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金融危机时期

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  

页数:

673  

字数:

850000  

内容概要

  由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主办,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的“后危机时期:美国经济走势与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6~17日在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召开。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经济走势与中美经贸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与会代表就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经济走势、中美经贸关系、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美国产业政策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尤其对美国经济中长期走势以及美国产业发展新动态提出了一些有真知灼见的看法。
本次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67篇,我们从中收录了59篇论文编辑出版。

书籍目录

序 陈继勇
第一编 后危机时期美国经济走势
陈继勇雷欣:美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陈宝森:后金融危机的美国振兴乎?衰落乎?
谷源洋:美国经济三大“痼疾”及其发展趋势
陆建人:2011年APEC峰会主题和美国的目标
尹翔硕王国兴:试析美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变化
尹显萍: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走向
李长久: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与应对之策
何伟文:从债务危机看美国经济形势及问题根源
黄梅波卢冬艳:美国国债危机及其可持续性分析
卢冬艳庄宗明:美国国债危机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孙靓莹王绍媛:奥巴马政府任期下的美国第112届国会贸易政策走向
分析
林珏:奥巴马政府执政三年经济业绩评述
柯林:美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成靖马鸿:美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及中美低碳经济合作
刘元玲:评美国的“无就业复苏”与新《就业法案》
湛柏明舒曼李建国:美国经常项目失衡与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
第二编 后危机时期中美经贸关系
项卫星王达:论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中的非对称性
王孜弘:短期条件下中美面临的减排博弈分析
曲如晓吴洁: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美国和中国为例
马文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溢出效应分析
李丹崔日明:中国与美国服务贸易结构演化路径比较研究
林玲余娟娟:后危机时代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机制研究
刁莉王峰易剑:福费廷贸易融资对美国出口增长实证分分析
杨宏玲赵柳溪:美国对我国反倾销的新特征及应对之策
田素华:美国FDI进入中国的基本特征与决定因素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本崇黄春媛:中美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权性
世界货币的视角
陈汉林姜倩:在华美资企业后向联系的技术溢出机制分析
——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例
赵春明蔡宏波:金融危机下美国的贸易保护:基于关税和配额有效性的
再检验
佘群芝:新世纪美国对华经济援助的发展
陈文力:美国制造业回归与中美经贸关系
全毅方颖:美国与东亚经济失衡、根源及前瞻
仲鑫巫俊: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研究
刘恩专刘立军:投资保护主义与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
调整
顾小存:应对中美文化贸易逆差的战略思考
周荣敏刘恩专:河北省对美贸易依存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
模型
第三编 后危机时期美国财政货币政策
裴桂芬:美国财产税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其启示
沈国兵辛梦园王方薇:美元弱势调整的内生性及其宏观决定因素
张茂荣徐刚:美元体系的演变与改革前景
张海生姜鸥:流动性过剩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
李宗怡:试析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矛盾
罗振兴:后危机时代的美国国际金融地位与IMF、改革
路妍武锦: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马先仙:量化宽松、债务危机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刘运顶: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里程碑
——《多德—弗兰克法案》解读
王小琪谢春凌:西方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改革新趋势及启示
傅红春:中国持美国债的利息收入估算(2000~2011)
李卓张茜:国际油价波动与投机性交易
——基于“符号约束”分解的SVAR模型实证分析
李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黄金储备分析框架
——兼论中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
肖卫国赵阳: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冲击的国际传导
——基于中美两国的实证研究
吴欣欣蒋瑛:后危机时期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和VAR模型分析
第四编 后危机时期美国产业政策
张彬杜晓燕: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胡艺:美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的思路及不确定性
杨丽花:美国能源技术创新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余振李春芝:后危机时代美国高新产业发展的金融驱动:政策体系及
对我国的启示
刘威李伟余道先: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俞会新许爱萍:后危机时代美国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肖光恩王娟陆诗婧:美国跨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估算
——基于世界500强微观企业数据和随机生产
前沿模型的分析
吴字顾彩霞李巧莎:金融危机后,再回首安然事件
——注册会计师审计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
关注
鲍金红湛柏明:美国生产性服务的效应:基于1998~2008年投入产出的
经验分析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事实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债务的肖0减经验看,通过“债务货币化”制造通货膨胀是比较灵验的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留下了庞大的债务。1946年,美国政府总债务达到GDP的121.7%,在后来的10年内,美国通货膨胀最高达到14.4%,但平均水平为4.2%。即使这种中等水平的通胀,也将其总债务/GDP比减少了40%。在目前庞大的债务面前,美国可以不断让美元贬值,从而启动新一轮的债务削减计划,从贬值中获得最大的债务削减收益。另外“债务货币化”对美国的成本很小。之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效果,让美匡I深感“债务货币化”是消化债务的最便捷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QE3继续推出,很有可能重蹈前两轮的覆辙——过剩美元导致流动性泛滥,而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上涨,新兴经济体继续通胀,全球范围“货币战”卷土重来。 3.调整不同国债的持有比例和期限结构 美国政府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合理配置不同期限结构的债券,使国债平均偿还年限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事实上,美国政府也的确采取了这样的行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2011年9月21日宣布,将采取“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延长所持国债期限,目的是刺激经济复苏;并且计划在2012年6月前,卖出目前所持有的剩余期限在3年以下的4 000亿美元中短期国债,同时购买相同数量的期限为6~30年的中长期国债,从而延长所持国债的平均期限,最终达到压低长期利率的目的。 除了调整不同国债品种的持有比例和期限结构外,美国政府或许还应考虑其还债的问题。当前,众多投资者和美债持有者对美国的偿债能力表示担忧,认为美国国债违约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加。因此,美国更加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债本息偿付机制,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预算,并且对本金的偿还建立偿债基金,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从预算收入或发债收人中提取偿债基金②。建立偿债基金制度,是政府推行强制性偿还方式的一项有力措施,美国改府可以通过此举避免债务积累过多、到期无力偿还;另外,还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偿债能力,安定国债券持有者的信心,促进国债政策的调整、调换和增量的发行。


编辑推荐

《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经济走势与中美经贸关系》由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编,反映了我国学者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经济走势及中美经贸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后金融危机时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