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东北振兴
2007-5
吉林大学出版社
杜莉,徐传谌
322
这部著作是在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和经济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国有经济论坛”欧盟一中国:区域政策与产业集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征集论文基础上,经过筛选集辑而成。这次会议共收到来自于国内外的学术论文64篇,有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多位专家学者到会并进行学术演讲,来自国内重点大学的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和机构60余位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加会议。与会代表紧密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会议节奏紧凑、气氛热烈,代表发言踊跃、各抒己见。
上篇一、中心区位的产业定位调整分析二、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三、动态外部性、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四、自组织、他组织与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选择:系统经济学视角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个结构主义视角六、基于产业集聚的东北区域技术创新模式:一个理论框架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八、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的制度分析九、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调整十、国有控股公司股权结构的制度分析十一、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成长研究十二、产业集聚视角下科技园融资的实证分析十三、产业集聚作用机理:一个简要归纳中篇一、欧盟区域金融政策实践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二、欧盟工业政策调整及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三、欧盟的区域政策实践及其启示四、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德国和英国的比较与借鉴五、欧洲高等教育市场的结构与转型六、中小企业和创新政策七、欧盟中小企业政策对东北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八、信用担保促进中小企业产业群聚:欧盟的经验与启示九、日本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十、韩国汽车产业与光州经验十一、欧盟货币金融政策区域化调整的经验与启示下篇一、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二、东北地区产业集聚:以培育市场力量为突破三、金融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考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转型中的金融支持五、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与金融政策六、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分析及政策建议七、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构建研究八、产业集群与开发区成长机制九、推动产业集聚的公共政策选择十、产业集聚、嵌入与公共政策十一、改善创业投资环境与推动中小高新科技企业集群发展研究十二、发展中小企业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十三、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构建与对策建议十四、吉林省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研究
对于某一产业而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政府和中介组织、人文习俗可能与其他空间是有区别的,空间从经济意义角度讲具有非均质性,本文把同质的连续空间看作同一个地区,非均质的空间看作不同的地区。能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称为空间自由流动要素,只能在特定区域从事生产的生产要素定义为空间粘滞性要素。空间上粘滞性要素不一定是由于地理租金或者组织租金的吸引粘滞于空间,也可能是由于自身思想观念的束缚、知识和信息的缺乏、法律法规的管制和社会资本的约束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产生了空间流动的非自由性。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劳动力常常只有在出于无奈的情况下,才会“背景离乡”,但是到老也要“叶落归根”。①不仅是传统观念束缚了这些要素在空间的流动,而且还有可能由于劳动力自身信息不灵,使他们得不到流动的机会,或者由于他们不具备从事高利润产业的特定知识,因而没有能力进入其他区域从事这些产业,空间的流动对于他们也就失去了经济意义。此外,在空间的流动过程中(主要向城市转移),他们还可能遇到来自于政治、法律、社会歧视等方面的外部阻碍。种种原因造成了生产要素的空间粘滞性。 空间上自由流动的要素,对生产所在的区位和产业进行选择,与特定的空间和技术条件相结合,追求收益的最大化。离开特定空间环境,某些要素的经济效率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有些要素根本得不到开展特定产业所需的基本运行条件。因此,流动性要素在经济空间上产生一定的集聚倾向。当要素获得的产业租金与地理租金之和大于或预期大于其机会成本时,就会产生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萌芽。 空间粘滞性要素在实现最大化收益时,能够选择的不是区位,而只能是在区位给定情况下,结合主客观条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进入什么样的产业。在特定空间,可以获得的技术和能够开展的产业是有限的,空间粘滞性要素在备选的技术与资源约束下,在当地选择租金最大的产业。当一个地区出现利润较高的产业时,通过知识外溢和信息共享等外部性效应,生产要素从低利润产业转移到利润相对比较高的产业。如果在一个地区内由其他产业转移到某一高利润产业的生产要素足够多,就可能形成产业集群萌芽。改革开放后,我国很多乡镇的空间粘滞性生产要素,在当地“能人”的示范和带领下模仿跟进,纷纷涌进利润相对更高的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萌芽,最终成长为产业集群就属于这种情况。①所以,无论生要素在空间上是自由流动的还是粘滞的:都可能形成产业集群萌芽,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不是形成产业集群萌芽的必要条件。② 萌芽时期的产业集群仅仅是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企业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产业集群表现为非正式产业集群。③ 2.组织租金与产业集群的兴盛 在产业集群萌芽产生后,市场需求规模逐渐扩大,为社会分工提供条件。在市场情报系统、广告不发达时,很多相距遥远的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分工协作提高经济效率,但因相互间信息搜索成本过高,从而使这些可能的经济分工结构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产业集群通过地理空间上的邻近,实现了组织上的接近,克服了由于距离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形成的沟通障碍。随着市场需求规模扩大,产业集群内部分工逐步展开,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迂回增加,获得组织租金。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深化,企业无法凭借个体的能力满足市场最终需求,企业的运行、风险和战略决策决不是仅仅停留在基于自身能力的资源交易上,它们必须跨越自身的边界,通过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降低风险成本。随着企业之间合作的频繁,关系逐渐稳定,产业集群内部专用的特质性技能得以发展,集体行动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