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公园设计史略

周向频、 陈喆华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04出版)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周向频、 陈喆华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04出版)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的近现代园林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传统园林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被打断后,一直处在止步不前的状态。西式公园形态被引进中国后一方面粗暴地打断了传统园林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园林的自身蜕变,上海公园是一个典型又特殊的例子,从私家园林开放为游乐园,到中国人自建的公园,再到中西融合的综合性公园,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既自成一体,又善变包容的特征。解放后上海的公园建设更有巨大的进步,大量古代园林被修复开放,从50年代到70年代更是集中改造建设了一批综合性公园,如中山公园、复兴公园、长风公园等,它们除了在功能上学习苏联的文化教育公园模式,也充分尝试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挖池堆山、分隔空间的手法,虽然期间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冲击,但为上海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上海公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大量西方现代公园设计思想被引进,本土设计师也焕发出新的创造力。2000年前后,以浦东世纪公园为契机和标志,上海的公园设计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时代,海派的包容特色又获得重新恢复和提倡。近年来上海公园的设计已经走向国际,其创造的机会和空间成为全球最吸引设计师一展身手的地方。

内容概要

《上海公园设计史略》以上海作为公园史的切入点进行论述,尝试梳理城市公园在不同时期的形式和功能,以期归纳出公园发展的一般性特征。需要说明的有两点:其一,现代公园的功能、性质、大小各有不同,种类繁多。按国际惯例,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自然公园通常指的是大规模的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而城市公园依其规模和功能的不同则又可再细分为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等子项。在此,《上海公园设计史略》所论及的公园仅指城市公园,暂不涉及自然公园一项;其二,和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上海的园林在1840年以前是以寺庙园林、私家花园等形式出现的古典园林。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公共租界内建造的“公花园”(黄浦公园)才算是中国最早的公园。《上海公园设计史略》的论述核心针对狭义的公园而言,即从“公共花园”以来真正对市民开放的上海公园。对于近代私人营建的宅园及建国后新建的园林绿带等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园就不赘述了。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第一章 公园的产生与发展一、城市公园的历程1.源起与产生2.演进与发展二、公园含义的拓展1.由孤立走向系统2.多重功能的复合3.类型的多样化三、中国公园的兴起1.近代的中国公园2.1949年后的现代公园第二章 书画意境的上海古典园林一、从“上海浦”到“东南名邑”二、上海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及特征1.始自读书堆的传统园林2.文人写意山水派的上海园林三、世俗化与公共意识的萌芽第三章 近代上海园林的公园转型一、开埠后的上海1.租界的建立和扩张2.西风东渐下的速成都会二、西式公园的移植1.“夷园”初露2.西方公园的引入3.上海近代造园艺术的典型4.两种文化的相遇三、经营性私园的出现1.源起2.两种类型3.造园艺术上的异化4.公园特征的表露四、娱乐多元化下的游乐园变迁1.游乐园的开幕2.鼎盛期的发展3.设计上的地域风格五、自建公园的兴起1.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普及2.面向公众的集资造园3.政府建公园及中山公园建设的热潮4.民国时期公园的民主表征六、中西杂糅的形式转变第四章 1949年后上海公园的建设探索一、建国后公园发展历程综述二、建国初期的园林修复、改造与新建1.古园修复与游乐场所改建2.因地制宜的公园兴建3.苏联模式下的休息公园4.早期的西式遗风三、“大地园林化”与时代象征四、非常时期的困苦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公园一、公园事业的复苏与发展1.中西融合风格的探索2.民族形式倡导下仿古园林的再兴二、主题公园建设的热潮三、生态园林的提倡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制订四、新世纪的契机1.多元化的发展模式2.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的公园发展3.多方参与的风格变迁第六章 上海公园建设的构想一、“海派园林”的传承1.“海派园林”的流变2.新世纪的海派园林二、全球化下的视野拓展三、展望与构想附录上海公园概览一、上海古典园林1.上海五大古典园林2.其他古典园林二、近代公园1.租界兴建的公园2.经营性私园3.政府建公园三、现代公园实例1.综合公园2.社区公园3.专类公园4.带状公园与街旁绿地四、上海公园一览图片索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公园的产生与发展一、城市公园的历程1.源起与产生城市公园产生于西方工业革命前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起源则可追溯到人类有了集团定居生活和建造城市之后。早在古希腊城市中就有供市民共同生活或祭典之用的场地“Agora”。古罗马也有供给市民生活之用的中心设施“Forum”,可谓后世广场的雏形。到了中世纪,由于城市内缺乏空地,因此向城外拓展田园地带,同时有称作Guild的苑地供市民作野外休养之用。进入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庄园、庭院大为发达,路易十四(LouisXIV)(1638~1715)为民众开放大面积的凡尔赛宫苑,已然具备了公园的精神,不过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仍有天壤之别。约在英国殖民时期的1634~1640年间,美国波士顿市政当局曾作出决议,要求在市区保留某些公共绿地,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公共用地被侵占,另一方面是为市民提供娱乐场地,这些公共绿地后来成了公园的雏形。

后记

鸦片战争后,在政治压力和西方文化影响下,近代上海成为中国五个开放通商口岸之一,其城市面貌及市民物质精神生活都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中西文化的嫁接遍及社会各个领域。西方公园也经移植日渐融入沪上百姓的娱乐生活。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拥有古代吴越和明清江南文化底蕴的上海园林,导向了与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生活方式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密切联系的城市公园之路,由此拉开了近现代公园建设的帷幕。1949年新政权成立后,上海公园开始真正扮演为市民服务的公共开放角色,其设计思想不仅来自苏联的文化休息公园模式,也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和空间营造理念。改革开放后,上海公园更是兼容并蓄,吸收国外设计思想与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面貌。直至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背景下,上海公园又在不断拓宽设计道路,吸纳大量国内外设计思想和理论,成为国际园林的风向标和全世界设计公司的实验场与创新地。本书细梳上海公园发展的过往、现在与未来,重点阐述其发展历程。在体例上采用分期的写法,结合已有的断代史方式——将1840年作为古典园林与近代公园的划分点一—把上海公园的演进过程划分为“转型”、“摸索”和“传承”三大部分。并在其首添加一章“回溯”,从而连贯地将公园发展的前因后果理顺、梳清。第六部分“展望”则通过总结公园发展的过程,放眼未来“海派园林”独树一帜的前进方向,同时为公园的论述部分做出总结。全书附录部分的上海公园概览,以上海公园在各阶段建成的代表性例子为对象,具体介绍其建设背景与设计内容,以便读者能通过典型、具体的实例来加深对上海公园整体发展的理解。附录列表中简略罗列了上海目前主要公园及其相应信息,作为公园概览的补充,以供读者更完整地获取上海公园的建设情况。


编辑推荐

《上海公园设计史略》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公园设计史略 PDF格式下载



说实话, 这本书是最晚发货的,时间也是拖了一次,从周一拖到周六,本想说等的久东西好也值得,但是拿到手的书封面和底面都很脏,包括边边角角,也没有任何的塑胶包装,尤其地面还有类似橡皮擦过的痕迹!如果卓越能有图片上传模式,我一定会上传!这本很失望啊!等的最久也最不尽人意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