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

吴红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

吴红云  

页数:

266  

前言

  近年来,借自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和“元认知”成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使用频率颇高的术语。初涉“元认知”者,常有一种隔雾观天的感觉。“认知”为何意尚且不甚明了,词前冠以“元”字的“元认知”究竟为何意确实是一个看法纷争的问题。我想,理解上的困难除了可能出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关系上,还有可能出在带有另一层涵义的“元”字上。“元”字的常见意思有“开始的、居首的、主要的、根本的、构成整体的”等。显然,望文生义不能解决“元认知”的释义问题。学习过语言学的人知道,“元语言”是用于描写和分析语言的语言.当然也可以用来控制别人的语言运用。以此类推,可以猜想“元认知”是用来控制和归纳认知活动的。  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和元认知的讨论印证了我们的猜想。心理学把“认知”界定为感知、学习和思考的心理行为或结果,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把握。一言以蔽之,“认知”离不开人的思维。如果把“认知”看作思维(thinking),那么“元认知”就是对思维进行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内容概要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心理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在元认知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了该领域研究中的争议与不足。第四章至第七章为第二部分,也是《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的主体部分,翔实报告了作者所进行的四项实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第八、九章为《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的综合讨论部分。第八章总结了本研究中的主要调查结果,并讨论了它们对元认知理论研究与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启示和实践意义。第九章分析了本研究在调查方法方面的贡献与不足,并探讨了今后二语学习与元认知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成功地将元认知理论引语写作研究,为二语写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将多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研究做到由面到点,又由点到面,层层深入。  探讨了元认知可陈述性和动态性等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元认知的特点。  创建了二语写作元认知能力的理论模型,对开展同类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吴红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984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攻读语言学研究生课程;1999-200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北外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代外语》最佳论文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与相关研究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元认知理论研究2.1 元认知及相关概念的含义2.1.1 元认知的界定2.1.2 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2.2 元认知构成要素研究2.2.1 F1avell的理论框架2.2.1.1 元认知知识2.2.1.2 元认知体验2.2.2 Nelson与Narens的理论框架2.2.3 其他研究者的观点2.3 元认知特点研究2.3.1 元认知的可陈述性2.3.2 元认知的发展性2.3.3 元认知的动态性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2.5 小结第三章 元认知理论、二语习得与二语写作研究3.1 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界定及元认知策略的分类3.2 对Flavell元认知理论框架的验证性研究3.2.1 元认知与二语学习3.2.2 元认知与具体语言技能的学习3.3 元认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3.4 元认知与二语写作3.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3.6 小结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第四章 探索性纵向研究4.1 研究目的4.2 研究对象4.3 二语写作元认知教学主要原则4.4 数据资料收集4.4.1 第1阶段数据资料收集4.4.1.1 限时与非限时作文练习与测试4.4.1.2 开放式问卷4.4.1.3 非正式小组访谈4.4.2 第2阶段数据资料收集4.4.2.1 限时与非限时作文练习与测试4.4.2.2 周记调查4.4.3 作文评阅4.5 作文成绩统计结果与分析4.5.1 统计结果4.5.2 结果分析4.6 开放式问卷与周记调查资料的归类整理结果与分析4.6.1 归类整理方法4.6.2 归类整理结果4.6.3 元认知构成要素分析与讨论4.6.3.1 元认知主体能力评估4.6.3.2 元认知任务评估4.6.3.3 元认知策略4.6.3.4 元认知体验4.6.4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4.6.5 元认知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4.6.6 元认知特点分析与讨论4.6.6.1 元认知的发展变化性4.6.6.2 元认知的动态性4.7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4.8 小结第五章 对sEL与USEL写作元认知能力的横向研究5.1 研究目的5.2 研究对象5.2.1 研究对象的确定5.2.2 与研究对象的沟通5.3 数据资料收集5.3.1 电话访谈和小组会议5.3.2 三类作文测试5.3.3.开放式问卷填写5.3.4 有声思维实验数据资料收集5.3.4.1 总体设计5.3.4.2 实验培训5.3.4.3 实施过程5.3.5 半结构式访谈5.4 数据资料整理5.4.1 外教对作文的评阅5.4.2 有声思维实验录音资料的转写和编码5.4.3 开放式问卷与半结构式访谈资料整理5.5 结果与讨论5.5.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5.5.1.1 元认知主体能力评估5.5.1.2 元认知策略5.5.1.3 元认知体验5.5.2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二5.5.3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5.5.4 写作元认知特点分析5.5.4.1 元认知的动态性5.5.4.2 元认知的可陈述性5.5.5 写作时间的设计与作文成绩的关系5.6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5.7 小结第六章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确定-因子分析研究6.1 研究目的6.2 研究对象6.3 调查工具6.3.1 问卷的设计6.3.2 问卷的两次试测6.3.3 问卷的篇幅问题6.4 因子分析6.4.1 因子的确定过程6.4.2 因子的命名6.4.3 共同因子的确定6.5 结果与讨论6.5.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三6.5.2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确定的意义6.5.3 关于未进入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变量的讨论6.6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6.7 小结第七章 写作元认知对作文成绩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研究7.1 研究目的7.2 研究对象7.3 数据整理7.4 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7.5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7.6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讨论7.6.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四7.6.2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7.7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7.8 小结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第八章 主要调查结果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8.1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确立及其意义8.2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及其意义8.3 写作元认知特点调查结果及其意义8.4 对SEL与USEL横向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其意义8.5 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8.6 小结第九章 研究方法的贡献与不足9.1 贡献9.2 不足9.3 展望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是两个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许多研究者(Flavell 1992;Garner 1994;Hacker 1998,参见.Zharig2001:280)认为,认知策略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是必需的。而元认知策略在对认知任务执行方法的思考中是必需的、下面。我们从两种策略的内容和目的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第一,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所包括的内容不同。元认知策略包括对学习过程的思考、计划和监控,以及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对学习的评估。这些通常不涉及学习材料本身。而认知策略与学习任务有更直接的关系,包括对学习材料的直接联系(汪玲、方平、郭德俊1999)。就外语学习而言,认知策略包括推理、分析、记笔记和归纳等与学习材料直接联系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确定学习者需求、监控错误和评估进步等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策略(Ehrman等人2003:317)。  第二,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目的不同。使用认知策略的目的是保证认知活动的进展和知识的增长.而使用元认知策略的目的是监控、促进并评价认知过程的进展.并将知识用于新的情景之中。因此,元认知能保证认知进展的有效性(Flavell 1987:23;Gourgey2001:18)。比如,有时候,我们慢速阅读一篇文章,以便了解文章的内容(认知策略);但另一些时候,我们快速浏览文章,以便了解文章的难易程度(元认知策略)(Flavell 1987:23)。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