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龙虫并雕斋琐语

王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

王力  

页数:

341  

字数:

24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序这本小册子收集了我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六年所写的小品文。共分五个部分:(一)瓮牖剩墨;(二)龙虫并雕斋琐语(《生活导报》时期);(三)棕榈轩詹言;(四)龙虫并雕斋琐语(《自由论坛》时期);(五)清呓集。一九四二年,我因避敌机空袭,搬到昆明远郊龙头村赁房居住。房子既小且陋,楼上楼下四间屋子,总面积不到二十平方米,真是所谓“斗室”。土墙有一大条裂缝,我日夜担心房子倒塌下来。所以我在这个农村斗室里写的小品就叫《瓮牖剩墨》。一九四三年,我兼任粤秀中学校长,搬回城里,住在这间中学里,房子虽然仍旧陋小,但是比龙头村那房子好多了。小院子里有一棵棕榈树,所以我在这所中学宿舍里写的小品就叫《棕榈轩詹言》。《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詹言”就是小品文的意思。这本小册子由观察社编入《观察丛书》,一九四九年在上海出版。印数甚少,流传不广。一九七三年,香港波文书局把它重印了,事先并没有通知我。现在承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予以再版。我删去了五篇,并改动了几处。又蒙张双棣同志给做注释,特此致谢。王了一一九八一年五月六日序于北京大学燕南园《生活导报》和我(代序)去年今日,《生活导报》第一期出版,当时我已经注意到它了。但是,我虽则注意到它,却没有感觉到它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当时有人对它作种种恶意的批评,更使不愿花两元钱买一张来看看的我,猜想它也不过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读物而已。后来我看见我所敬爱的朋友,如潘光旦、费孝通诸先生,都常有文章在《生活导报》上发表,就把我的错误的观念矫正过来:他们的作品里如果还有低级趣味,更有谁的作品是高级趣味的呢?但是,除了偶然买一份消遣消遣之外,当时我和《生活导报》并没有什么关系。直到今年五月里,我从重庆回来,卧病在床,费孝通先生来看我,这时他才使我和《生活导报》建立了关系。他是《生活导报》的台柱,那时他快要到美国去了,他表示希望我为《生活导报》常写文章,并且希望我写些像在《星期评论》和《中央周刊》发表过的《瓮牖剩墨》一类的小品。费先生启程之后,《生活导报》的编辑又亲自来催稿子。于是我答应写《龙虫并雕斋琐语》。由“瓮牖”一变而为“龙虫并雕斋”是由自谦变为自夸。其实雕虫则有之,雕龙则未也。偶然想要雕龙,结果恰像古人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实在是“雕龙不成反类蛇”,所雕的仍旧是虫,只不过是一条“长虫”而已。我开始写小品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几文稿费。在这文章不值钱的时代(依物价三百倍计算,我们的稿费应该是每千字一千五百元),只有多产才不吃亏。正经的文章不能多产,要多产就只好胡说。同是我这一个人,要我写正经的文章就为了推敲一字呕出心肝,若写些所谓小品,我却是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想到就写,写了就算了,等到了印出来之后,自己看看,竟又不知所云!有时候,好像是洋装书给我一点儿烟士披里纯,我也就欧化几句;有时候,又好像是线装书唤起我少年时代的《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的回忆,我也就来几句四六,掉一掉书袋。结果不尴不尬,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文体。像我们这些研究语言学的人,雕起龙来,姑勿论其类蛇不类蛇,总是差不多与世绝缘的。有时一念红尘,不免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因此,除了写一两本天书之外,不免写几句人话。如果说我们写小品文不单为卖钱,而还有别的目的的话,这另一目的就是换一换口味。这样,就是不甘岑寂,是尼姑思凡,同时,也就是不专心耕耘那大可开垦的园地,倒反跑到粥少僧多的文学界里去争取一杯羹了。记得抗战以前,有一位先生署名棱磨的(至今我还不知道这棱磨是谁)在上海《申报》的《自由谈》上发表一篇谈话。大意是说:语言学是介于科学和文学之间的学问,所以难怪语言学者常常走到文学上去。但是,语言学者不要忘记他们自己的园地。当然,像《之部古读考》一类的文章是不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的,但是,像王了一的《论别字》之类却是颇有贡献。语言学者如果不谈他的本行,却只知道写些幽默的小品,未免太可惜了。这一篇文章发表于《论语》最盛行的时候,显然是讽刺林语堂,其恭维我的几句话只不过是旁敲侧击的一种手段而已。假使棱磨先生现在看见了我的《龙虫并雕斋琐语》,一定长叹一声说:“王了一跟着林语堂堕落了!”老实说,我始终不曾以什么文学家自居,也永远不懂得什么是幽默。我不会说扭扭捏捏的话,也不会把一句话分做两句说。我之所以写《琐语》,只是因为我实在不会写大文章。我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导报》的宝贵篇幅肯让我这种胡扯的文章来占了差不多每期的八分之一。自从《生活导报》登载了《琐语》之后,可说是整个的《导报》都变了作风。所谓《生活导报》,顾名思义应该是指导人们的生活的,这几个月来,我因为每期都细细读它,每周都和它的编辑先生见面,更觉得《导报》的态度是那么严肃,编辑先生是那样诚恳,和我这种随随便便的文章太不相称了。听说费孝通先生称赞我“表演精彩”,又据说读者们喜欢看《琐语》,桂林有人转载我的文章,这一切陡然增加我的惶惑。在这几个月来的《生活导报》上,我最喜欢看的是铁谷先生的《六朝隋唐女子的化装》,和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节的故事》等等,无论从学问上说,从趣味上说,它们都胜过《琐语》百倍。《龙虫并雕斋琐语》根本说不上“雕”,因为太轻心了,太随便了。更进一步说,即使经心刻意地去雕,恐怕也雕不好,因为它的本质是朽木,非但龙雕不成,连虫也不会雕得好的。不管雕得好不好,在这大时代,男儿不能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而偏有闲工夫去雕虫,恐怕总不免一种罪名。所谓“轻松”,所谓“软性”,和标语口号的性质太相反了。不过,关于这点,不管是不是强词夺理,我们总得为自己辩护几句。世间尽有描红式的标语和双簧式的口号,也尽有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潇湘馆的鹦鹉虽会唱两句葬花诗,毕竟它的伤心是假的;倒反是“满纸荒唐言”的文章,如果遇着了明眼人,还可以看出“一把辛酸泪”来!我们也承认,现在有些只谈风月的文章实在是无聊。但是,我们似乎也应该想一想,有时候是怎样的一个环境逼迫着他们谈风月。他们好像一个顽皮的小学生不喜欢描红,而老师又不许他涂抹墙壁,他只好在课本上画一只老鸦来玩玩。不过,聪明的老师也许能从那一只老鸦身上看得出多少意思来。直言和隐讽,往往是殊途而同归。有时候,甚至于隐讽比直言更有效力。风月的文章也有些是不失风月之旨的,似乎不必一律加以罪名。关于这个,读者们可以说,《龙虫并雕斋琐语》里并没有什么隐讽,只是“瞎胡调”。我也可以为自己辩护说,所谓隐讽,其妙在隐,要使你不知道这是讽,才可以收潜移默化之功。但是,我并不预备说这种强词夺理的话。老实说,我之所以写“小品文”,完全是为的自己,并非为了读者们的利益。其中原委,听我道来:实情当讳,休嘲曼倩言虚;人事难言,莫怪留仙谈鬼。当年苏东坡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做诗赞黄州猪肉;现在我却是俩钱儿能供日用,投稿夸赤县辣椒(《瓮牖剩墨》里有一篇《辣椒》,极力称赞辣椒的功能,结果是被一位药物学家写信来教训了一番)。“芭蕉不卷丁香结”,强将笑脸向人间;“东风无力百花残”,勉驻春光于笔下。竹枝空唱,莲菂谁怜!这只是“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的心情,如果读者们要探讨其中的深意,那就不免失望了。感谢《生活导报》给我一个发牢骚的地方,以后恐怕不免还要再发几次牢骚。这对于读者们也许是味同嚼蜡,然而对于我自己却是一服清凉散。一个刊物能支持一年是不大会夭折的。我就借这一篇“瞎胡调”的文章来庆贺它的周岁,同时恭祝它长寿。这是为公也是为私,因为《龙虫并雕斋琐语》是和《生活导报》同其荣枯的。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

内容概要

  本书是王力先生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他抗战时期在昆明所写的小品文,被他自己笑称为“雕虫”之作;还有部分他在解放后所写的知识性散文以及回忆友人的散文,可谓“龙虫并雕”。这些散文多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细节人手,展现社会人生的各面向,有对社会时弊的鞭挞,有对世态人情的描摹,也有自己人生体验的诉说。有平实A然之言,也多讽喻幽默之语,原本平凡细碎的日常生活,被王力先生的妙笔勾画得趣意盎然、韵味悠长。
  王力先生学识渊博,国文功底深厚,其散文知识性较强。他常常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发其感叹,看似轻松随意的谈笑风生,实则用语字字推敲,文思逻辑严密,使得那些描述旧日光景的文字,透出一种贯穿古今的深远意境。而他写作的不少知识性散文,擅长将知识性寓于趣味性之中,把对字句的仔细推敲置于一种日常语境下,展现了汉语言文字寓意丰富的特点与生动活泼的魅力。张双棣先生随文作注释,使得本书更加明白易懂。

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王力先生也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抗战时期,他开始在报纸上写作小品文,广受读者欢迎,与梁实秋、钱锺书并称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著有《汉语史稿》《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概要》《龙虫并雕斋琐语》《龙虫并雕斋诗集》等,主编有《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翻译有波德莱尔《恶之花》等_三十余部。

书籍目录

自 序
《生活导报》和我(代序)
第一部分 瓮牖剩墨
 001 姓名
 002 书呆子
 003 西洋人的中国故事
 004 战时的书
 005 战时的物价
 006 乡下人
 007 辣椒
 008 迷信
 009 骑马
 010 奇特的食品
 011 诅咒
 012 劝菜
第二部分 龙虫并雕斋琐语
 ——《生活导报》时期
 013 洪乔主义
 014 蹭躞
 ……
第三部分 棕榈轩詹言
第四部分 龙虫并雕斋琐语
——《自由论坛》时期
第五部分 清呓集
第六部分 增补拾遗
后 记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部分 瓮牖剩墨 002书呆子 从来没有人给书呆子下过定义;普通总把喜欢念书而又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叫做书呆子。然而在这种广泛的定义之下,书呆子又可分为许多种类,甚至于有性质恰恰相反的。据我所知,有不治家人生产的书呆子,同时也有视财如命的书呆子;有不近女色的书呆子,同时也有“沙蒂主义”[英文Sadism,色情狂。]的书呆子。 依我们看来,“呆”的意义范围尽可以看得更大些。凡是喜欢读书做文章,而不肯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去博取安富尊荣者,都可认为书呆子。依着这样说法,世间的书呆子似乎不少;但若仔细观察,却又不像始料的那样多。世间只有极少数人能像教徒殉道一般地殉呆,至死而不变,强哉矫[《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矫,强的样子。]。这种人可以称为“呆之圣者也”。又有颇少数的人,为饥寒所迫,不能不稍稍牺牲他们的兴趣,然而大体上还不至于失了平日的操守。这种人可以称为“呆之贤者也”。我们对于前者,固然愿意买丝绣之;对于后者,也并不忍苛责。波特莱尔[法国诗人Baudelaire(1821—1867)。]的诗有云:“饥肠辘辘佯为饱,热泪汪汪强作欢;沿户违心歌下里,媚人无奈博三餐!”我们将为此种人痛哭之不暇,还能忍心苛责他们吗? 书呆子自有其乐趣,也许还可以说是其乐无穷。我没有达到纯呆的境界,不敢妄拟,怕的是唐突呆贤,污蔑呆圣。但是我敢断言,书呆子是能自得其乐的。不然则难道巢父、许由[巢父、许由,相传尧时的隐士。]、务光[商汤让天下给务光,务光发怒不受。事见《庄子·外物》。]、严子陵[东汉人,曾与光武帝刘秀为友,刘秀做皇帝后,便隐居不出。]、陶渊明、林逋[宋朝人,字君复,隐居西湖孤山,树梅养鹤。因此人们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一班人都是镇日价哭丧着脸不成?只有冒充书呆子的人是苦的:身在黉宫[古时的学校。黉,音hóng。],心存廊庙[指朝廷。];日谈守黑[《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指安于默默无闻。],夜梦飞黄[神马名。《淮南子·览冥训》:“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这里是飞黄腾达的省略。]。某老同学新膺部长,而自顾故我依然,不免一气;某晚辈扶摇直上,而自己则曳尾涂中[语见《庄子·秋水》,原比喻自由的隐居生活,这里指没有作官。曳,音yè,拖着。涂,泥。],又不免一气。蠖屈[《周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比喻人不得志。蠖,尺蠖,虫名。信,同伸。]非不求伸,但是,待字[字,出嫁。]闺中二十年,为免“千拣万拣,拣个破油盏”之诮,实有不能随便出阁的苦衷。这种坐牢式的生活,其苦可想而见。 事实上,做书呆子也是很难的。即使你甘心过那种“田园一蚊睫,书卷百牛腰”[蚊睫,蚊子的睫毛,比喻极小的处所。百牛腰,指书多得要像百牛的腰。这两句指读书田园的隐士生活。语见宋周孚《赠萧光祖》诗。]的生活,你的父母、兄弟、妻子,以至表兄的连襟的干儿子,却都巴望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见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田舍郎,农家子。]。苏秦奔走七国,凭着寸厚的脸皮去碰了许多钉子,固然因为他自己热中利禄,却也有几分是由于他有一个不下机的妻,一个不为炊的嫂,和一对不以为子的父母。《晋书·王戎传》里说,“衍口未尝言钱,妇令婢以钱绕床下,衍晨下,不得出,呼婢曰,举却阿堵物[阿堵:这个。后世以阿堵物指钱。]。”咱们知道,王衍初官元城令,累迁至司徒,岂是讨厌铜臭的人物?也许他本来就是一个假书呆子。但也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贤内助的熏陶既久,一朝恍然大悟,于是鄙薄巢由[即巢父、许由。],钦崇石邓[晋石崇、汉邓通,都非常富有。],前后判若两人。由此看来,若真要做一世的书呆子,而不中途失节,古井兴波[唐朝孟郊有“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的诗句。这句话用来指不能坚持到底。],至少须得找一个女书呆子来做太太,那位“不因人热”[《东观汉纪·梁鸿传》:“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这里指不依赖别人。]的梁鸿,假使没有一个“鹿车共挽”[指夫妻和睦,互相帮助。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的孟光来和他搭配,他究竟能够安然隐居于霸陵山吗?抗战以来,书呆子的外界刺激确是更多了。在这大学教授的收入不如一个理发匠,中学教员的收入不如一个洋车夫的时代,更显得书呆子无能。汽车司机是要经过相当训练的,而且须是年富力强,有些书呆子干不了,那是可原谅的。但是,连汽车公司的买办和转运公司的掌柜也都做不来吗?经济系的毕业生走仰光,月入二千元;化学系的学生入药厂,月入一千元;工科的学生入交通界或工厂,月入五六百元至一二千元不等;而他们的老师的收入却都几乎不能糊口,“饱”还勉强,“温”则大有问题。弟子能做的事老师也该能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又无非是呆的表现。一位中学教员告诉我,他们学校的一个工友有了高就,是迤西某厂的什么长,月薪三百元,津贴在外。另一位朋友告诉我,迤西某厂的厨子月薪千元,供膳宿(世间哪有不供膳宿的厨子?)。教育界中会做饭菜的人不少,然而没有听见他们当厨子去,这恐怕是许多人所不能了解的。 我说抗战以来书呆子的刺激更多,并不是说他们看见别人发财,由羡生妒,由妒生恨。假使是这样,他们也就不成其为书呆子了。甚至于受了挑扁担的张三或做小工的李四的奚落,如果你是一个呆圣,也没有可以生气的理由。最堪痛哭者还是亲人的怨怼。甲先生的家里说:“人家小学未毕业,现在做了某某处的营业部长,已经赚了几十万了,你在外国留学十年,现在不过做个穷教授!”乙先生的家里说:“李阿狗一个字不认得,现在专走广州湾挑扁担,已有几千元的积蓄了;你是大学毕业生,现在却连父母都养不起!”学位和金钱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家里人并不和你讲逻辑,反正供给你读了十余年以至二十余年的书是事实,而你现在非但不能翻本,连利息都赚不够也是事实。 太太和先生的志同道合也是有限度的。正在三旬九食[指生活艰辛,得食很难。《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三旬而九食。”]仰屋[指没有办法,只有在屋里仰头长叹。语见《宋史·富弼传》。]踟蹰之际,忽然某巨公三顾茅庐,太太拔钗沽酒,杀鸡为黍,兴高采烈,如见窖金。等到先生敬谢不敏之后,某巨公一场扫兴还是小事,心上人珠泪盈眶,虽呆圣亦岂能无动于衷?至于兼课兼事,在这年头儿,更是无伤于廉,然而竟然有辞绝不干者,其愚尤不可及。太太的埋怨,除了和他一样呆的人外,谁不表示同情?所以我们说,这年头儿的书呆子加倍难做。“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咱们等着瞧那一班自命为书呆子的人们,谁能通过这大时代的试金石。

后记

王了一,即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王力先生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空前卓越的成就,同时在文学领域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翻译过近三十部法国的文学作品,写过情意盎然的诗篇及独具匠心的散文。这本《龙虫并雕斋琐语》就是他的散文集。王力先生学识渊博,思想敏锐,写起散文来,得心应手,挥洒成章,鞭挞时弊,则切中肯綮,即使闲话家常,也情趣横生,给人以一种惬意的美感。这本集子主要是王力先生抗战时期在昆明写的散文。1949年上海观察社曾出版,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1973年香港波文书局重印。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删去五篇文章。因当时出版社雇人抄写底稿,出现不少错字,曾引起社会上的批评,王先生也深感遗憾。此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钊祥先生表示愿意再版,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王力先生的夫人夏蔚霞先生委托我和李钊祥先生一起把这本书出好。我细校了两遍原文,改正了其中的错字。希望能以此告慰王力先生的在天之灵。应出版社的要求,将1982年版删去的五篇文章恢复原貌,同时增补15篇文章,归为《增补拾遗》,其中有散文,也有一些知识性短文。这些短文平铺直叙,明白易懂,对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是有益处的。正在受夏先生的委托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收到了漓江出版社寄来的隋千存先生编著的《王力幽默散文赏析》,感到十分高兴。隋先生在书中呼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让王力先生的散文占据它应有的地位!隋先生的这种呼吁,我想是一定会引起现代文学史家的响应的。张双棣1993.8.27于北京大学出版后记今人多知语言学家的王力先生,却少有人识写作散文的王了一。而王了一即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不仅写作语言学方面的论著,也曾创作了大量散文和诗词,并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学术著作无疑称得上“雕龙”大作,而后面这类文艺性作品则被他戏称为“雕虫”小作,这也正是他的书斋“龙虫并雕斋”的得名由来。先生的语言学著作很多人读过,但他的散文作品却随着时代的流逝,少有人闻知了。抗战期间,王力先生执教西南联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在报刊上连载专栏,写作小品文,当时就已经广受读者欢迎。1949年,这些小品文由上海观察社结集出版,名为《龙虫并雕斋琐语》。其后,本书不断再版,增补了部分解放后所写的知识性散文和纪念性文章。王力先生开始散文的创作,一方面是由于生计所迫,另一方面是像他自己所说的,在从事学术研究之外,“有时一念红尘,不免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因此,除了写一两本天书之外,不免写几句人话”。这些散文题材广泛,多以生活细节立题,涉及社会人生的各个面向,衣食住行,闲忙贫富,离乱之苦,所以是为“琐语”。王力先生为文,有平实自然之言,也多幽默讽喻之笔。他的幽默散文,常常采取曲线进攻的方法,巧妙构思,正话反说,让读者顺着当时的情境,得出一个完全谬误的结论,于瞠目结舌之余了然顿悟、会心一笑。虽是言浅,却是意深;虽是言近,却是旨远。尤其他抗战时期所写的小品文,讲的虽然是当时的人和事,却着实写出了中国人亦苦亦乐、亦庄亦谐的人生常态。所以,我们现在读来仍然不觉得生疏,仿佛文中的那些人与事存在于今日的生活当中,颇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王力先生学识渊博,国文功底深厚,所以他的散文很有书卷气,知识性较强。他写到兴之所至,常常引经据典,发其感叹,经史典籍,诗词歌赋,无不信手拈来。张双棣先生随文作注释,使得本书更加明白易懂。读者可在闻先生谈笑风生之时,游走于历史文化的深远意境之中。此次修订再版,以王力先生亲自确定的版本为底本,纠正了原书存在的不少文字错漏,并增添了《我所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几件事》一文。关于文稿中仍可能存在的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会在未来再版时纠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国学者大都重雕龙而轻雕虫,重研究而轻普及,重过去而轻将来。王先生纠正这种重古轻今的传统偏向,正是现代化的思想解放。 ——周有光 我还是觉得王老先生小品写得实在好。他们那一代文人都练得一手绝艺,一支椽笔在文字的堂奥上“冲进冲出”,不沾一丝蜘蛛网,永远干净潇洒,像《雅舍小品》。 ——董桥 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琐语》这一系列散文,是抗战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写者信手拈来,而才学俱备,妙趣横生,益人神思,且久读不厌。不仅可作为时代的见证,更是文学上不可磨灭的声音。如今能将之汇齐再版,实乃读者之幸。 ——龚鹏程


编辑推荐

《龙虫并雕斋琐语》编辑推荐:王力先生,与梁实秋、钱锺书并称“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今人多知语言学家的王力却少有人识写作散文的王了一。王力先生为生计而起笔写《琐语》,讲的是抗战时期的那些人和事,说的是衣食住行、闲忙贫富、离乱之苦,却道尽了国人亦苦亦乐、亦庄亦谐的人生常态。

名人推荐

我国学者大都重雕龙而轻雕虫,重研究而轻普及,重过去而轻将来。王先生纠正这种重古轻今的传统偏向,正是现代化的思想解放。——周有光我还是觉得王老先生小品写得实在好。他们那一代文人都练得一手绝艺,一支椽笔在文字的堂奥上“冲进冲出”,不沾一丝蜘蛛网,永远干净潇洒,像《雅舍小品》。——董桥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琐语》这一系列散文,是抗战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写者信手拈来,而才学俱备,妙趣横生,益人深思,且久读不厌。不仅可作为时代的见证,更是文学上不可磨灭的声音。如今能将之汇齐再版,实乃读者之幸。——龚鹏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龙虫并雕斋琐语 PDF格式下载



不知道王力先生还写散文,读读看看吧


姜还是老的辣。20年前看过王力的一篇《题壁》,印象忒深!一直想看王力的散文,今日终于如愿!痛快!!!


幽默又不失深厚文化底蕴~大爱王力~


喜欢王力的书


只是想近距离接触一下散文大家的文字


文笔超赞,大概只有学贯古今的五四一代才有这样的才学吧。


学者,目前读古文就用作者编写的词典。


很不错,语言风趣幽默,不过书封面划破了


书内容好,本身质量也不错,本书还有一张塑胶纸包装着,也不会弄脏,起皱,还是不错的。


好书,找了好长时间。


还没有看呢,看过后再追评。


好书,极力推荐文笔和思想深度都没得挑价格也蛮划算的送的很快


经人推荐买来看的,听说很有趣


的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试试事实上


以前从图书馆借阅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版本,现在买下收藏


看了张中行、才知道的王了一。。。


了一先生的文字公认的出彩。这本书值得多次翻看。我打算带着出国旅行路上翻翻。


有时代氛围,聊备一格罢了,算不得散文大家


王力先生,是我仰慕的老先生之一。自己能说和写不丢人的中国话,离不开他和其他多位大师的教诲。好在还有他们写的书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王力老先生这本书的文章运用很多典故,让我大开眼界,不禁感慨前人受到的文学熏陶果然深厚。


越是大家越是风淡云轻娓娓道来的舒服


一直都想要找不到,这回终于再版了,好高兴


商务印书馆浪费了多少好书啊,一点不懂营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