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研究
2005-6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王确
目前,我们正处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给各种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革命性的变迁。教育在很大的意义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活动,只是不同时代要求教育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有所不同。资讯时代提供了一种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远程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规定着独特的教育模式及其专门的教材体例。《文学理论研究》就是在远程教学平台上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这本教材虽然考虑到了特殊教育平台上的学生学习方便,但仍然是一种最初的探索。 远程教育对我们来说只有很少的经验,现在看来,远程教育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包括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应建构一种独特的思维和传递方式。凭我们的想法至少有两点原则:一是课程逻辑的历史化;二是理论的叙事化。目前这种思考尚需完善,但至少应作为网络课程的一种追求。 这本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文学理论中最核心和最具有实效性的问题进行了精心的筛选,试图实现重点突出、内容简明、方便自学的编写原则。
《文学理论研究》就是在远程教学平台上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这本教材虽然考虑到了特殊教育平台上的学生学习方便,但仍然是一种最初的探索。
远程教育对我们来说只有很少的经验,现在看来,远程教育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包括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应建构一种独特的思维和传递方式。凭我们的想法至少有两点原则:一是课程逻辑的历史化;二是理论的叙事化。目前这种思考尚需完善,但至少应作为网络课程的一种追求。
这本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文学理论中最核心和最具有实效性的问题进行了精心的筛选,试图实现重点突出、内容简明、方便自学的编写原则。
第一章 文学的观念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第四节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第五节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思考题文学观念(试卷A)文学观念(试卷B)第二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第一节 创作过程第二节 创作原则第三节 作家经验与艺术创作第四节 形式的把握思考题文学创作(试卷A)文学创作(试卷B)第三章 叙事性作品第一节 叙事题材第二节 叙述方式第三节 叙述模式思考题叙事性作品(试卷A)叙事性作品(试卷B)第四章 抒情性作品第一节 抒情的现实依据第二节 抒情话语与抒情方式思考题抒情性作品(试卷A)抒情性作品(试卷B)第五章 文学的体裁第一节 体裁的分类第二节 诗歌第三节 散文第四节 小说第五节 戏剧文学第六节 影视文学思考题文学体裁(试卷A)文学体裁(试卷B)第六章 文学的阅读第一节 阅读目的第二节 阅读身份第三节 阅读活动思考题文学阅读(试卷A)文学阅读(试卷B)综合测试题综合测试题(一)综合测试题(二)综合测试题(三)综合测试题(四)参考书目参考答案
生动的生活细节,往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作家在观察和了解生活时,必须重视细节,绝不能满足于粗线条的大致印象。观察了解生活的必然结果,就是生活材料的大量积累;而一个作家储藏起丰厚的生活材料,进入创作时才能有选择提炼的充分余地。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文中谈到:“必须记住而且遵循的,是‘取精用宏’这四个字。”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炼、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材料丰厚,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反之,材料匮乏,则不可避免地会捉襟见肘,底气不足。正是基于对大量占有材料的重要性的认识,茅盾将因材料不足而暴露出的“捉襟见肘”的窘相,视为“作家的致命伤”。 材料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即使客观材料积累再多,如果不能由作家对生活的深层感悟所统摄,那也难以点燃起创作的欲望,难以激发起创作的冲动。因此,在艺术积累阶段,作家不仅要观察,了解生活,同时还要深入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就是说,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了解,不应是置身度外的冷眼旁观,而应调动发挥出鲜明的主观性和强烈的能动性,积极地面对生活,把握生活,用心灵去感受、体验,力求把握生活的脉搏,领悟人生的真谛。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越敏锐,越深入,越有可能从中获得独到的发现,而这种独到的艺术发现,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突破口。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写作时强调指出:“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见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株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其他的火1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① 艺术积累阶段中,作家观察、了解生活与体验、感受生活应是一体的。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广泛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以及深入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进而透彻地认识生活,并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生活,把握生活,在一般人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其不寻常的意义,发现美的所在。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②显然,这样收集积累起来的材料,才不会浮光掠影,留于表面现象,不会是一般化的,零碎的,孤立的,而往往是独特的,有新意,有深度的,能够显现出巨大的艺术潜力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感觉质量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