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宅基地价值化

阮梅洪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

阮梅洪  

页数:

1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长期以来,城中村改造既是政府的难题,又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围绕城中村改造的征地、拆迁、安置,围绕城中村与城市的关系、城中村居民的命运、城中村改造看得见的巨大利益,不同的利益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展开了艰难博弈,矛盾甚至冲突层出不穷。  城中村的拆迁、安置、改造,直接涉及数以千万计城中村村民的利益,同时涉及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者的利益;城中村的改造,又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运行效率,城中村居民的市民化,则是城市化是否成功的决定性标准。城中村问题早已不是拆迁安置的概念所能概括,更不是单靠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牵一发而动全身。  《宅基地价值化:一个义乌样本的观察与思考》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方矛盾、争论的现象,深入到矛盾与争论的焦点——宅基地,综合运用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和报酬资本化理论,对宅基地产权权能的释放、城中村住房收益来源、城中村住房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中村住房收益与房地产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究原处于农村空间的农居宅基地,在进入城市后,为什么会升值,在什么因素作用下实现了升值?在分清各方对宅基地升值的贡献后,宅基地升值这块“蛋糕”到底该怎么切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了。宅基地作为土地,当然不能切块分割,但是,将其价值化以后,各方利益的分割就会变得非常方便。  城中村宅基地的问题,是城乡二元体制留给我们的一个改革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探索用市场化手段寻找解决的途径。《宅基地价值化:一个义乌样本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大量事实与计算证实,城中村宅基地价值化,不仅对城市有利,同时也会造福城中村居民。通过宅基地价值化,我们可以期望的,是社会、城市与城中村居民三者利益的最大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一、城中村研究回顾1.城中村的概念2.城中村的类型划分3.城中村的发展阶段4.城中村的形成原因5.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6.城中村研究的历史脉络7.城中村的分类研究8.深圳、天津、广州科学城的城中村问题研究9.城中村研究文献的特点二、研究对象与问题1.研究对象2.研究问题三、研究目的与意义四、研究视角第二章 新城中村建设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一、义乌新城中村建设历程1.义乌新城中村建设2.推动义乌城中村改造的动力二、义乌新城中村的现状特征1.村落关系依然存在2.村民宅基地仍是集体土地3.村民市民化的困惑4.杂乱无序的利用5.建筑形式千篇一律6.公共设施配套和绿化建设缺乏三、新城中村给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1.影响城市规划的功能布局和功能结构2.影响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3.影响城市品质的提升4.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第三章 新城中村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一、宅基地制度1.宅基地政策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延续2.宅基地集体所有的属性3.宅基地所有权主体模糊4.宅基地安置直接导致村庄建设用地的增加二、义乌新城中村建设相关技术政策和规定1.《义乌市旧村改造暂行办法》(1999)2.((义乌市旧村改造暂行办法》(2001)3.《义乌市新农村住房建设实施办法》4.《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三、高度发达的商业经济的驱动1.商业经济推动专业街的改造模式2.专业街导致村内及城市整体功能混乱3.专业街的引入导致村民对垂直房的偏爱四、村民对土地的高度依赖1.土地崇拜是村民喜欢垂直房的情感原因2.村民对土地价值认识的误区是喜欢垂直房的经济原因五、现有“创新”模式的适应性分析1.“高低”结合模式2.“工业、居住”结合模式第四章 创新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理论研究一、城中村宅基地产权理论1.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属性的法律产权的缘起及特征2.宅基地使用权权能的分析3.新城中村宅基地使用权低效经营的表现形式4.释放宅基地产权的可行性5.释放宅基地产权的必要性二、城中村宅基地地租分析1.地租的概念2.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回顾3.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回顾4.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回顾5.城市地租理论回顾三、城中村区位分析1.区位的概念2.区位理论四、城市地租与区位的关系五、运用城市地租和区位理论分析新城中村宅基地地租的前提六、新城中村宅基地地租构成及收益主体分析1.新城中村宅基地的绝对地租2.新城中村宅基地的级差地租I3.新城中村宅基地的级差地租Ⅱ4.新城中村宅基地垄断地租5.创新模式的新城中村宅基地地租的分配七、城中村住房与报酬资本化分析1.报酬资本化理论2.地产价格3.房产价格的概念4.房地产价格及特点5.村民对住房低效利用的无奈第五章 城中村改造创新路径探讨一、新城中村宅基地产权释放1.宅基地产权的分类释放二、运用地租理论,创新新城中村改造方式1.明晰新城中村宅基地的收益主体,创新改造方式2.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的实施路径三、运用区位理论,提高城市综合经营效益四、运用报酬资本化理论,剖析村民住房的价值与收益的关系1.运用收益法比较村民住房与城市居住小区的价值2.运用收益法理论提高村民对住房价值的认识五、宅基地价值化城中村改造模式相关利益体分析1.宅基地价值化城中村改造模式村民利益的表现形式2.宅基地价值化城中村改造模式城市利益的表现形式六、宅基地价值化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政策及组织保障1.宅基地价值化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政策保障2.宅基地价值化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组织保障第六章 义乌经济开发区城中村实证研究一、义乌经济开发区概况1.基本情况2.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基本特点3.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二、义乌经济开发区城中村的分布及改造情况1.城中村基本情况及分布特点2.新城中村建设情况……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城中村改造研究调查问卷后记

章节摘录

  一、城中村研究回顾  由于严格的城乡户籍、城乡土地等城乡二元的社会体制,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使得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经济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表现出城市迅速向农村扩展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城市在迅速扩展过程中,征用村庄的耕地,将村庄留在原地不动,城市绕开村庄扩展,最后形成城中村。”。城中村给城市化进程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又为农民工提供了廉价的、与其经济收入相匹配的、与其生活环境相似的居住地。因此,城中村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中国特有的城市化现象,其与城市的融合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外有关城中村及其改造的研究较少,国外的“贫民窟研究”、“旧城更新理论”、“新城理论”等可以给我国的城中村研究以参考。  1.城中村的概念  由于研究者关注的角度不同,如城乡二元空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城乡二元社会关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等;研究涉及的理论不同,如城市规划理论、产权理论等,因此,城中村至今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主要包括:  (1)从城乡二元空间形态定义  “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在原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形成的,与周边城市环境构成鲜明反差的,以原农村居民‘一户一栋’为基本特征的特殊居住区,也称都市里的村庄。”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将与一些新、旧城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  “城市的迅速扩展过程中,征用村庄的耕地,将村庄留在原地不动,城市绕开村庄扩展,最后形成城中村”。  “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宅基地价值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