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学语文

杨琳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琳  

页数:

451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学语文教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体系中蕴涵着广博浓厚的内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同时对于青年学生意识、思想、心灵情感和人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1999年以来,我系先后承担了两项校级语文教改课题,在研究国内外语文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语文素质教育做了较系统的探讨,进一步明确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肩负的两大重要使命:一是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二是强化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因而,“大学语文”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门课程,而是着眼于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系统。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西安交通大学“十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2004年初版以来已重印5次。200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本教材此次修订在总结西安交大等具有深厚的理工科背景的综合性院校学生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力求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以下特点:  人文性。人文性的内涵阐述可分为道(精神、思想等)、智(知识、智力)、情(陶冶情操)、美(审美情趣)等方面。语文教育中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精神的语言文字和没有语言文字的精神都是不存在的,因而,本教材力求以蕴涵于文学名著名篇之中的文化内涵、人性之美给学生以感染与熏陶,同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整合性。打破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时空界限,对重要作家、名著名篇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开掘认识,从而使本教材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使学生通过中外文学发展概述部分对中外文学发展有一个较系统的宏观了解。同时,梳理中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将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所接触到的写作知识按照写作学的规律加以系统化,将应用写作作为大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性。按文体体裁划分知识单元。基础阅读部分区别于一般教材单纯的篇章选取,而是首先概述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鉴赏途径,单元内作品选取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并以历史进程为纵线安排顺序,同时兼顾同类风格的作家作品归并。力求以教材所选篇目的点带出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使学生对文学以及文化发展有宏观的把握。  综合性。语言文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趋势推进下,中外语文的沟通与交流日益加强。本教材适当增加了外国文学作品的篇目。希望通过外国文学鉴赏和中外文学的比较,使学生对中外文学发展、中西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宏观把握。同时重视当代性,增加了现当代作品介绍,注意选择文章本身内涵深厚,常读常新的,有着强烈的当代意识的经典名家名篇。  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的鉴赏导论、课文提示、注释系统、练习系统均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紧密结合,以开放性的思考与练习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习课外的相关知识,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能力。

内容概要

  大学语文教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体系中蕴涵着广博浓厚的内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同时对于青年学生意识、思想、心灵情感和人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自1999年以来,我系先后承担了两项校级语文教改课题,在研究国内外语文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语文素质教育做了较系统的探讨,进一步明确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肩负的两大重要使命:一是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二是强化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因而,“大学语文”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门课程,而是着眼于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系统。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西安交通大学“十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2004年初版以来已重印5次。200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本教材此次修订在总结西安交大等具有深厚的理工科背景的综合性院校学生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力求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以下特点:  人文性。人文性的内涵阐述可分为道(精神、思想等)、智(知识、智力)、情(陶冶情操)、美(审美情趣)等方面。语文教育中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精神的语言文字和没有语言文字的精神都是不存在的,因而,本教材力求以蕴涵于文学名著名篇之中的文化内涵、人性之美给学生以感染与熏陶,同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整合性。打破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时空界限,对重要作家、名著名篇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开掘认识,从而使本教材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使学生通过中外文学发展概述部分对中外文学发展有一个较系统的宏观了解。同时,梳理中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将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所接触到的写作知识按照写作学的规律加以系统化,将应用写作作为大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性。按文体体裁划分知识单元。基础阅读部分区别于一般教材单纯的篇章选取,而是首先概述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鉴赏途径,单元内作品选取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并以历史进程为纵线安排顺序,同时兼顾同类风格的作家作品归并。力求以教材所选篇目的点带出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使学生对文学以及文化发展有宏观的把握。  综合性。语言文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趋势推进下,中外语文的沟通与交流日益加强。本教材适当增加了外国文学作品的篇目。希望通过外国文学鉴赏和中外文学的比较,使学生对中外文学发展、中西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宏观把握。同时重视当代性,增加了现当代作品介绍,注意选择文章本身内涵深厚,常读常新的,有着强烈的当代意识的经典名家名篇。  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的鉴赏导论、课文提示、注释系统、练习系统均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紧密结合,以开放性的思考与练习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习课外的相关知识,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能力。

书籍目录

上篇 语文基础阅读鉴赏部分第一单元 诗歌部分第一章 诗歌鉴赏导论第二章 中国诗歌概述第三章 外国诗歌概述附:拓展阅读书目第二单元 散文部分第一章 散文鉴赏导论第二章 中国散文概述第三章 外国散文概述附:拓展阅读书目第三单元 小说部分第一章 小说鉴赏导论第二章 中国小说概述第三章 外国小说概述附:拓展阅读书目第四单元 戏剧部分第一章 戏剧鉴赏导论第二章 中国戏剧概述第三章 外国戏剧概述附:拓展阅读书目下篇 写作基础知识与实用文体写作部分第五单元 文章的基本要素第六单元 公文第七单元 常用事务文书第八单元 新闻第九单元 公关文书第十单元 科技论文第十一单元 法律文书

章节摘录

  构思过程的本质是通过新颖巧妙创设的意境,精心雕琢的语言,意趣横生的形象,表现独特的思想感情、个性的心理感受,从生活的现象中开掘本质、显示一般,使诗人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使诗的形式与意境达到和谐与统一。  (四)神与物游,形神兼济:意境——诗化了的生活  中国古代诗人对意境多有阐释,也都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诗的意境。“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是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具体说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思与境偕”(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诗歌是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意”是人的意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诗人的审美体验和认识,最终表现为诗中个体生命的投射和反映。如同黑格尔所说的:“抒情诗的主体的首要条件就是把实在的内容完全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使它变成怕巳的东西。事实上真正的抒情诗人就生活在他的自我里。”(《美学》第三卷)意由境生,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别林斯基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境是客观的形象,写诗用的是形象思维。诗是诗人对生活形象的感受,形象的体验、观察、分析,是想象和激情的产物。意境缘于客观,诗人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象,又加以联想、梦幻、畅想,甚至借用神话、传说中的虚拟人、景、物等,使用一系列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以形成天马行空、奇幻无常的浪漫境界,抒发强烈的、独到的生活感受,宣泄充沛的、复杂的内心情绪,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寄托诗人美好的、高洁的生活理想。意境的丰富内涵与象征意义是诗歌的灵魂。特定的意境中的意象是诗的中心形象。成功的意境,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一个独具艺术个性的宇宙。  (五)吐纳珠玉,色彩斑斓:语言——诗的艺术细胞  语言是诗歌的最重要因素。诗歌的语言是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精练生动,富有节奏感、音乐性与韵律美。诗歌的最初形式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注定了诗歌是最富音乐性、具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诗序)。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说:“既然你用韵文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鲁迅要求:“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学语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