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孝道

朱翔非 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作者:

朱翔非  

页数:

237  

Tag标签:

无  

前言

刘长铭序 北京四中校长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从总体上讲,国民的个人财产与二十年或三十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是,同样不能怀疑的是,今天,我们身边因为财富和利益分配而引发的家庭纠纷甚至家庭悲剧,也较以前有明显的增加,人与人之间其中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且极不确定。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物质的丰富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但是,能否真正获得幸福,物质财富绝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甚至对许多人和家庭来讲不是主要的因素。幸福与否,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其中最基本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应当如何相处。如果家庭生活失去了幸福,那么人的一生就再无幸福可言。当然,这里所说的相处,还包括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人际关系。有人认为,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关系的发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家庭伦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此我不敢完全苟同。事实上,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外部的冲击,不如说是我们内在价值观念的迷失。我们是一个有着完整而严格的家族伦理的民族。家族伦理的核心是孝悌。这种家族伦理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家族成员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准则。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违反这些准则就被视为大逆不道,所以在历史上,戕害父母、长辈、血亲者必处以极刑。这些伦理在维护家庭的稳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不应当也不能动摇人性的基础,不应当也不能改变家族成员之间的血亲关系,当然也就不应当改变建立在血亲关系之上的家族伦理。然而今天,我们听到的因利益纷争而造成的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的事件实在是太多了,不绝于耳,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是社会发展进行曲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于是,我们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重建我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已经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孝道》的出版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社会产品之一。我对国学完全是个门外汉,但非常乐意并享受与他聊天,每次聊天都会感到收益颇丰,豁然开朗。我发现他对中国思想史和传统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因而多次建议他把这些见解编辑成书,以供社会。在《新孝道》中,翔非先生通过解读《孝经》,重新认识了孝道所蕴含的人性意义,指出了孝道的永恒价值,呼吁青少年要珍惜生命,厘清了某些一直延续至今的、对孝道的严重误解,相信这些对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和家长朋友们,在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生活方面不无裨益。龚鹏程序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家庭伦理的核心是孝道。故复兴儒学、治疗现代社会、重建人文精神,一切的一切,其实都该从重新恢复孝道开始。不此之图,东拉西扯,皆是游谈、戏论。翔非兄这本《新孝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格外具有价值。他以重读、细讲《孝经》的方式,让人发现孝的真谛以及它永恒的意蕴,其实比我上文所说更为深邃。我只从现代社会重建的角度谈孝,不免仍有实用主义的功利之嫌。不过,由于现代人比古人更需要讲孝道,故特就此申论,以提醒读者。是为序。庚寅霜降写于燕京小西天

内容概要

朱翔非《新孝道》以《孝经》原文内容为出发点,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现代人的“新孝道”:既阐述了《孝经》的来历,子女对父母的孝,父母对子女的教;又将孝亲与现代生活、工作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朱翔非提出了孝道与中国人的信仰关系。
本书从《孝经》直接讲到现代智慧,这种转换是希望古为今用、执古御今,让现代人能用上《孝经》的智慧,是为现代人的人生、事业的成功进行针对性的现代解读。
《新孝道》解释的是《孝经》,讲的是孝道。一般说来,为了让孩子孝顺,父母会对孩子说:在你小的时候(很多母亲还会提到孕期的反应),我们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辛苦,将心比心,你必须要学会报恩,要懂得孝顺。直到现在,最有代表性的劝孝辞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这个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很直观,也很有效,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经不起反复琢磨。扪心自问,父母养育孩子尽心尽力,难道真的是贪图孩子长大后的回报吗?即使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农业社会,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主要是功利性的,也是对人类这一伟大天性的亵渎。很多父母用功利化的观点要求孩子孝顺,一方面是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出的权宜之说,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父母他们对孝道的理解存在偏差。

作者简介

朱翔非,笔名孔阳,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史学博士后。研究范围涉及经学、理学、史学等领域。现任北京四中校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几年来,开有《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孝经》、《国学概论》、《国学与现代生活》、

书籍目录

序言 刘长铭 北京四中校长
序言 龚鹏程 著名思想家、顶级学者
自序 发现新孝道
引论
 什么是“经”?
 《孝经》的作者
 曾子其人其学
 《孝经》的历史
 《孝经》的注释
 《孝经》的文本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学习要有氛围
 历史选择了儒家
 怀疑传统的破坏力
 和谐社会的传统
 曾子的个性
 爱惜生命
天子章第二
 孔子理解的天子
 天子的家庭教育
 天子有什么用
 百姓敢说“天子不孝”
 政教合一
诸侯章第三
 政治与经济都重要
 用财富来凝聚民众
卿大夫章第四
 高标准的言行要求
 古今一贯之理:以身作则
士章第五
 古代的父亲是怎么教孩子
庶人章第六
 老百姓的孝道
 民间的自信
 不可增字解经
三才章第七
 曾子的赞叹
 马一浮先生的启发
 自然而治
 开启人性里蕴含的力量
 有所固守
 大家在看
孝治章第八
 班氏一门
 班昭救兄
圣治章第九
 曾子第一问
 圣人之学
 有本才有末
 为孔融鸣冤
 拒绝这样的成功
 精英的样子
 从圣人说开去
 作《春秋》的底气
纪孝行章第十
 居家是非勿太明
 心理疗法
 哀痛与庄严
 走出家门的孝子
五刑章第十一
 政统与道统
 亲统之上
广要道章第十二
  入手处最重要
 敬的数学效果
广至德章第十三
 讲孝道不能借外力
 亲情拓展
 无此事却有此理
 君臣伦理
 待百姓如亲人
广扬名章第十四
 由家出发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第二问:儿子一定要听父亲的吗
 谁都可以提意见
 面对父亲的过错
 辞职的权利
 远离坏皇帝
 恋栈让人瞧不起
 皇帝的责任
 清人不敢学孔子
感应章第十六
 感应的前提
 智慧的“昔者”
 一家亲的称呼
 感应不是神通
 感应与心性修养
事君章第十七
 君子如何对待君主
 曹丞相发怒
 气节的恢复与沉沦
丧亲章第十八
 “五服”的过去和今天
 真情无须雕饰
 尽孝不可损害健康
 丧礼的过程
结语
《孝经》全文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曾子的个性关于曾子,我们前面章节已经介绍过了,现在我们看他在听夫子讲课的时候的反应。孔子问:“汝知之乎?”读到这里就知道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孔子认为他是个反应愚钝的人。他的父亲曾点,这个人倒是很洒脱的人,但他似乎不会教育孩子,很粗暴,很专制。一个个性洒脱的人,同时可能是一个专制粗暴的父亲,这是值得研究的现象。不知道是因为他教育不得法,还是因为曾子的先天禀赋就是如此,总而言之,曾子这个人比较忠厚朴实,不是很机灵。所以孔子就直接问了“汝知之乎”,不能像对待其他高才生那样间接地启发。“曾子避席”,曾子姿势调整了,看来被老师问得有些发蒙,他很有礼貌,一看老师要教导他了,马上说“曾不敏,何足以知之”。这部《孝经》可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它里面有情节,深入读进去,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我们观察一下曾子的一连串表现。孔子直接和他讲,孝是德之本,德从孝出,这个地方的孝是根本。一般我们常说的“忠孝仁义”里的“孝”是狭义的,与忠、仁、义这些品德是并列关系。而在经文里,孝的涵义是广义的,指一切道德的本源。“复坐”,这时候曾子一直站得笔直,听孔子的开导。孔子看他很紧张,就说,坐下吧。注意,这个细节不可忽略,曾子有这个状态才能真切地理解孔子的话。后来,宋明理学大师认为曾子是得了孔子真传的人,是传道的人,认为他的个性是他获得成就的根本。的确,他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厚重的人,他一旦有所承诺,便会以生命为代价,深沉用力地做下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他说的话。我们很多人在人生的大方向上出了偏差,不是我们不够聪明,不够机灵,而是个性的问题,是人性的厚度不够。过去,中国社会受儒家影响很大,很看重这些沉稳、刚毅的人。“吾与汝”,我告诉你呀。看到曾子重新规规矩矩坐好以后,孔夫子再谆谆教导。爱惜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解释是: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要保养好,不能毁伤。第二种解释:指不要犯法,在古代会有肉刑,会残害人的身体,这个解释也是通的。我们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因为这里有一个“始”字,说明教导的是小孩子,要他注意不要有磕磕碰碰,免得父母为之担忧。当然,这个要求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个,胡适先生就讽刺过中国的孝道文化,说培养出来的孝子都很懦弱,不敢献身杀敌。其实,这是误解。古代社会,战争很频繁,难道孝子都因为要恪守孝道,畏敌不前?这是个笑话,完全不是事实。不要说讲孝道的汉朝军队,可以深入大漠,远征龙庭,就是这位传承《孝经》的曾子也说过:“战阵无勇,非孝也。”战场上,不能奋勇杀敌,不算尽孝啊!战斗中,刀光剑影,能避免身体毁伤吗?其实,儒家一贯教育弟子要有“杀身成仁”(孔子)、“舍生取义”(孟子)的勇气,只要不存心歪曲古人,是不难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讲要爱惜生命,这是恪守孝道的开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指为家族的荣誉增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从孝子的年龄来说的。年轻的时候在父母身边,善于保护自己,爱惜生命,不让父母担忧;中年的时候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这才是完成了自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百姓敢说“天子不孝”再回顾一下,“先王有至德要道”,谈的是传统。孔子那时候是不是这样?不管孔子在这里谈的是不是传统,传统要求天子要“刑于四海”,所以这个问题是过去的中国人,尤其是汉朝的时候,包括西汉和东汉的臣子和百姓对天子的要求。这个要求可很高啊!汉朝的天子压力很大,汉朝的时候已经不是政教合一了,但是这个要求还在,天子就有点儿感到有些受制约了。给大家举个例子,东汉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姓襄,名楷,这个人要说也不是什么纯粹的儒生,他学了很多阴阳五行、天文。古代的天文也不像我们现在的天文,它不是科学,古代的天文有半巫术的特点。古代的天文观察星象,它具体到都能落实到人身上。紫微星什么样说明皇帝怎么样,紫微星边上的小星星怎么样说明皇帝身边的大臣怎么样,能一一对应。襄楷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有师承。他老师教他一些东西,他自己也很钻研,成了这方面的权威了。他本身也是儒生,但学得很杂。他提意见的皇帝是东汉的汉桓帝。桓帝是出名的昏君,杀了不少人。著名的党锢之祸就是在桓帝时期出现的。被称为“党人”的这些人是朝廷中的大臣,都是非常刚直,讲气节。他们和宦官发生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历史上,凡是和宦官发生矛盾的,一般背后都是和皇帝发生矛盾。大臣狠骂宦官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想骂皇帝。当时,这些党人与宦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死了很多人。还有很多人敢冒死上书。襄楷冒死上书给人印象尤其深刻。他上书时是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他本身是一个布衣啊,说明老百姓在汉朝的时候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的。他一共上了两通书,第一通书说:“臣闻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皇天不言”,天不会说话,天子是天的儿子,天不会说话。“以文象设教”,文象指的是天象、天文。这是他的专业强项,一旦谈起天文他就开始说:“臣闻杀无罪,诛贤者,祸及三世。”“杀无罪”,没有罪的人被皇帝杀了;“诛贤者”,贤德的人你把他杀了;“祸及三世”,国家三代皇帝都不会有好结果。我跟大家在重温襄楷的这个上书的内容,什么意思?一个字一个字大家都要体会一下古人的风骨、胆略和气节。什么气节?“臣闻杀无罪,诛贤者,祸及三世”,这样的话直接是对皇帝讲的。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胆量,我们能感受到他那凛若冰霜的气概。不过这对襄楷来说,还不算什么,更重要的话还在下面呢。“自陛下即位以来,频行诛罚。汉兴以来,未有拒谏诛贤用刑太深如今者也。”大汉朝建立以来,历朝皇帝做坏事没有像今天做到这个程度。这是人的风骨,襄楷一个普通的人他敢这样说话。这个奏书上去之后汉桓帝看了,但是没理他。可能觉得一个小老百姓,我要理你有失身份;我把你晒在一边,不理你就完了。十天以后,襄楷发现上书没动静,于是接着又写了一个。这份上书他提到了当时出现的天象有日食和流星。他说:“夫天子不孝,日食星斗。”“斗”是争斗的意思,这直接用的是《孝经》,谈的是天子之孝。日食:日是太阳,代表天子;星斗:星星紊乱。这是事实,天文上大家都看到了。但它在人间的寓意是什么?天子不孝!敢谈“天子不孝”这四个字需要多大魄力?!襄楷又说:“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塔)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上天有好生之德)恶杀(憎恶杀伐的行为,这是佛道主张的人要有慈悲之心、善良之意),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历史记载,汉桓帝这个人喜欢黄老之术,黄老之术是清静无为。桓帝不喜欢清静无为,但是他喜欢黄老之术,这就是叶公好龙。大概出于好奇,他除了黄老之术,他还喜欢佛法。这时候中国已经有传入佛法了,汉桓帝在宫中就修有寺庙。襄楷说:“就凭你现在这样怎么能获得佛菩萨的保佑呢?杀伐过当,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你都干。”况且,“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黄老乎?”淫女艳妇陪伴着你,吃最精美的食物和最好的酒,这种情况怎么还想修黄老之道?还想学什么道家?你这简直是南辕北辙!一介布衣襄楷在讽刺皇帝,话语如此尖锐!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党锢的时候那么多忠臣挺身而出,这些忠臣不是孤立的,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就敢说“天子不孝”这样的话。当时,所有读书人都将《孝经》读得滚瓜烂熟,经文中的哲理是普遍得到认同的,所以当襄楷说出“天子不孝”这句话来时,在理论的高度上就能把皇帝压住。他手中有经,感觉自己手中就握有了真理。“天子不孝”这四个字很厉害,给哪个皇帝安上,他一般情况下都会把你杀了,这是很平常的了。为什么?你在质疑他个人的道德品质,说明他已经没有资格当天子了,等于你在否定天子的合法性。汉桓帝看了上书,作何反应呢?史书记载,“帝不诛”,是说皇帝没有杀他,他只是召来了一帮大臣,让他们商议给襄楷定罪,并交代道:“别把他弄死,但是也不能便宜了他。”这帮人顺着皇帝的意思就把襄楷给关了起来,判了四年徒刑。汉桓帝去世之后,汉灵帝即位,他“以楷书为然”,认为襄楷上书说的有道理,立刻把襄楷释放了。大家知道桓、灵二帝是什么样的皇帝?诸葛亮的《出师表》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是汉朝著名的昏君。他们当政的时候,国家的正直之士被杀了很多,极大地败坏了汉代的基业。正是他们两个人,一个没有杀襄楷,一个把襄楷放出来了,而且认为襄楷说的有道理。我在这儿不是给桓、灵二帝翻案,我是说这两位昏君暴君身上也并不像我们想得那样肆无忌惮,他们也是观念的产物,当时也要受《孝经》思想的影响。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襄楷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实际上,襄楷敢于依据《孝经》直言,是冒了杀头的风险;我们只是说他内心有道德支点,占有舆论的优势。出狱以后,史书就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了。后人只知道当年有个布衣,敢说天子不孝,敢于讽刺皇帝。古代的父亲怎么教孩子“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这段经文谈的是父教,但不能运用我们平时的生活常识去理解。我们中国人有母教,还有父教。怎么样做父亲?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解释,古人有古人的解释。父亲不是可以随便做好的,不是养了孩子就是父亲。孩子也不是生下来就算是孝子,都必须得把自己人性的光芒显露出来才可以。动物之间也是生养的关系,但是我们不称其为孝道。当然,另外一部经典《大学》里面也谈到了父教:“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个谈的也是父教,但谈的没有《孝经》具体。现在看看经文怎么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是说怎么样对待母亲呢?回答这个问题,孝子要拿父亲做标准,从对待父亲的某一个方面来提取出来的感受。哪一方面的感受?就是爱,既要爱父亲,也要爱母亲。“资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怎么样对待君主?也是从对待父亲这里找到一种伦理上的感受,敬!这里的参照者都是父亲,可见对待父亲,孝子是敬和爱兼而有之的。那么,反过来,如果以父亲为主体,我们会发现什么呢?这个父亲他身上既要有母亲对待孩子的特点,也就是爱;他还要有社会成员尤其是职位比较高的这些社会成员对待下级的那样的尊严、责任,这就是父亲。而一个是“爱”,一个是“敬”,二者加起来等于父教。古代人称父亲为“家严”,突出的是父亲严肃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好比《红楼梦》里的贾政,贾宝玉很不亲近他,一听到他召唤,就好像听到了焦雷一样,这应该是贾政对父教理解有偏差了。当然,爱和敬,两方面都做得很好也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头脑中要清楚地懂得什么是父教才行。“资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怎么样对待君主?也是从对待父亲这里找到一种伦理上的感受,敬!这里的参照者都是父亲,可见对待父亲,孝子是敬和爱兼而有之的。那么,反过来,如果以父亲为主体,我们会发现什么呢?这个父亲他身上既要有母亲对待孩子的特点,也就是爱;他还要有社会成员尤其是职位比较高的这些社会成员对待下级的那样的尊严、责任,这就是父亲。而一个是“爱”,一个是“敬”,二者加起来等于父教。古代人称父亲为“家严”,突出的是父亲严肃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好比《红楼梦》里的贾政,贾宝玉很不亲近他,一听到他召唤,就好像听到了焦雷一样,这应该是贾政对父教理解有偏差了。当然,爱和敬,两方面都做得很好也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头脑中要清楚地懂得什么是父教才行。母教在这里等于说也提到了,对母亲而言更多的是爱,但是父爱涵盖的面要广一些,因为他要兼顾人的社会性。你不能仅仅在家里,“中于事君”(《开宗明义第一》)嘛,成长了,你要走向社会了。那么走向社会这方面的教育哪里来?现代人认为应该由社会来教育,这很不恰当。父亲很早就要承担这个教育责任,做父亲的不能忘了。今天父教缺失的很大,我接触过一些学生家长,在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时候,更多地是埋怨社会风气不好,社会环境怎么影响了他的孩子,他没有说自己的家庭教育不够。一般讲家庭教育好像都偏重于爱,讲爱多,讲敬少。其实,作为父亲,对子女“敬的教育”责任重大,是第一责任人。当然这也都是一个代表性的说法,是说一般情况。如果在单亲家庭,母亲就要承担全部的教育责任,敬和爱都要教出来,这对于母亲来说任务是很艰巨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古人对待亲情的表述是以父亲为坐标的,这和父系的家族制度有关。这个习惯近百年来在中国发生了改变,我们不要因为这个改变,而质疑古人亲情的真实。至于“敬”的教育主要由父亲来承担,这和当时的时代特点有关。后世妇女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工作,虽然在教育问题上,父母可以有所偏重,但母亲在“敬”的教育上,可以当仁不让,是毫无问题的。“母取其爱,君取其敬”,“其”这里指谁?指的是父,都是从父教这里取来的。“兼之者父也”,我说父教是爱的教育和敬的教育加起来的,这是很简单的说法,也是经典的说法。要记住“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这个指的是从“事君事长”表现出来的人的品质。什么是忠?这就表现出来了,这是很狭义的忠,事君叫忠。那么事君的根源在哪儿呢?还是从家庭生发出来的。事长,也是一样,实际上是顺从。这儿的“顺”不能解释为训,这个地方就是顺,顺从。“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禄位”,指人的社会角色、社会职位。“守其祭祀”,古人非常注重祭祀,其实祭祀是通义,各个阶层都有祭祀。这里谈的是祭祀,再往上卿大夫是宗庙,再往上是保其社稷,实际都包含祭祀的意思。用词不一样可能表现的形式略有不同,其本质是一回事,就是对祖先的敬仰和追忆。这一段讲的是从自己家庭教育扩展开来到社会上去,主要讲事君、事长。这样一个人就是士,这个人生活会很安定。我指的是社会和平时期,不是乱世。乱世有时候你怎么做都不行,动辄得咎啊!那就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了。我们这里讲的是太平盛世,一个比较清明的社会,一个人、一个士子这样去做,“保其禄位”,他的俸禄和地位能保住,家的祭祀能够绵延、传下去。《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尔”指的是父母,“忝”是辱,是个敬辞,一般在古代的文献中出现往往都是敬意的说法。“夙”是早,早早地起来;“夜”是晚,是深夜。早早地就起来深夜才睡,起早贪黑就是勤,不要给自己的祖先留下遗憾,增加耻辱。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给北京四中国学社学生讲《孝经》时的课堂实录。在整理的过程中,也参考了我在另外的场合给儒学爱好者讲解《孝经》的文字整理稿。尽量摆脱学术腔调,结合生活,到经典里去感悟圣贤智慧,是我讲学中努力追求的风格。我从象牙塔里面走出来传播儒学,已经三年多了。这期间,我感到儒学的传播与儒学的研究很不一样,前者更需要去践行所说的道理。时代需要践行者去传播儒学,也需要践行者来研究儒学。历史上儒学本来就是这样的,我是向这个群体回归的人。这本小书就是我迈出的一个浅浅的脚印,我将呼朋引类,一路走下去。感谢我的父亲朱吉原先生、母亲张丽梅女士多年对我的养育和支持。我虽已届不惑之年,但他们还总是在电话里对我的生活和工作细节关怀不已。感谢我的妻子任雪菲对我的体贴和帮助,并祝福此时尚在她体内的宁馨儿。作者 二〇〇九年十月于北京西城寓所 由于种种原因,本书耽搁了一年才出版,为了维持原样,我保留了上面的序言。在过去的一年里,小儿兴潜的降生使我对生命的意义又多了一层切实的感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书付梓之际,我的父亲朱吉原先生为它题写了书名,这让我倍感温暖,亦觉本书对我多了一层不寻常的意义。还要感谢刘长铭校长百忙之中赐序,几年来刘校长对我关照有加,他的序言以教育家的高度指出了孝道在青少年人格养成中的价值。还要感谢龚鹏程先生,龚先生是我仰慕的通才型学者,他的序言高屋建瓴,为小书增色不少。作者 二〇一〇年岁末于北京望京寓所


编辑推荐

《新孝道:<孝经>新解》解读数千年凝聚中国人亲情的经典,央视百家讲坛朱翔非《中华孝道》大年初一至初七播出。《新孝道:<孝经>新解》为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督学、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铬、知名教育家、顶级学者、著名思想家龚鹏程联袂作序推荐。《新孝道:<孝经>新解》作者朱翔非是北京四中最火的国学老师。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现代人尽孝也有一种认识和行为错位的困惑。照理说,一个民族,总该有一两本人人共同必读的书,西方有一本《新约》,回教亦有一本《可兰经》。中国呢?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如果没有一两本共同必读的书,这对一个民族前途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从汉朝开始,初入小学,中国人便有三本共同必读的书,一是《论语》;另一本是《尔雅》,它是当时供人翻阅的一本字典;第三本则是被现代人遗忘得彻底的《孝经》。直到南宋,朱子读到此书的时候,他说,不读此书,不得为人。由此可见《孝经》在中华人文精神史上的重要地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孝道 PDF格式下载



朱翔非《新孝道》以《孝经》原文内容为出发点,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现代人的“新孝道”:既阐述了《孝经》的来历,子女对父母的孝,父母对子女的教;又将孝亲与现代生活、工作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朱翔非提出了孝道与中国人的信仰关系。
本书从《孝经》直接讲到现代智慧,这种转换是希望古为今用、执古御今,让现代人能用上《孝经》的智慧,是为现代人的人生、事业的成功进行针对性的现代解读。
《新孝道》解释的是《孝经》,讲的是孝道。一般说来,为了让孩子孝顺,父母会对孩子说:在你小的时候(很多母亲还会提到孕期的反应),我们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辛苦,将心比心,你必须要学会报恩,要懂得孝顺。直到现在,最有代表性的劝孝辞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这个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很直观,也很有效,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经不起反复琢磨。扪心自问,父母养育孩子尽心尽力,难道真的是贪图孩子长大后的回报吗?即使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农业社会,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主要是功利性的,也是对人类这一伟大天性的亵渎。很多父母用功利化的观点要求孩子孝顺,一方面是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出的权宜之说,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父母他们对孝道的理解存在偏差。


新孝道——《孝经》新解:解读数千年凝聚中国人亲情的经典(百家讲坛作品)


《孝经》也有积极的作用:我读《孝经》,我要历史地看待,辩证地看待。孝道是人类的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人的一种感恩。当然,不论是非道理,只讲“愚孝” ,又是不对的。


现代社会缺少的就是孝道,多读读吧,对比一下我们和古人差的太多!


孝道?不错哟


孝经,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首先读的经典。


百善孝为先,我们的爸爸妈妈都那么辛苦地赚钱,抚养我们,我们应当孝顺父母!回报父母


孝顺父母 是做人之本


教孩子记住中国的传统文化,书中有很多故事、讲解,帮助理解


让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书中有注解和故事帮助理解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可以让孩子读一读


百善孝为先,不管过去如此,当下更是如此,善莫大焉!


教育孩子用的


买给女儿的··她说不错。


读这本书有多了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孔道,正合今日之潮流。


看这种书获益匪浅啊


一次买了很多书,这本书看了一些,感觉还可以!内容不错!


准备读给小孩听的,应该会喜欢的


不跟原来想象的一样,内容不错,很有启发


包装,印刷,内容都很好


不错,物流很快,非常喜欢这本书


朱老师很棒,听说这本书也很好。


感觉很有内涵


学习,受益


快递很快,当当的东西是很好的


文章有新意,可以看看


龚鹏程先生的序言说的好:现代化号称进步,由伦理情境上看,却其实是个大残破,大悲哀之局。现代人身心之不健全、缺乏基本教养、不善与人相处,许多都肇因于家庭之残破。古时批评一个人“没家教”是很严重的事,现代人则几乎没有什么家教,因为加已不能承担基本伦理实践场域之功能。

古时,一个人若外出遭到挫折,家也可提供休养生息、抚慰心灵之作用,亲情毕竟是最好的疗伤剂。现代家庭亦无此功能,有时家庭反而成了风暴的中心。家庭暴力频传,家庭又随时会拆散,重组。单亲或不但变动的亲属关系,构造了极复杂错乱的伦理情境。因此,现代之后的伦理课题,早已不是“五四”到三十年代那样,要好找人离家出走以实现自我了,相反的,是要靠着重建家庭在伦理实践中的角色,来改善现今人类之伦理处境。

龚鹏程老先生的话,有一些或许有点以偏概全,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家庭依然是心灵的避风港,但是,强调家庭的重要性,真的毫不为过。看过《千江水又千江月》之后,除了感慨一对理想化男女的爱情之外,更加感慨的就是贞观成长的那种家庭环境,在今天已经找不到了。一家人围绕着家中的长辈,不仅逢年过节一起热闹,平时也早晚请安,互相体恤。男耕女织,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永远是润滑剂,让家充满爱和温暖……这些都找不到了。

80后闪婚闪离已经不新鲜,家庭问题,孩子不孝顺的问题,老无所依,假冒伪劣等等,最终还是直指我们民族的教育问题。父母不会教育子女,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受到温情人性的关怀和教育,每个人的责任感在缺失,整个社会面临诚信崩溃。
但是,我们并非一直如此,曾经我们有很好的传统,只是经历了数次革命之后,这个传统丢失了。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看到一点点的传统,但是在大陆,伦理传统已经消失殆尽。
《发现母亲》把一切社会问题归根到母亲教育的缺失上,但是母亲是怎么样长大的?她是自己教育自己的吗?最终还是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问题,是很多年前的一些冲动、武断、决绝的革命遗留到今天的问题大爆发。而这,不是一本新孝道可以解决的。尽管很多人互换着受过教育的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呼唤着游子回归,但在现代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诱惑面前,这种互换是自作多情的,无力的,微弱的。作为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只能希望这样的真正需要的书,越来越多吧。


如果要你看《孝经》,保证你看不了多少,也不会明白多少。但看了这本解读本后,你心中就亮堂了,很多以前不懂的问题都了然于胸。好书,推荐!


解读数千年凝聚中国人亲情的经典,个人觉得很好!


教育孩子要有孝心,作为大人要给孩子做榜样


现在整个社会都应重新审视自身,并重新捧起老祖宗的教诲了...


书很不错,就是物流太糟糕了,慢得像蜗牛。货到了两天都不送货。电话联系了他们客服也没用,照样不送货过来,后来还是打当当客服电话催他们才把货送来的。这点当当就不如某东的物流放心给力。


RT。


古人有君臣、父子、孝悌等行为准则,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湖北省还有个地方叫孝感。孝敬老人无疑是应该的。作为孝道的经典之作《孝经》为文言作品,为许多人所不知。朱翔非作为国学的推崇者,将自己的教学以及研究的体会结集成《新孝道》。

毫无疑问,这本书对于大家对于生僻的《孝经》的解读,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经典。作者无疑是十分推崇孝道的。认为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作者的观点在与时俱进,对孝经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改良性的解释。用人类的发展来说,我们对老一辈是亏欠的,就想将江水向下流一样,长辈的付出总是多一些。

尊老爱幼,孝敬老人无疑是应该的。但有作者标榜的那么重要吗?窃以为,没有。因为信仰问题不是孝可以解决的。家庭中的伦理要讲孝,但一味以年龄、辈分来约束人的行为,完全合理吗?我觉得还有一些孝无法解决的问题。


新孝道的解释度还是蛮高的!


对孝道解释的不够深刻


很普通的一本书,不推荐


内容不是很深、


我对这一批买的书的外包装都不满意,太不尊重消费者了。


印刷不好,内容欠缺


近百年,中国忽视了孝道,社会出现诸多问题。朱先生正本清源,以儒家思想诠释孝道。功能无量!此书绝对值得一看!


我的也是赠书,看完后真的觉得一般般,但是作者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大家选赠书推荐这本,如果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毕竟也不贵……


快递很快,第三天就到手了。虽然是送的,书本总体感觉挺好,包装有些简单。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浅显易懂,值得一读。


是满额赠的书 还不错 正在读


反正是赠书,随便看看呗!现在出书热,名家不一定出好书,凡人不一定没品位!看完再说吧!


不错,老祖宗的智慧值得每个人去看,荐!


看了此书孝道的一点题纲,作者本身就对孝的理解不清,孝无始也无终,何来有新?中国的学者,就是喜欢搞学术,大多数死在文字上.太遗憾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