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刻艺术
2012-4
吴蘅、 吴林深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04出版)
吴蘅,吴林深 著
225
在诸多镌刻艺术中,铜刻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我国存世最早的铜刻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近代刻铜源自錾花,至明而清,錾刻日臻成熟,刀刻如写,始独立成为铜刻艺术。清晚期和民国早期,铜刻艺术曾经在文化艺术界颇有影响并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在历经数十年的辉煌之后却日益衰退,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铜刻艺术:传承与探索》为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铜刻艺术的专著,内容包括铜刻艺术的简要历史、铜刻工具、铜刻技法、墨拓技法及铜刻作品赏析、名家论铜刻艺术等,无其是铜刻工具、铜刻技法的介绍及图片展示,作者毫无保留地将多年来积累的独门技艺公诸于众,填补了国内传统工艺技艺项目的空白,为铜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奉献。
吴蘅,一九六〇年生,字斯野,又字渔父,号青篁斋主人、海逸居士、蘅芜道人。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海墨画社画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从韩天衡先生游艺,又得唐云、苏渊雷等名家亲授点拨。三十多年前,由热爱书画艺术而步入铜刻艺术的殿堂,长期浸淫于古老的铜刻技艺并甘于寂寞、厚积薄发。三〇〇八年,《吴蘅—铜刻艺术》申报上海市传统工艺技艺项目,经评审获得批准认定。二零零九年吴蘅又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当代铜刻艺术的代表人。著作:《吴蘅铜刻选》,《青篁斋铜刻集》。
序言 第一章 铜刻艺术简史 一、铜刻艺术的源起 二、近代铜刻艺术的创始、兴盛与式微 三、铜刻名家、参与书画家及作品 第二章 铜刻的材料、工具与技法 一、材料 二、工具 三、铜刻技法 第三章 铜刻墨拓 一、材料和工具 二、拓前准备 三、墨拓技法 四、拓片托裱 第四章 吴蘅铜刻作品赏析 第五章 名家论铜刻艺术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早年陈家泠在浙江美术学院学的是国画人物,深受潘天寿先生的影响,既对传统国画讲究“屋漏痕、折钗股、如锥划沙”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推崇备至,又力求现代意识的融合,并在技巧上、材料运用上探索不止。1963年毕业进入上海美专任教,又从前辈陆俨少先生习山水、书法。70年代末,一幅淡墨的《鲁迅》一经发表反响非同寻常,人们看到山水画的技巧和灵雅的意趣。进入80年代。一心改革材料以求达到“前无古人”纯属陈式画法的陈家泠,遭遇到贬与褒、鄙薄与欢迎;一面被嗤之以“投机取巧”,一面迅速为国外市场认同。对此,陈家泠这样看:投机取巧只能是一次偶得;千百次随心所欲得到的,并形成自身的系列,那就标志了一个画家的成熟。具有扎实基础的陈家泠,善于各式人物的造像,古今中外无不神采奕奕。在线条的构勒上,他惯于抓住人物的面部特征,采用简约结构,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线条,使人物生动形象。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此帧为陈家泠在铜件上随意挥写而就的的作品,寥寥数笔,大文豪鲁迅的形象,跃然于方寸之间的铜件上,在审视墨稿后,作者认为头发的处理是整幅作品的关键。镌刻时,采用斧劈乱刀法,大刀阔斧刻出头发的发式,笔到意到,刀刀见笔,杂而不乱;其他几根线条用双刀、单刀法随意游刃,画意、笔意、刀意顿觉在眼前出现。陈家泠善画,其书法亦佳,早年曾随其师陆俨少先生学习山水画暨习书法,深得陆师书法之精髓,笔法飘逸婉转、遒劲流畅。镌刻时,主要采用传统的双刀法、铲底镂边法,以深浅刻为主。表现出扎实的书法功底和厚重的韵味。
《铜刻艺术:传承与探索》由吴蘅编写,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系统地介绍了铜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史、铜刻技法、制作技能、铜刻的墨拓等,并精选作者几十年的铜刻作品60余件,最后还有名家对作者铜刻艺术的题识。可供对雕刻艺术有兴趣的人员参考阅读。
非常喜欢,装帧完美,漂亮
作者是铜刻专家,写来自然非常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