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互动中制衡

林丹 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01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林丹 著  

页数:

2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怎样使教育更加适应人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国民基本素质奠基的基础教育,改革路在何方,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始终不曾轻视的重大议题和难点。教育整体改革的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方法论的突破。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恰切的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本文倡导“渐进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基本主张是:只有真正实现“在互动中制衡”,才能真正达成基础教育的渐进主义改革,从而克服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改革方法论倾向,最终缓解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多方利益主体的“孤立”和“失衡”问题。

书籍目录

引言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论域三、研究思路四、研究方法五、研究意义第一章 孤立与失衡: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厘清一、封闭与抵制:孤立和失衡中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二、依附与忽视:孤立和失衡中的研究者与决策者三、指令与沉默:孤立和失衡中的决策者与实践者第二章 两种改革倾向:基础教育改革困局的成因探询一、激进主义倾向:可贵的乌托邦二、保守主义倾向:可敬的固守者第三章 “超越那没有生机的两极”:渐进主义改革的尝试性解困一、渐进主义: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之众望所归二、有限理性: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的思想根基三、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的现实根据四、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的尝试性解困仍存“未决”问题第四章 在互动中制衡:渐进主义改革的方法论原则一、基本内涵二、主要特征三、价值意蕴第五章 “三个依据”:“在互动中制衡”的理论原点一、交往理性二、中庸之道三、和合之境第六章 改革利益主体的样态生成:“在互动中制衡”的实践路向一、实践型研究者:打破实践与理论之隔二、研究型决策者:融通理论与决策之界三、研究型实践者:缩近理论与实践之距参考文献后记学术成果特别鸣谢

章节摘录

  3.作为基础教育的既得利益群体必然观望甚至阻碍改革  “走向教育现代化之路之所以充满艰辛,原因在于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所有的人和集团都喜欢教育的革新,事实上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因素和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因素同时并存,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往往取决于二者力量对比的大小。由于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任何社会都存在抗拒社会变迁的力量,这种力量构成现代化进程的阻力。”[184]“每一个历史社会的基础中都存在着大堆的遗存物……没有什么能逃脱这一事实,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这是人类无法逃避的重负。 [185]  改革的本质是对现有既得利益的再调整和对未来利益格局的新安排。显然,改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总有一部分人受损。如果分配不公,就会产生阻力,给改革带来“阻碍效应”。为了消除阻力,需要采取强制手段,要么对受损者进行补偿,要么增加改革成本。因此,围绕改革价值取向和对改革路径选择的争论看似认识论和方法论之争,背后则深藏着利益之争和利益博弈。不能否认,这样的利益之争和利益博弈,将贯穿基础教育改革始终。一种制度形成以后总会产生一批该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和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有制度有着强烈需求,反对彻底偏离该制度的变迁。例如,面对必然触及基层实践者个体利益的改革,他们出于对改革收益的计算,不愿放弃熟悉的学科、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已有的专业地位和身份认可。  改革迟迟不能下决心采取行动,或不敢采取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即使人们最初拥护改革,当改革过程实际开始之后,人们因当前的利益受到损害,也会表现出对改革措施(任何实质性的改革措施)的不满。这种行为被某些激进派经济学家称为“群众的短视”,或者被一些经济学家们称为“人们的出尔反尔”或“无理性行为”。但事实上,根本的问题不在于人们是否短视(谁能够像经济学家那样“长视”呢?),也不在于人们出尔反尔,而在于人们的确面临着利益的自相矛盾:他们预期到改革在将来会给他们带来收益,因此他们想改革;但在未收获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付出,眼前利益受到损失,因此他们又反对改革。如果再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问题,人们就会更加犹豫,更加保守。这一问题使得改革过程具有改革者“光挖自己的肉”的特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互动中制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