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文化漫步
2012-10
文汇出版社
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编
261
200000
2002年,第一本《上海文化漫步》诞生。在那本书的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多年来,文化评论的‘缺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躲进了象牙塔,缺少对社会生活的敏感,缺乏对文艺创作的审视,从而使评论缺少了现实意义精神,导致聚焦不准;二是成为商业包装的手段,以金钱为标准的广告式评论丧失了文化评论的客观性,有的甚至迷失了方向,成为一种伪评论。” 转瞬之间,十年过去,第十本《上海文化漫步》出世。我们欣喜地看到,评论的“出席”现象多起来了,评论的氛围开始浓起来了,评论的良知开始凸显出来了,评论对于创作的推进作用和对公众的引导作用开始增强了……这十年来上海文化评论的变化、发展,有着政府部门的着力推进,有着社会各方的共识协力,有着评论工作者们的执著坚持和长期奋斗。 这十年来,上海市文联秉承文化自觉,团结凝聚一批沪上文艺评论工作者,每年伴随广大读者做一次上海文化的“盘点”、艺术心灵的“漫步”,为上海文化评论氛围的营造、风气的引导、质量的提高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与那些或作惊人之语、或作华彩装饰的“畅销书”相比,《上海文化漫步》没有追求轰动效应;与那些或高深莫测、或寻章摘句的“学术书”相比,《上海文化漫步》也没有追求曲高和寡。它只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温和中肯的思索、日常闲话的姿态,细致而又沉着地将上海的文化艺术现象、人物、作品向读者娓娓道来,梳理着上海文化的脉络,记录着上海文化的印迹,留下上海文化的回忆……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说,回忆“不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它提供了各种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象形式和被给予形式,所以人们能够指出所谓最初的回忆,指出与任何知觉必然交织在一起的保留”。十年以来,读者也许正可在这回忆的“漫步”中体验文艺评论家们的体验,感受上海文化给予我们、也是留给将来的一份最初的、真实的滋味,可对上海十年的文化历程勾勒一条珍贵而清晰的轨迹,更可在这文化的“漫步”中体验上海文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文艺界的“坚守”与“承担”。为此,让我们向这十年来为《海文化漫步》撰稿的二十多位评论家表示感谢、表达敬意。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国际文化大都市蓝图的明确制定,上海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评论都得到了越来越大的支持。我们看到,评论平台的搭建、评论队伍的建设、评论资金的投入、评论氛围的营造,都使上海的评论生态日趋改善。上海的文艺评论正用真诚的心灵、主动的姿态和积极的作为促进创作、引导公众。 若我们以十年为界,可以发现,2011年的《上海文化漫步》不但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第十次上海党代会提出,2020年,上海将要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在今后的十年,上海必将迎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会需要像《上海文化漫步》这样始终亲历、陪伴和拥抱上海文化的前行,融记录性、思辨性、可读性为一体的评论文集。创作和评论,终将真正形成双轮并进、比翼齐飞的理想。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内文外俱思量;传承创造两当行;辗转艺术与市场;酬唱中西音韵扬;喜忧相伴路漫长等。
序
杨杨 文学
端木复 戏曲
朱光 话剧
王勇 音乐
唐明生 电影
姚扣根 电视
林明杰 美术
王琪森 书法
张麟 舞蹈
林路 摄影
郑土有 民间文艺
葛明铭 曲艺
蓝凡 杂技
胡洪庆 翻译
方军 创意
版权页: 那么,如何克服困扰、突破瓶颈?如何在西方流行文化和当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保持并发展自己?如何在充分尊重戏曲传统和观众审美睛趣的前提下,更好地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如何真正解决好继承和发展、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这要求戏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将经验和教训化为阶段性的成果。戏曲艺术工作者们懂得了尊重传统戏曲审美观是创新的根基,懂得了中国戏曲艺术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和表演体系不能因为引进现代科技的声光电而遭到破坏。同时,他们也懂得了戏曲的好听、好看要比深刻、深邃更加重要,懂得了强调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并不代表要让老百姓看不懂。戏曲保持个性的延续和特性的传承,十分重要,然而只有顺应时代、作出创新,才是其终极的目标。 江苏省淮剧团来沪演出的《太阳花》,便是自觉地走戏曲的原创之路、创新之路、提高之路的一个例证。这部抗战题材的淮剧早在十年前就已上演,十年以来该剧先后演出五百多场,经过不断修改打磨终成力作。不同于常见的概念化、公式化的抗战戏,《太阳花》将抗战推到背景,全力表现人物的精神情感;导演手法力避沉重话题,突出明亮色调,使舞台的呈现十分细腻。在这部综合艺术作品里,编导、服装设计、灯光造型乃至作曲配器,都经得起挑剔的眼光,特别是演员也是个个出色当行。陈澄饰演的方大姑,是一个有知识、有主见、善于应对的干练商人,她既是一位严肃的封建家长,又是一位慈爱的母亲。由此,当她面对每次打击时的所言所行,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合理性。陈澄以大段耐听、过瘾的唱,发挥出淮剧的剧种优势尤其是声腔特点,有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方大姑沉稳、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与艺术感染。 上海淮剧团改编自总政话剧团话剧《黄土谣》的《家有长子》,同样很有特点。编导历时两年,用淮剧特有的艺术特色对话剧进行改编,在戏曲化方面作出了许多实验和探索。比如,《家有长子》舍弃了话剧中老支书这一形象,从而让长子大暑得以成为戏的中轴;将话剧中长子的妻子改为恋人,从而生发出大暑爱情婚姻的一条副线;为发挥戏曲载歌载舞的特质,淮剧另外设置了“拉车”、“门内门外”、“驮人过河”等场景,使全剧充满了苏北农村的乡土气息和活泼幽默的生活情趣。与话剧突出的主题有所不同,《家有长子》尝试从人情良知的角度解释“父债子还”这个命题,并多次提到当年乡亲凑钱给大暑母亲看病、让大暑重返校园等细节,更多次通过村民的琐碎小事强调村里的贫穷境况,以此表明这笔集资对于各家各户的重要性,使大暑最后承担债务的做法更容易为普通观众所理解。我认为,戏曲这样刻画和塑造人物,很有真实性,极具针对性,用朴实的方式歌颂了两代普通党员的崇高品德。
《2011上海文化漫步》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温和中肯的思索、日常闲话的姿态,细致而又沉着地将上海的文化艺术现象、人物、作品向读者娓娓道来,梳理着上海文化的脉络,记录着上海文化的印迹,留下上海文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