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二十五)
2013-5
广西师大出版社
刘瑞琳 主编
无
2013年推出的第二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图片共30幅,反映的时代集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从台湾光复前后到两岸严重对峙的大约三十年的光景,系首次发表,极具价值。
本辑“特稿”《蒋介石其人》展示了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对蒋介石从1915年到1972年共57年间的日记的全面解读和深度思考,透过这些日记,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了解许多在档案、报纸中不曾记载的政治秘密。逃亡之路》记述了作者曾庆斯在“文革”期间,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经历;《姑苏女杰陆兰秀》追忆了即使遭遇迫害、面临生死抉择但仍然坚持独立思想、深刻批评“文革”错误的革命烈士陆兰秀;《逃亡之路》记述了作者曾庆斯在“文革”期间,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经历。
“人物”专栏,冰云《陈独秀寥落到晚年交游》描写了陈独秀晚年被开除出党、避居江津后,与章士钊、沈尹默、台静农、郑学稼、何之瑜等人的通信、交往,他晚年的境况,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先驱的坎坷命运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注脚;许述《你不一定知道的冯玉祥》一文里不仅可以看到中共内部对冯有另一种看法,还可以看到苏共、美国人以及国民党对他的观感与评价;还有淮茗《吴梅、黄侃两次交恶史实述考》、李宝《作为“文物大盗”的康生》。“风物”专栏,《狄思威路108弄4号》是陶希圣的外孙沈詝2012年回国后来到自己阔别六十余年的故居后的所思所感;“口述”专栏,《第一次执教武汉大学》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一部分。
“记忆”专栏,《无牵无挂地走吧:忆黄苗子、郁风伉俪》,舞蹈家江青回忆了与黄苗子、郁风的相识、相知的动人往事;邹宁远、倪慧如《中国志愿军张纪》追忆考察了参加1930年代西班牙内战的中国老志愿军张纪的生平故事;还有楚泽涵《对几位老师的回忆》、陈履生《照相馆往事》等文。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特稿]专栏 曾庆斯《逃亡之路》 杨天石《蒋介石其人》 高怀珠《姑苏女杰陆兰秀》 [人物]专栏 冰云《陈独秀寥落的晚年交游》 许述《你不一定知道的冯玉祥》 淮茗《吴梅、黄侃两次交恶史实述考》 李宝《作为“文物大盗”的康生》 [风物]专栏 沈詝《狄思威路1084弄4号》 [影像]专栏 秦风《走过从前:民间台湾生活影像》 日越/穆弓《送别蒸汽机车》 [记忆]专栏 江青《无牵无挂地走吧:忆黄苗子、郁风伉俪》 楚泽涵《对几位老师的回忆》 [口述]专栏 刘绪贻《第一次执教武汉大学》 [往事]专栏 陈履生《照相馆往事》 邹宁远/倪慧如《中国志愿军张纪》
版权页: 插图: 封面图片:榻榻米上的孩子 1950年代的台湾,一名幼儿在“榻榻米”上爬行。这是一所典型的日本住宅,内部的装饰与隔间也完全是日式的,连孩子穿的也是日式睡袍。台湾“光复”后,日本生活文化的痕迹大约又持续了二十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建筑大量更新后,才逐渐消失。(参阅本辑秦风《走过从前:民间台湾生活影像》) 封底图片:蒋介石、甘地、尼赫鲁 1942年2月,蒋介石夫妇访问印度,会见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右二)、尼赫鲁(左一)等人。(参阅本辑杨天石《蒋介石其人》,秦风老照片馆供图) 封二图片:日据时代,一个台湾家庭的结婚合影 照片中的长辈均穿汉服,新郎新娘则着西式礼服,而孙女穿的是日式和服。从三代人的穿着,可明显看出历史变化的痕迹。(参阅本辑秦风《走过从前:民间台湾生活影像》)(参阅本辑李佳达《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悲喜剧》,秦风老照片馆供图) 封三图片: 1992年,黄苗子给舞蹈家江青的题字“回风舞雪”(参阅本辑江青《无牵无挂地走吧:忆黄苗子、郁风伉俪》) 《蒋介石其人》 杨天石 二、蒋日记是他自我斗争,克己斗私的记录 第二点我想讲蒋介石日记的状况。很多读者都知道蒋介石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从1915年开始,一直记到1972年,一共是五十七年。五十七年日记里面丢掉四年,现在还保存下来是五十三年的日记。从保存下来的日记看,蒋介石是用毛笔写的,而且每天写。住院了他要写一句话“因病不能记事”,不能写日记。蒋介石晚年得了手肌萎缩症,手发抖,在这个情况下他要写上“手抖不能记事”。蒋介石这个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有个优点我称之为坚毅有恒。很多人都记日记,但是像蒋介石这样连续写日记,五十七年每天不断,这是他坚毅有恒的表现。蒋介石为什么记日记呢? 一个是学习曾国藩,曾国藩每天都记日记,所以蒋介石也每天都记。写日记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自我反省,蒋介石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他要做古往今来的第一圣贤豪杰,要做中华民国的模范。第二个目的是记录工作,指导工作,总结经验。 我们在座年龄大的朋友可能都记得,“文革”期间林彪曾经提出来要斗私批修,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我觉得蒋介石的日记,是他想通过日记来斗私,跟他自己进行斗争。所以蒋介石日记,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日记,每周蒋介石要写本周反省日记,每月蒋介石要写本月反省日记,到了一年终结了,蒋介石还要写上几千字甚至于几万字的本年反省日记。所以他记日记的目的是自我反省,总结经验。 为什么这样做?是革命需要,蒋介当年参加革命的引路人是陈其美。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参加同盟会,介绍蒋介石会见孙中山,所以我说陈其美这个人是蒋介石参加革命的一个引路人。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蒋介石很悲伤,自此下定决心,改邪向善,立志修身,按儒学要求自己,每天静坐反思,以提高自己的人品,来继续英士的革命事业。英士就是陈其美。 蒋介石年轻的时候由于家教不好,交了不少狐群狗党,生活比较放荡。但是从1916年开始,他为了继承陈其美的革命事业,下决心要把那些坏毛病改掉,他记日记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坏毛病,立志做一个革命者。 蒋介石日记现在人们都可以看到,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胡佛档案馆分四批向全世界公布了蒋的日记,每一个外国人凭护照都可以阅览,每一个中国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也都可以阅览。本来这个日记两年以前就准备出版,但是后来蒋家的后人发生矛盾,所以这个出版计划停滞了。但是我相信过几年这个日记还是会出版,大家都有机会看到。 有读者可能会问,蒋介石日记的真实性到底怎样?如果蒋介石在日记里面讲假话,说谎,我们岂不是受骗上当了?我的看法:第一,蒋介石日记记自己的私人生活,例如1919年5月8号,蒋介石到香港,他就说:“见色起意,记过一次”,就是说,我看到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很漂亮,起意了,动心了。怎么样呢?记过一次。蒋介石有个女朋友叫介眉,这个介眉想嫁给蒋介石,蒋介石说“不忘介眉”,如果我不把介眉这个女孩子忘掉的话,我凭什么来立志,凭什么来立业。他说:“欲立品,先戒色。”意思是说,今天我邪心勃发,但是还好,我没堕落。说“见姝心动”,“姝”就是漂亮的女孩子,这心理可丑,“遇艳心不正”,艳也是漂亮的女孩子,碰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有不正的念头,记过一次。这些都是蒋介石自我斗争、克己斗私的记录。 第二,记骂人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蒋介石喜欢骂人,例如他骂胡汉民是胡贼,不知道廉耻,坏蛋里的坏蛋,厚颜无耻之极,说他利令智昏,禽兽之肉,不足食也。不足,是不配让我吃他的肉。再比如,孙科是孙中山的少爷,蒋介石在日记里骂他不肖,“总理之一生为其所卖,不仅卖党,而且卖国”。说他庸暗、愚蠢、糊涂、狂妄,是非不明,是阿斗一流人物。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小舅子,蒋介石骂他狡猾、骄横跋扈,绝不可用,说他是罪魁祸首。孔祥熙是蒋介石的亲戚,蒋介石骂他可耻之至。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蒋介石骂他们两个无耻。还有个空军总司令叫周至柔,蒋介石骂他,说枪毙十次都不够。 蒋介石日记里面,几乎所有人,他的同事、朋友、亲戚他都骂,只有一个人吴稚晖,国民党元老,蒋介石不骂。那么宋美龄他骂不骂?也骂,只不过骂得比较巧妙,比较隐蔽。例如1972年5月27号蒋的日记,说到中兴宾馆视察,中兴宾馆在阳明山,蒋介石原来跟宋美龄住在台北士林官邸,这一天蒋介石搬到阳明山上去了,说:最近我的精神苦痛,为什么呢?因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孔夫子的话,蒋介石把它抄在这个地方,说“独居自修”,我一个人待着吧,自己修养自己。6月12号又讲“切勿近之”,一个是女子,一个是小人不能靠近。这里的小人指的是谁呢?小人指的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女子指的谁呢?女子指的就是宋美龄。所以说蒋介石在日记里面连宋美龄都骂。 大家想,他既然写了自己的私人生活,那些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而且骂了这么多人,这样的日记自然是不能公开的。我的看法,他的日记有相当大的真实性,比较可靠。我这样讲,不等于说他的日记没有缺漏,没有扭曲的地方。例如1938年,汪精卫从重庆偷偷跑到越南的河内,准备从河内到香港,到上海,干吗?跟日本人谈判。汪精卫对抗战失去信心,要到香港去跟日本人谈判,当汉奸。这时候戴笠的一批特务追到河内,在深夜里翻墙入院,向汪精卫住的房间扫射。但是汪精卫很狡猾,在前一天的晚上,汪精卫和他的秘书换了房间。国民党的特务扫射的是汪精卫秘书的房间,汪精卫搬了卧室,安然无恙。大家想,汪精卫是国民党的元老,是国民党的副总裁,第二号人物。要暗杀这样一个人物,没有蒋介石的命令,我想戴笠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暗杀汪精卫肯定是蒋介石的主意。暗杀汪精卫,把汪精卫杀掉,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是应该的,因为他要投降日本。但是蒋的日记怎么写的呢?这么八个字,“刺汪未中”,即是说刺杀汪精卫没有刺中,“不幸之幸”。我看这段日记的时候就很奇怪,刺杀汪精卫是好事情,去刺他而没有打中,这是遗憾的事情啊,但是蒋介石却说“不幸之幸”,居然认为没有刺中是幸运的事情。蒋介石为什么这么写?我想蒋介石是要塑造自己崇高的道德形象。蒋介石不赞成汪精卫投降日本,所以此前曾给汪精卫出主意,让他到欧洲去修养,还把护照准备好,把美金准备好,劝汪精卫:你别投降日本人,你别跟日本人接触,你到欧洲去吧。 他怎么会突然派特务去暗杀汪精卫呢?所以他要把自己塑造成道德上的完人,他是有意这么写的。 我研究蒋介石,日记得出这么两个结论,如果研究近代史不看蒋的日记是很大的损失,但是看了什么都相信,也会上当。……
沈昌文(出版人)——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冯克力(出版人)——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记录或许难免变得陈旧、破损,但历史却将永远鲜活。而这大概也就是《温故》的生命所在了。 雷颐(文史学者)——我觉得历史大量的是被遗忘,只有少数的被记忆,尤其说让国民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实际上主流媒体是有选择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让你记住什么,忘记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谢泳(文史学者)——我觉得《温故》的意义,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卢跃刚(文史学者)——《温故》一方面是要锻炼大家恢复记忆,要重温记忆,我觉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诉很多人,他们的所有行为是要被记忆的,正在被记忆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终也会被挖出来,这个我觉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经常讲,人们要有点儿起码的历史感,如果没有这历史感的话,后果就特严重。 刘方炜(文史学者)——有很多人物,很多历史过程,但这东西呢在这之前并不进入正史。但是你会发觉,你把这一块儿挑出来,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张冠生(文史学者)——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 傅国涌(文史学者)——“温故而知新”,从《老照片》的风行到《温故》在书刊丛中脱颖而出,决不仅仅是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这么简单,关键还是“知新”,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带有温情的新材料、新见解,虽不是高头讲章、宏大叙事,却让历史真相在细节中慢慢浮现出来。 范泓(文史学者)——我们在“温故”时一定要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若一味地剑拔弩张,或“单向度”地要和谁去较什么劲儿,“温故”便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说到底,“温故”是为了“知新”,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赵克风(文史学者)——《温故》里写历史,没有人云亦云,观点也许不同,但真实严谨。我也有这种要较真的劲。 秦风(老照片收藏家)——这么多年着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
《温故25》编辑推荐:1.《温故》珍贵文本,日记中的“蒋介石其人”+最早彻底否定“文革”的陆兰秀——特稿《蒋介石其人》,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对蒋介石57年日记的全面解读,可看到蒋介石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了解不曾记载的政治秘密。《姑苏女杰陆兰秀》摘录“文革”工纠队对陆兰秀的多次审讯记录,追忆这位深刻批评“文革”错误的烈士。2.《温故》故人故事,晚年陈独秀+你不一定知道的冯玉祥+吴梅与黄侃的交恶——“人物”专栏《陈独秀寥落的晚年交游》,陈独秀晚年被开除出党后,与章士钊、沈尹默、台静农等人通信、交往;《你不一定知道的冯玉祥》,中共内部、苏共、美国以及国民党对他各不相同的评价。《吴梅、黄侃两次交恶史实述考》根据两人的日记,新解学术史公案。3.《温故》公民记忆,忆“逃亡之路”+念陶希圣故居+刘绪贻口述自传——特稿《逃亡之路》,作者曾庆斯回忆“文革”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经历;“风物”专栏《狄思威路108弄4号》,陶希圣外孙沈詝2012年回国后来到自己阔别六十余年的故居;“口述”专栏《第一次执教武汉大学》,首次刊出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一部分。4.《温故》中国影像,民间台湾生活影像+送别蒸汽机——“影像”专栏《走过从前:民间台湾生活影像》,展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境;《送别蒸汽机车》,以富有冲击力的一组照片纪念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批蒸汽机车,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逝去的一个时代。
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沈昌文(出版人)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记录或许难免变得陈旧、破损,但历史却将永远鲜活。而这大概也就是《温故》的生命所在了。——冯克力(出版人)我觉得历史大量的是被遗忘,只有少数的被记忆,尤其说让国民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实际上主流媒体是有选择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让你记住什么,忘记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雷颐(文史学者)我觉得《温故》的意义,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谢泳(文史学者)《温故》一方面是要锻炼大家恢复记忆,要重温记忆,我觉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诉很多人,他们的所有行为是要被记忆的,正在被记忆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终也会被挖出来,这个我觉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经常讲,人们要有点儿起码的历史感,如果没有这历史感的话,后果就特严重。——卢跃刚(文史学者)有很多人物,很多历史过程,但这东西呢在这之前并不进入正史。但是你会发觉,你把这一块儿挑出来,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刘方炜(文史学者)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张冠生(文史学者)“温故而知新”,从《老照片》的风行到《温故》在书刊丛中脱颖而出,决不仅仅是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这么简单,关键还是“知新”,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带有温情的新材料、新见解,虽不是高头讲章、宏大叙事,却让历史真相在细节中慢慢浮现出来。——傅国涌(文史学者)我们在“温故”时一定要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若一味地剑拔弩张,或“单向度”地要和谁去较什么劲儿,“温故”便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说到底,“温故”是为了“知新”,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范泓(文史学者)《温故》里写历史,没有人云亦云,观点也许不同,但真实严谨。我也有这种要较真的劲。——赵克风(文史学者)这么多年着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秦风(老照片收藏家)
无
可看可阅,让人一直26272829303132买下去......
冲着理想国的品牌看的,整体还不错
一如既往的保持了高水准。不是被评为五星的书,我怎么会去买呢?
好书,一期不落一直买。。
满意,很好的购书体验!
这本图书是我的最爱。
我是读了《悦读》后再来买这本书的里面的内容还是如此的吸引我的身心对于历史的温故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只是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这样的文章所以让我们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有更清楚的认识也让我们更有自己的判断和思想
不错,已经从1追到了25,还在继续追~
书很不错,是我喜欢的类型,就是有点贵。
很好非常喜欢,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