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基础与临床

卢林 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卢林 编  

页数:

347  

前言

  血栓性疾病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对血液凝固、纤溶及其调控与血栓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表明,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血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血栓性疾病可见于临床各科患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的第一位原因,而且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血液学中血栓与止血研究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从而推动了血栓性疾病诊断方法的进步,同时,纤溶治疗(溶栓疗法)和肝素、阿司匹林、华法林以及新型药物等抗栓治疗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大量多中心临床实验不但证明了这些药物对血栓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近十几年来,由于这些药物的应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近远期病死率明显下降。溶栓疗法更新了我们对于血栓性疾病治疗的概念和思路,开创了再灌注疗法的新时代。

内容概要

本书以简明、通俗、实用为编写宗旨,共6篇28章,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心脑血管血栓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适用于临床神经科、心血管专业等医师、医学院校学生以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应用。心脑血管血栓学是一边缘学科,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努力才能发展、提高和创新,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跟踪世界先进水平。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凝血与纤溶系统 第一章 凝血系统  第一节 凝血蛋白  第二节 凝血过程 第二章 凝血因子的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第二节 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  第三节 接触凝血因子  第四节 其他凝血因子  第五节 抗凝调节蛋白 第三章 蛋白C、蛋白S和血栓调节蛋白的生化和生理  第一节 蛋白C  第二节 蛋白S  第三节 血栓调节蛋白 第四章 蛋白酶抑制剂  第一节 a2-巨球蛋白  第二节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第三节 抑肽酶类抑制剂 第五章  纤维蛋白溶解及调节新概念  第一节 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二节 纤溶系统的生理性调控第二篇  血小板 第六章 血小板的超微结构  第一节 血小板的表面结构  第二节 溶胶一凝胶区  第三节 细胞器和内含物 第七章 血小板膜糖蛋白  第一节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复合物  第二节 血小板GPⅡb一Ⅲa复合物  第三节 血小板膜糖蛋白Ⅵ  第四节 整合素家族  第五节 血小板的各种颗粒膜糖蛋白  第六节 其他血小板膜糖蛋白 第八章  血小板的脂质代谢  第一节 花生四烯酸代谢  第二节 血小板活化因子  第三节 血小板微粒 第九章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第二节 血小板的二期止血功能  第三节 血小板与炎症、免疫反应 第十章  血小板功能的调节  第一节 磷脂酰肌醇的代谢及其意义  第二节 血小板信息传递  第三节 血小板蛋白磷酸化第三篇  血管 第十一章 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血管壁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血管内皮的生化、免疫和细胞生物学  第三节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内皮源血活性因子  第一节 内皮素  第二节 内皮源舒张因子  第三节 肾上腺髓质素  第四节 C型利钠利尿多肽 第十三章 血液流变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流对凝血与血栓的影响  第三节 血栓栓塞的流变学测定方法  第四节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第四篇  血栓性疾病 第十四章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第一节 年龄与性别  第二节 遗传因素  第三节 高血压  第四节 糖尿病  第五节 吸烟  第六节 感染和炎症  第七节 肥胖  第八节 社会和心理影响  第九节 饮酒  第十节 代谢综合征  第十一节 药物  第十二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第十三节 血栓前状态  第十四节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第十五节 心脏病和心律失常  第十六节 动脉硬化症 第十五章 血管性痴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第三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四节 分类  第五节 临床表现  第六节 诊断  第七节 鉴别诊断  第八节 临床常用的检查  第九节 治疗 第十六章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第一节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第二节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的关系  第四节 代谢综合征促成脑卒中的机制  第五节 防治代谢综合征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内容  第十七章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  第一节 内皮细胞、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凝血酶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三节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四节 血小板、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  第五节 单核一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六节 纤溶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七节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十八章 血栓形成、抗栓与溶栓的血液指标和监测  第一节 凝血、纤溶检测的应用  第二节 凝血指标及其监测  第三节 内皮功能的检测  第四节 纤溶指标及其检测  第五节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  第六节 溶栓疗法的监测  第七节 抗栓疗法的监测  第八节 结果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节 高凝状态和血栓前状态第五篇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抗血栓疗法 第十九章 抗血栓药物及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  第二节 抗血栓一般治疗概述  第四节 脑血管疾病的抗血栓治疗  第五节 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法 第二十章 瓣膜病和房颤的抗血栓治疗  第一节 瓣膜病的抗血栓治疗  第二节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血栓治疗  第二十一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进展  第一节 溶栓治疗  第二节 神经保护剂  第三节 脑卒中与心脏的关系  第四节 脑卒中与偏头痛的关系  第五节 脑卒中与血压的关系  第六节 脑卒中与体温的关系  第七节 脑卒中的影像学进展  第八节 青年和妇女的脑卒中  第九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进展  第十节 教育全民重视脑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第二十二章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第三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三级预防  第二十三章 脑静脉窦与静脉血栓形成 第二十四章 脑血管病的准介入治疗第六篇 心血管疾病的抗血栓疗法 第二十五章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溶栓疗法 第二十六章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及进展 第二十七章 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闭塞的机制及预防 第二十八章 急性肺栓塞的溶栓疗法

章节摘录

  结果判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血栓形成和血栓溶解是一平衡过程,如抗凝或纤溶活性正常或增强,凝血过程可被抵消,不一定形成血栓。  2.有凝血酶产生不一定有血栓形成(被抗凝物质中和),即便有血栓形成,不一定有血栓的存在(形成了又被溶解)。  3.注意局部凝血和纤溶的变化,应强调局部因素(血管局部狭窄、血管损伤、内皮功能和结构损害、血液淤积和紊乱)在血栓和出血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溶栓疗法既激活纤溶酶,又消耗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但脑出血主要与脑卒中病史、高龄、血压过高或使用t-PA溶栓有关。  4.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具有很高的血管床或部位选择性,部分由于机体不同组织或部位抗凝或纤溶物质的表达不一样,如蛋白C/蛋白S缺陷血栓主要发生在深静脉系统。  5.注意发现其他共存的患病因素,如血脂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基础与临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