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谐

高正华 吉林大学
出版时间:

2007-6  

出版社:

吉林大学  

作者:

高正华  

页数:

186  

内容概要

  《和谐:教育的追求与理想》观点新颖,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教育系统结构中诸要素的和谐协调,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的追求与理想》为“教育新视野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和谐教育,和谐氛围,和谐教学,和谐师生,和谐管理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我的教育,我的梦第一章 和谐教育:教育的永恒理想与追求一、和谐教育:作为教育学本体意义上的阐释二、和谐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三、和谐教育: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四、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所应有的观念五、和谐教育的实现途径第二章 和谐氛围:校园与班级建设求和谐一、构建和谐校园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三、构建和谐班级第三章 和谐教学:教与学的和谐是和谐教育的核心一、和谐教学的内涵二、和谐教学的原则三、和谐教学的教与学四、和谐教学的教学模式第四章 和谐师生:师生关系的和谐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影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及几种不和谐师生关系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法与途径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待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五章 和谐管理: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和谐一、和谐管理概述二、和谐校园管理三、教师——学校和谐管理核心四、优化教育环境: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和谐教育:教育的永恒理想与追求  一、和谐教育:作为教育学本体意义上的阐释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从概念上说,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谐”二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中:“畜之一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把道与德放在首位,有“道德”则“和合”,“和合”则“和谐”,“和谐”则“团结”,“团结”则“成功”,“和谐”的中心词是“和”。在中国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强调“和为贵”,还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即承认多样,主张多样;不相同又和谐,即是发展。孟子强调“天人合一”,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是从多样中寻求统一,通过多样而达到精益求精。在西方思想史上,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可能是最早提倡的和谐。从文艺复兴以后,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莱布尼茨更是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的和谐的整体”。  今天,我们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要求,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的社会过程中应担当起其应负的重任。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和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