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口腔微生物学

陈菊滟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菊滟  

页数:

137  

内容概要

  《口腔微生物学》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铁路医院和口腔医学院共同编写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用书,系统地介绍了口腔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有关疾病。具体内容有口腔微生物的演替、微生态学、口腔微生物学的检查,并以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口腔粘膜病、颌面感染及口腔颌面部肿瘤为重点,讨论了有关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另外征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walter J.Loesche教授同意,选译了他编写的《龋病与牙周疾病的微生物学》著作,从而丰富了本教材内容,也有助于了解国外口腔微生物学研究动态及学习和提高口腔医学专业英语。  《口腔微生物学》主要作为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临床口腔医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口腔微生物学总论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概论 第一节口腔微生物学发展史 一、厌氧菌和厌氧菌感染的问题 二、口腔微生物学检测的进展 三、口腔微生态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种类 一、革兰阳性球菌 二、革兰阴性球菌 三、革兰阳性杆菌和丝状菌 四、革兰阴性杆菌和丝状菌 五、其他微生物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的演替 一、新生儿期 二、幼儿期 三、青春期 四、成年期 第二章口腔微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微生态学基本概念 一、微生态系 二、微群落 第二节 口腔微生态系 一、口腔微生态系的组成 二、口腔微生态系的特点 第三节口腔微生态平衡 一、机体因素的影响 二、口腔因素的影响 三、口腔微生态失调与口腔疾病 第三章牙菌斑 一、牙菌斑的定义 二、牙菌斑的分类 三、牙菌斑的形成与发育 四、牙菌斑的致病性 第四章 口腔微生物学的检查方法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的常规检查方法 一、口腔标本的采集 二、口腔标本的运送 三、直接涂片检查法 四、口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五、口腔微生物的鉴定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检查方法的新进展 一、气相色谱分析法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三、免疫学实验方法 四、其他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口腔微生物学各论 第五章龋病微生物学 一、概况 二、口腔主要致龋菌 三、临床表现 四、免疫性 五、预防 参考文献 第六章牙周病微生物学 一、细菌学特征 二、致病有关因素 三、主要致病微生物 四、和全身疾病的关系 五、免疫学特征 六、临床表现 七、微生物学诊断 八、治疗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口腔黏膜病微生物学 第一节 口腔单纯性疱疹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微生物学检查 五、治疗 第二节手一足一口病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治疗 第三节口腔念珠菌病 一、病因 二、致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微生物学检查 五、治疗 第四节口腔结核 一、病因 二、致病性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五节球菌性口炎 一、有关致病菌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第六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七节厌氧菌与口腔黏膜病 一、概述 二、梭杆菌属 第八节奋森螺旋体与口腔黏膜病 一、生物学性状 二、奋森口炎 三、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第八章颌面感染微生物学 第一节颌面解剖特点与感染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颌面感染的病原菌 一、葡萄球菌 二、链球菌 三、厌氧菌 四、绿脓杆菌 五、混合感染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的致病菌 一、破伤风杆菌 二、结核杆菌 三、腮腺炎病毒 四、口腔颌面深部感染真菌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原则 第五节抗菌药物的应用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化脓性感染疾病 一、智齿冠周炎 二、面部疖、痈 三、面颈部化脓性淋巴结炎 四、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五、颌骨骨髓炎 六、放射性颌骨坏死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一、面颈部结核性感染 二、颌面部放线菌病 三、颌面部梅毒 四、艾滋病在口腔颌面部的表现 参考文献 第九章口腔颌面部肿瘤 第一节概述 一、致病因素 二、与遗传的关系 第二节 口腔癌与癌基因 一、癌基因 二、P53抗癌基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第三节免疫应答与口腔癌 一、细胞免疫 二、IL—2作用 三、sIL—2R的功能与临床意义 第四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口腔肿瘤的关系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第五节 口腔肿瘤与口腔菌群变化关系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口腔肿瘤与口腔菌群变化的关系 二、口腔肿瘤继承性免疫疗法的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资料 Microbiology of Dental Decay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INTRODUCTION 1.Dental Caries(Decay) (1)Etiology (2)Microbiologic Diagnosis (3)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Periodontal Disease (1)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2)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Microbiological Diagnosis (4)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REFERENCES 译文龋病与牙周疾病微生物学 引言 1.龋病 (1)病因学 (2)微生物学诊断 (3)预防和治疗 2.牙周疾病 (1)病因学和致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微生物学诊断 (4)预防和治疗 附录《龋病与牙周疾病微生物学》常用英语词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5.严黑色素类杆菌 (1)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有时呈长杆状,具有荚膜,需要生长因子(Vit K,氯化高铁血红素)、血平板上培养2~3天后,形成隆起的棕灰色菌落,溶血。 (2)致病性:该菌种由于产生毒性产物、内毒素,酶如透明质酸酶、肝素酶、胶原酶,及许多低分子代谢终末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此菌的纯培养物无致病性,但与其他菌组合,混合感染,则成为重要致病菌。因为产黑色素类杆菌的繁殖需要一些生长因子,而这些生长因子常可通过口腔内其他常居住菌供给,所以此菌致病力由于其他菌存在而增强;同时它能产生溶解胶原的酶,而其他菌则又利用胶原酶活动的终末产物,由于这种共生关系,使此菌成为厌氧菌感染中起关键作用的致病菌。 华西医科大学曾报道对急性根尖周炎30例,慢性根尖周炎15例,这45例均是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单一感染者很少。厌氧菌检出率高达94%,包括类杆菌属、梭杆菌属、丙酸杆菌属、消化球菌属等,以上菌属均属Vl腔正常菌群,说明牙髓根尖周感染是内源性感染。在内源性感染中,病因菌的毒性和致病性并不重要,因以上一些厌氧菌其毒力很弱,只有在局部微生态失衡状态下,菌群失调才成为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和致病有关的物质为当细菌破坏时释放的内毒素,它对体内许多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包括炎症细胞和非炎症细胞,这种细胞毒作用是内毒素作用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从而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和DNA合成。大量内毒素可引起细胞急性坏死,当内毒素通过根尖孔侵入根尖周时,对根尖周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导致成纤维细胞坏死。骨吸收是牙周病和根尖周病主要组织损伤,严重骨吸收可导致牙齿丧失。内毒素对牙槽骨的吸收起十分重要作用,具有破骨细胞活化因子样活性,可直接激活造血干细胞转化成破骨细胞,而导致骨吸收。内毒素是一种大分子物质,比细菌更易通过根尖孔而进入根尖周围组织,另外内毒素又是一种强烈致炎因子,所以与根尖周组织的急性炎症有关;内毒素激活补体,释放具有活性的肽类物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通过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性增强,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损伤。胶原酶可溶解结缔组织中胶原蛋白,破坏牙龈、牙周韧带、牙槽骨中的胶原,使牙龈小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血。产生IgA水解酶,对抗IgA局部免疫作用,破坏结缔组织。 6.放线菌属 是口腔内常居菌,能从牙菌斑、龈颈部、牙周袋、龋蚀牙本质中分离出。当细菌进入软组织中,成为口腔内致病菌。 (1)生物学性状:革兰阳性,无芽胞,属微需氧菌,菌体形态短杆状,有无数菌毛介导细菌附着于组织表面,在与口腔内其他细菌共凝集中起作用。


编辑推荐

《口腔微生物学》主要作为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临床口腔医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口腔微生物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