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影符号学质疑

[法] 让•米特里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2-8-10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法] 让•米特里  

页数:

320  

译者:

方尔平  

Tag标签:

无  

前言

以往,每当我们着手对电影进行理论总结,所论述的不仅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表达某些观念和感觉的语言,而这语言的含义则与被呈现的事物乃至蒙太奇、镜头性质、镜头间的关系等等密不可分。然而, “语言”这一术语之前仅仅是以一种完全隐喻的方式被运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电影学研究所的一批社会心理学研究著作问世之后, “语言”的观念才得到了客观而具体的研究,但是某些理论家,尤其是吉贝尔·科恩一塞阿,对这一观念仍持有争议。 在对他的诸多反驳作出回应的同时,我想我成为第一批支持电影确实是一种语言的学者中的一员了。当时,我写道: 有人或许会反对,认为既然展现事物而不命名事物的影像与语音之间没有任何对等性,那么与其说电影是一种语言,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字。显然,如果语言指的是一种使对话交流成为可能的方式,那么电影或许并非一种语言。然而,既然电影影像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作为一种摄影式的复制而被使用,而是作为一种按照一连串的逻辑和表意关系来传达某些观点的表达方式,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确实是一种语言。在这种语言中,影像所扮演的角色既是谓语又是主语,而且由于它的象征以及符号性质,所以它的角色既是形容词又是名词。这种语言与客观世界各种实体之间的对等性不再是通过约定俗成的抽象形象来获得,而是借助对具体现实物的复制来获得。这样一来,现实物就不再是由类似于图形的或具有象征性的替代物来“表现”,而是“由影像来给出”,而在此进行表意的。正是这种影像。它陷入了一种新的辩证关系,变成了这种辩证关系的形式,成为它自己的虚构的要素。… 1963年,当我写下上述文字之时,我尚未对电影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深究,原因很简单,我当时认为二者毫无瓜葛。然而次年,一个年轻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向我推介了他的文稿《电影:是语言,还是言语活动?》。文章以语言学为基础,旨在详细研究电影的表意结构,同时创造出一套比以往的电影学概念——其中大多数来自于戏剧和舞台惯例——更为明确的术语,文章的深度及其严谨性深深地吸引了我。 然而,在我看来,克里斯蒂安·麦茨在他的研究中是以语言学为模型,而不仅仅是以之为参考,他认为电影表达类似于语言表达,二者至少在一种宽泛的结构主义中互有关联。 自1966年起,克里斯蒂安·麦茨及其竞争对手的诸多理论获得了成功,而符号学的科学性却不足以对此做出解释。符号学在一些以电影为研究对象的大学学者之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发展,面对这一形势,我曾经打算写一部名为“词语与影像”的书(媒体也曾多次报道),以阐明这类研究在哪些方面以及为何没有出路,同时提醒不少教学人员加以警觉,相比电影他们更擅长于语言学,但却在被运用于运动影像的结构主义所布下的诸多陷阱中盲目地欢欣鼓舞。 不过,那时候我已着手撰写《电影史》,今天出版的五卷本使我当时未能完成那部书,只能勉强在《电影艺术》杂志上陆续发表一些文章,对上述问题略作探讨。而今,我重拾并修正了那些文章,使之构成了本书的主要部分。本书并非一种详尽的研究,而只是一种简单的陈述,展现了我对电影符号学——至少是语言学家所说的电影符号学——的立场以及保守态度。 如今,人们对符号学的狂热业已平息,因此不必对它剑拔弩张,它的某些侧面不可能有特别的进展,只需阐明它为什么会失败(广义上的失败)即可。 我并不想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诸多专家展开对话,也不想与批评家多费口舌,而只是想尽可能地与众多对电影理论感兴趣的电影爱好者促膝长谈。然而,尽管电影教学的发展与日俱增,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都是如此,但是很多新手可能仍然准备不足,难以卒读像本书这样的作品。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应编辑们的要求并且在征得他们同意之后,我在本书主体部分之前先陈述了一些基本概念,为新手们提供相关信息。我没有必要重新阐述日常话语中的陈旧定义,例如镜头、段落、场、镜头反打等等,与其强调这些电影手段的定义,倒不如强调它们的用途和意义,同时阐明与“电影语言”、语言学、符号学的某些相关概念。有备而来的读者尽可跳过第一章,直接阅读第二章。 作者注:鉴于本书收纳了一系列文章,大家对其中的重复之处不必大惊小怪,这些重复应当原样保留,因为它们是从不同侧面在对电影进行研究。

内容概要

《电影符号学质疑:语言与电影》是“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的最后杰作。他对电影符号学的科学认识及合理批评,比电影符号学的建构者思路更清晰。作者以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著述为例,试图指明电影符号学的局限:电影符号学能够阐明“它是怎样表意的”,却无法解释“它为什么要表意”,更无法制定出适用于所有影片的有效法则。它没能抓住电影的特性……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让•米特里 译者:方尔平让•米特里,著名电影理论家、评论家、电影史学家,电影导演实践者,电影学教授。是法国最受尊敬的、思想深邃的电影理论家和电影史学家之一。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预习 1908年之前 1908年—1918年 蒙太奇 节奏与表意 早期理论 语言与影像 影像 电影符号学及其合理性 第二章符号与表意 是语言,还是话语? 表意的价值 第三章直接符号或“中性”影像 照片与胶片画格 现实物在它的影像中自我陈述 通过人为手段而获得的陈述语 是“纯真”的现实物,还是“第二级”表意 第四章影像与被感知的现实物 形式与实体 现实物与现实性 视觉感知 现实影像与电影影像:运动与幻象 透视与“现实感” 透视与意识形态 从批评家到克里底亚 第五章镜头 特写 脸部特写 摇镜头和移动镜头 与摄影机运动相对立的蒙太奇 景深与深景 画内与画外 直视摄影机的目光 技术与意识形态 关于特写的备注 第六章图像符号的表意系统 被再现之物与再现物 荒诞的效果 自称“我”的摄影机 一种含蓄与暗示的艺术 第七章指示符号的表意系统 镜头的多义性 镜头的重复 第八章论蒙太奇 过分的概括 表意和过分的能指 “电影辩证法” 巧合与连续 剪接的问题 “观看的吸引力” 第九章论组合段 主要的反驳 是逻辑,还是语法 第十章符码与编码 术语的理解 不存在的法则 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 相似性与相像 第十一章影像与言语 一种“内在”语言 影像与文本的关系 直接手法与间接手法 旁白 第十二章叙事结构 叙事与话语(或故事) 谁在发言 陈述模式 后果与连续 聚焦者与聚焦对象 第十三章象征与隐喻 为象征符号辩解 形式的象征 象征与精神分析 隐喻和换喻 “文学”影像 “冗长且哕唆”的镜头 解构与去戏剧化 第十四章节奏 节奏与比例 诗歌的节奏 影像的音乐与“纯电影” 电影的节奏 第十五章意义与“无意义” 电影的“无意义” 卓别林的杜撰 基顿的香水 破坏的夸张 意外的荒谬 梦与想象 电影特性与影片特性 第十六章影像、语言与思想 一种“内在语言” 一只老鼠的思维 思维的诞生 从思维到语言 先天的基础结构与后天的智力 一种具体的想象物 参考书目 原著索引 附录一语言学∕符号学著作选读 附录二八大组合段 附录三专有名词译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研究使经验性方法被一种理性分析取而代之,阐明了一部影片得以产生某一含义的各种过程,并揭示了影片的运作机制。然而,符号学能够说明“它是怎样表意的”,却无法解释“它为什么要表意”。在语言学中,后一问题不是问题,但是与词语相反,影像在制作时根本不是为了表意。影像具有一个奇特的功能,它使影片变成一种话语:表面上看,这种话语的结构类似于语言结构,但是它不受任何语言规则的制约。 在分析和“展现”一部影片的时候,符号学能够发挥作用,但是若要从中总结出可以运用于所有影片的法则、编码方式和规则,符号学却终将败北。符号学的体系总是后天性的。在1977年的电影学研究研讨会上,麦茨也承认了这一点,并且首次宣称:“我认为,符号学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度过了它的时代。它可以甚至也应该销声匿迹了……” 或许是由于不乏教条主义以致令人感到尴尬的缘故,我的作品曾一度被掩藏,但不久后,一些没有坚定信念的曲意逢迎之徒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慌。在怀疑态度之后,最早的一些攻击性观点终于浮出水面。人们发现,影像不可与语言相提并论,将语言学作为一切符号学的模型是一个根本性错误,这一发现迟到了二十多年。 热拉尔•德勒达尔说道: 显然,符号这一概念仅仅限于能够有限度地适用于文本符号学的语言符号,而不适合于或者至少不是最适合于描述非语言的符号体系,例如影片以及其他一切由影像所主导的体系。继美国评论家雷蒙•德格纳特1980年5月在《电影人》杂志发表一篇题为《电影符号学之死》的文章之后,英国人林赛•安德森1981年3月在《卫报》上写道: 将电影等同于语言,尝试通过源自语言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和诠释艺术作品,这与似乎往往是来自于法国的一种尝试密不可分,即尝试依据科学且富有逻辑性的观点来研究艺术作品,千方百计地用某一普适的法则替代单纯的相似性,用某一普适的公式取代直觉。在电影评论中,结构主义运动是有害的,因为它试图用一种文体学分析来替代诠释,替代对含义以及影片人性层面的探寻。 无独有偶,在发表著作《影像一运动》之前,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尝试将语言学应用于电影,是一个灾难。对语言学模型的参考,最终总是说明电影是有别于语言的另一种事物,如果它是一种语言,那么它只是一种相似性语言或色调语言。由此一来,我们可以相信,对语言学模型的参照是一个有望避开的岔道。 然而,当克里斯蒂安•麦茨摈弃结构主义符号学,转而在精神分析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研究之时,他的某些追随者却认为,语言学的分类的模型之所以显得毫无作用,原因可能在于这些模型的“固定性”。在他们看来,转换生成语法的模型更为适用,或更有利于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诸如多米尼克•夏多等人的研究不乏有意义之处。


编辑推荐

《电影符号学质疑》编辑推荐:学者和一般读者皆于的读物。了解电影符号和电影背后的秘密的必读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电影符号学质疑 PDF格式下载



被电影符号学家称为“电影黑格尔”的米特里,确实比电影符号学创立人阐释电影符号学更准确,更清淅!


作为符号学的几个大家,米特里的书是肯定要买的,还没看。


挺好挺快的,还不错。


对电影一直很感兴趣,算是给我一些深层的理解吧


书中讲的基本都是爷爷辈的理论 因为书本来就有点历史 而书中介绍的一些术语现在都不用(起码在中国或有某部分已经改头换面了 但是老一辈开创出来的知识 这些电影知识是 值得回味的 新手可以学习思考 老手可以收藏


这本书对于制作电影应该很有用


感觉很好,快递很快。书的质量也不错


米特里的《电影符号学质疑》的电影学术价值绝对没有质疑,对电影符号学的精辟辩证阐释,是爱好电影理论犯的同学必不可少的书,这样的书很难得见的,这样的书是稀有物,赶快购买


   1895年,当卢米埃尔在巴黎咖啡厅的地下室放映他们自拍的短片时,也许没有想到有一日它会发展成为一项伟大的系统工业;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有人把它当成一种语言,以语言学的方法和模式对其进行分析。
   1964年,克利斯蒂安·麦茨发表了《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标志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问世。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看似科学的方法论却有它致命的硬伤。
   电影是一门艺术,它在全方位的展现空间结构和时间流动的情况下,向我们呈现诠释生命的活力和以及人们的身体心灵状态;符号只是一个标记,它具有随意性,无法完全展现和表达生命。所以艺术不是符号,符号无法表现艺术。理论原点中的缺陷最终使得电影符号学在阐述电影中的磕磕碰碰。
   试想我们坐影院看电影时,冲击我们审美只觉得首先是画面和声音,而我们的喜怒哀乐也是通过视听感官自然而然的产生的。这是一种直接获得的体验,有别于我们看小说,还需要付出解读文本这样艰辛的脑力。光影交叠的镜头下,它向我们表达的核心是人,所有的一切,电影符号、电影镜头、语言、修辞都只不过是塑造人物的手段和媒介,人物身心二元的展现和生存命运的记录才是电影的目的,所以我们最后会产生共鸣,会被感动。电影这时候才真正成为了一个思想的媒介,连接了制作者和接收者的心灵。电影符号学分析固然有助于精细认识电影,但作品结构技巧的首要源泉是人。很多时候电影有需要意会的意义解读,那含蓄层面的韵味,符号学就面临解读的困境。电影的接受不只是单纯的意义解读,镜头构建了电影多媒体,阶段后电影需要感觉、联觉、想象、联想、体会等多渠道方式。意义的解读只是电影作品接受的一个维度。符号并不是获得电影意义的唯一途径。符号学能解决电影意义的某些问题,但是对于多维审美角度的电影而言,符号学太单薄了。
   这本书妙就妙在作者是被电影符号学的创始人克里斯蒂安·麦茨尊称为“电影的黑格尔”的让·米特里。这位倍受尊敬、思想深邃的电影理论家和电影史学家写过《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这样的丰碑式巨著,而这本《电影符号学质疑》是他最后的著述。书中,米特里对电影符号学进行了客观的认识和分析:从电影符号与表意,直接符号或“中性”影像,影像月感知的现实物,电影镜头图像符号的表意系统,指示符号表意系统的内在关系,客观的阐述了电影蒙太奇,组合段,符码与编码,影像与语言,电影的叙事结构与表意,深入剖析了电影的象征与隐喻,电影的节奏和韵律,符号的意义与无意义,论述了电影影像、电影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书中,米特里屡屡以麦茨的著述为例,明确的指出了电影符号学的局限。不得不说他对电影符号学的科学认识及合理批判,比这门学科的构建者麦茨的思路还要清晰,所以某种意义上,这部专著是那场轰轰烈烈的电影科学理论运动的终结之作。
   电影是现实世界的映射,所以我们通过电影感知世界的方式与我们在现实中感知世界的方式大体相似。同理,认识电影意义生成机制的难度,绝不亚于我们认识自己感知世界的生理、心理机制的难度。解剖学再科学,我们也只是能通过它了解肌肉骨骼和器官结构,无从了解一个有思想的活人;按黄金比例改造出的美人再符合审美科学,也只是冷冰冰看起来怪异的行尸走肉——这一切,少了一个“活”,少了一个“心”。科学不等于技术,也不能等同于方法。画皮画骨难画心,把僵化的符号学概念套用在每一个镜头都是全新的、多义的,甚至是可以任意阐释的电影上,注定一开始就是个阿喀琉斯之踵,最终会直到陷入自己布下的走不出来的迷魂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