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英文报刊导读

马建国 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3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

马建国 编  

页数:

358  

字数:

33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结合从英美报章杂志上精心挑选的一些文章,从标题和导语的特点,到文章的题材、体裁进行分析。书中甚至专门列出一个小节教人们如何“猜”词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使那些在校的大学生、准备迎接高考的中学生以及力图在其他考试的阅读理解方面取得好成绩的英语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

作者简介

马建国,1963年出生,现任新华通讯社记者。1981年考入四川大学外文系,攻读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到华北水电学院教授英语两年;1987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攻读英语采访编辑学并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任编辑、记者;其后调到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并先后任新华社总社和国外分社记者、编辑,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和欧洲。
编译出版过《挖掘你的潜力——用身体说话》、《不许玩赖》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闻与英文报刊 1、什么是新闻? 2、选择什么样的英文报刊阅读? 3、西方有哪些主要英文传媒? 4、报刊的版面及消息结构 5、“电头”告诉我们什么? 附:常用新闻术语英汉对照表第二章 英语新闻中标题的特点及理解 6、英语新闻中的第一个拦距虎——标题 7、标题的结构 8、副题的作用 9、引题和提要题的作用 10、注意对标题中典故、习语的理解 11、口语在标题中的妙用 12、有些标题为何“文理不通”——从语法特点理解标题 13、从标题上看变化的世界,学最新的知识 阅读理解练习一 第三章 导语及消息主体的理解 14、顺藤摸瓜——发掘导语的功能 15、“金字塔”——消息主体及其结构的理解 16、从连续报道看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17、消息的又一种结构——“多足鼎” 18、不要被花哨的语言弄懵 阅读理解练习二第四章 综述、特稿和言论文的理解 19、综述——从长篇文章看新闻结构:再谈结构与新闻主体的理解 20、注意行话、俚语在新闻英语中的新意 21、特稿有何特别之处? 22、从新闻中学习新知识 23、记者编辑们写“言论”的思路 附:英文报刊上出现频率较高的缩略词简表 阅读理解练习三第五章 标点符号、广告及其他 24、注意新闻英语中标点符号的特点 25、英文广告的阅读理解 26、根据上下文“猜”词义 阅读理解练习四附录一:部分阅读理解练习参考答案附录二:英文报刊常见名词简介参考书目结束语附录一 部分阅读理解练习参考答案附录二 英文报刊常见名词简介参考书目结束语

章节摘录

  我们读英文报纸(汉语报纸也类似),除了很简短的“快讯”(flash)、“急电”(urgent)、“简讯”(brief)、“标题新闻”(headline news)之类的短消息外,一般新闻在文章的最开头都能看到用黑体字标的New York(AP),或者LOS ANGELES,Feb 18(Reuters)之类的文字。翻译成汉语是“美联社纽约电、路透社洛杉矶2月18日电”等。这种文字统称为“电头”(也有人称之为“消息头”)。  有些时候,为了强调发布消息的地点、时间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以渲染消息的新鲜、紧急、意义不凡,电头不仅单位、地点、时间三要素俱全,而且对地点、时间作更为准确的交代。比如,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在报道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的消息时,记者为了尽快抢发这一突发的重大政治新闻,在电头里把发稿时间具体到了几时几分:[法新社新德里某月某日电(北京时间15时50分发)]。  电头对地点的强调也有很多例子。如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发了一条日本投降的消息,电头是这样写的:[本报9月2电(发电地点: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是在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密苏里”号巡洋舰上举行的。美国记者在这艘战舰上采写并发出受降仪式消息时特别强调了发稿地点,就使消息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他的同胞得知受降仪式是在美国战舰上举行的,也自然有了几分自豪感,真可谓一箭双雕。  由此可见,电头不只是一个交代发布消息单位、地点、时间的纯技术性问题,也是消息的有机构成。电头在地点、时间上作某些强调,会增强消息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电头里,为什么有的用“电”,有的用“讯”呢?新闻学辞典的解释是:电讯稿发向当地的叫“讯”,发向外地的叫“电”。新闻界也有人这样解释:电传的稿件(使用电话、电报和传真等手段传递的稿件)用“电”字,邮寄的稿件用“讯”字。在报纸出版地,无论用什么手段向该报发稿,都使用“本报讯”的电头。  我们读中文报纸,经常看到“据新华社某地某月某日电”、“据新华社讯”这样一类的电头。多这一个“据”字,表明这种消息是新华社发布的,但报社在采用时作了某些技术处理,这些处理一般仅限于删节和另拟标题,而不能增添内容和改动文字。报社编辑常常开玩笑地把“据”说成是“锯”,对于通讯社发来的电讯稿,如果采用前要作删节,就说“把它锯(据)一下”。所以,我们看到报纸上那些带“据某某通讯社某地某月某日电”电头的报道,就知道该报道是经过这家报社删节、编辑处理的。  电头一般包含发布消息的单位、地点和时间等要素,也可以有一些省略。如报纸上大量使用的“本报讯” (by our staff reporter或by our staff writer)只是向读者表明,这条消息是本报记者、通讯员采写的,而不是其他新闻单位发布的。这种电头,省略了发布消息的地点和时间,它要强调的只是发布消息的单位,地点和时间不予强调,但读者能从消息内容中看出来。  把这种省略的“开头”称作“电头”其实有失准确。英文中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by-line”,如By Tom Jackman 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华盛顿邮报》记者汤姆·杰克曼);《中国日报》上常用By xxx,China Daily Staff(中国日报记者某某某),“本刊记者某某某”或“本刊作者某某某”。这些是署名文章专门用来表明作者名字的。  电头不大,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很说明问题,这里就不过细讲解。  口语,顾名思义,是人们口头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它主要是相对于书面语而言的(别的语言还有手语、形体语言、旗语等)。与较正式、严谨、规范的书面语相比,口语的随意性要强一些,使用也不甚规范。印刷新闻主要采用的是书面语,但在英语新闻中,或者是为让文字增加一些变化,使新闻显得活泼,或者是为了与被描述的人或事的性格或特点更加吻合,一些记者、编辑有时也刻意使用一些口语。  在理解或翻译此类新闻时,我们要首先理解作者的意图,然后根据上下文对新闻语言中的口语进行恰到好处的理解。  Chinese Web Opens Portals to New Way of Life  Booming Internet Splits Haves and Have-Nots  《华盛顿邮报》2000年2月13日刊登了一篇描述中国网络产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文章。该文的标题就用了口语Haves and Have-Nots来表示“有钱人”和“没钱人”。这样,这个标题就成了“中国的网络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之门”,副题为“新兴的互联网产业使贫富两分”。  我们还以《华盛顿邮报》写希拉里宣布参选的新闻(见33页)为例。在导语中,这条新闻就用了口语。  导语中记者用了"for-the-record"和"read-my-lips"。前者是美国人常用的口语“off the record”的变形。一些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了防止记者随便引用自己的话,常有言在先,说“off the record,pleasse.”(请勿记录或录音)表示自己下面的话不许在公开报道中引用。这里用“for-the-record”显然是“欢迎引用”的意思。而“read-my-lips”本来是“看我的口形行事就行了”的意思,这里也是“我说话算数”的意思。  这样,记者的这条新闻从标题到导语都显得诙谐、轻松。文体上也比较一致。  所以,在阅读英语新闻碰到类似有口语的地方应该注意口语的习惯用法,以及文中所用的口语的变异。  Impervious to scandal, New Yorkers keen on Clinton for mayor: poll  NEW YORK, March 12 (AFP)-Even as Clinton fatigue washes over a US public weary of sex scandals, impeachment travails and ill-judged presidential pardons, many New Yorkers would be thrilled if the former president were to throw his hat into the ring for Novembers mayoral race, according to a new poll.  The city has been abuzz about the possibility ora Mayor Bill Clinton since a survey published last week by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and CBS television found that the former president would trounce the likely competition.  民调显示:尽管其丑闻在身纽约人还是希望克林颤竞选市长  法新社纽约3月12日电——最新的民意测验显示:虽然人们对克林顿总统的性丑闻,以及是否应该对他进行弹劾、对总统是否有赦免权等争论感到疲倦,但如果克林顿真的要宣布参加定于11月进行的市长竞选的话,很多纽约人还是会感到很兴奋的。  以上消息中“throw his hat into the ringfor”也是口语,意思是“参加竞赛”。  内容提要:  综述、特稿和言论文,无论从长度,还是从文章的分量上讲,都是新闻中的重量级。英语新闻中的这些重量级体裁各自有什么特点,理解上有什么好的方法?  本章讲这些大块头的文章结构时,其实重点也是在分析文章的结构。文章不论多长,导语有多大的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像本章所讲的那样,英语新闻写作与西方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阅读英语新闻的综述和言论等要首先注意文章的关键词,掌握了这些关键词,整篇文章的脉络就清楚了。  在理解特稿时,只要摸清英语新闻特稿“由小见大”的基本模式,就能掌握阅读和写作的要领。  另外,本章还讲述“行话”、“俚语”在新闻中的延伸和妙用,及如何通过英语新闻学习最新的知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希望读者注意积累,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  Highlights  Long stories, those longer in length compared with hard news stories which are often short, might cover news summaries, round-ups or wrapups, features and opinions, though some might not necessarily belong and thus not included in the long story category.  Some newsmen say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news stories, namely, spot news stories (现场新闻 ), news features (新闻特写或特稿 ) and features(特写). While spot news includes generally hard news which requires reporters to writ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news features use information that supplements spot news by stressing aspects other than timeliness of the event, such as the human interest angle, or by providing further background or explanation of the hard news. The feature is written to entertain, thus emphasizing the human interest aspect of the event.  Features often use a delayed lead, taking some incident, or an anecdote that best illustrates the point of the story, and the structure might or might not be in the form of inverted pyramid. The general structure is, beginnings—mostly leading off with an interesting anecdote, body—additional incidents,quotes, more stories and background, and ending—often a climax.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long stories, like features or wrap-ups, are the key words,or the leading words of the paragraphs,which tell you the topics of the paragraphs. And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know the structure of the long stoties, which are often kicked off with an interesting anecdote,and from the specific focus, something big or important is then to be unfolded.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读书看报能沟通信息、开启智力、拓展思路。对于把英文当成外语学习的中国人而言,阅读英文报刊还能学习最新的英语、了解变化的世界。而在IT时代,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加,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日渐增多,新闻英语正在人们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工作中阅读各种资料,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人们都可能会通过报刊、互联网阅读一些新闻英语,甚至在包括大学的教科书和高考、研究生考试、出国考试等各式各样的考试中,人们都能看到新闻英语的影子。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新闻英语。  大概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很多大学开设了“报刊选读”课程。市面上与这门课程有关的书籍大多是从英美报刊上选英择萃,再添背景加注释,但这些书似乎都毫无例外地把重点落在“选读”上,很少从新闻英语的规律和特点的角度给人以指导和启迪。  那么,新闻报刊英语有什么特殊的规律?怎样才能更有效地阅读英文报刊?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上唾手可得的国内外英语新闻学习英语?  正如本书的名字《英文报刊导读》所示,本书的重点是“导”。就是力图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给广大英语学习者打开一扇窗户,引导人们去发现阅读英语新闻这种特殊文体的技巧。  回答怎样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学习英语这类问题也要“知已知彼”。这里的“知已”是说读者自己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英文阅读水平,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文章阅读。所选的文章(或报刊)最好比自己的水平略高,这样才能学有长进。而太高深的东西则容易使人丧失信心。为了给想通过读新闻学习英语的朋友提供一个选择的范围,本书对西方的一些新闻机构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但具体选择何种报刊、何种类型的文章,多半是读者自己的事情,笔者无需多论。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语言是活的东西,它在永不休止地吐故纳新,而新闻作为社会发展的镜子,能为我们提供最新的词汇、最简洁的表达方法和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这一点对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来说没有水平高低之分。  这里说的“知彼”,就是去了解新闻人(记者或编辑)的写作用意、写作习惯。这正是本书作者力图给读者开的一扇“窗”,也是本书的重点。本书作者结合从英美报章杂志上精心挑选的一些文章,从标题和导语的特点,到英语新闻标点符号与中文标点的区别,从新闻英语的结构特点,到文章的题材、体裁进行分析。书中甚至专门列出一个小节教人们如何“猜”词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使那些在校的大学生、准备迎接高考的中学生以及力图在其他考试的阅读理解方面取得好成绩的英语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  需要强调的是,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作者曾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鼓励和帮助。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新华社,因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三年寒窗使我接触了中国和西方的新闻理论,而在这两个新闻机构十多年的经历又使我对新闻有了直接的感受和知识积累。我同时要感谢《中国日报》总编辑朱英璜先生、原中国新闻学院院长周立方先生、新华社对外部原副主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兼职教授翟树耀先生等专家学者,他们百忙之中对此书提出的宝贵意见,使之在学术上增加了分量,在篇章结构上也更加合理。在北京的美国专家Lisa E.Buckley为本书中的英文部分进行了润色、把关,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马建国


编辑推荐

  想更加有效地阅读英文报刊吗?本书对于新闻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准确把握、细细分析,给你通向新闻英语的“捷径”。比较各种英语报刊选读之类的书来说,这本书不仅“赠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英文报刊导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