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
2008-6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钱学敏
235
226000
无
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博大精深,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内容涉及人类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有些科学领域他探索得很深,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提出了前瞻性的预见和设想。 他的科学理论体现着辩证的哲学思维,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科学底蕴;他的科学思想来自实践、为了实践,常常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有关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集成;他的科学观与方法论不仅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当代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而且凝聚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 这本《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是在钱学森的督促、指导和帮助下,作者陆续写成并发表了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编选、修改、补充而成。由于成文前后相距近20年,因而各章间不免有些重复,也会有不少疏漏甚至理解不妥之处,作者不揣浅陋把这块还没有烧透的砖抛出来,意在恭请读者批评指教,并望引出大批精品美玉。 有一段往事至今思之仍历历在目,那就是1936年夏天,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这消息从太平洋彼岸乘着海风传到北京,令我们这个一向平静而安祥的书香之家立刻激动起来,祖父和父母非常高兴,扬着笑脸引以为荣,时常津津有味地给我们兄弟姐妹讲述我们的堂兄钱学森的故事,说他在家里时如何勤勉好学、如何聪明、有灵气等等。
钱学敏,1933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1961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1989年以来,参加钱学森亲自领导的学术研讨班子,研究和阐述钱学森的科学与哲学
钱学森致钱学敏的部分信件致读者绪言第1章 钱学森的科学观与方法论 1.1 钱学森的科学观 1.2 钱学森的方法论第2章 钱学森的哲学探索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构想 2.3 揭示事物固有联系的科学分类方法 2.4 对世界本质的深入探讨 2.5 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唯物史观 2.6 新的社会历史观——“世界社会形态” 2.7 整体观与大成智慧学第3章 钱学森论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 3.1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 3.2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3.3 产业革命和产业 3.4 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 3.5 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计部第4章 钱学森关于建立科学技术业的构想 4.1 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4.2 科学技术业的内容与组织管理 4.3 关键在于参与者的素质第5章 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 5.1 科学与技术 5.2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概貌 5.3 新的科学分类法 5.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5.5 再谈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第6章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 6.1 大成智慧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6.2 大成智慧学构成的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 6.3 大成智慧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6.4 实行大成智慧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第7章 钱学森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7.1 复杂巨系统是相当普遍的客观现实 7.2 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7.3 认识和处理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法 7.4 运用综合集成法的集体——总体设计部 7.5 解决复杂性问题需要大成智慧第8章 钱学森的艺术情趣 8.1 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8.2 “火箭小组”的艺术启迪 8.3 音乐家的艺术熏陶 8.4 艺术当随时代为人民 8.5 大成智慧与灵感思维 8.6 “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第9章 钱学森论科学艺术与创新思维 9.1 文学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9.2 科学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 9.3 科学与艺术结合——群星之路 9.4 文学艺术发展的广阔天地 9.5 科学与艺术的社会功能 9.6 科学与艺术是不断丰富的一对范畴 9.7 科学与艺术相须而行共同发展 9.8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综合创新第10章 钱学森论思维科学 10.1 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0.2 思维科学的体系结构 10.3 思维科学的发展及其深远意义第11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事业的设想 11.1 教育与科技将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11.2 关于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 11.3 大成智慧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11.4 大成智慧教育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5 大成智慧教育要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11.6 大成智慧教育必须加强情感和品德教育 11.7 大成智慧教育将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第12章 钱学森的“社会论” 12.1 “社会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12.2 “社会论”着重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12.3 “社会论”要观察社会调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2.4 要害在于阐明道德与法的辩证统一 12.5 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最高尚的人第13章 钱学森论地理系统和社会系统 13.1 地理系统的演化与层次结构 13.2 地理系统的开放性与复杂性 13.3 地理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13.4 社会系统三侧面的结构与功能 13.5 社会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因 13.6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第14章 钱学森的“大农业”观 14.1 研究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科学技术 14.2 研究发展大农业的各种高科技 14.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14.4 迎接第六次产业革命第15章 钱学森关于“建筑科学”的思考 15.1 “建筑科学”的层次结构 15.2 建设“山水城市”造福人民第16章 钱学森——民族的骄傲后记
第2章 钱学森的哲学探索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创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与其科学技术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从工程技术到技术科学,又到社会科学,再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因而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钱学森青少年时代,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学,高中在理科部。学校教育注重理工结合,除一般数理化课程外,还学非欧几何学、工业化学、伦理学等,为他在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深受鲁迅先生、林砺儒校长、董鲁安老师等的先进思想影响,爱国忧民,立志报国。 1929年夏,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学的基本上是工程课。但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等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根底,以及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的方法,使年轻的钱学森懂得了理论必须为实际工程技术服务。大学期间,他除学习专业课程外,还利用休假日自学了一些中外哲学名著,认为唯物论、唯物史观很有道理,而唯心论则不切实际,从而初步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当时,他还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的小型讨论会,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蔑视强大的帝国主义,下决心为中国人民服务。
无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钱学森的学术思想。作者既是著名的学者,又借着同钱学森有亲属关系之便,对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细腻的描述,使人读来既感亲切,又能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钱学森的学术思想。这不但对致力于研究与继承、发扬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学者大有帮助,而且对于向广大青年学子与科技人员及各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推广钱学森的学术思想也大有助益。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形成固然同其家庭、个人经历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它是一面伟大的旗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推广他的学术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