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设计到产品

(日)清水吉治,朱钟炎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日)清水吉治,朱钟炎  

页数:

191  

字数:

318000  

译者:

朱钟炎  

Tag标签:

无  

前言

《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完成干15年以前,正式出版至今也已经12年了。一本学术著作出版了十多年却仍然深受读者欢迎,在专业研究领域仍具有难以动摇的地位,这已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事隔12年,我仍然乐意再次提笔作序。过去的这15年是上海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15年。15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巨大进步,上海的发展在国际上受到从未有过的广泛关注。上海城市史和建筑史的研究领域成果不断,和十多年前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我们越是看到新的成果层出不穷,就越是看到这本看似并非恢弘巨著的书之价值。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其后有关上海建筑史的著作中没有引注到《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本书作者当年所做的艰苦而又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其后的许多研究将从何入手。即使时至今日,书中的很多成果仍是该领域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这本书自从出版后便一直深受读者欢迎,也一直为该研究领域的学者所称赞。虽经重印仍不能满足需要,书店里早在数年前就已告罄。今天这本著作得以不做删减地再片反,增加了图片,并经过重新装帧设计,不仅满足了更多读者需求,也大大提高了书的制作质量与品位。正如我在本书初版的序言中所说,上海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看作是研究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今天看来,上海这个特大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不仅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可能也正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内容概要

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近代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本书试图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入手,探索上海近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寻求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轨迹。本书对近代上海各时期的建筑技术发展、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中表现出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将其置于世界近代建筑史的大背景与上海近代史的大环境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目的是试图展示一部较为完整,较为全面,也较为系统的上海近代建筑史,可供建筑、规划和历史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伍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99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大学访问、讲学,1996-199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访问、讲学,长期在城市与建筑历史领域和上海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开埠初始 第一节 开埠前的上海 从上海浦到上海县/上海县城/开埠前上海地方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反映 第二节 开辟租界 《土地章程》的订立/早期租界的划定/最初的西式建筑 第三节 两种建筑文化的碰撞 中西建筑文化相遇/最初的融合第二章 近代都市的初步形成(1850-1890) 第一节 租界的迅速膨胀 人口与经济/租界扩展 第二节 建筑市场的初步形成 房地产业的兴起与里弄住宅的开端/近代建筑业的形成 第三节 近代市政与市政管理体制的建立 租界市政建设的现代化/租界市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华界市政建设的近代化 第四节 早期建筑与建筑设计 教堂:西方建筑学的早期舞台/西方正统建筑师的出现第三章 近代建筑业的迅速发展(1890-1919) 第一节 建筑类型的发展与建筑技术的进步 建筑类型的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 第二节 各类建造活动和重要建筑师 官方建筑/商业建筑/娱乐建筑/其他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重要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第四章 近代建筑的鼎盛与衰落(1920-1949) 第一节 建筑业极度繁荣的基础 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房地产业高涨/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建筑技术力量的壮大 第二节 主要建造活动 外滩的大规模改建/在这一次大规模改建活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现象/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各类建筑的大量建造 第三节 重要外籍建筑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大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新风格的先锋——邬达克/其他重要建筑师与设计机构 第四节 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形成与成熟 近代上海中国建筑师队伍的起源/重要建筑师/建筑组织与学术活动/建筑教育 第五节 城市规划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与大上海计划/日占期间的“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大上海都市计划 第六节 20世纪40年代——上海近代建筑的尾声 日军侵占/孤岛繁荣/尾声第五章 近代上海建筑设计思潮与建筑特征 第一节 近代上海建筑中所反映的设计思潮 西方学院派思潮/现代式样与现代建筑/中国古典复兴与折衷主义 第二节 近代上海地方建筑特征 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开埠前,上海地方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所具有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是上海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开埠后近代上海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心理基础。这种兼容性表现之一就是上海很早就由于它的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五方杂处”的局面。这种五方杂处的局面在开埠后更是发扬光大,成为上海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清嘉庆年问(1816年),上海县人口41万,男女之比为116:100,间接地反映出当时上海人口中外来谋生者的规模。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船主和海员或客居上海,或短期停留,形成各种旅沪商帮,各类同乡会馆也就应运而生,由福建商贾船民建造的泉漳会馆,宁波商民建造的四明公所(图1—8)和浙宁会馆,山西栈商建造的山西会馆,广东潮州人建造的潮州会馆,安徽人建造的徽宁会馆等,反映出上海早在开埠前就已具备了兼容各方文化的特质。上海地方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各种不同渊源的传统文化的容忍。有学者称上海是“五教俱全”,这当然是指开埠后上海容纳了世界上各大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等,实际上这种对不同异质文化的兼容早在开埠前就已具备。

后记

这本书在初版时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1993年我的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完成时,答辩委员会就建议尽快出版。当时一般出版社对于没有什么利润的学术著作大部分不愿出版,除非作者“包销”,而我当时又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1997年,同济大学90周年校庆,吴启迪校长为了支持学术研究,决定拿出一笔钱专门用来支持一批学术专著的出版。第一次印了2500册。由于此前的艰辛,当我拿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小书除了激动,并不敢对它的纸质、装祯、版式有太多的奢望,尽管一个学设计的人很容易在这方面会挑剔。而实际上由于当时专项经费和印刷技术条件的限制,同济大学出版社和责任编辑在出版质量上也的确是尽了最大努力。令出版社和我都始料不及的是,这本小书竟然还一度登上了上海书城的一周排行榜,出版2年后书店里就已难觅踪影。于是出版社决定再印3000册。我利用这一机会,将第一次印刷时的许多笔误和印误做了修改。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当时李德华先生和罗小未先生为了让第二次印刷时错误率降到最低,花了很大的精力帮我去校核。作为作者的我,也真想利用这次机会将版面改得更好一些。但由于只是再印,又是老式的铅字胶版,必须用原来的版子,就连改错也只能数着字数挖一补一,我的愿望只能是一种奢望。这3000册在书店的书架上应付了几年后再次告罄。但我又实在不甘心就以原有的模样再次加印,尤其是在我国近年来出版印刷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同时随着我工作越来越繁忙,我也越来越少有功夫去想、去做这件事了。多亏了同济大学出版社的江岱编辑,她极力鼓励我尽早让这本书再版,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她还愿意为我承担大量本该由作者完成的繁琐事务性工作。正是她的一次又一次激励,才使我终于有决心来做这件想做了很多年却没做成的事情。经江岱及同济大学出版社的推荐,这本书还成功地进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并争取进入了上海市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计划。在这本书再版之时,我要特别感谢沙永杰博士。他对这本书的再版倾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他为本书增加和调换了大量图片,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精力。他对文字、版式上每一个细节的一丝不苟,连作为作者的我都无法达到。正是他的辛勤工作,才使这本书的印制质量比初版有了质的飞跃。没有他的帮助,我肯定下不了再版的决心。


编辑推荐

《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设计到产品 PDF格式下载



伍江先生的博士论文,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和建筑历史必不可少的书。


这本书值得一看,虽然作者不是很有名,但看得出确实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看完后觉得对上海的文化,建筑有了较深的理解。


先是在网上看了介绍,然后去书店翻了一下, 最后在这儿买的.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建筑以及历史的人, 你一定会喜欢她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