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武康路

沙永杰,纪燕,钱宗灏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沙永杰,纪燕,钱宗灏  

页数:

14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上海市武康路——一条重要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性整治实践为契机,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前期必须研究的三方面问题——城市化和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建筑和环境的形式特征,以及区域人文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将“历史”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有机结合,使历史研究成为保护规划和保护更新实践的切入点。全书梳理了武康路及周边区域的演变过程,展示出该区域从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最初的城市化到今天面临新一次“转变”的发展过程全景,为相关的保护规划和实际整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支撑,并结合武康路保护性综合整治工程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书可供建筑、规划、历史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书籍目录

序一 百年之路的回归郑时龄序二 街道是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元素伍江前言——本书的由来、研究目的和思路第一章 城市化:从乡村到城区 一、武康路的起源 二、区域城市化过程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演变 1.城市道路和行道树 2.水、电、煤气的供给 3.公共交通 4.通讯 四、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五、区域特征 1.高度西方化的社区 2.近代上海城市的代表性区域 3.武康路的城市空间特征第二章 建筑:风貌与品质 一、建筑形式 1.风格特征 2.围墙和院门 3.庭院 4.细部 二、建筑材质 1.砖和面砖 2.水泥拉毛粉刷 3.假石饰面 4.干粘石 三、建筑师第三章 人文:武康路承载的记忆 一、辟路人福开森 二、变迁 1.法租界时期的福开森路 2.抗战至解放前 3.解放后至“文革”前 4. “文革”期间 5.今天的武康路 三、往事 1.武康路113号——巴金的家 2.武康路393号——从黄兴故居到世界社和世界学校 3.武康路395号——北平研究院镭学所和药学所第四章 风貌保护:希望与挑战 一、背景——上海中心城保护规划体系 二、武康路保护规划和综合整治 1.风貌道路保护规划模式探索 2.城市设计理念 3.从保护规划到综合整治的实施 三、希望与挑战主要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城市化:从乡村到城区  一、武康路的起源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北部,北接华山路,南与淮海中路相交,中间和复兴西路、湖南路相交;与安福路、五原路、泰安路等相接,白西北趋西南呈新月形走向(图1—1,图1-2)。根据《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中的记载…,该路辟筑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人福开森(曾任上海南洋公学监院)的姓氏命名,1943年10月改现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  关于福开森路路名的由来以及它和福开森本人和上海法租界市政当局的关系,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其中以清末民初上海著名报人陈伯熙编著的《上海轶事大观》一书中的说法较为可信。陈伯熙在书中写道: “该路系美国福开森先生所建筑。先生于西历一八九七年游历中国,道经沪上,为南洋公学督办盛杏荪聘为该校监院。先生以南洋公学附近交通不便,乃独捐银筑马路一条,自姚主教路起至善钟路相近为止。造成后,初无确实名称,后经该处居民即以先生之名为路名,谓之曰福开森路,至今未之改云。”  这里说的盛杏荪就是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他督办的南洋公学就是现在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其时,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在上海草创南洋公学后,正苦于找不到有经验、谙熟管理现代大学的人才,恰巧福开森在上海逗留,遂被礼聘为“监院”,相当于总教务长的职位。自1897年担任南洋公学监院以后,福开森首先主持建造了公学的上院和中院两幢校舍,接着又用自己的薪水作为开支,辟筑了从善钟马房到徐家汇南洋公学的一条土路,以方便师生员工们的出入。善钟马房开办的年头很早,初在泥城桥,后搬到静安寺,此时已经是上海西区著名的马车行了。1901年法租界公董局在附近修筑的一条石子路也是因善钟马房而得名善钟路(今常熟路)的。福开森聘请的教授们大多住在市区租界,,他们来南洋公学课往往先雇一辆人力车到静安寺南面的善钟马房,然后在那里雇上一辆马车到郊区的南洋公学,上完课后再原车返回。由于走徐家汇路(今华山路)人多车多,且路程较远,走福开森为他们新辟的这条路显得便捷多了,因此很受大家的欢迎。这条路当时只是_条乡野之间的土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武康路 PDF格式下载



学校老师写的书!内容非常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