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庄子自然观

赵沛霖 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作者:

赵沛霖  

前言

21世纪初,国内外出现了新一轮传统文化热。广大百姓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学热。世界各国也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联合国设立孔子奖,各国雨后春笋般地设立孔子学院或大学中文系。很显然,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振兴、腾飞的基础。面对近几百年以来没有过的文化热,要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从新的高度挖掘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这套《自然国学丛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自然国学是我们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新研究方向。在我们组织的、坚持20余年约1000次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中,有大量涉及这一课题的报告和讨论。自然国学是指国学中的科学技术及其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研究,以致社会上不知道国学中有自然国学这一回事;不少学者甚至提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论断,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缺乏创新精神。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曾经长时期地居于世界前列,至少有甲骨文记载的商周以来至17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公元3~15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则是独步世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中国古人富有创新精神,据统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500年的2000多年中,中国的技术、工艺发明成果约占全世界的54%;现存的古代科学技术知识文献数量,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因此,自然国学研究应是2上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它的深入研究,不仅能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且能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有助于当前的科技创新,有助于走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之路。 本套丛书是中国第一套自然国学研究丛书。其任务是:开辟自然国学研究方向;以全新角度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以全新角度介绍和挖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当代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一系列新的思维、新的“基因”。它是“一套普及型的学术研究专著”,要求“把物化在中国传统科技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出来,把散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科技整理出来”。这套丛书的特点:一是“新”,即“观念新、角度新、内容新”,要求每本书有所创新,能成一家之言。二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既强调每本书“是各位专家长期学术研究的成果”,学术上要富有个性,又强调语言上要简明、生动,使普通读者爱读。三是“科技味”与“文化味”相结合,强调“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交互相融”这个纲要进行写作,要求科技器物类选题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观念理论类选题注重从中国传统科技的角度进行释解。 由于是第一套自然国学丛书,加上我们学识不够,本套丛书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乃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我们衷心地希望能听到批评、指教之声,形成争鸣、研讨之风。 《自然国学丛书》主编 2011.10

内容概要

  赵沛霖的这本书是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对这两部分做了简要梳理和评介:如庄子的以时空观念为主的宇宙论、庄子对自然的认识、态度、对生死的认识、态度、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自然的价值及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为了合理地利用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智慧等等。本书有以下特点:一、内容充实,观点深刻、新颖,富于学术创新性和思想启发性;二、资料丰富、学术视野开阔,将庄子的自然观放在古代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广阔视域中加以审视;三、注重庄子自然观的现代启示,为人类彻底摆脱生存困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赵沛霖,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研究,1998年退休。有专著《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诗经研究反思》、《屈赋研究论衡》、《先秦神话思想史论》和《现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20世纪诗经研究史》,另有论文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庄子生平
第一章 庄子的空间观念
 (一)关于抽象空间观念
 (二)宇宙空间的无限性
第二章 庄子的时间观念
 (一)时间的三维特征和直线流逝
 (二)时间无始无终
第三章 宇宙空间的构成和庄子宇宙论的内在矛盾
 (一)宇宙的结构:六合之内与六合之外
 (二)庄子宇宙论的内在矛盾
第四章 庄子宇宙论的历史进步性
 (一)庄子宇宙论的历史进步性
 (二)如何看待庄子宇宙论的历史局限性
第五章 关于自然的定义和指称
 (一)以“万物”定义自然
 (二)以“天”定义自然
第六章 对自然的认识
 (一)自然存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二)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和运动状态
 (三)自然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四)人是自然之子
 (五)按自然的本来面貌记述自然
第七章 对自然的态度
 (一)赞美和崇尚自然精神
 (二)与自然为一,融入自然
 (三)认识事物特点,把握自然规律
第八章 对生死的认识和态度
 (一)对个体生命的珍重
 (二)生死是自然的变化过程
 (三)对死亡的态度
 (四)自然规律与命运必然性的纠缠
第九章 自然资源的价值与生态智慧
 (一)肯定自然价值的思想前提
 (二)自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三)如何利用“有用之用”
 (四)如何利用“无用之用”
小结:庄子自然观的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总跋

章节摘录

(二)宇宙空间的无限性 庄子对于宇宙空问至大无极的特征,也就是宇宙空间的无限性具有明确的认识,他在多篇文章中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大体说来,他对这一观点的表述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用“无极”。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逍遥游》)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商王汤向他的大臣棘问道:“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道:“(上下四方是没有极限的。)没有极限的外面还是没有极限。”除此之外,上一节引用过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也是用“无极”之例。 另一种方式是用“无穷”。例如: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驭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应帝王》) 这两句话的大意分别是: 第一句:至于遵循天地之正道,因应六气之变化,而邀游于无边无际的空间,那还有什么需要凭借的呢! 第二句:深刻体悟无穷,才能游心于无限的空间,保持从自然所秉受的一切,而不要另有其他追求,这样才是空明的心境。 可以看出,“无极”和“无穷”这两种表述方式,在说明宇宙空间的无限性特征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在用“无极”说明宇宙空间的无限性时,先说“无所至极”还不够,又针对提问,特别指出“无极之外,复无极”,可以说把宇宙空间不可穷尽的特征表达得确切不移。同样,使用“无穷”说明宇宙空间的无限性也是如此。 以上情况说明,庄子关于宇宙空问无限性的观点十分明确。那么,他对于这一观点是否有所论证,如果有的话,他又是如何论证的呢? 为了认识庄子论证宇宙空间无限性的特点,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西方古代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论证的。在这方面西方古代不少哲学家都做过论证,其中以古罗马哲学家和诗人卢克莱修(约前98~前53年)所做的论证最为有名:“暂且让我们假设宇宙是有限的,又假设有一个人走到了宇宙的终端,向前掷出一根飞矛。你会认为那奋力投出去的矛会朝向目标飞向远方呢,还是会被什么东西挡住呢?你必须在这二者之中选择其一。但是,无论你选择哪一种,它都将关闭你的逃脱通道,而强迫你承认宇宙是无限伸展的。因为无论你是认为有某物阻止飞矛前进而达到目标,还是认为它能向前穿行,飞矛出手的地方都不能算宇宙的边际。我将一直跟着你,不管你在什么地方设置所谓的最终边界,我都将问你:飞矛怎样了?结果必然是不存在任何终界,并且向前飞行的可能性将一直继续下去。”卢克莱修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生活经验,也就是实践理性的角度对宇宙空问的无限性做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证。这种通过客观事实的论证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就完全可以理解。 对比卢克莱修的论证来看庄子。庄子对于宇宙空间的无限性特征,没有像卢克莱修那样做过专门的论证,但是,从他对有关问题的论述却可以看出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及其所蕴含的“论证”因素。 前面所引用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驭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中的“恶乎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所谓“恶乎待”就是“无待”,与之相反的则是“有所待”或“有待”。“有待”和“无待”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既可指人的精神境界和状态,也可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动的状态。根据论述的需要,本文暂且不论其精神境界和状态方面,而只说物的运行和人的行动状态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有待”是说物的运行和人的行动不能不有所凭借和依赖,也就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而行。“无待”则恰好相反,是说对客观条件无所凭借和依赖,就人而言,也就是彻底摆脱了客观条件对主体的限制和束缚,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而行。 搞清了“有待”和“无待”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之后,回过头来再来分析前边引用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驭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段话,最后两个短句透露了主体行动是否自由与客观条件之问的直接关系:对客观条件的凭借和依赖越多,主体的自由也就越少;反之,对客观条件的凭借和依赖越少,主体的自由也就越多。如果对客观条件没有丝毫的凭借和依赖,主体也就不受客观条件的任何限制和束缚,而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亦即绝对的自由。而这种境界和状态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恶乎待”即“无待”的境界和状态。就这种状态与其所处的空间的关系来看,绝对自由就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和障碍,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有限的空间,而只有无限的空间才能与之相适应。P8-11

后记

《自然国学丛书》第一辑(9种)终于出版了。 《自然国学丛书》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当即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商报选题,邮来撰写提纲,并写出40多部书稿。经反复修改,从中挑选9部作为第一辑出版。 在此,我们深深地感谢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厚爱,没有专家学者的支持,《自然国学丛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感谢“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及其同仁,是讲座孕育了“自然国学”的概念及这套丛书;深深地感谢支持过我们的武衡、卢嘉锡、路甬祥、黄汲清、侯仁之、谭其骧、曾呈奎、陈述彭、马宗晋、贾兰坡、王绶珀、刘东生、丁国瑜、周明镇、吴汝康、胡仁宇、席泽宗等院士,季羡林、张岱年、蔡美彪、谢家泽、罗钰如、李学勤、胡厚宣、张磊、张震寰、辛冠洁、廖克、陈美东等资深教授,没有这些老专家、老学者的支持和鼓励,不会有“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更不会有“自然国学”的提出及其丛书;深深地感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及其海天出版社,特别是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兼海天出版社原社长陈锦涛,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现总经理兼海天出版社现社长尹昌龙,海天出版社总编辑毛世屏和全体责任编辑,他们使我们出版《自然国学丛书》的多年“梦想”变为了现实;也深深地感谢无私地为《自然国学丛书》及其出版工作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的崔娟娟、魏雪涛、孙华。 当前,“自然国学”还是一棵稚苗。现在有了好的社会土壤,为它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但它还需要人们加以扶植,予以浇水、施肥,把它培育成为国学中一簇新花,成为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个新增长极。“自然国学”的复兴必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自然国学丛书》主编 2011.12


编辑推荐

赵沛霖的这本《庄子自然观》为“自然国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对庄子的时间观、空间观、自然观、生死观,进行了全面、系统评述;同时以世界及现代眼光,讨论了其哲学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以及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庄子自然观 PDF格式下载



买了10本,送给朋友分享好书


内容精炼,值得研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