNo.1)是一沓一百页的散页纸,这意味着每次阅读之前这些书页都会被“洗”一次,亦即每次阅读读者都会面对一个随机排列顺序的文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微暗的火》(Pale Fire)由前言、诗歌“微暗的火”以及对这首诗的大量评注与索引构成--读者有多种选择去整合和解释这四个部分,由此会潜在地产生和“真正的故事”相当不同的结果。  胡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azar)的《跳房子》(Rayuela)包含了155个可按照任意顺序阅读的章节(但作者在开头推荐了一个特别的顺序:根据这个顺序读者可以像“跳房子”一样从文本的一个章节跳到另一个章节)。罗伯特·库弗的短篇小说《昆比与奥拉,瑞典人与卡尔》(Quenbyand Ola,Swedeand Carl)是个结构设计精巧的文本,其不确定的指涉以及隐含的聚焦者使得对这个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布莱恩·麦克海尔将库弗的故事解释为:卡尔是一位商人,正在度假钓鱼,他可能与其导游的女人上了床,也可能没有;如果他和她们中的一个上了床,那她或者是瑞典人的妻子昆比,或者是他的女儿奥拉;无论他与谁上了床(如果他确实和其中一位上了床的话),瑞典人要么发现了这件事,要么没有。所有这些可能性都在库弗的文本中实现了。”  ……


编辑推荐

《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编辑推荐:作为数字文化的一个亚领域,今天的数字文学在技术和审美上在有着极其多样化的手段。进入新的数字文本世界相当有挑战性,本书可以为初学者了解这一既有难度但又非常有趣的新的文学实验领域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也有足够的理论探讨和对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为那些早已熟悉数字文学的人们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东西。除了《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中反思的所有新的写作和阅读形式,作者强调了基本的连续性:数字文学是文学表达的自然延伸,而非与传统的彻底决裂。纵观考斯基马的《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表现出了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数字文学”的概念并不是考斯基马第一个提出来的,但他却是较早对数字文学进行直接、正面特别是较系统性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关于数字文学的理论研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建构,而是建立在对大量数字文学经典作品的细读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的研究也并没有因为上一点而停留在文学批评层次,而是力图整合前人相关理论成果,深入到更基础的文学理论层面,积极进行了数字文学理论的建设;他反对将数字文学与印刷文学割裂开来,而是在两者的承继关系中致力于寻找数字文学的独特生产方式和美学特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数字文学 PDF格式下载



关于文学及其理论的扩界问题 或许能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不错,很前沿的书


发货很快,书也挺新,但书封皮很脏,看起来像是在地上放过沾了很多土和灰的样子。书里面倒是新的。也是急着做作业,将就一下喽。突然发现译者之一是教过我们的老师,可惜不熟,要不就可以问他借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