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鸿章

李楠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楠  

页数:

280  

Tag标签:

无  

前言

  对于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而言,极少有像近代,尤其是晚清时期如此屈辱的历史阶段。国家的忧患不再是群雄并起或少数民族逐鹿中原,而是不仅丢掉了文明古国、天朝上目的荣耀与尊严,甚至备受异邦的欺侮与凌辱。中国以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发达国家的姿态,傲立世界东方的尊荣一去不复返。尽管时事如此,然而,此时的中国也不乏张之洞、李鸿章、梁启超等有识之士,他们在中国自强的道路上,在腐败的政府、混乱的时局、强悍的列强的夹缝之中寻求着中国的希望。其中,李鸿章几乎可算是强国第一人,可也算得是误国先锋官。  李鸿章终其一生着力振兴教育、发展经济、强兵治军,应当说是成绩斐然;然而他对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太平天目的镇压、在列强进犯国土时的错误判断与消极议和的主张,却使他几乎亲手毁掉了毕生的心血,更成为中国民众心中的卖国贼,最终也得到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述评。  藉一己之力,成洞天彻底之能事历来是难于登天。而李鸿章却得以大兴洋务,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兴办军工企业、整建军队,开中国军队近代化先河;外交方面更是代表晚清廷,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外交使命。又因其在战争期间的判断、指挥失当而导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备受外国势力的欺压阻碍,百姓负担空前加重,国家经济命脉为列强掌控,领土主权屡受侵犯,中国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当真成于斯,败于斯。  诚如梁启超所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本书客观的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李鸿章一生的功绩、败笔熔于一炉,对喜论历史政治,爱读趣闻逸事的读者来说,正是一壶可细细品鉴的香茶,值得一读。

内容概要

  李鸿章终其一生着力振兴教育、发展经济、强兵治军,应当说是成绩斐然;然而他对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太平天目的镇压、在列强进犯国土时的错误判断与消极议和的主张,却使他几乎亲手毁掉了毕生的心血,更成为中国民众心中的卖国贼,最终也得到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述评。  《李鸿章》客观的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李鸿章一生的功绩、败笔熔于一炉,对喜论历史政治,爱读趣闻逸事的读者来说,正是一壶可细细品鉴的香茶,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李氏家族一、耕读之家二、少年立志三、进入翰林院四、拜师交友第二章 初入仕途一、优贡入京二、甲辰举人三、丁未中榜四、农民起义第三章 军旅开端一、随吕出征二、初战捻军三、剿捻立功第四章 入湘组淮一、投奔曾幕二、编练淮军第五章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军攻占浙江二、再攻上海三、湘军大举进剿四、苏南诸城争夺战五、天京的陷落六、太平军殊死一搏第六章 督办洋务(上)一、轮船招商局二、天津机器局三、江南制造总局四、北洋海军第七章 督办洋务(下)一、开采煤矿二、兴办电报三、修筑铁路四、开办学堂五、广派留学第八章 甲午战争一、战争背景二、战争第一阶段三、战争第二阶段四、战争第三阶段五、《马关条约》的签订第九章 外交风云一、参加俄国皇帝加冕大典二、会见“铁血宰相”俾斯麦三、参观英国海军大演习四、北美之行李鸿章 年表

章节摘录

  一、耕读之家  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普通百姓而言,改变处境和地位方式不外乎两种,从军建功或是从文出仕。李鸿章的一生之中在这两个方面都颇有所成,这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的。另外,长久以来重农轻商的观念,造就了中国文人、武者轻视商业和轻视科技发展的意识结构。而李鸿章却能在其间另辟蹊径,兴洋务,引技术,学科技,振工业,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几乎可说是第一人。这样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先进的意识思想,又是在怎样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呢,让我们从李鸿章的家庭讲起。  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庐州府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因为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民间又称“李二先生”,著作有《李文忠公全集》。据说李鸿章出生的时侯春雷鸣响,还有仙鹤起舞,他的家人便认为这孩子自有天相,长大之后一定能成大器,所以自小便对李鸿章格外疼爱,教导有方。  李氏祖先原本姓许,明朝为了躲避战乱,由江西湖口迁到合肥。合肥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在美丽富饶的巢湖北岸,属于巢芜盆地,土地广沃,溏水停注,旱涝保收,民物殷富。九世祖李心庄没有儿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初“清贫无田”,到了李鸿章高祖的时侯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但是因为李氏有钱无势,缺少政治靠山,“乡曲豪强屡见欺凌,数起讼端”。李鸿章曾祖李椿“和众能言,不畏强御,申辩得直,然后安居焉”。  李鸿章祖父名殿华,字庆庵,“俗尚勤俭而崇节义”,在两次乡试考试中都名落孙山,于是放弃了读取功名的念头,退居乡间,带着子孙耕读。由于一直都在乡下生活,他有五十年没有去过城镇了,“男耕妇织,督课勿懈”。李殿华凭借继承祖先的余荫,家境逐渐的富裕起来,生了四个儿子。依次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长子文煜,字晴岚,库生。据说他“居家孝友,博学能文……名望重于士林,早有经师宿儒之誉”。他因为家境贫穷就馆于外者6年,之后“闭门收徒,兼课子弟”,对李氏宗族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沈葆桢说:“李氏书香之盛,英才之多,位业之隆,门闾之大,谓非由公一人创兴而起者欤!”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排行第四,字式和,号玉泉,别号愚荃,生于1802年。李文安从小就体弱多病,到十三岁的时候只读了四子书,而且还不能背诵,后来在他父亲的安排下回到家跟随其长兄李文煜继续读书。李文安除了就学于其兄外,还曾先后拜童培山,杨静闲、汪子庄等为师,奠定了考取功名的基础。李文安几经发愤图强,终于在1834年考中举人,再接再厉,四年后又成戊戌科进士,后来参加朝廷的考试入选,分发到刑部任职,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李文安是一位遵循儒家道德和治略的官僚士大夫。据说他“内行尤笃,事亲至孝……为人刚方厚重,然诺不欺,所至皆敬慕之。”他在刑部任职18年,审理案件认真负责,公正不阿, “庭诤面折,人有包老再世之目”。但是因为“倔强不苟合”,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李文安在掌管提牢厅期间,严禁吏卒虐待囚犯,“捐置衣被药饵,夏席冬粥,躬自监视,狱无瘐毙”。着有《贯垣纪事诗》一卷,后为“刑官刊布之以为法”。从此李家便成了合肥一带的名门望族。  李鸿章的母亲李氏,是合肥李洪谟(字腾霄)的女儿,是一位贤妻良母,生有六男二女,李鸿章排行第二。当时李鸿章家庭经济条件很差,但是李氏却坦然的面对,并说:“吾教诸子发奋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她勤俭节约,克服了因经济拮据带来的种种困难,教导孩子们发愤读书,她唯一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朝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发展下去。  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本名章锐,号莜泉,生于1821年,因为父亲在京做官很多年,他以长子的身份留在家中,挑起侍奉祖父,照顾弟妹的重担。与此同时,他又遵循父亲的教诲,用功读书。虽几经科场失意,但是他并没有灰心,终于在1849年获得拔贡生,因成绩优异参加朝考得一等,先后分发到湖南永定、益阳、善化(长沙)等地为知县。1852年,李瀚章投身曾国藩在湖南创办的团练,掌管粮台,后来,官至湖广与两广总督。  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本名章锬,号季荃,生于1825年。他从小就有很多大志向,有意在科举的道路上上与两个哥哥一比高低,但是他志大才疏,竟然连一个举人也没有考上。1853年,李鹤章加入李鸿章随侍郎吕贤基回籍举办的团练,后官至甘肃甘凉道道员。


编辑推荐

  李鸿章,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5年,其一生与晚清内政外交关系密切。他既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主要实践者,创办和控制着众多洋务企业。他重视海防,创建北洋海军;他倾心铁路,开中国铁路建设之先河;他关注人才,创办多所新式学堂。他是晚清外交的实际主持者,与东西方列强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盖棺难以论定。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梁启超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评价他为中国近40年第一流紧要人物,以不学无术、不敢破格为其短;以不避劳苦、不畏谤言为其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鸿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