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年游踪

周华军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作者:

周华军  

页数:

325  

Tag标签:

无  

前言

  周华军的腔调 夏坚勇  游记一类的文字这些年颇有风靡之势,甚至有了更时尚的说法,叫行走文学。若稍加梳理,便可以发现这中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家们写的。作家们当然也喜欢旅游,但“游”的目的是为了“记”。“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一边消魂一边就想着文章的谋篇布局。他们的游记大都经营得不错,满腹经纶,遍地珠玑。但有时也难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或故作高深地掉书袋、洒狗血。另一种是游客写的。这些人天性好游,追求一种旅游过程中的自由与放达。但他们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游过以后信笔为记,目的也不是要在文坛上插一脚,而是为了留下一份生命的记忆。既然是信笔为之,笔下也就不那么讲究,所谓兴之所至,玩玩而已。但也有一不留神就玩大了的,例如《徐霞客游记》。徐霞客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名声就是由一部游记带来的。这恰恰证明,真正的好东西往往不是刻意经营的结果,反倒是玩出来的。  、周华军无疑属于第二种情况,现在,他玩出了一本《十年游踪》。  说文章写得不好,往往讥之为“流水账”。其实流水账也有写得很精彩的,你看《徐霞客游记》,煌煌80余万字,通篇都是流水账。周华军的游记也大都取流水账的写法,但其中的叙述、描写、交代、抒怀皆张弛有度,文笔亦如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既有天马行空的大视野,又有看似随意却颇见匠心的精微刻画。更难得的是自由抒写中的率性与真诚,相比于时下那些拿腔做调的伪叙述,显示了某种精神气质上的高贵与执著。  例如他写乌镇:“乌镇的美,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一个字—— ‘乌’……这灰暗深沉的氛围在许多旁人看来不畅,但江南水乡就是这种酽酽浓浓的味道,乌镇则尤其突出——镇如其名,一片乌色,道不尽的历史沧桑。”这是一种色调。  他写沙坡头:“雕塑身后的黄河滚滚东去,流经沙坡头时猛然一拐,如腾飞的蚊龙蜿蜒翻滚,将大地划了几个巨大的圆弧。岸旁沙丘上绿树连绵,一路追逐黄河而去。……此时天高云淡,沙坡头大漠壮观,黄河水烟波浩淼,一派塞外美景。”这是一种气势。  他写银川:“贺兰山如父,黄河如母,银川则似一支如意,呈长条形横亘在贺兰山和黄河之间,依仗着父亲伟岸身躯的遮挡和母亲温柔怀抱的哺育,成就了河套平原的丰饶。”这是一种情怀。  他写剑门:“向右一拐,车子便行进在山间了,远远望见剑门,却也不急着赶去一看究竟,且停且走,在山涧上的石桥边走一走,到山背后的古寺边逛一逛……”这是一种语感,“且停且走”四字尤妙。  这些都是大处作笔。再看: 他写沙溪古镇,先写“一路上我曾在头脑中将它细细地想了一遍,那情形就像一个男子相亲前揣想未见面的女子一般,有些兴奋,有些不安”。这样的比喻已经有点出彩了。及至进了古镇,在寻常巷陌中看到的则是:“穿着朴素的少妇抱着牙牙学语的幼儿,无所事事地走门串户……有几户人家传出炒菜的锅碗瓢盆声,菜香阵阵袭来,渐渐地弥漫到整个小巷……耳边不时刮进来一两句苏州评弹,那吴侬软语,让你听得浑身舒坦……”再写老街上的矮脚楼,“在那些墙壁上,有模糊的革命语灵,有解放前的老字号,真实的陈旧气息,让人有种浓浓的怀旧情结。”这样一路看过来,又很自然地想到同为古镇且眼下正大红大紫的周庄,两相比量,高下立见:“周庄是媚俗的交际花,而沙溪则是未经雕琢的纯洁的处子”,充满了对商业旅游的排斥和对原汁原味的文化古镇的眷恋。  周华军是个资深驴友,他从来不屑于跟着旅行社在导游的杏黄旗下走花观花,而是自己开着车天南海北地闯荡。看他的游记,我们也和他一起体验着旅途中的种种经历:车祸、疲劳、奇遇、趣事、沙尘暴…… 也跟着他破解各种文化谜语:关于青海“花儿”和宁夏“花儿”的异同;关于“尕”字的诠释;关于永乐宫壁画中诸神头戴十二旒冕、十一旒冕及十旒冕的缘由;关于中亚和西亚的穆斯林东迁,繁衍为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回族)的历史;关于“胭脂峡”与“阏氏峡”抑或“焉支峡”的析疑;关于杨柳青年画与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艺术风格的比较;关于“天子驾六”与“驾四”学术争论的追溯。车过阵仓,便想到当年楚汉争雄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听那个汉语蹩脚的越南导游喜欢用 “这个那个”的口头禅,便想到国内那些芝麻官们的腔调,并且认为如果此君到中国作报告会“更像个领导”。在青海互助一家偏僻的小饭馆里,所有的“特色菜”全是土豆,便有了“千万别把自己也吃成个土豆样” 的调侃。生活中的周华军并不是一个有趣的人,大家都说他有点“闷”,不声不响,你说了笑话他也坚决不笑。可是在他的游记中,却处处充满了_机智、情趣,还有那种源自渊博的历史知识的哲理。都说文如其人,但周华军其人沉默寡言,其文却华彩纷呈。  旅游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尽管有时会很辛苦。但在《十年游踪》里,我们亦不时听到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无论是面对着胭脂峡中的贫困儿童、泰山石级上的挑山工、长年难归的打工仔,还是日月山下由于过度放牧和挖掘虫草而凋敝的草原,这样的叹息都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中感到一份苦涩和沉重,并且由此而想得更多。天然的抒情气质与现实的忧患意识的结合,使这本游记有了不同于一般的风花雪月之作的份量。在这里,我不能不说到对一部伟大作品的一点小小的不满足,它就是吾乡先贤徐霞客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的文笔固然相当优美,但美文所记,只见山光水色、幽穴奇峰,却不见少许关于社会问题和民生冷暖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我也因此一直不认为徐氏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因为文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在于它内在的情怀与风骨,在于对社会和人生的叩问。这样评论徐霞客可能有点大不敬,也可能会引起乡党的忿懑,那就不说也罢。  在《风雨太湖》一文中,周华军这样写太湖:“湖面仿佛一张巨大的绸缎,轻薄的一层。不知是不是那位戏水的哪吒玩得兴起,抓住绸缎的一角用力扯动,竟扯出万千气象来。”把水面比作绸缎的甚多,算不上有多好,但好就好在后面扯动出的“万千气象”。《十年游踪》的书名虽然并不惊艳,但你只要轻轻掀开书页,也是可以领略其中的“万千气象”的。  是为序。  (作者系原江阴市作家协会主席)

内容概要

游记一类的文字这些年颇有风靡之势,甚至有了更时尚的说法,叫行走文学。若稍加梳理,便可以发现这中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家们写的。
《十年游踪》是对周华军过去十年来旅游生涯的一次定格。我知道,从现在起,我又将走上下一个未知的地方。
《十年游踪》的内容为周华军的腔调,行者华军,乌镇的感觉,沙溪访古,登泰山记,漓江纪行,纵情西部……

作者简介

周华军,男,1971年生人,出生在千古游圣徐霞客的故乡江苏江阴。公务员。苏州大学财经学院毕业,爱文史,爱旅游,作品相继在多家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十年游踪》为作者第一部作品集。

书籍目录

周华军的腔调
行者华军
乌镇的感觉
沙溪访古
登泰山记
漓江纪行
纵情西部
江阴——镇江——宝鸡
宝鸡——天水——兰州——西宁
西宁——青海湖——互助
互助——兴仁——中卫
中卫——青铜峡——银川
银川——六盘山——固原
固原——平凉——渭南
渭南——洛阳——江阴
章丘留痕
文思泉涌百脉泉
黑陶文明城子崖
粉荷青苇白云湖
苍颜静默朱家峪
川西北十二日行
第一天:在路上
第二天:前往汉中
第三天:穿越剑门蜀道
第四天:三星堆和大熊猫
繁育中心
第五天:从都江堰到卧龙
第六天:走过米亚罗
第七天:大草原
第八天:一路高歌向九寨
第九天;九寨的水
第十天:路经黄龙
第十一天:翻越秦岭奔河南
第十二天:归家、结束语
补记:我曾到过地震重
灾区
越南第一眼
引子:越南越南,越走越南
越南导游讲越南
越南首都,走马观花
中越边境,不尽恩怨
走进下龙,尘封记忆
天平范氏家风
游走粤南
从江阴到深圳
从深圳到开平
从开平到珠海
人在珠海
从珠海到广州
从广州到江阴
山东肥城的“文化之旅”
枫泾水乡的如水生活
行走南太行
写在前面:太行魂魄的
诱惑
岳飞庙:人间正气坦荡荡
殷墟:在历史之问穿越
袁林:不可捉摸的历史
红旗渠:一个年代的奇迹
石板岩:山水之间有大美
郭亮村:绝壁上的传奇
会逃寨:天梯盘盘多艰难
行车苏北
穹窿山迎春
人在那片海
大别体验
茶铺村即景
大别山之夜
穿行天堂寨
西山随笔
杨梅熟了
遥想当年明月
幽幽古巷
风雨太湖
我的渤海湾
我的行程
吴桥艺人竞风流
御河侧畔杨柳青
屏障锁钥连山海
大连风情何处是
大海的不同表情
蓬莱之北有仙山
惊艳
前往桂林,夜空
城市光影
景,一路伴随
心,并不孤独
只为那一地的金黄
一片文化滋养的沃土
虢国的前世今生
画笔绘就的辉煌永乐宫
在晋南土地上行走
废墟边的遐想
寺院与爱情
未敢更上一层楼
一个将军的身后光环
坐拥华夏第一城
晋博园的半天时光
陈延敬的为官之道
黄河:母亲的守望
锡崖沟的朴素生活
后记

章节摘录

  乌镇的感觉说起乌镇,乌镇的感觉很快就回来了。  乌镇的美,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一个字——“乌”;我游遍了江南的右大古镇,相比之下,她又凭空地少了些喧闹,少了些凌乱,少了些模仿,少了些无奈。她只是“乌”的镇;仅一个“乌”字就把握了乌镇的整体色调,这灰暗深沉的氛围也许在旁人看来不畅,但江南水乡就是这种酽酽的浓浓的味道。乌镇则尤其突出——镇如其名,一片乌色,道不尽的历史沧桑。  江南的三月多雨。沐着飘忽的雨丝,我与友人贤、青、斌徜徉在乌镇的记忆中。  与所有的江南小镇一样,乌镇也少不了码头浆房,药铺饼店,酒楼茶馆,小桥驳岸。这次是老天爷格外垂青,把原本就仪态万千的乌镇扮得更加烟笼雾罩,扑朔迷离,记忆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增添了许多梦幻的色彩,三三两两的小木船横七竖八地横在飘渺的水巷里,一如我们在传统中国水墨画中见到的一样。此情此景,在多情的我们看来,忍不住便要诗兴大发了。  说起来乌镇很有历史,很古老。据说六千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隋朝时有了古运河,成为两省三府的接壤要冲,镇区由东南西北四条沿河大街呈十字形交叉构成,交叉处为中心闹市。街市皆依河道,民居临河而建,沿河成街,水阁河埠密布两岸,又以桥连街,河桥街屋融为一体,一派典型的水乡风情。怪不得有国外游人惊呼其为中国威尼斯。  乌镇长期以来因为只通水路,尘俗世嚣不易入得,安定的日子连同安定的情绪,让生活的人们构建了一种特色。虽说江南一带一直是文人渊薮之地,崇尚文字,文质彬彬,知书达理,但乌镇却另有一番风貌。  我每到一地,买书是必不可少的;据书中介绍,在乌镇旧时的茶馆中都见不到鲁迅笔下那一类花五文钱就在柜台外喝酒的长短工,这里的饮者很绅士,极常见陆文夫境界里的临窗独品者。可惜,在旅游大潮狂飚的近年我们已无福看到这悠哉游哉的桃源生活。今日机缘凑巧,被雨水润得发亮的青石板小巷很少有游人的踪迹,茶馆里靠窗临河的桌子旁,竟有几位茶客笃定心在品茗观雨。这时的茶馆,摆脱了寻常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热闹劲儿,那些闲适世家在粉墙小院内养鸟种草、玩棋赏桂、嚼曲含香、品茗谈艺的情趣,仿佛又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名人自然是旅游点推介的重点。乌镇人学会开放以后,茅盾晶牌自然是要打的,自从“盾牌”打响,乌镇的文章便直往极品里去,茅盾与乌镇携手升值。丰子恺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特例,不用说,阿宝和缘缘堂的名声也日渐远播。用文化装点门面并不是江南人特有,只是江南人更肯动脑筋罢了;作为旅游开发的后来者和追随者,乌镇随后跟进的自然是古为今用、人为我用的丰富多姿。  在乌镇不必刻意地寻求一些诸如文化底蕴之类的东西,人们一踏上这写满历史斑痕的土地,走染坊、酒坊、铺子、书院;过文昌阁、翰林第,看道观、戏台、庙场;抚百床、木雕、古玩、摆件;选丝棉、布鞋、糕点……就扎扎实实做了一回前人。金家厅“满月、周岁、婚嫁、拜寿”的排场以及旧时江南人家“清明踏青、立夏称人、中秋赏月、腊月小更”给了你一个早先的小康世界,淋漓地展示了古镇的深度。  驻足帮岸、水阁、廊棚,欣赏着水面上的“野渡无人舟自横”,遐想着传统在现实面前显露的那一份凄清的美,对面河岸上民居高高的马头墙无声地伫立,勾起的不仅仅是沧桑往事。这百年的石板路,这历史的幽巷,风采是有些黯然,然而现代人要的就是这种氛围。假如要做隐士,这里是很适合“中隐隐于市”的地方。想茅盾《我的故乡》“昭明书室依旧,唐代银杏宛在”之句,在南栅苍老的古银杏下,依稀可闻南朝昭明太子随沈约在此的读书声,恍然不知身在何处了。  雨中的青石板铺进历史的深巷,令人留恋,她仍可将你带向悠远。  想想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也许,在这时,在这里,你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份情境。同样是雨巷,却感受到了戴望舒以外的东西。  去乌镇罢。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十年游踪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