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学述略
2011-4
吉林大学
李载霖
440
古代汉语是以接近口语的先秦书面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历代文言文。先秦书面语的语法结构和口语是基本一致的,就是虚词的使用(多同音借用字)也是口语的反映。由于口语的不断发展,这种书面语和口语逐渐脱节。到六朝时,差距愈来愈大。唐代韩愈反对六朝骈骊文风,提倡以先秦两汉书面语为规范的散体古文,影响后代,蔚然成风。这种散体古文,一直使用到“五四”运动以前。 后代文人的作品,虽然都是仿古之作,没有摆脱先秦两汉书面语的语法格局,但是从先秦到“五四”上下将近三千年,口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语法现象,不能不或多或少的、不自觉地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给这种散体古文注入一些新的血液。如《史记》、《世说新语》以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都有不同于先秦典籍中的语法现象,因而不能把文言文看作静止的死水一潭。 《古汉语语法学述略》主要阐述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特点和规则,同时适当结合几部影响较大的古汉语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国文法草创》、《高等国文法》、《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语法》以及《经传释词》。这几部书对后世语法学的发展影响甚大。本书除有专章评价外,在词类、句式的某些问题中,随文联系上述有关著作,说明其来龙去脉,或分析其异同。有的在注释中述说、评价,有的设专节(专题)系统论述。
总述部分第一章 语音、词汇、语法第一节 语音和语法第二节 词汇和语法第三节 语法第二章 词的分类第一节 实词和虚词第二节 有关词类的几个问题第三章 词组第一节 词的组合条件第二节 词的组合手段:词序和虚词第三节 词组的结构及其功能第四节 词组的组合特点第四章 句子第一节 单句的基本结构形式第二节 复句的结构形式第三节 紧缩句的结构形式第四节 文言文的句法特点分述部分(之一):词类第五章 古代实词用法的突出特点——词类活用第一节 实词活用的范围、原则第二节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类型、特点第三节 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第四节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第五节 使动(也叫致动)、意动的表示方法第六节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特点第七节 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词活用是古代特有的表达方式第六章 数词第一节 古代特有的数的表示法第二节 数词的用法第七章 量词第一节 名量词第二节 动量词第八章 代词第一节 人称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有无变格问题第二节 指示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第三节 疑问代词的上古音系用法第九章 副词第一节 范围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第二节 程度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第三节 时间副词的类别、意义第四节 否定副词的上古音系、意义、用法第五节 语气情态副词的类别、意义、用法第六节 谦敬副词的用法第十章 介词第一节 介词的特点及其它第二节 常用介词(一)一、“于、以、与、为”的用法二、“以、与”、“为、于”的通假用法三、通假阙疑第三节 常用介词(二)第十一章 连词第一节 连词的特点,连词和副词、介词的区别第二节 常用连词第十二章 助词第一节 结构助词(所、者、之)的特点、用法第二节 语气助词的类别、特点、用法第十三章 兼词的特点用法分述部分(之二):句式第十四章 宾语前置和宾语提前第一节 宾语前置式第二节 宾语提前式第十五章 双宾式第一节 双宾句式的特点第二节 双宾式辩正第十六章 补语式第一节 补语的格式第二节 宾语、补语的辩识第十七章 主谓谓语句第一节 主谓谓语句的认定及其特点第二节 主谓谓语句的主要类型第十八章 判断旬第一节 判断句的基本句式及其特点第二节 副词“非、乃、即、则、必”在判断句中的作用第三节 判断句的灵活运用第四节 准判断词“为”、“谓”、“日”以及判断词“是”的产生第十九章 定语和状语第一节 范围定语第二节 程度副词(最、至、大)做状语的特殊语序第二十章 被动句第一节 意义上的被动句第二节 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第二十一章 连动式、兼语式第一节 连动式第二节 兼语式第=十二章 省略句第一节 主语省略第二节 谓语中动词的省略第三节 宾语、兼语以及介词宾语的省略第四节 更多成分的省略和隐含第二十三章 习惯旬式第二十四章 几部影响较大的古语法学著作述评——从“词类为纲”到“句法为主”
第一章 语音、词汇、语法 古汉语知识包括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几个主要部分。这几个部分各有侧重,各有各的研究对象、范围,因而各自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律,有它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作为古汉语整个体系来说,这几个部分又互相为用,互相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语音和语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任何语法意义都要通过一定的语音形式来体现。研究古代文献的语法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语音问题。 一、有的语音形式,就是一种语法手段 如: (一)利用声调变化区别词性: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词义不断地引申而出现的一种以改变字(词)的声调为语法手段的造词方法。例如某个字(词)产生了新的意义和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区别原来的词义、词性,就要求在读音的声调上有所变化。这样同一个字(词)形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传统上把改变声调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这一语言现象大约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大量出现,古书注释里对“如字”和“破读字”有比较严格的分辨。其中大部分“破读字”没有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 动词变读去声,转为名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