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律史的视界

梁治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梁治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梁治平将其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编为自选集。书分为两卷:《法律何为》与《法律史的视界》,一卷侧重于当下的法律与社会,另一卷偏重于法的历史和理论。梁治平先生一向立足于“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的法律文化观,拒绝套用流行的历史分期和法律分类去撰写历史,更反对对历史作教条式的裁断,而是将法律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法律史的视界》一书通过对自古罗马以来的中西方古代法律史和法律传统的细致研究,分析、探讨存在于古代法律制度背后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并在梳理这些观念和文化的同时,反思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

作者简介

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其主要著作包括《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法辨》、《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在边缘处思考》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法”辨 中国法律史上的民间法——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多元复合格局 清代的习惯法与国家法 从“礼治”到“法治”? 法律实证主义在中国 世纪礼法之争:晚清遗产谁人继承 法律的文化解释 法律史的视界:旨趣、方法与范式 人类的法:千年回顾 中国古法概说 说“抵” 文人判 诗谳 清官断案 法意与人情 法律中的人性 英国普通法中的罗马法因素 罗马名人祠 查士丁尼和他的法典 罗马法律中的希腊哲学 法律之文化观 法不等于法律 “公法”与“公法文化”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导言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跋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评论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跋 彼岸,不变的守望——梁治平先生专访 在边缘处思考(代跋)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两段话告诉我们,对外征战以刀兵相加,是为大刑;对内镇压以刀锯鞭扑,是为中刑、薄刑。所谓“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不外乎国家施行强力统治的手段。这就是中国青铜时代刑的起源和“法”的观念。这与中国青铜时代国家形成的历史特点完全吻合。当然,这样宽泛的法的观念逐渐有了改变,最后只限于对于犯罪的惩处。但最初兵刑不分的观念也时有反映,如《周礼•天官冢宰》所谓“五日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夏以后关于刑的记载更多,《荀子》说:“刑名从商”,《吕氏春秋》说商有“刑三百”。史载,商还有醢、炮烙等酷刑。至于周代,刑罚愈益系统、精细了。据《尚书•吕刑》,周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而且,“五刑之属三千”。《左传》还说周有刑书九篇。这也是很有可能的。总之,三代刑罚的酷烈和繁复当无疑义,这种现象与三代国家的特点和法的功能是分不开的。 国家与法所由产生的途径,不仅决定了国家的组织方式,而且也规定了法的社会功能。中、西法观念的根本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首先应从这一角度来认识。我们看到,古代希腊、罗马国家与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而不是任何一方以暴力无条件地强加于对方的命令。所以,尽管这种法不能不因社会集团力量的消长而偏于这一方或那一方,也不能不因为它是国家的强制力而具有镇压的职能,但它毕竟是用以确定和保护社会各阶级(当然只限于自由人)权利的重要手段,并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前提,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正义论和罗马的私法才可能繁盛发达起来,西方文明也才可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编辑推荐

《法律史的视界:梁治平自选集》由梁治平将其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编为自选集,偏重于法的历史和理论。梁治平先生一向立足于“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的法律文化观,拒绝套用流行的历史分期和法律分类去撰写历史,更反对对历史作教条式的裁断,而是将法律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通过对自古罗马以来的中西方古代法律史和法律传统的细致研究,分析、探讨存在于古代法律制度背后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并在梳理这些观念和文化的同时,反思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法律史的视界 PDF格式下载



本来是好书。但是,竟然带着红笔批注就发货了!!!前70多页,有大量红圆珠笔的批注。一部分还欲盖弥彰的用修改带涂上了。不知是哪位爷干的。亚马逊的管理混乱可见一斑了。库管是怎么管的,发货又是怎么控制的!!!


其实因为没有《法辨》,我才买它的。作者的文笔好,博学多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