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复社研究

丁国祥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作者:

丁国祥  

页数:

480  

字数:

507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复社是一个文人组织,但逐渐具备了政党的社会属性。从天启四年(1624)的应社成立,张溥、张采、顾梦麟、杨彝、吴昌时、周锺、杨廷枢等人的主要精力,是读书、制艺、应试,为追求功名而探究“四书”、“五经”的真谛和八股文写作技巧。到崇祯二年复社成立,登明堂以致君、长郡邑以泽民,成为复社的基本宗旨,也是复社人的人生理想。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复社的社会属性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得不关注朝局的动向,注意官僚集团的结构调整,复社由文人组织演变为一个具有近代政党某些特性的文人集团,远远超越了被党化的东林。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介于社党之间的文人组织(代前言)
绪论 源远流长的文人集结
 一、从接受供养到走向独立
  ——文人集团整体性人格演变
 二、从故作高蹈到存意风雅
  ——文人集团深层性心理提升
 三、从潜心艺文到胸怀天下
  ——文人集团的政治性凝聚
 四、从同人堂到首善书院
  ——文人集团在政治与学术间的摆动
 五、从应社到复社
  ——文人集团的政党化演变
第一章 张溥的社会活动与复社成立
 第一节 从应社到广应社
  一、应社的成立与活动
  二、联络南北,形成松散的文社联合体
  三、名满京都,燕台结盟
 第二节 创建复社
  一、吴江文人的社事
  二、尹山大会与复社成立
  三、复社与诸社关系及组织
  四、江左江右文争与豫章诸子加入复社
 第三节 复社领导集团与张溥的领袖地位
  一、应社领导集团的形成
  二、张溥领袖地位的确立
  三、张采、钱谦益与复社
第二章 复社的大会与社集
 第一节 复社大会
  一、金陵大会的背景
  二、金陵大会的过程与意义
  三、虎丘大会前的复社处境
  四、虎丘大会的盛况
  五、第二次虎丘大会
  六、第三次虎丘大会
 第二节 局部雅集
  一、崇祯六年的第二次国门广业社
  二、桃叶渡大会与崇祯九年的第三次国门广业社
  三、崇祯十二年的第四次国门广业社
 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集会
  一、寿宴雅集
  二、社丧大会
  三、会吊张溥嫡母、生母
第三章 复社的政治与学术思想
 第一节 维护社会稳定
  一、关切民瘼,体现民本思想
  二、设立乡约,维护公序良俗
  三、惩治刁民,打击黑恶势力
 第二节 复社的社会理想与士林精神
  一、怀想三代盛世
  二、重塑士林精神
  三、崇尚忠孝节 义
 第三节 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一、注重实学济苍生
  二、贯通经史立明镜
  三、编撰史书彰节 义
第四章 复社的社会性质
 第一节 核心成员的自我认识
 第二节 初具形态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大会、章程与组织联络
 第四节 复社的政治活动
 第五节 复社对晚明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复社的内部分歧与演化分流
 第一节 陈艾及江左右之文争
 第二节 回归书斋
 第三节 主动卷入政治斗争
 第四节 载酒征歌
 第五节 几社游离
第六章 复社灾难与结局
 第一节 裂隙初起
  一、辛未会试起事端
  二、鉴定刻稿致愠怒
  三、关于《绿牡丹》事件
 第二节 周之夔与复社
  一、怨由心生
  二、借《军储说》生事
  三、投倚浙党再发难
 第三节 温体仁对复社打击
  一、视复社为东林
  二、陆文声事件
  三、张汉儒事件
 第四节 崇祯对复社活动的掌控
  一、制衡东林压制复社
  二、利用矛盾打击复社
  三、见效即收适度容忍
 第五节 复社消亡与几位领袖悲剧
  一、多元选择下的名流星散
  二、阮大铖的迫害
  三、误杀郑元勋、顾杲
  四、张采的悲剧
  五、复社余响.
第七章 复社忠义悲歌:殉节 与起义
 第一节 提携汉节 同生死——左懋第
  一、冒死出使
  二、勇争国体
  三、生为明臣
  四、死为忠鬼
 第二节 一腔忠魂随朱明——复社殉节 烈士
  一、两京失守后殉难烈士
  二、恢复无望而效死
  三、乡关起义不屈而死
 第三节 太湖义军和吴胜兆事件
  一、太湖义军
  二、复社文人与吴胜兆事件
第八章 复社忠义悲歌:殉难与抵抗
 第一节 吴应箕与皖南抗战
 第二节 钱肃乐与浙东抗战
 第三节 揭重熙、杨廷麟与江西抗战
 第四节 岭南豪杰陈邦彦
  一、胆识谋略过人
  二、忠义填满胸膛
 第五节 贵阳奇才杨文骢
 第六节 复社群烈姓氏录
第九章 复社领袖的文学成就
 第一节 复社的文学创作概况
  一、晚明文坛概况
  二、复社文学创作的基本取向
  三、复社文人的文学活动形态
 第二节 张溥及张采的文学成就
  一、张溥的文学研究与批评
  二、张溥的诗歌
  三、张溥的散文
  四、张采的诗文
 第三节 陈子龙与夏完淳
  一、陈子龙的生平
  二、陈子龙的散文
  三、陈子龙的诗歌
  四、陈子龙与云间词派
  五、少年英才夏完淳
 第四节 吴应箕的文学成就
  一、吴应箕的生平
  二、吴应箕的诗歌
  三、吴应箕的散文
第十章 复社的重要遗民文人
 第一节 刘城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沈寿民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阎尔梅的生平与创作
 第四节 万寿祺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第五节 冒襄的跌宕人生与文学活动
 第六节 复社其他遗民文人小录
附录一 近十年有关复社研究的主要论文
附录二 复社人名录
征引著作
后记

章节摘录

  汉代的经学流派,是学术的争论所致。相比于刘安、刘武身边年龄志趣大致相当的文人集团,他们不是文人的集结,多半是学术的承传关系,具有同门师徒或亲缘上的因素。而且,在年龄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而这些空洞的经学文章,并没有使汉王朝走向兴旺发达,甚至耽误了治国方略的有效制定。忠孝节义,难阻妄行废立;今古尚书,不救大汉危亡;四家传诗各有见,战火纷飞国家亡。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强大起来的军阀为地盘而战,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在北方最具有号召力的曹操,成为当时文坛最杰出的领袖。除孔融而外,“建安七子”的其余六人,均完全依附于曹操。“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基本上还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形成了不同于供养关系又实际依附于权力的文士集团。不同的是,曹氏父子身边的士流,具有相当明确的专业性,均以文学见长,成为全中国的文学中心。他们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曹氏父子,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邺下文人集团的出现,标志着文人集结性质的转变,由芜杂的罗致结合转变为专业创作的联合,甚至是形成完整的创作组织,对于文学脱离哲学、史学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类并走向自觉,意义重大。之后,文人的集结,就带有政治意气相近而文学趣味基本一致的社团性质。  两晋以后,文人的集结,一般是共同的雅趣与创作的需要,在共事议政之余形成文人集团。这其中虽然不能排除政治的因素,有不少是政治性的文人雅士集团,也会在政治斗争中身不由己。但文学的艺术的共同追求,成为文人结合最有魅力的媒介。此后的文人,基本上不需要权要或贵族供养,虽然也有时会形成特定的依附关系。文人的地位进一步独立,绝大多数文人走向自给,独立营生,他们一般不会“无以为家”,而是向贵族化方向演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复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