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影语言的语法

[乌]丹尼艾尔·阿里洪(Daniel Arijon)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3-2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作者:

[乌]丹尼艾尔·阿里洪(Daniel Arijon)  

译者:

陈国铎,黎锡,周传基 审校  

Tag标签:

无  

前言

张艺谋与《电影语言的语法》张艺谋为了当导演,作了哪些准备呢?他说:照相,我没上学的那会儿已经解决了。进学校以后,又把电影摄影解决了。老师教得也挺负责,这没得说。可是学导演,我是偷着学,看各种书,一点一点揣摸。库里肖夫的《电影导演基础》、爱森斯坦的《电影艺术四讲》,还有普多夫金、克拉考尔的书都很重要。不过,我是个很实际的人,我要学的是“怎么干”,有一本书我觉得最实用,就是乌拉圭的丹尼尔•阿里洪写的《电影语言的语法》,这本书太好了。它里面一句空话也没有,讲的就是机位怎么摆,轴线怎么立,对跳镜头怎么分,怎么才能连接成一场戏,非常实际。我要的就是这个。要表现的故事,我心里有的是,缺的就是导演的方法。白天拍《小院》,晚上我就默一遍戏,要是让我来导,应该怎么拍。不过这都是将来的事了。将来并不遥远。六年以后,张艺谋手执话筒,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规律对他,是一种参考。而夸张的造型、丰富的仪式、浓烈的色彩、狂野生命的呼喊,把一种浪漫的激情发挥到了极致。他那井喷式的自由狂放,浓艳欲滴的大红色调,对一切礼教和陋俗肆无忌惮的挑战,似乎要把他前半生的压抑一泻而尽……此后,作为导演的张艺谋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广泛的注目,受到许多国际影展的欢迎。有一次他在欧洲某电影节上参加一个聚会,看见一个年纪不轻的学者。有人告诉他说,这个人就是撰写《电影语言的语法》的乌拉圭电影学者丹尼艾尔•阿里洪。张艺谋赶紧要求翻译替他介绍。他向丹尼尔•阿里洪表示,在青年求学时代,你所写的书曾经给予过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那些简明的方法对我成为导演有直接的帮助。为了这一点,真应该谢谢你写了这本好书。——选自倪震《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第五代电影前史》推荐序 梁明我很庆幸能与电影结缘,并将不弃不离追随它到生命尽头。我也陶醉于我的工作:既在大学教授电影,又作为导演、摄影师拍摄影片,并不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电影原来不过是工业革命和技术发明的一个小小成果,但在一个多世纪的短暂时间中它却成长为人类最迷人的艺术之一,在不断介入、建构和追忆着人类的历史,它涵盖了人类的思想、生活、情感、梦想、哲学、科技,无所不能。它神圣而奥妙,吸引了无数光影信徒的虔诚朝拜。它有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学科、自己的经典以及自己的语言。我们已经如此地习惯于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表达以至于无需思考它的语法。但我们还并未熟练和自觉地运用视觉语言,而读图观影时代却已经来到。视觉文化在我国还没被真正认识,人们对视觉语言的掌握也处于滞后状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曾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21世纪的文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不识字的人,而是对照相机和摄影机陌生的人,不知晓镜头语言的人。而电影无疑是当今最流行,也是最重要的视觉文化之一。电影是运用电影语言表达的视听艺术,学习电影的学子和拍摄电影的同仁必须学会运用电影语言去说话。语言都有其自己的基本语法规则,电影语言也不例外。丹尼艾尔•阿里洪的《电影语言的语法》就是这么一本教你掌握基本电影语言的实用读物,当年我们“第五代”在电影学院做学生时几乎人手一册。它也是我的最爱,因为它质朴、实用、准确而又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我时常羡慕现在学习电影的孩子们,他们有读不完的各类电影书籍,有众多操作简便、性能良好的设备,还有看不完的令人激动和震撼的经典影片。而在我们学习电影的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上述一切都处于稀缺状态。但仔细想来这也未必全是坏事,凡事都有两面性,都是双刃剑。书不多便可以潜下心来仔细研读,两遍三遍,学通学透,所以掌握牢固;设备不好,胶片难度大,因此必须苦练基本功,学深学精,以致技艺扎实。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关键是要消化悟出其中的道理。而好的书籍和优秀经典电影一样没有时间的限制,是金子就会一直闪光。电影艺术成长发展了,电影科技进步创新了,但电影的本体没有变,电影的基本语言规律、法则没有变。后浪出版公司选择再版《电影语言的语法》可谓用心良苦,现在的电影学子正迫切需要一本电影语法的百科全书。如今,有关电影方面的书籍可谓百花争艳,但这本在三十一年前翻译出版的小书依然灿烂夺目。直到现在,我备课时仍然经常翻阅那本包着挂历书皮的,纸页已经发黄,在今天看来十分简陋的旧版书。终于有盼头了,不久我会和大家一样拥有一本全新的《电影语言的语法》。我真诚建议正在学习电影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已经开始从事创作的电影人都来认真仔细研读这本书,同时要如书中所说的去做,阿里洪在后记中写道:“电影和大部分艺术形式一样,培养和提高技艺的最好办法,还是研究这一表现手段的能工巧匠的作品。最显见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看他们的片子。不过研究一部影片的最有裨益的方法是在看片机上把拷贝拉一遍(今天是电脑或DVD上),去分析使你激动的场面,注意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使你激动的那些影片或场面的奥秘,并对你未来的电影制作有所启发。”我还要加上一点:当今时代,视频产品很多,如短片、微电影、电视电影等,拍摄的机会也很多,要动手去做。在实践中揣摩那些道理,体会那些方法。首先遵守规则,最终达到创新,突破规则。梁明电影导演、摄影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北京冬天出版前言丹尼艾尔•阿里洪,是一位优秀的乌拉圭电影导演、编剧和剪辑师,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各种语法规则了如指掌,而他精心写作的《电影语言的语法》一书更成为一部包罗场面调度、剪辑原则、银幕上的运动、影片速度和节奏等电影语言的百科全书。全书共有28章,分别就电影艺术、电影语言的特点以及电影的拍摄过程进行了精确细致的分析。其写作风格深入浅出,以实践经验为主,辅以对影史佳作的分析说明,绝无卖弄理论、故作深奥的弊病。正因如此,本书问世以来,即被公认为研究电影艺术最佳的一本入门书,并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其销行之广、享誉之隆,于此可见一斑。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电影学院便组织一批教育工作者对本书展开了翻译工作,由陈国铎、黎锡、李溪桥、祝善忠、何振淦、梅文、吕锦瑗、杨大伟、裴未如、张中平、周传基等集体翻译,周传基校订并统一笔调。陈国铎、黎锡、王澍、孙明经、李溪桥等组织翻译工作,白景晟参与了初稿的审读。本书对中国新时期的电影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第五代”导演便从中深深受益,而在其后的30年间也一直被列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摄影系的必读书目。虽然电影技术日新月异,但基本的语法规则永不过时。而且在今天这个全民参与的影像时代,我们更加需要这套语法。怎样处理两个或更多演员的对话场面?怎样掌握摄影机的运动?怎样平衡剪辑给画面带来的跳跃?对电影拍摄的种种问题,本书都给出了明确有效的解答,相信也定能对电影制作者提供助益。因此正值《电影语言的语法》一书在中国首次出版三十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其全新修订版。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译者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考究严谨的作风,谨向他们表示敬意。但因翻译时间久远且所处分散,有部分译者我们未能找到,还望见本书后与我们联系。在本次修订中,我们对照原文调整了原译稿的部分表述与专业术语,以使其更符合今天业界的标准。另外,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版式以及图文关系进行了调整,并对重要词汇、电影片名、人名等附加了英文原名,以供读者参考。“电影学院”编辑部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拍电影网2012年12月原编者的话在电影制作中经常运用的视觉叙述的各种形式,首次被撰写成文而问世了。本书的读者对象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或从事电影制作的人——专业的,或不完全是专业的。对于编剧、导演、剪辑、摄影、广告宣传者,甚至对热爱电影的观众来说,本书不啻是总结实践知识的一笔财富。它避免理论论述,而是集中谈实践经验。它对电影学院和电影组织中的教学工作,肯定也是有用的。当你在写剧本,拍片或剪辑过程中碰到叙述性表现手法上的各种问题时,你很可能在本书中找到恰恰是你所要寻找的解决方案。它将使你能够运用电影语言来表现一个故事;使你能处理两个演员或更多演员之间的对话场面;使你能掌握银幕上的运动;它将帮助你进行流畅的剪辑。你将学会剪辑一场戏和动作性强的场面,改变速度和节奏。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两种主要的剪辑原则:剪接和画面内的组接,以及当几条故事线索穿插进行时所使用的不同类型的剪辑手法。本书还讨论了如何使用一个以上的摄影机,把歌舞场面搬上银幕,以及调动摄影机和演员以获得最佳效果等题目。这是一本供随时参阅的重要参考书。它对电影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方法。本书引用并分析了电影界最有才华的大师创作的一些名片的段落。为论述每个论点,以1500幅插图贯穿全书。丹尼艾尔•阿里洪作为一名电影剪辑师、编剧和导演,以其创作实践经验编写的这本书,足以满足那些渴望通过电影进行自我表现的创作者的基本要求。他于1959年首次成为专业电影工作者。他曾在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拍摄过新闻片、广告片、纪录片和大型故事片。他也教授过电影课程,并在一些杂志上发表过著作。序言于影片制作方面的书籍已经为数很多了,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还要写一本,而且为什么要写这一本?作者认为,并且根据个人的经历确信:近二十年来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一本有关电影叙事技巧发展的有实用价值的书。一个年轻人并非总有运气能同一些优秀的影片创作者一起工作,他通常都要从书本中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他能找到许多论述各种电影理论,或者载有评论、访谈和随笔的书。像电影制作这样一种高度复杂的工作,要求许多专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他们当中有些人曾写过很好的有关技巧的书。但是近年来,关于这个主题中的一个部分——可以称为“银幕形象的组织工作”的这一部分被忽略了。论述这一主题的现有的一些书,不是过时的,就是不全面的。而且其中很少能提供一些真正实用的知识,以供初出茅庐的电影创作者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本书旨在填补自从那些著作问世以来至今存在的这一空白。电影,特别是它的叙事形式,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原因是:一方面新式轻便摄影机、手提录音机和其他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良好设备租价低廉,胶片和洗印的价格也很便宜,因此,拍摄一部专业的低成本长片,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做到的。如果说,上一代人的梦想是创作一部表现本时代的宏伟小说,那么青年一代的目标,则是拍摄出几部优秀的影片。本书主要献给青年人,以及那些把电影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有志于拍摄影片的人。本书旨在缩短读者求艺年限,并且使他们避免零敲碎打地搜罗点滴材料的无效劳动。本书旨在把电影叙事的基本方法汇编起来。读者在本书中找不到理论,只有实例,这是世界各国电影创作者在拍摄各种样式影片的长期实践中,经过试验和证实的,并可供照搬照抄地应用在你所要拍摄的任何一部影片中去的实例。本书是我在从事电影创作事业过程中花了近十二年的功夫写成的。我希望我的微薄贡献,对于那些像作者本人一样在这样的国家或地区——那里的电影产业并不吸收新鲜血液——开始或准备从事电影工作的人们,能有所裨益。年龄、国籍和背景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要通过电影手段,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风格,能够而且必须表现出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我们时代的最伟大得影片尚未被制作出来,让我们试作创造这些影片的人吧。丹尼艾尔•阿里洪蒙得维的亚.乌拉圭,1975

内容概要

★ 全球畅销三十余年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公认为讨论导演、摄影、剪辑等电影影像画面组织技巧方面最详密、实用的经典之作
★ 从实践出发阐明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电影语言,为“用画面讲故事”奠定基础
★ 百科全书式的工作手册,囊括拍摄中的所有基本设计方案,如对话场面、人物运动,使初学者能够迅速掌握专业方法
★ 近500幅机位图、故事板贯穿全书,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电影语言
★ 对大量经典影片的典型段落进行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广岛之恋》、《桂河大桥》,深入揭示其中激动人心的奥秘
★ 本书是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教材,在翻译、审订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译笔简明、准确、流畅,惠及无数电影人
本书是乌拉圭电影导演丹尼艾尔·阿里洪根据本人创作实践经验编写的电影叙事技巧教程,其专业性、实用性、经典性为全球各影视院校所公认。作者不对电影的拍摄工作做过多理论论述,而是集中从实践经验入手,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细致精准的研究探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全书涉及到电影制作中如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关键问题,对两个以上演员对话场面的处理、摄影机位三角形原理的运用、内外反拍等也均有详细论述。全书层次分明,清晰准确,并有近500幅插图贯穿其中,便于读者充分理解和掌握。
本书译者多为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如周传基、吕锦瑷、李溪桥、裴未如等,译稿准确流畅,影响深远,被北京电影学院列为必读书目,更有人盛誉此书“开启了中国电影新的时代”。

作者简介

作者:(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 译者:陈国铎 黎锡丹尼艾尔•阿里洪(Daniel Arijon),乌拉圭电影剪辑师、编剧和导演。自1959年投身专业电影制作以来,他先后在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拍摄过多部新闻片、广告片、纪录片和故事片,也教授过电影课程,并在杂志上发表过若干专业文章。周传基,资深电影人、教授。1950年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毕业,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会员。他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先后为无锡国际旅游电影节、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1995年为美国旧金山大学讲授电影公共课,是中国著名的电影教育家。已出版专著《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影片读解》,译著《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电影实践理论》、《电影导演工作》等。孙明经,祖籍山东,生于南京。中国电影教育家,我国高校电影学科奠基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委员。193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1934-1952年任教于金陵大学影音部。拍摄过50余部教育电影。1942年创办《电影与播音》杂志并担任主编。1952年院系调整来京参加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创建。编写七部电影摄影教材。一生从事电影教育。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推荐序原编者的话序言作为一种视觉交流系统的电影语言1.1 电影语言的起源 1.2 电影创作者的类型1.3 电影的表现形式1.4 明确我们的目的电影平行剪辑的重要性2.1 两种基本类型 2.2 动作和反应 2.3 高峰瞬间和理解力 2.4 怎样运用平行剪辑 2.5 一个宽广的前景基本手段的定义3.1 新闻电影3.2 纪录电影 3.3 故事电影 3.4 三种类型的场景 3.5 电影语法诸元素 3.6 镜头3.7 运动3.8 距离 3.9 剪辑类型 3.10 视觉分句法 3.11 场景的匹配 3.12 对视 3.13 注意中心的交替三角形原理4.1 基本的身体位置 4.2 关系线 4.3 头部的重要性 4.4 三角形原理的五个基本变化 4.5 构图重点 4.6 视觉重点的类型 4.7 三角形原理:一个人两个演员的对话5.1 面对面 5.2 数量对比 5.3 演员肩并肩 5.4 演员一前一后 5.5 注意事项 5.6 摄影机的距离 5.7 摄影机和演员的高度5.8 人物并排躺着 5.9 电话里交谈 5.10 相反的对角线 5.11 半透明的遮板 5.12 演员在面镜中的反映三个演员的对话6.1 常规的情况 6.2 非常规的情况 6.3 内/外反拍摄影机位 6.4 内反拍摄影机位 6.5 平行摄影机位 6.6 枢轴 6.7 注意中心的突出 6.8 局部突出 6.9 全部突出 6.10 “北一南”变为“东一西” 6.11 只用四个摄影机位 6.12 引入内反拍镜头 6.13 使用八个摄影机位 6.14 采用三种摄影机位的简易方法 6.15 使用枢轴镜头 6.16 有意的舍弃 6.17 小结四人或更多人的对话场面7.1 若干简单的情况 7.2 围桌而坐的人群 7.3 人群再细分为若干组 7.4 几何图形 7.5 几个相对立的区域 7.6 处理一大群人 7.7 一个演员面对观众 7.8 关系线的交叉变化 7.9 主要演员处于中心的人群 7.10 作为枢轴的演员静态对话场面的剪辑形式8.1 接近与远离形式 8.2 一场戏如何开始 8.3 再交代镜头 8.4 沉默的反应的重要性 8.5 插入镜头与切出镜头 8.6 数量对比 8.7 主镜头的平行剪辑 8.8 关系线变换轴侧 8.9 对话之间的顿歇 8.10 时间的压缩加速 8.11 对白的节奏画面动作的特性9.1 运动的分割9.2 随着运动变换视点 9.3 切出镜头的使用 9.4 中性方向9.5 用演员表明方向的变换 9.6 在同一半边画面的对立运动 9.7 镜头切换的条件 9.8 切换点 9.9 在运动中切运动结束后的剪接第十一章 画面内的运动11.1 转身 11.2 起立11.3 坐下和躺卧11.4 行走和奔跑11.5 穿过门洞11.6 小结 11.7 个人爱好第十二章 入画和出画的动作12.1 多片段 12.2 三个片段运动第十三章 演员A走向演员B13.1 会聚运动 13.2 摄影机直角位置 13.3 反向摄影机角度 13.4 平行摄影机位 13.5 共同视轴 13.6 A越过B第十四章 用主镜头拍摄画面中的动作第十五章 不规则的例子15.1 若干人的视觉间歇 15.2 省略间歇 15.3 用相反的摄影机位 15.4 分散运动 15.5 一个演员在画面上的某一固定位置 15.6 两个演员同时运动第十六章 演员A离开演员B第十七章 演员们一起运动17.1 间断运动第十八章 困难的剪辑情况的解决18.1 摄影机和静态人物之间的运动 18.2 第二个镜头开始时的动作 18.3 在静态演员身后的动作 18.4 运用90°角的摄影机位 18.5 两个演员都在运动 18.6 第一个镜头中遮住一个运动的人物 18.7 使用一个强烈的前景动作 18.8 静态人物的替换 18.9 重新转移注意力 18.10 运用非人体的动作 18.11 拉开帷幕的效果第十九章 其他类型运动19.1 环形运动 19.2 垂直运动 19.3 强烈的停顿第二十章 运动镜头的二十条基本规律20.1 运动和摄影机 20.2 摄影机运动的基本准则 20.3 有根据的戏剧动机第二十一章 摇摄镜头21.1 全景摇摄 21.2 追逐场面 21.3 间歇摇摄 21.4 环形摇摄 21.5 快速摇摄 21.6 用两个方向 21.7 垂直摇摄 21.8 倾斜摇摄 21.9 固定镜头和摇镜头的连接 21.10 两个连贯的摇镜头的剪接 21.11 杂耍式的摇镜头第二十二章 移动摄影22.1 用连续移动拍摄间歇动作 22.2 把一个静止镜头和一个移动镜头连接起来 22.3 摄影机的间歇移动 22.4 运用轨道两侧的移动 22.5 蜿蜒路线 22.6 移动时摇摄 22.7 摄影机和演员反方向移动 22.8 单列纵队 22.9 移动摄影的速度 22.10 拍摄对象接近移动的摄影机 22.11 剪辑连贯的移动镜头 22.12 在一个移动的主镜头中切入静止镜头 22.13 环形移动第二十三章 摄影升降机和变焦距镜头23.1 跟随动作 23.2 前景道具强调高度 23.3 把两个或更多的情节要点从视觉上加以结合 23.4 把动作注入静态情境中 23.5 以摇摄动作突出情节重点 23.6 为动作中的剪接提供有力的运动 23.7 变焦距 23.8 变焦的速度 23.9 变焦和摇摄相结合 23.10 仰俯拍镜头使用变焦距效果 23.11 摄影机在变焦距时移动 23.12 穿过前景障碍物变焦第二十四章 动作性场面24.1 标准的公式 24.2 主观视点 24.3 加强视觉动作的五种方法 24.4 推向视觉高潮 24.5 把高潮动作分为若干镜头 24.6 动作性场面中使用高速和慢动作 24.7 跟焦距技巧第二十五章 镜头内的组接25.1 需要事先的计划 25.2 运动之间的顿歇 25.3 表演区的更换 25.4 接近或远离摄影机 25.5 变换身体姿势 25.6 位置替换 25.7 调换画面区域 25.8 数量的对比 25.9 在画面内的组接第二十六章 由一个表演区到另一个表演区26.1 一般原则 26.2 一组人由一个表演区移到另一表演区 26.3 一组人的展开 26.4 两种进一步的变化 26.5 一名演员移动,另一名保持静止 26.6 一组人的聚拢 26.7 改变表演区的手段第二十七章 组合的技巧27.1 逐个镜头的剪辑 27.2 各种技巧的混合使用 27.3 小结第二十八章 电影的分句法28.1 场面到场面的转换:淡出一淡入 28.2 白色淡出淡入和彩色淡出淡入 28.3 叠化 28.4 划入—划出28.5 圈入—圈出 28.6 暗区的使用 28.7 字幕28.8 道具 28.9 光线的变化 28.10 问和答 28.11 同一方向的运动 28.13 物件的替换 28.14 字的重复 28.15 视觉的欺骗性配合 28.16 围绕着一件道具切换 28.17 一个意料不到的特写镜头 28.18 平行剪辑的转移 28.19 一个场面的起始 28.20 演员 28.21 摄影机 28.22 视点的交代 28.23 突然的跳切用作分句 28.24 跳切用作时间转移 28.25 选择动作的高峰空场用作分句 28.26 孤立的镜头用作叙述中的顿歇 28.27 整个段落用作叙述的顿歇 28.28 虚像画面用作分句 28.29 全暗画面用作分句 28.30 摄影机运动用作分句 28.31 垂直的分句法 28.32 定格结束语

章节摘录

3.9剪辑类型一个场景可以有三种主要的剪辑方法:1.一个主镜头记录整个场景。为了避免单调,可以在“影片内、画面内”或者说“在镜头内”有各种剪辑技巧。2.一个主镜头与其他短镜头交切。其他这些镜头则从不同的距离来拍摄这一场景的片断,或者引入别处的对象,它们穿插在主镜头中,从而强调一场戏的关键情节。3.两个或更多的主镜头平行地混在一起,这样,我们的视角就交替地从一个主镜头转到另一个主镜头。我们表现一个段落时可以运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方法都运用。一个段落包括一个场景,或者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场景。一般说来一个段落有开始、中间和结尾。结尾或处在低潮或处在高潮,或者处在故事的发展从激烈降到低落的时刻。3.10视觉分句法段落是由两种分句法连接在一起的:1.直接的切(换)。2.光学的转换。直接的切换在视觉转换上是生硬的,其方法以后再加详述。至于光学的转换,淡出、淡入和划,可以得到一种平稳的视觉转换。3.11场景的匹配为使有关场景匹配,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求。需要匹配的有:1.位置2.动作3.视线电影银幕是一块固定的平面,如果一个演员的全景展现在银幕的左侧,那么在切换至同一视轴上的近景时,他必须处在银幕的同一侧。如果不遵守位置匹配的规则,银幕上就会出现怪异的视觉上的跳动,迫使观众把注意力从一侧转到另一侧,去寻找他们一直在观看其惊险经历的主人公。这既使观众感到讨厌又使他分神。必须使观众的眼睛保持恒定的方向,能舒服地扫视画面,从而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见图3.7)。为此目的,银幕一般划分为两个或三个垂直区来安置主要演员。所有的位置匹配都以这些区域的一个或全部为准。运动的匹配具有类似的逻辑基础,在记录一个演员的连贯动作的两个衔接镜头中,动作方向要一致,否则观众将混淆了假定的运动方向(见图3.8)。在一组镜头中,不论演员是单个或成群出现时,视线的匹配是第三个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在银幕上匹配的视线总是相反的。两个互相对视的人物,其视线的方向相反,如图3.9所示。如果两个演员分别在单独的镜头中出现,为了保持正确的视觉连贯性,他们的视线也必须保持相对(见图3.10)。如果在两个镜头中两个演员都面向同一个方向,从逻辑上说他们必然是看着第三个人物或物体,而不是互相对视,如图3.11所示。没有这些对视,场景就会变得薄弱,有时毫无意义。

后记

结束语——本书讨论了电影语言的诸多方面,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已经把电影的表现可能性包揽无遗了。但是,除了纯美学的方面外,本书的论述还试图对电影如何阐释思想和情绪,提供某种基本的具体结构方法。电影和大部分艺术形式一样,培养和提高技艺的最好办法,还是研究这一表现手段的能工巧匠的作品。最显见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看他们的片子。不过研究一部影片的最有裨益的方法是在看片机上把拷贝拉一遍,去分析使你激动的场面,注意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揭示出使你激动的那些影片或场面的奥秘,并对你未来的电影制作有所启发。


编辑推荐

《电影学院037•电影语言的语法:电影剪辑的奥秘》编辑推荐:全球畅销三十余年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公认为讨论导演、摄影、剪辑等电影影像画面组织技巧方面最详密、实用的经典之作。•从实践出发阐明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电影语言,为“用画面讲故事”奠定基础;•百科全书式的工作手册,囊括拍摄中的所有基本设计方案,如对话场面、人物运动,使初学者能够迅速掌握专业方法;•近500幅机位图、故事板贯穿全书,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电影语言;•对大量经典影片的典型段落进行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广岛之恋》、《桂河大桥》,深入揭示其中激动人心的奥秘;•《致青年电影人的信:电影圈新人的入行锦囊》是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教材,在翻译、审订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译笔简明、准确、流畅,惠及无数电影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电影语言的语法 PDF格式下载



刚看了几页感觉不错很实用


专业性比较强,非常好的一本书,但如果只是想对电影有概念性了解的人不太适合,会看不懂。。。呵呵


超级实用,有一种上电影学院的赶脚......


书本内容很不错,值得推荐.不知道这书本是不是本来就这么柔软,觉得质量一般.当时不影响它的价值.


之前淘宝上只有好几百的二手书,曾经下载了PDF,但还是买一本来收藏。基本上是拍摄电影的工具书,不知道怎么拍电影的,照着这本书来,肯定不会太差。


经典书,书架上有本旧版,就当收藏了


买给男朋友哥哥的,应该还不错吧。


老师推荐的,很好很好!


镜头语言的必备书籍完美


图书很好,十分喜欢!


很经典的一本书,值得读很多遍~


买了觉得很超值,很好的书


历史洗刷出来的经典,


排版跟原来的不一样了,纸张质量也跟原来不一样了,给朋友买的,他不喜欢。


书封面有折痕,完美主义者接受不了……唉、看起来小脏而且有点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