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格局要大手段要狠

樵子 京华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京华  

作者:

樵子  

页数:

336  

前言

鲁迅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有争议的人物。拥之者称其为英雄,反之者称之为篡逆。英雄也好,篡逆也罢,只凭曹操在那个“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里,能从一个叛经离道的顽皮少年,左冲右突,一步步造就霸势,走上高位这一点,便足以证明他智慧超群。 “乱世出英雄”,此话诚然。但再大的英雄也不可能有“力拔山兮”之神功。因此,想要成功,关键在于有人辅佐,然后造就有利于自己的“势”,才能居高临下,先发制人。 孙武在《孙子兵法·势篇》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择人”就是善于量才用人;“择势”就是善于造势。有了可用之才,再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形势,便能掌握事物的主动权。所以孙子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统一北方,不仅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且天下人才之三分也有其二,取得了“人”的优势。他在谋士的劝说下,抢先一步把看似“累赘”的汉献帝迎到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处处打着皇帝的旗号,东征西讨,名为尊皇,实则令从己出。不仅赚够了“本钱”,还置对手于万分不利之境,而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军队是曹操夺天下和固权势的本钱,他自幼博览群书,爱好兵法;鞍马劳顿,倥偬一生,御军三十余年。曹操利用手中的军权,筑起了他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霸势。 曹操搞集权、剪异己,移花接木、架空汉室更显其政治野心与才能。万事俱备,他却不称帝,甘做“周文王”。说他是三国时最杰出的权谋家,当之无愧。 作者 2011.11

内容概要

  曹操是三国时魏国奠基人。在世时虽未称帝,却牢牢掌握东汉朝政大权二十五年。他一生征战,在北方建立屯田制,兴修水利;他爱才惜才,任人唯才,却又心胸狭窄,杀人如麻;他精通兵法,善诗词歌赋,即使罗贯中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一个既被世人所敬佩,又被世人所鄙薄的人,到底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

书籍目录

敛莫待时霸王蓄势
 ◎少小模样,与众不同
 ◎牛刀小试,锋芒初露
 ◎以屈求伸,为一跃而退
 ◎不如人时且放手
 ◎敢想敢干,长于突破
 ◎先安身,后立命
 ◎“诸君北上,我自西向”
 ◎既要沉得住,又要藏得住
 ◎“做土皇帝,孟德不为”
因时借势善抓机遇
 ◎机会在手,计谋在心
 ◎以智应变,无智不能诈
 ◎羽翼未丰。不可暴露意图
 ◎好牌还需自己打
 ◎设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假借天意,制造舆论
 ◎审时而动,乘机攻伐
 ◎勇于开拓,把握利害关
 ◎一致对外。不搞内讧
 ◎发展武装,拼凑起家本钱
厚结天下人气冲天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不念旧恶,辱己之人亦能用
 ◎“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
 ◎众人添柴,功成不忘兄弟
 ◎人情虽大,目的是真
 ◎厚待部下,收服人心
 ◎事业扩大,智囊团也要扩大
 ◎顺者当头头,逆者抛砖头
 ◎礼贤下士,能人是嘉宾
 ◎“吾任天下之智力”
施展霸道规取大势
 ◎拉大旗,扯虎皮
 ◎架空大法:换汤又换药
 ◎迅速断定,立即行动
 ◎“不惟天时。抑亦人谋”
 ◎用霸术兼糅王道
 ◎人心揣透,四两可拨千斤
 ◎稳扎稳打,步步连环
 ◎以势处事,以术辅势
 ◎权谋素质,奸雄眼光
文韬武略黑手固势
争取民心筑牢权势
黑白一体扬我威势

章节摘录

历史上虽不乏大器晚成的人,但另一种情况也不鲜见,即在青少年时代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他们的为人、行事、解难的天赋往往超乎常人。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事迹正印证着这样一个道理:自古英雄出少年。 许多雄霸天下的人也是这样,他们大多具备超乎常人的智勇,并且在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来。被鲁迅称为“至少是个英雄”的曹操,在少年时代就运用智慧与机勇做事。面临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他不胆怯,而是勇敢;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伺机改变;总是能机警灵活地应付事态。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家财殷富,有钱有势。但在当时,宦官的社会地位并不被认可。因为宦官不过是供帝王役使的家奴,与名门世族不同,往往被人瞧不起。因此曹操也不免有些自卑之感。又因幼时没有受过传统儒学教育,孩提时母亲不幸早逝,缺少亲人的管教,这样,曹操小时很少受到礼法观念的束缚,养成了颖悟机警、善于出谋划策、随机应变的个性。平时行为任达不拘,喜欢恶作剧,但也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之相好的伙伴,如袁绍、张邈等人,大都也是些喜欢游侠的人物。 更让人“失望”的是,曹操还形成了放荡不羁的品性,喜欢飞鹰走狗,耍枪弄棒。这一点,被他的叔父看在眼中,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不能继承家业、争列名门。因而他的叔父经常在曹操的父亲曹嵩面前说曹操的坏话,曹操因此多次受到父亲的教训。久而久之。曹操内心大为不满,于是叔侄间一时成了“对头”。曹操打算用他的“聪明”去伺机报复。 机会终于让这个机敏少年候到了。 一次,曹操在路上碰上了叔父,便故意倒在地上,假装中了风。他歪着脖子,张着大嘴巴,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叔父一见此种情景,叫曹操不要乱动,好好休息,便急忙跑去告诉曹嵩。当曹嵩同几个随从慌慌张张赶来时,见曹操口脸如故,好端端地站在那里,神态和平时一样,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曹嵩感到奇怪,便问道:“你叔父说你刚才中了风,难道这么快就好了?”曹操装作委屈的样子,回答说:“我从来没有中过风呀!这是怎么说的?大概是叔父不喜欢我,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吧!”于是曹嵩产生了怀疑,此后弟弟再反映曹操的情况,他不再信以为真。曹操也就深为得意,比以前更加肆无忌惮了。 这样一来,曹操的叔父从此不再信任他,但通过类似于“栽赃”的做法,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曹操的变化。他过人一筹的心计由此可见一斑。 曹操少时虽放荡,但“计谋”过人,关于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 有一次,曹操同袁绍一起去观看别人的婚礼,打算乘机将新娘子抢走。他们先溜到主人的花园中藏起来,等天完全黑下来,便使出一个调虎离山之计,猛然放声大喊:“有小偷!”参加婚礼的人们纷纷从房内涌出来,曹操乘乱钻进房内,手持钢刀威逼新娘,将新娘劫持出来,同袁绍会合,循原路逃回。匆忙问路没有走好,袁绍一下掉进了带刺的灌木丛中,怎么也动弹不了。曹操情急智生,又大喊一声:“小偷在这里!”袁绍一急,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就从灌木丛中蹦了出来,于是两人一起逃脱了。 少年曹操机警聪敏,这使他多次死里逃生。据说,一次袁绍同曹操翻了脸,派人乘着夜黑去刺杀曹操。刺客来到曹操住处,隔着窗户用短剑向曹操掷去,稍微低了点,没刺着。曹操估计:下次再掷,一定会高一些,于是紧贴着床席躺下。当短剑再次飞来时,果然高了,又没刺着。 自古英雄出少年,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智慧和心计,并且能用智慧的手段处事,以机敏的反应解难,从而成为少年早达的那一类人。总括曹操的一生,他的一举一动无不显示出诡谲奸诈的性格,同时也显示出了一股果决不怕死的精神。这种性格和精神,早在其少年时代也已经初见端倪。 诡谲奸诈,游荡无度,自不免有闯祸的时候。曹操甚至还触犯过刑律,被县官追究,准备以重罪判处。但县官还不知道祸是曹操闯的,曹操的伙伴夏侯渊出面替曹操承担了罪责。事后,曹操又设法将夏侯渊营救了出来,双双逃脱了惩罚。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如此不务正业,放荡不羁的孩子,是成不了大器的。加之其不重视品德操行的修养和经典的学习,因此在当时不被一般人看重。 世间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曹操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引起了当时一部分人的注意,认为他非同一般,将来必成大器,并对此大加褒奖。 汝南王俊,字子文,年轻时得到过著名党人范滂等的赏识。曹操特别喜欢王俊,王俊也称赞曹操有治世的才能。袁绍、袁术的母亲去世后,归葬汝南,有三万人参加了吊唁活动,曹操、王俊也参加了。曹操看了袁绍兄弟在治丧活动中的表现,十分不满,对王俊说: “天下就要大乱,大乱的罪魁祸首肯定是袁绍兄弟二人。想要安定天下,为百姓解除痛苦,首先应当除掉这两个人。” 王俊附和曹操说: “能够安定天下的人,除了您还有谁呢?” 曹操听了,十分得意,看着王俊,两人不禁相视大笑。 除了王俊,对曹操倍加赞赏和抱有厚望的还有何颙李瓒等人。 南阳何颙,年轻时游学洛阳,与郭泰、贾彪等人交好,显名太学,著名党人陈蕃、李膺等都与之深相结纳。党锢事起,何颐也在被捕之列,于是变易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来。大约就在这时,何颐见到了曹操,不禁感叹道:“汉家就要灭亡,能够安定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了。”曹操听了,非常感激。P3-6


编辑推荐

曹操是难得一见的有热情、有魄力、又有创意的政治改革家,又是一位敢于亲自上前线,冒险挑战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兵法家、文学家和诗人,文武全才,理论和实务经营上都有优异表现。 樵子的这本《格局要大,手段要狠(曹操是这么干的)》以曹操的建功立业经历为依托,总结了他的成功经验,分析了他的性格特点和谋事手段,为当代人做人处事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格局要大手段要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