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2011-1
吉林大学出版社
崔永军
231
200000
本书以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公共财政供给能力、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和支付能力。重点解决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短缺、动力不足、及制约因素繁多等发展困境。提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和农民增收力度,才能更好的实现城乡的快速融合,这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宏观经济政策的倾斜性给予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外部动力;制度变迁理论是破解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的重要理论前提。并对吉林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做了实证分析和论述。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分析
2.1 欠发达地区的划分
2.2 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特征
2.3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2.4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
第三章 国外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3.1 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及启示
3.2 韩国新农村建设经验及启示
第四章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分析
4.1 吉林省农村基本概况
4.2 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4.3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状态
4.4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
第五章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5.1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因素选择
5.2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六章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能力分析
6.1 吉林省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能力分析
6.2 吉林省县域经济能力分析
第七章 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增长
7.1 吉林省农民收入变化分析
7.2 吉林省农民支付能力分析
7.3 吉林省农民收入增长路径分析
第八章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分析
8.1 粮食生产优势与新农村建设
8.2 粮食后续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8.3 生态优势与新农村建设
8.4 农村劳动力素质优势与新农村建设
第九章 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政策
9.1 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9.2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转移支付及其支持重点
9.3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宏观产业政策
9.4 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国家支农政策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2.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2.1.1 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 1958年,A·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对平衡增长理论进行了批评,指出其不可行性,并相应地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肯定大规模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强调的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如何选择优先进行投资的部门的问题上,赫希曼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的发展并不主要取决于资本形成,而是取决于现有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率的能力,进而提出联系效应这一概念。所谓联系效应,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各产业部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这种关系又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后向联系是指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例如钢铁业的后向联系是采矿业。前向联系是指一个产业同购买其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例如钢铁业的前向联系是机械制造、汽车等工业。赫希曼还认为,联系效应应该用产品的价格和收入弹性来度量,他认为,凡是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不论是后向联系还是前向联系,都能够通过这些产业的扩张而产生引致投资,促进前向、后向联系部门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该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从而使整个产业部门都得到发展,实现经济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