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红楼情
2011-4
西泠印社出版社
土默热
437
土默热先生《西子湖畔红楼情》一书,即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无论是对红学界还是对杭州来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文化盛事。在此之前,土默热先生的红学专著,如《土默热红学》三卷本、《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土默热红学新突破》和《三生石畔勘红楼》等,都是在吉林或北京出版的;此次他将这部新著放在土默热红学的故乡--杭州出版,在土默热红学的研究对象--“三西”(西湖、西泠、西溪)问世,确实具有特殊的意义。 土默热先生积三十五年之功,以独到的视角、周详的考证、绵密的文笔,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文化背景,还原回杭州的西子湖文明与流香溪文明;将书中表现的一干痴男怨女,还原回明末清初生活在宝石流霞和三生石畔的才子才女;将书中展示的千姿百媚的女性风雅文化生活,还原回江南世族出身的十二个钗黛所组成的蕉园诗社;这些前无古人的红学新观点,石破天惊,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杭州也掀起了一股红楼文化热潮,这应是情理中的事情。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自古繁华、昌明隆盛,诗礼簪缨、积淀深厚,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赞叹,令每一个杭州人引以自豪。土默热先生通过深入的研究,佐证了《红楼梦》故事就发生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子湖畔,就演绎在香雪、绛雪和秋雪“三雪”点染的西溪两岸。这些考证研究建立在丰厚坚实的文化发掘成果之上,阐述深刻,理据充分,不但颠覆了传统红学的俗套,改变了传统红学的穿凿附会,而且展现了红学研究的全新面貌和无穷魅力。作为一个杭州人,当然要敞开怀抱欢迎红楼文化回归故乡;作为一位《红楼梦》的爱好者,也当然希望红学研究回归合理。
土默热,男,蒙古族。年逾化甲。吉林省长春市人。早年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后长期从政,担任领导职务,忠诚党的事业。工作勤于研究,在教育学、工资学、水利学、工运学研究方面,均有诸多获奖成果。现兼职吉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另兼任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客座职务。 业余笔耕不辍,长期从事明清史和明清文学研究,对江南世族文化、杭州南宋文化、明清吴越作家群以及南明史的研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L独树一帜开创了“土默热红学体系”,先后出版了《土默热红学》及其续补三卷,《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五卷,《(红楼梦)与西溪文化》、《土默热红学新突破》、《三生石畔勘红楼》、《洪异Vs曹雪芹》、《西子湖畔红楼情》等专著。学术成果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台湾出版界m版发行了《土默热:红学大突破》一书。 土默热红学由晚明气脉论、洪异著书沦、蕉园素材论、西溪背景论、钗盒情缘论、遗民思想论、芹溪托名论、脂砚评点论、假语村言论、浙西发源论等十论构成,是一个自成体系并自圆其说的学术体系。这一新学说认定《红楼梦》与《长生殿》是孪生姊妹,作者是杭州知名戏剧家和诗人洪异,故事取材于洪氏家族和蕉园诗礼的真实生活,生活场景以清初西溪同林建筑为原型。作品植根于改朝换代后的江南遗民思想文化,是晚明言情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溪历史文化孕育催生的产物。
序前言 《红楼梦》--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第一编 土默热红学概览《红楼梦》故事素材与人物原型 《红楼梦》思想来源与文化传承 《红楼梦》创作真相与作品真谛 荣国府贾氏家族与洪、曹两家族关系比照表 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比照表 《红楼梦》大观园与杭州西溪园林比照表 大观园姐妹与蕉园姐妹比照表 第二篇 《红楼梦》与江南世族文化金粉红楼世族梦 《红楼梦》与宫体诗 《红楼梦》与西湖梦境小说 也谈《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 “赤霞宫神瑛侍者”考 马塍花窠红楼梦 芒种节祭饯花神与杭州西湖香市 贾宝玉的祖宗究竟是谁太虚幻境与杭州洞霄宫太虚通灵_论《红楼梦》作者之“心”“海棠诗”与“秋柳诗”论《红楼梦》创作初期的南宋背景假托乌镇流红新版《红楼梦》在乌镇开拍断想……第四篇 《红楼梦》与明清女性文化第五篇 《红楼梦》与“曹学”伪文化第六篇 我们应当直面土默热红学后记第三编 《红楼梦》与杭州西溪文化沁芳溪与流香溪家住江南姓本秦——从秦亭山、秦太虚、太虚幻境的关系说起洪钟别业谈红楼游西溪探大观指南“翠樾埭”及《红楼梦》书中越语研究——兼与秦一民先生商榷宝玉缘何“棹雪而来”寻春问腊到蓬莱——红楼赏梅与孤山探梅斑竹一枝干滴泪——《红楼梦》潇湘馆创作素材及作品意境探幽贾母打醮与黄机迁葬“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创作素材考源仇鸾为洪钟孙女婿考证无误——答“飞东南”先生质疑《红楼梦》与江南食蟹文化《红楼梦》中秋月夜赏析再论《红楼梦》的帝妃隐喻红学大师花坞缘
我们研究《红楼梦》,除了需要对这些故事素材和人物原型进行精心考证之外,更应该从思想文化的大处着眼,看清《红楼梦》的思想来源和文化传承。《红楼梦》中浸透了六朝文化、南宋文化的痕迹,深深打着江南世族文化的烙印,这些都不是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所能继承发扬的,只有出身于江南“三生石畔”世族家庭的文人,方有创作《红楼梦》的资格。特别是《红楼梦》属于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晚明言情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艳情文学与清初民族主义思想结合而催生的作品。从文学传承角度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红楼梦》是小说化的“水磨腔”,是故事化的“梅村体”,作者是按照昆曲的创作手法写小说,是按照宫体诗和宫词手法讲故事,正因为如此,作为小说的《红楼梦》,却具有显著的戏剧化特征和诗化倾向。 《红楼梦》这种思想和文化上的传承,正是清朝初期文学界“非情不传、写梦写幻”的流行风气,与清中叶乾隆时代宣扬忠孝节义的正统文学风气毫无共同之处。从思想史、文化史的传承演变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乃是文学研究的康庄大道,这方面老土头有很多专论文章,见《土默热红学》三卷本和《土默热红学新突破》,这里就不详细地讲了。同学们都是热爱《红楼梦》的文学青年,将来在你们中间很可能出现大文学家、大红学家,红学的希望和未来在你们身上。如果说老土头对你们有什么忠告的话,就是一定要把《红楼梦》放在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的长河中去断代,首先要搞清《红楼梦》的思想定位和文化定性,而不能像红学考证派那样南辕北辙、曹贾互证,也不能像索隐派那样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更不能希图去做探佚派那样的崂山道士,脱离文学研究红学,采用“猜笨谜”方式解读《红楼梦》,终非学术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回归文学研究红学,搞清《红楼梦》的思想来源、文化传承、创作素材、人物原型、民俗宗教、地理背景、创作动机、艺术特色这些文学领域的问题,方是红学正途,红学也才有前途。 占用大家时间了,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