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4 图文精印版
2011-11-24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当年明月
344
无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主要讲述了从明孝宗继位到壬寅宫变前后五十余年的历史。
朱祐樘历尽艰辛登上皇位后,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朝廷的政治空气为之一新。在王恕、马文升等人的辅佐下,大明王朝蒸蒸日上,一派中兴气象。可惜天不假年,孝宗英年早逝,其子朱厚照继位,这个以贪玩著称的败家皇帝,不思进取,耽于享乐,朝政大权旁落到刘瑾等人手中,把一个好好的帝国搞得乌烟瘴气,大伤元气。不久,预谋已久的宁王发动叛乱,欲与朝廷划江而治,幸有明朝第一牛人王守仁力挽狂澜,这才避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耗。对此,朱厚照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打着亲征的名义游山玩水,最终赔了性命。经过杨廷和等人的权衡,藩王之子朱厚熜被推上皇位。围绕着生父母的名号问题,君臣间爆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事件,最终嘉靖帝获胜,皇权得到巩固。就在这时,发生了诡异的壬寅宫变,整个帝国的政治局势,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第一章 明君
第二章 斗争,还是隐忍
第三章 传奇就此开始
第四章 悟道
第五章 机会终于到来
第六章 必杀刘瑾
第七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
第八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
第九章 东山再起
第十章 孤军
第十一章 奋战
第十二章 死亡的阴谋
第十三章 沉默的较量
第十四章 终结的归宿
第十五章 新的开始
第十六章 皇帝很脆弱
第十七章 大臣很强悍
第十八章 解脱
第十九章 龙争虎斗
第二十章 锋芒
第一章 明君 明孝宗朱祐樘 宽恕 朱祐樘终于登上了最高皇位,从险被堕胎的婴孩,到安乐堂中的幼童、几乎被废的太子,还不到二十岁的朱祐樘已历尽人生艰险,他不会忘记他含冤死去的母亲、舍生取义的张敏、刚正不阿的怀恩,以及所有那些为了让他能够活到现在付出沉重代价的人们。 他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的母亲永远也看不到儿子的荣耀了,而那些为自己牺牲的人也是无法回报的。 做一个好皇帝吧,就此开始,改正父亲的所有错误,让这个帝国在我手中再一次兴盛起来!要让所有逝去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朱祐樘准备动手了,对象就是五大门派,他早已判定,这些人是不折不扣的垃圾。 第一个被解决的就是仙派掌门李孜省,这位仁兄还想装神弄鬼地混下去,朱祐樘却根本不同他废话,继位第六天就把他送去劳动改造,而对他手下那一大堆门徒,什么法王、国师、禅师、真人,朱祐樘干净利落地用一个词统统打发了——滚蛋。 仙派的弟子们全部失业回家种地了,掌门李仙人却还捞到了一份工作——充军,可是这位仁兄当年斗争手段过于狠毒,仇人满天下,光荣参军没几天,就被人活活整死。至此终于飞升圆满了。 然后是春派掌门梁芳,朱祐樘十分麻利地给他安置了新的住所——牢房,这位太监最终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最为紧张的人叫万喜,作为万贵妃的弟弟、后派的继任掌门,他十分清楚,朱祐樘绝对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况且万贵妃杀死了他的母亲,此仇不共戴天,不是吃顿饭认个错可以解决的。他收拾好了东西,准备了后事,只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给他来一个痛快的,不要搞什么凌迟之类的把戏,割他三千多刀。 事情的发展似乎符合他的预料,不久之后,家被抄了,官被免了,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但那最后一刀就是迟迟不到,万喜心里没底,可更让他吃惊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竟然被释放出狱了! 万喜想破脑袋也搞不明白,莫非这位皇帝喜欢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朱祐樘十分清楚是谁杀死了自己母亲,很多大臣也接连上书,要求对万家满门抄斩,报仇雪恨。但是朱祐樘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退回了要求严惩的奏折,用一句话给这件事下了定论: “到此为止吧。” 六岁的朱祐樘还没有记清自己母亲的容貌,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之后他一直孤单地生活着,还时不时被万贵妃排挤陷害。对于他而言,万贵妃这个名字就意味着仇恨。 可是当他大权在握之时,面对仇恨,他选择了宽恕。 他宽恕了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并不是软弱,而是因为他懂得很多万贵妃不明白的道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之后,他召回了还在凤阳喝风的怀恩,亲自迎候他入宫恢复原职,怀恩不敢受此大礼,吓得手摇脚颤,推辞再三,可是朱祐樘坚持这样做。 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老太监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无畏地保护了自己。这是他应得的荣耀。 还有那位曾经养育过他的前任吴皇后,这位心高气傲的小姐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后,就被冷落在深宫许多年,此时已经是年华逝去,人老珠黄。朱祐樘也把她请了出来,当作自己的母亲来奉养。 被遗弃二十多年的吴废后感动得老泪横流,也许她当年的动机并不是那么单纯,但对于朱祐樘而言,养育之恩是必须报答的,其他的事情并不重要。 朱祐樘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不复仇,只报恩。他比朱棣更有自信,因为他不需要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他比朱瞻基更为明智,因为他不但清楚种田老农的痛苦,也了解自己敌人的悲哀。他比朱厚熜(不好意思,这仁兄还没出场,先客串一下)更聪明,因为他不需要权谋, 只用仁厚就能征服人心。 在他的统领下,大明王朝将迎来一个辉煌繁华的盛世。 恩仇两清了,但还有一派没有解决,这就是混派,这一派十分特别,因为万安、刘吉等人虽然消极怠工,安插自己的亲信,却也没干过多少了不得的坏事,朱祐樘暂时没有解决这一帮子废物,因为就算要让他们下岗,也得找个充分的理由。 日子如果就这么过下去,估计万安等人就算不能光荣退休,至少也能体面地拿一份养老金辞职,可混派的诸位兄弟们实在不争气,虽然他们夹紧尾巴做人,却还是被朱祐樘抓住了把柄,最终一网打尽,一起完蛋。 不久之后的一天,朱祐樘在整理自己老爹遗物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精致的小抽屉,里面放着一本包装十分精美的手抄本,收藏得如此小心隐秘,朱祐樘还以为是啥重要指示,郑重其事地准备御览一下,可这一看差点没把他气得跳起来。 据记载,此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且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了,唯一的缺点在于这是一本讲述生理卫生知识的限制级图书。 朱祐樘比他爹正派得多,很反感这类玩意儿,这种书居然成了他老爹的遗物,也实在丢不起这个人,他开始追查此书的来源。 偏巧这本手抄本的作者十分高调,做了坏事也要留名,在这部大作的封底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臣安进。 这就没错了,朱祐樘立刻召怀恩晋见,把这本黄书和一大堆弹劾万安的文书交给了他,只表达了一个意思:让他快滚! 怀恩找到了万安,先把他的大作交给了他,并转达了朱祐樘的书评: “这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吗!?” 万安吓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不断地说:“臣有罪!臣悔过! ”然后施展出了看家绝技磕头功,声音又脆又响,响彻天籁。 怀恩原本估计这么一来,万掌门就会羞愧难当,自己提出辞职,可他等了半天,除了那两句“臣有罪,臣悔过”外,万兄压根儿就没有提过这事。 没办法了,只好出第二招,他拿出了大臣们骂万安的奏折,当着他的面一封封读给他听,这么一来,就算脸皮厚过城墙拐弯的人也顶不住了。 可是他没有想到万掌门的脸皮是橡皮制成,具有防弹功能,让他实打实地领略了无耻的最高境界,万掌门一边听着这些奏折,一边磕头,天籁之音传遍内外,但就是不提退休回家的事情。 怀恩气得七窍冒烟,他看着地上的这个活宝,终于忍无可忍,上前一把扯掉了万安的牙牌(进宫通行证),给了他最后的忠告:快滚。 这位混派领军人物终于混不下去了,他这才收拾行李,离职滚蛋了。他这一走,混派的弟子们如尹直等人也纷纷开路,混派大势已去。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刘吉,这位刘棉花实在名不虚传,他眼看情况不妙, 立刻见风使舵,换了一副面孔,主动批评起朝政来,甚至对朱祐樘也是直言进谏,朱祐樘要封自己老婆的弟弟当官,他故意找茬儿,说应该先封太后的亲戚,不能偏私,颇有点正直为公的风范。 刘吉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接着混下去,可他实在是小看了朱祐樘,这位皇帝自小在斗争中长大,什么没见过,他早就打探过刘吉的言行,知道这位棉花兄的本性,只是不爱搭理他,可他现在竟然主动出来惹事找抽,那就不客气了。 他派了个太监到刘吉的家里,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最好还是早点退休,不然就要你好看。 刘棉花再也不装了,他跑得比万掌门还要快,立刻卷起铺盖回了老家。 五大派终于全军覆没,赶走了这些垃圾,朱祐樘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他召集了两个关键人物进京,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这两个人一个叫王恕,另一个叫马文升。 先说这位王恕兄,在当时他可是像雷锋一样的偶像派人物,成化年间, 混派官员们天天坐机关喝茶聊天,只有这位仁兄我行我素,认真干活,俗语说: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而且此人还有一个特长——敢骂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 只要干了坏事,被他盯上了一准儿跑不掉,一天连上几封奏折,骂到改正错误为止。 而且此人每次上朝都会提出很多意见,别人根本插不上话,到后来大家养成了习惯,上朝都不说话,先看着他,等他老人家说完了再开口。有几天不知道这位老兄是不是得了咽喉炎,上朝不讲话了,结果出现奇迹,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大家都盯着王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疑问: “王大人,你咋还不说话呢?” 朱见深算被烦透了,他每天都呆呆地看着这位王大人在下面滔滔不绝,唾沫横飞,搞得他不得安生。他想让王恕退休,可这位仁兄十分敬业, 从成化初年(1465)一直说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朱见深受不了了,把王大人打发到云南出差,后来又派到南京当兵部尚书,可就是这样,他也没消停过。 王大人时刻不忘国事,虽然离得远了点,也坚持每天写奏折,有时一天几封,只要看到这些奏折,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头子的身影就会立刻浮现在朱见深的眼前。 就这样,王大人坚持写作,一直写到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七十大寿过了,可习惯一点没改,朱见深总是能够及时收到他的问候。 当年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忍无可忍之下,朱见深竟然使出了阴招,正巧南京兵部侍郎马显上书要求退休,朱见深照例批准,却在上面加上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 “王恕也老了,就让他退休吧。” 听到这句话,大家都目瞪口呆,马显退休,关王恕什么事?可朱见深也有一肚子苦水没处倒: “我是个不愿意干活的懒人,可也实在经不起唠叨,不得以出此下策, 这都是被王老头逼的啊!” 王恕啥也没说,干净利落收拾东西回了家,这一年他七十一岁。 朱见深是个得过且过的人,他在世上最怕的只有两个字——麻烦。王恕这种人自然不对他的胃口,可是朱祐樘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十分清楚王恕的价值。 于是在弘治元年(1488),七十三岁高龄的王恕被重新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这位老兄估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虽然年纪大了,却干劲十足,上班没几天就开始考核干部,搞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可这还没完,不久之后,他向皇帝开刀了。 王恕表示,每日早朝时间过短,很多事情说不完(符合他的特点),为了能够畅所欲言,建议皇帝陛下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搞一个午朝。 这事要搁到朱见深身上,那简直就算晴天霹雳,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但朱祐樘同意了。 这就是明君的气度。 王恕做了吏部尚书,开始折腾那些偷懒的官员,与此同时,另一个实权部门兵部也迎来了他们的新上司——马文升。 说来滑稽,这位马文升大概还能算是汪直的恩人,他资格很老,成化十一年就当上了兵部侍郎,此后一直在辽东守边界,当时汪直的手下在辽东经常惹事生非,挑起国际争端,可每次闹了事就拍拍屁股走人,帮他收拾残局的就是这位马文升,到头来领功的还是汪直。 时间一长,汪直也不好意思了,曾找到马文升,表示要把自己的军功(挑衅闹事)分给他一部分,马文升却笑着摇摇头,只是拉着汪直的手,深情地说道:“厂公,这就不必了,但望你下次立功前先提前告知一声,我好早做准备。” 汪直十分难堪,怀恨在心,就找了个机会整了马文升一下,降了他的官,直到汪直死后,马文升才回到辽东,依旧守他的边界。 朱祐樘是个明白人,他了解马文升的能力,便召他入京担任兵部尚书, 这位新任的国防部长只比人事部长王恕小十岁,也是个老头子。可他的手段比王恕还厉害,一上任就开除了三十多个贪污的军官,一时之间兵部哭天抢地,风雨飘摇。 这下马文升算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兵部的这帮丘八们可都是粗人,人家不来虚的,有的下岗当天就回家抄起弓箭,埋伏在他家门口,准备等他晚上回家时射他一箭。 马文升也是个机灵人,从他的耳目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便躲了过去,可这帮人还不甘休,竟然写了诋毁他的匿名信用箭射进了长安门,这下子连朱祐樘也发火了,他立刻下令锦衣卫限期破案,还给马文升派了保镖,事情才算了结。 这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虽然头发都白了,却精神头十足,他们官龄也长,想当年他们中进士的时候,有些官员还在穿开裆裤呢,论资排辈,见面都要恭恭敬敬叫他们一声前辈,而且这两人经历大风大浪,精于权谋,当年汪直都没能奈何他们,何况这些后生小辈的小把戏? 就这样,二位老前辈上台之后一阵猛搞,没过多久就把成化年间的垃圾废物一扫而空,盛世大局就此一举而定。 当老干部大展神威的时候,新的力量也在这盛世中悄悄萌芽。 弘治二年(1489),学士邱浚接受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编写《宪宗实录》,这也是老习惯了,每次等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就必须整理其父执政时期的史官记载,制作成实录,这些实录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性强,史料价值极高,我们今天看到的明实录就是这么来的,但由于这部史书长达上千万字,且极其枯燥,所以流传不广。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却十分繁琐的工作,恰好担任副总裁官的邱浚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懒散。他比较自负,不想干查询资料这类基础工作,就以老前辈的身份把这份工作交给编写组里一个刚进翰林院不久的新人来干。这位新人倒也老实,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可过了一段时间,邱浚心里一琢磨,感觉不对劲了:这要干不好,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 他连忙跑去找人,一问才知道这位新科翰林丝毫不敢马虎,竟然已经完稿了,邱浚哭笑不得,拿着写好的草稿准备修改。 可是他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因为这篇文稿他竟然改不动一个字! 一向自负的邱浚对这篇完美的文稿竟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他惊奇地问道: “这是你自己写的?”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仔细地看了看这位新人,叹了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 这位翰林不安地点了点头,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证明,邱浚虽然是个懒人,眼光却相当独到,这位写草稿的青年就是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杨廷和。 ……
“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 “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起兵时的心态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朱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后与其等死,不如战死。陈胜、吴广也是。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过来人董事,徐小平 “我很赞成《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 ——著名作家、历史学者,吴思 “这几天我连续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写得好看。”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放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得不合适。”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图文版)》由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原文一字不少,《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图文版)》新增四大版块——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超值定价,收藏必选。 一、当年明月全新修订,资深明矾五周年纪念回馈版,明史普及最具价值收藏版。 1、更权威: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 2、更丰富:新增四大版块——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涉及关键词解析、历史背景及相关插图、作战图、形势图、人物关系图等。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3、更精美:图文并茂,追求更加精美、舒适的装帧。 二、近三十年来最畅销史学读本,读起来就停不下来、最易上手的明朝历史普及本。
无
明朝那些事儿估计是近几年版本最多的畅销书了,这一套还是有自己的优点的,有很多地图,图表等,挺有用的。
帮舅舅买的,他在书店看到了,就爱不释手,说要收藏。当当价格便宜,支持。
第一次接触《明朝》是听的mp3,很喜欢这样的方式讲历史,把很多历史人物再一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尤其是当今这个年代,以一种更轻松、易懂的方式来了解历史,会有更多的人读历史、懂历史,那些事,是那么有意思。
我是一个80后,学理科,对历史也是中学的那些记忆,有时真觉得要补补课。
舅舅是70年的,虽然他刚开始不是很喜欢这样讲历史的方式,但到后来也还是认同了。
这样的书、可以读。
很喜欢这套书,在书店买了前三本,捧回家,两天就看完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着明朝的历史。书内新增的图谱更能让我看懂各种关系。大力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工作以来看得最快的一套书,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很想继续再阅读同类作品,好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好看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
因为你,让我知道了明朝那些事儿
已经看过四本,其中明朝2和明朝4最好看我个人认为!其中明朝四中的王守仁同志的经历蛮好看的,如果王守仁是京官,我想明朝历史可能会改写!强烈推荐明朝4
值得收藏,明朝那点事是本好书,而这个版本可以收藏。
很有收藏价值的一套好书!书的语言活泼幽默,通俗易懂,而且又辅以图,表及参考消息,让读者更容易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努尔哈赤部落除外),成为一代枭雄,但却因努尔哈赤讨好他,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从第一册开始买,为了让她不要囫囵吞枣,一本一本的买,看的挺仔细,明朝历史都知道的差不多了!
了解明朝历史最好的一部书
图文并茂,生动好看,将明朝的历史写得如此精彩,作者很不简单,在读的过程中也增长了历史知识。
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叙述了明朝的历史。很不错的一部小说
对了解明朝的历史相当有用
看完回味颇多.明朝原来是如此的强大帝国。
不仅仅是人物,而且从剧情安排来说,看出来作者也是大加渲染的。这本书是妖孽横行的宫廷。写得与真实的明朝极其相似,而且还有作者的态度,这样大大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交流。非常棒!
明朝系列很不错,很精彩。
正在读这本书,很好看,把朱厚熜的狐狸形象勾画得惟妙惟肖
当年明月真是太帅了,把历史写成这样,支持
超级好看的!特别是图文精印版!有地图、有图解
图文版的貌似有点少儿读物的感觉 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简单易懂总好过那些晦涩枯燥的历史书 印刷 排版都很好 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闲书~
推荐给喜欢历史的孩子看看不错 大人也可以收藏。很精美
!
主要还是文字吸引人,其余什么的四大新增板块作用不大
替同学买的,她说非常不错,对学习明史有很大的帮助!
很好,很有趣,很适合大家读,我以前已经买过一套,现在买是为了收藏。我觉得这是一套每个人都应该读的好书。
这本书讲的历史既有趣又真实,同时还有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历史知识和一些被人误读的历史,而且书的封面和印刷都不错,是一本经典好书,据说,它已经卖出超过2000万册了【包括前一种版本】。你不会失望的。
LG和儿子非常喜欢,之前看过旧版的第2册,他们在追着要其他的,我就上来买了。LG说原来新版的加入了图片等,实际文字篇幅比旧版少,在第3册中能看到旧版第2册的内容。
最近儿子要期末考试了。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抓两本书回房间看,我制止他,他说:“那你为什么不在我考完试才买回来?”悔啊。
以前看过这个系列的第一二册,写得很好!既通俗又认真,难得!这次新修的第四册比原来的版本多了不少插图,一样的定价,看上去厚实了不少。
通俗易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能把历史当成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超级推荐
第一次在当当网上购物,对于书的质量挺忐忑的,不过收到后非常满意。今后买书还会再来的。
读了又读,百看不厌,作者用诙谐、易懂的语言,把枯燥的历史写得浅显通俗,在读的同时又增添了乐趣!是一本人人都应该看的好书!
加了图文,内容更加丰富。
除了这个版本又出了个新的,都看糊涂了,收藏还是希望弄一套一个出版社的。
先前看过几遍电子版,觉得真的应该买纸质书来支持作者,中国太需要这样的书了,新版的印刷纸质都很好,而且增加了很多的小趣闻,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写给讨厌历史课,讨厌中国的历史课的人看的。
值得全套收藏,读两三遍还是觉得有新鲜感
很好,不枯燥,易懂,容易理解。对于历史欠缺,不喜欢读史书的人来说,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朋友推荐,期待很久的书,喜欢~!~!
绝对正版,感觉比书店买的还好,当当买的书里还有三张人物图片卡而在当地书店买还没有。
一直很喜欢这个系列的书,反复看了好几遍。因为丢失了第四本,特意再买一本回来收藏
还没读,不过很多人都很推荐
值得一读的好书!开始是分本买的,先买的前三集,后买的6本中,第四本居然书的尺寸要短一点。其他都还好。
除了增加地图,备注之外,有小部分文字应该也做了增删,主要是扩充,值得一看
装订不错 内容增加了很多历史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阅读
之前就读过的,一点都看不厌!图文版的更精彩,也更有意思
喜欢这类历史书,不像历史教材那样呆板,作者写的真不错,现在一套买齐了,正在拜读中
很好,适合不爱看历史的女性,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能看懂,且看得津津有味.不愧为经典!
没想到历史书籍能写得如此吸引人,孩子超喜欢的!
没有细看,之前买的是旧版,结果以为旧版跟新版的系列是一样的 唉唉.不过,同一内容,不同版本也能看出不同感受
很好看的历史书
呵呵,还没有来得及看呢,但是历史书我喜欢
看起来就是一本故事书,用故事的形式讲解历史。我很喜欢看。
送人的,内容不错,图文不怎么样
还没看,书还不错!内容就不知道了。。。
很好,不枯燥很生动,学到了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