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生境界论

郝永刚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郝永刚  

内容概要

《人生境界论》立足于个体人生,深人地辨析了个体人生一般情况下身处的人生境遇,力求全面地揭示出了影响人生境界多样性和层次性的主要因素。在对人们“相似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生境界”这一现象的进一步揭示中,《人生境界论》突出了“自我超越”在提升人生境界中的主导作用,指出每一个人都能够在面对人生境遇之“实然”而在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中“应然”的指引下,不断地自我超越,自由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论》由郝永刚博士著。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人生境界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二、提高个体人生境界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必要性 第二节前人成果综述 第三节本书写作的逻辑特点 第一章人生境界之释义 第一节人生境界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境界”和“人生境界”概念的讨论 二、本书对于“人生境界”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人生境界的特征 一、人生境界是内在统一的整体 二、人生境界是内外统一的整体 三、人生境界是差异性与共通性的统一 四、人生境界是既成性与生成性的统 第三节人生境界的层次 一、关于人生境界层次的讨论 二、本书对人生境界层次的理解 第二章人生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人生境遇与人生境界 一、社会时代状况是影响人生境界的基础要素 二、日常生活环境是影响人生境界的直接因素 三、性格和潜意识在深层次对人生境界产生作用 四、偶然际遇往往使人生境界产生非连续的变化 第二节人生境界与自我超越 一、相似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生境界 二、自我超越是人生境界的主导力量 第三章哲学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儒家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一、仁,从人从二 二、天德流行,尽性立命 三、尽善尽美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一、万法皆空,诸法无我 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第三节道家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一、吾丧我•无所待 二、体天道•任自然 三、由道而德,尊道贵德 第四节基督教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一、罪性与救赎 二、谦卑•忏悔•爱 三、与上帝合一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一、希望在实践之中 二、为人民服务 三、在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第四章时代与人生境界观 第一节西方人生境界观的时代变迁 一、西方前现代时期人生境界观的变迁 二、西方近现代时期人生境界观的变迁 三、当代西方社会人生境界观的现状与趋势 第二节中国人生境界观的时代变迁 一、传统中国社会人生境界观的变迁 二、近现代中国人生境界观的变迁 三、当代中国社会人生境界观的现状 第五章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超越 第一节提升人生境界的多种途径 一、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二、志在“仁义立身”的儒者 三、成就“佛法”的觉悟者 四、独为心灵自由的高士 五、作一名真正的基督徒 第二节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超越 一、向更高的思想境界超越 二、向更高的道德境界超越 三、向更高的审美境界超越 第三节超越的误区 一、将适应视为超越 二、将排斥视为超越 三、将超脱视为超越 四、将退行视为超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儒家也并非只强调“喜乐”的审美体验,而是将喜、怒、忧、思、悲、恐、惊都看作是人正常的真诚的情感。在理学家眼里,只要心中真诚无私,无物欲之遮蔽,无论七情中的哪一情都是一种“乐”。《传习录》载:“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乎?’先生日:‘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此处,乐已不在七情之中,而在于处七情之中却“心安理得”。由此,孔子所言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人生境界呈现了出来。只要良知在心,天理于胸,何妨随感畅情,率性洒落。儒者的理想人生境界是活泼泼而充满生命气息的,却又是自由而条理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是处于现实中的人经过精神的修为可以通达的,因而也是亲近人心的。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哲学在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也影响至深。在佛教的人生境界观中,有着深刻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境界和高妙的审美境界。 总体而言,佛教的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根由是其思想境界。佛教的思想境界集中地体现在他对“万法皆空”和“诸法无我”的洞彻,以“空性”本体超越了人各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道德境界的本体依据也出于此。由于佛教哲学的思想境界的特色,生发出与儒家迥然不同的审美境界。尤其是禅宗一脉,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心灵直观。在审美体验中,禅者的心灵不染外相、不执心念,念念不住,如如不动,自由自在,体现出的是一种十分高妙的审美境界。 一、万法皆空,诸法无我 佛教哲学思想境界的核心是其对宇宙“万法皆空”和“诸法无我”实相的洞察。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万法皆空”的实相,觉悟到了人之所以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烦恼重重,乃是因为对“诸法无我”的无明。 在“诸法无我”中,“法”指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心识活动等。“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诸法无我”意指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是“无我”。

后记

本书的形成缘起于我长久以来一直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人生有限而短暂,如匆匆过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何处落定?这个问题曾使我深陷迷茫,在对宇宙、世界、人类、人性的冥思中迟迟未能了悟。带着这个长久困惑的问题,我进入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攻读伦理学博士。经历了一段如饥似渴的读书生活后我领悟到,自己并非旷野之独行之人,恰恰相反,那些迷茫和困惑也正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无数人的迷茫和困惑,人生因此并不孤独。古今中外的那些伟大的先贤和智者,那些伟大的宗教和信仰的创始人,也正是在回应人类对意义的渴望和对价值的寻求而得以在世间彰显。就这样,为了回答自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问题的追问,我开始人生境界主题的研究。 作为一个长期在管理学界的学者和企业界的管理者,能够攻读哲学的博士,已经是一种幸运,能够研究“人生境界”这样的主题,则更是一种生命的际遇。怀着对这一缘分的珍惜之情,心中也充满着深深的感恩。导师冯平教授从我人学起对我热情洋溢的鼓励始终是我写作的强大动力和能量的源泉。她对这篇论文的精心指导,使我得以完成了从一个对哲学的业余爱好者成为了今天的哲学研究者的转变,虽然过程艰难,但却步履坚实,而本书的写作不但不是我学术研究的终点,恰恰开启了我学术生涯的新篇章。 我的父亲是一所大学的工科教授,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记得他办完退休手续后,竟将其所有的工科书籍全数秤卖,转而买了许多国学书籍认真研读。此时正值此篇论文的写作,于是就和父亲在人生境界这个主题上展开了许多次长时间的交流。父亲的许多人生感悟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许多观点,成为了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有一次我们畅谈到一半,父亲忽然说:“你说像咱们父子这样的深度交流当今有多少呢?”我知道,父亲体会到的是一种父子间的天伦之乐,这些人生刹那间的体验将与这本书一起成为我美好的记忆。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的宝贝女儿澄澄已经快一周岁了。“澄”之意蕴,源于中国美学观念中的“澄怀观道”,要洞察世界的真相需要首先让自己的心灵澄静和空灵。我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做一个洞彻世态而又心灵纯净的人,智慧而有德性,向这个世界展示一种人性之美。其实,这也何尝不是我对自己的期许和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期盼。女儿的降生使我的人生态度有了一个奇迹般的转变,曾经深层的忧患和孤独已渐行渐远,代之的是对人心的信心和行动的勇气。人生境界的问题是需要想清楚的,更是需要活出来的。生活平凡,念念已转。 2012年6月26日夜写于密云花苑


编辑推荐

《人生境界论》在综合了前人对于“境界”和“人生境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简约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生境界”的概念及其内涵,概括了人生境界的主要特征。在剖析了前人对于“人生境界层次划分”方法的基础上,《人生境界论》根据人生境界的结构将人生境界细分为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三个组成部分,并将“超越自我中心的程度”和“心灵自由的实现程度”作为划分人生境界层次的重要标准,并力图将这两个标准贯穿在论文的始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生境界论 PDF格式下载



逻辑清晰,有深度;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有很强的指导性.&;hellip;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