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遥望土山湾

张伟,张晓依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伟,张晓依  

页数:

25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1864年土山湾孤儿院成立开始,今漕溪北路、蒲汇塘路一带陆续形成了土山湾工艺厂、土山湾画馆、土山湾印书馆、土山湾机械工场,等等。到上世纪初,土山湾孤儿院连同周边的其他设施,形成了一个方圆1.5平方公里的气氛浓郁的文化中心。
回顾近代上海的发展的历史,在这座城市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说以外滩、南京路为代表的公共租界更多的是提供了制度资源,而以淮海路为代表的法租界更多的提供了生活情调,那么土山湾则更多地贡献了思想和文化资源。近代上海西方外来文化的源头主要源于土山湾。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就是由此开始。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土山湾,就无法完整地描绘上海的历史文化图景。
这里是西方绘画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是中欧语言文化最早接触的区域之一,是中国现代造型艺术的摇篮,是中国现代铸造业、机械加工业的鼻祖,现代出版印刷业的摇篮。
土山湾的工艺美术理论教育和创作实践,开创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河,成为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由土山湾培养的“土山湾画家群”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现代画院“中国图画美术院”、中国第一家“布景画传习所”、中国第一个“画法研究会”、第一所水彩画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雕塑、木雕、素描、油画、水彩画、粉画、炭画、钢笔画、玻璃画,几乎都是由土山湾培养的画家群体开始创作。
土山湾的印刷出版业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为现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土山湾印书馆出版印刷了大量西方科学译著和介绍这个文化的经典,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该馆的技术更新步伐极大地带动了上海印刷业的技术发展水平。
土山湾是上海拉丁文化的发源地,由这里开始的拉丁语传播,直接影响了1949年后的语言文字拼音化改革。
土山湾的玻璃彩绘曾经名扬海内外,其制品远销世界。目前上海近代建筑内的玻璃彩绘都出自土山湾。可惜这种工艺已失传。近来成为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的海派黄杨木雕正是源于土山湾。
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原土山湾地区只剩下2幢当年的建筑。由于种种原因,昔日土山湾及其对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影响,几乎已无人知晓,最后一批土山湾人也存世不多,对土山湾历史文化的抢救刻不容缓。
《遥望土山湾——追寻消逝的文脉》,以大量珍贵文献文献和历史影像,系统描绘了土山湾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刻影响,对于完整地描绘上海的文化图景和近代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填补空白的意义。书后的附录则集中了近年来对最后存世的“土山湾人”的访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书籍目录

土山湾的美术天地
土山湾印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从上海到布鲁塞尔:一座中式楼宇的百年传奇
消逝的百塔
土山湾五金工场——上海第一个能修飞机的车间
美好的回忆——土山湾孤儿们的课余生活
土山湾周边建筑
柏立德:土山湾建档第一人
马历耀:土山湾的建筑大师
艺术家的孤独——走在时代前面的艾而梅
“全能修士”翁寿祺
黄金拍档——葛承亮与笪光华
安敬斋:沪上摄影、印刷界的前辈
“好人”潘国磐
家书中的土山湾——孔明道一百年前的7封信
“圣路加”的乡愁——范世熙与其《中国杂录第一卷:展示的信件》(土山湾版画集)
高龙肇和他的《江南传教史》
史式徽——为土山湾孤儿院立传的法国学者
附录:土山湾老人访谈实录
土山湾,不仅只是绘画的摇篮(代跋)


编辑推荐

土山湾的这段历史是被长期忽略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从建筑到精神都被夷为了平地,但它确实是中国近代文明进程中的一根标杆,张伟编著的《遥望土山湾--追寻消逝的文脉》对土山湾的解读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遥望土山湾 PDF格式下载



作为一个上海人,土山湾这个名字我是最近几年才知道的,连我的上一辈知道的也不多。去年,徐家汇一带的诸多历史建筑被评为4A级景区,并命名为徐家汇源。所以,我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这本书以对土山湾孤儿院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事迹为主线,描绘了土山湾孤儿院近100年的历史图景。史料与图片十分详尽,值得一读!


土山湾是徐家汇教区重要的一环,出了不少艺术人才。


对天主教历史有兴趣的也可阅读此书。


看得泪水涟涟,书中闪现的传教士身上的人性之光颠覆了长期以来对外国传教士的抹黑。只可惜如果现实中的神职人员像样一点,这本书会看得更温暖人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