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丛书
2012-10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王晶苏
148
120000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丰富的内涵,不仪充分表现出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统一性,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特点。中华文化的统—性,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即使是在多次的政治纷乱、社会动荡中,都未曾被分裂和瓦解过;它的民族性则表现在中国广袤疆域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华文化又吸收了许多外来的优秀文化。它的辉煌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里,它的魅力体现在中医、饮食、民俗、建筑中。数千年来,它不仅滋养着炎黄子孙,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国家兴起了学汉语热,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也以每年近万人的速度递增。近年来,一些国家还相继举办了“中国文化节”,更多的外国朋友愿意了解、认识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 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策划、编撰了这套“中华文化丛书”(外文版名称为“龙文化:走近中国”)。整套丛书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习二文,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来自不同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的笔下,这些绚丽的中华文化元素得到了更细腻、更生动、更详尽、更有趣的诠释。 整套丛书共分36册,从《华夏文明五千年》述说中国悠久的历史开始,通过《孔子》、《孙子的战争智慧》、《中国古代哲学》、《科举与书院》、《中国佛教与道教》,阐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与思想、哲学发展的脉络。通过《中国神话与传说》、《汉字与书法艺术》、 《古典小说》、《古代诗歌》、《京剧的魅力》,品味中国文学从远古走来一路闪烁的艺术与光芒;通过《中国绘画》、《中国陶瓷》、《玉石珍宝》、《多彩服饰》、《中国古钱币》,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绚烂与多姿;通过《长城》、《古民居》、《古典园林》、《寺·塔·亭》、《中国古桥》,回眸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璀璨与辉煌;通过《民俗风韵》、《中国姓氏文化》、《中国家族文化》、《玩具与民间工艺》、《中华节日》,追溯中国传统礼仪、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通过《中医中药》、《神奇的中医外治》、《中华养生》、《中医针灸》,领略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与精深;通过《中国酒文化》、《中华茶道》、《中国功夫》、《饮食与文化》,解读中国人“治未病”的思想与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通过《发明与发现》、《中外文化交流》,介绍中国科技发展的渊源与国际交流合作之路。 这套丛书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在不长的篇幅内,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传说、趣闻,突出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兼顾多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适合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中外大众读者阅读。 参加本套丛书外文版翻译工作的人士,大都是多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校译者多为各国的相关学者。在本套丛书出版之际,谨向这些热心参与本项工作的中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本套丛书由中国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2009年9月,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书展。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份凝聚着中国出版人心血的厚重礼物能够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卢祥之 2009年1月15日
这本《中华茶道》(作者王晶苏)是“中华文化丛书”系列中的一册。
《中华茶道》包括了制茶小史;茶中有什么;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陆羽其人;中国最早的茶专著——《茶经》;茶与民族风情;文成公主将茶带入西藏;金城公主将茶、药相融;茶与礼仪、祭祀结合等内容。
引言
消荣·盏也醉人
茶之和
茶之静
茶之怡
茶之真
茶自何处来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
茶树的原产地
茶的传播
制茶小史
茶中有什么
基本茶类
再加工茶类
“茶圣”陆羽
陆羽其人
中国最早的茶专著——《茶经》
茶与民族风情
文成公主将茶带入西藏
金城公主将茶、药相融
茶与礼仪、祭祀结合
荣与宗教
“禅茶一味”——茶与佛教
“静而坐忘”——茶与道教
茶与文学结缘
茶诗百千
茶与对联
茶文欣赏
饮荣使人健康
防衰老
抗动脉硬化
防治糖尿病
饮茶能减肥
防治癌症
防治龋齿
杀菌止痢
防辐射污染
美容明目
提神益思
醒酒敌烟
饮茶止痒
解暑清热
百态千姿的茶具
茶具的选择
陶土茶具
瓷器茶具
漆器茶具
玻璃茶具
竹木茶具
版权页: 插图: 到处找名医诊治,但效果甚微,无奈之际,听说状元有一种茶,能治百病,而且效果奇特,于是,立即召见状元献茶。皇后饮后,果然茶到病除。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状元一件大红袍,让状元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状元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武夷山的九龙窠,状元让一位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赏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大家都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于是,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以唇又有人在石壁上专门凿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这种茶的名称,也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说起贡茶,最早将茶作为“贡品”的是周武王。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候伐灭殷商的纣王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或不小的邦国,它东至鱼凫(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西达焚道(今湖北宜宾市西南安边场),北接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南及黔涪(相当于今四川涪陵地区)。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天子)上贡。《华阳国志·巴志》中为我们开具了这样一份“贡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盐、鱼锡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鹅、黄润鲜粉。既是贡品,一定珍贵。而巴王上贡的茶却是珍品中的珍品,因为《华阳国志·巴志》在这份“贡单”后还特别加注了一笔: “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荑,园有芳翦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的茶园里的香茗。《华阳国志·巴志》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者是东晋时代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是一个既博学又重实地采访的学者。他根据宏富的资料,于公元355年前撰写了这部长达十二卷规模的书,很有史料价值。 周武王接纳了茶这宗贡品后是用来品尝、药用,还是别有所为,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周礼》这本书中似可探知茶还有别的用处。《周礼·地官司徒》中说: “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荼”即古“茶”字。掌荼在编制上设二十四人之多,这些人干些什么事呢?该书又称: “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
《中华文化丛书:中华茶道》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编者策划、编撰了这套“中华文化丛书”。整套丛书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习二文,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