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北大到南开

高尔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高尔森  

页数:

345  

字数:

2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我的一生中,确切地说,在2011年春节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写自传的事。2011年春节后,在与二弟尔鑫的闲谈中,他建议我写自传。他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从抗战开始,国家的变动,你都曾经历,而且亲身尝受了跌宕起伏、荣辱浮沉。你应当写下来,让后代看看。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自己这一生的经历虽然谈不上丰富多彩,却也不乏可写之处。写下来,至少可以从我的经历里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人生,也许,还能引发人们去思索。

作者简介

高尔森,安徽巢县人,1929年8月出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同年到南开大学任教,198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顾问、天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税务》杂志顾问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等。著有《英美合同法纲要》,《国际税收浅论》、《国际经济法文选》,主编有《国际税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通论》、《台胞投资企业法概论》、 《南开国际经济法论文集》,《南开国际经济法论文集(续集)》和《再续集》,并发表论文30余篇。20世纪50年代初曾出版英,俄文译著3本。主编的《国际税法》一书于1991年获第四届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于19928:获第二届司法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86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91年被评为天津市市级优秀教师。1988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选人《大洋洲及远东地区名人录》,1998年又被该中心选人《国际名人传略词典》第26卷。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童年(1929.8~l941.8)
 一、安庆
 二、芜湖
 三、日本侵华后的逃难
  巢县、炯炀河与三河赴武汉途中在武汉赴湘西途中所里雅溪
第二章 初中阶段(1941.9~1944.7)
 一、赴永绥读初中
  报考被录取搭货车去永绥
 ……
第三章 高中阶段(1944.9-1948.7)
第四章 大学阶段(1948.9-1952.8)
第五章 南开六年半(1952.9-1959.2)
第六章 芜湖二十年(1959.3-1979.4)
第七章 初回南开(1979.5-1982.2)
第八章 大拼搏(1982.3-1988.5)
第九章 加拿大、美国行(1988.6-11)
第十章 继续拼搏(1988.12-1995.5)
第十一章 建立国经法所(1995.6-1998.8)
第十二章 退休后的岁月(1998.9—)
后记

章节摘录

一、安庆 1929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二日)我出生于安庆,在安庆度过了这一生中最早的四年。因年幼,记得的事情很少。 我出生时家住荣德里,我记得离安庆名吃甘毛饺子(实际是馄饨)不远,有一个院子,两层楼。出生后,母亲不喂奶,雇有奶妈。尔静1931年出世后也雇有奶妈。至今我还记得两位奶妈的相貌,我的奶妈圆脸、瘦小,尔静的奶妈长脸、壮实。据母亲说,我的奶妈奶质不佳,几次要换,但我认奶,换不掉。这也许是我从小身体不好的原因。 祖父在安庆住过。我记得他带我到迎江寺茶楼吃点心。我唱了儿歌《小船摇》,祖父夸我聪明。有一次,祖父和外祖父各坐一部人力车逛街,我坐在祖父的车上。外祖父说:“我快要走了。”祖父说:“我先走,你还有半年。”我并不懂这些话的含义,回家后告诉了母亲。后来母亲说,没有过多久,祖父就在安庆去世了,享年69岁;半年后,外祖父也逝世。至今我也不明白祖父为什么说得那么准。 母亲常带我去外祖父家。在我的记忆里,大门紧对着城墙,房子和院子都很大。当时我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外祖父每喝完中药就把药罐扔到院子里。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也没有问。外祖母姓夏,慈祥和蔼,总给我拿来吃的和玩的。 母亲还常带我去几位舅舅家。我所记得的只有他们的面貌和所住的房子。大舅、二舅和三舅都是母亲的堂兄,但关系亲密,往来频繁,母亲十几岁时多半住在大舅家。母亲只有一个胞弟,而我当时唯独对这位亲舅舅毫无印象。 4岁前,在我身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件是半岁时患中耳炎,流脓不止,奶妈在火柴棍上裹棉花搅脓水,结果左耳膜全搅没了,右耳耳膜有穿孔,害得我一辈子听力不佳。另一件事是4岁时在家中大水缸边舀水玩,掉人缸中,保姆下楼遇见救出。据说若再迟延,定将无命。玩水和掉进水缸的情景至今我仍记得很清楚。 二、芜湖 1933年夏,父亲调任芜湖高级农业学校校长,后来又兼任芜湖高级商业学校校长,全家迁居芜湖。先住在官沟沿,旧式房屋,有天井,走廊很宽;后来搬进商校;最后住的永新里5号是一座楼,共10间,月租30银元。 在芜湖,我进了幼儿园,胆小,整天都要保姆陪,还常回头看保姆在不在。不仅在幼儿园,在家门口也胆小。我在里弄骑童车时,只要见到生人,常吓得脸变色,立刻奔回家中。长子高宁年幼时也一样,真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1936年,我进入中江小学,读了两年。只记得学校紧挨着县政府,进校门后要走很长的一条通道才能看见教室和操场。还记得校长胡守恒和一位毛老师。有一次,不记得为什么事,毛老师曾叫我去她家。她住在阁楼上,房间小,家具破旧,同自己的家大不一样,让我吃惊。在我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人与人的境况竟会如此不同的印象。我对中江小学的印象虽少,但20世纪60年代,我还专门去找过它,它已经不存在了。我去找是因为庶美在中江小学上过幼儿园,我俩在同一个校门进进出出至少有一年。我的终身伴侣竟是我儿时的同学,如果学校还在,我俩携手同游,该多有意义。可惜这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已经不存在了。 进小学后。父母让我练练胆量,叫我一个人住一个房间。早晨总是厨师小黄叫我起床上学。有一天他喊迟了,我踢了他一脚。后来听姑母说,我穿的是皮鞋,把小黄的腿踢青了,小黄躲在厨房里哭。这是我一生中所做的唯一的坏事,多年来有时想起此事总是不安。1972年我在炯炀河遇见了小黄,我热情地问好,同他拉家常,邀请他来芜湖,想弥补我多年来对他的愧疚之心。 放学回家,我总爱在父亲的书房里消磨时光。书房的一个角落里摆着父亲为我订的《儿童世界》、《小朋友》和一些画刊。这是放学后最喜欢翻阅的。除此而外,我还喜欢开留声机,唱片有京剧也有歌曲。我在六七岁时就开始接触京剧,不过,虽常听,却不会唱,因为太难了。歌曲则不同,“渔光曲”、“大路歌”和“桃花江”,耳熟能详,至今还会唱。 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常随母亲看京戏。看戏时对每一个角色都要问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且,还有一大堆“为什么”,弄得崔伯母(农校总务主任崔一民伯伯的夫人)不敢同我一起看戏。因为芜湖本地没有京剧戏班,外地来的戏班又不很多,所以戏看得很少。不过,总算对京剧的场面有了印象。P3-6

后记

在我的一生中,确切地说,在2011年春节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写自传的事。2011年春节后,在与二弟尔鑫的闲谈中,他建议我写自传。他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从抗战开始,国家的变动,你都曾经历,而且亲身尝受了跌宕起伏、荣辱浮沉。你应当写下来,让后代看看。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自己这一生的经历虽然谈不上丰富多彩,却也不乏可写之处。写下来,至少可以从我的经历里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人生,也许,还能引发人们去思索。 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想过写自传,从天津迁居上海时,书籍基本上送给南开大学图书馆和法学院资料室,有关的材料、信件和名片等都处理了。要写,只能靠记忆。幸好我的记忆力尚佳,许多年代久远的事都记得相当清楚。有些人的姓名一时想不起来,过几天突然又冒了出来,真正忘掉的极少。对于实在没有把握的事,我就打电话问老同学或老同事。幸运的是多年的相片仍在,多数有拍摄日期。有的相片背面还写明了何时、何地与何人。这可帮了大忙。在写这本传记中,我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真实。事情本来怎样,就怎样写,不虚夸,不掩饰。 由于我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笔写,再抄到稿纸上。半年中,写了近20万字。有些累,但还能吃得消。这大概要归功于1998年退休后的“养尊处优”,平时生活坦荡,无虑无忧。只是在最后的一个月里,抄稿半个小时,就觉得大脑发紧,必须休息后才能接着干。现在,我已满82周岁,在这个年龄能独立完成近20万字的书,心里着实高兴。 写到这里,必须感谢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同志的拨乱反正,否则,我绝对不可能获得第二次生命,绝对不可能焕发战斗的青春,在年过半百之后,还能为改革与开放拼搏20年,而没有这20年的拼搏,我这后半生还有什么可写呢?同时,对我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没有拨乱反正,我绝对活不到80多岁,也享受不到十多年的晚福,更谈不上在耄耋之年写自传。 最后,敬请读者不吝指教,特别是指出书中不妥与错误之处,谨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2011年10月初稿 2012年3月修改定稿


编辑推荐

高尔森编著的《从北大到南开》主要介绍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分别是童年、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南开六年半、芜湖二十年、初到南开、退休后的岁月等内容。本书内容介绍:我们家祖籍是合肥三河镇(今肥西县)。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祖父为避战乱携全家移居巢县炯炀河镇。曾祖父以何为生,父辈未曾说起,但祖父高衡卿曾读过几年私塾,估计尚可温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北大到南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