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

邵德门主编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

1992-01-01  

出版社: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邵德门主编  

页数:

314  

内容概要

  《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是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于1987年12月获准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88年3月组建课题组,采取课题组负责人和主编负责制,通过集体合作形式,历时两年零三个月(1988年3月-1990年6月)完成这部专著的初步成果。

书籍目录

一、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产生、形成及其体系、特点二、国家学说三、政权建设思想四、政党及政党制度论五、爱国的革命的民族主义六、现代化思想七、社会政治意识建设思想八、国际政治及外交思想九、政治哲学

章节摘录

  4.国家的建设  国家的建设时期就是孙中山所言的“训政”和“宪政”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经过“训政”阶段后,国家进行全面的政治建设和物质建设。  孙中山认为,建立了革命政权完成国家统一任务后,国事如麻,特别是人民知识水平普遍低下,政治经验缺乏,因此新制度一时不能建立起来,不得不有一个过渡时期,即“训政”时期。  为什么要训政?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上演讲《训政之解释》时说:“本来,政治主权是在人民,我们怎么好包揽去做呢?其实,我们革命,就是要将政治揽在我们手里来做。这种办法,事实上不得不然。试看民国已经成立了九年,一般人民还是不懂共和的真趣,所以迫得我们再要革命,现在我不单是用革命去扫除那恶劣政治,还要用革命的手段去建设,所以叫做训政。……须知共和国皇帝就是人民,以五千年来被压迫做奴隶的人民,一旦抬他做起皇帝,定然是不会做的。所以我们革命党人应该来教训他,如伊尹训太甲一样”。①又说:“中国奴隶制已经行了数千年之久,所以民国虽然有了九年,一般人民还不晓得自己去站那主人的地位。我现在没有别法,只好用些强迫的手段,迫着他来做主人,教他练习,这就是我用训政的意思。”②可见,“训政”目的在于教导和培养人民的政治知识和能力,教育民众行使政权,协助人民实行自治,使人民“会做皇帝”。训政的本质就是一种革命党人以三民主义为核心内容所进行的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依据建国大纲的规定,训政时期是以实行“地方自治”为主,而地方自治的重要工作之一,乃是完成人民行使四权的训练。因此,为了“政治安定”的考虑。地方自治的民权发展,须逐渐的进行,以确实奠定民主共和的基础。但孙中山认为,在训政时期里,不仅要进行地方自治的政治建设,而且还要进行地方自治的经济建设。他在《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中指出:“地方自治团体,不止为一政治组织,亦并为一经济组织”。①本着民生经济的发展原则,注重经济的“成长”和“分配”以辅助政治建设的进行,这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历史表明,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里建设民主政治,必须注重经济的发展。孙中山主张在训政时期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加强经济建设,这不能不说是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谋远虑的思考。  “训政”做为由“军政”向“宪政”的过渡是有其意义的。孙中山所倡言的资产阶级民权学说与中国传统的皇权思想是相悖的。长期置于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承受着历史的重荷,不可能一下子摆脱皇权思想而接受民权学说。对这些,孙中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在把中国的情况和法国进行比较后指出:“我中,国缺憾之点与法同,而吾人民之知识、政治之能力更远不如法国,而予犹欲由革命一跃而几于共和宪政之治者,其道何由?”“创一过渡时期为之补救也。在此时期,行约法之治,以训导人民,实行地方自治。”②诚然,人民群众既能打破旧的政权,也一定能创造并适应新的制度。但是,这种创造和适应,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为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运动的兴起与欧洲不同,它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逻辑产物,而首先是由“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呼唤出来的。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