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周敬宜 华中科技大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  

作者:

周敬宜  

页数:

244  

前言

  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处于工业化时期,经济仍然按照粗放型模式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破坏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堀起应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之路。环境若继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经济发展速度若慢一点,虽然在未来30-50年内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存在,但发展持续性好。这是中国发展唯一的正确方式。  2004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发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文章,强调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发展为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内容概要

实践证明,在研究复杂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时,并非单一学科和传统的概念、手段所能完成的,只有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才能使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 作者从众多文献、书籍中编辑了一些公认的比较成熟的基本内容作为本书的第1篇和第2篇,简明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内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如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与理念;环境问题已明显凸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尚已论述,而具体施行需政府的支持和推行,现行的体制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改革,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环保体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书的第3篇;对一些正在积极探索、敏感的内容加以整理,融汇部分研究心得,编写了第4篇、第5篇(即人地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和生态环境保护,强调了用现代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论述了区域发展应采取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的模式。 经济一社会一环境的研究与规划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问题,具有高阶次、多回路、非线性、子系统数量巨大、多重反馈、结构复杂等特征,传统单一的、片面的、静止的研究与规划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动态的调研与规划方法成为必然。本书介绍的“人地系统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 城市圈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宜在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现状调研评估的基础上,采用数字仿真和3S(RS、GPS、GIS)集成的一体化技术来完成,利用开放、复杂巨系统的仿真模型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动态仿真,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建立的地区产业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这是培育和完善高水平的政策研究组织,建立较为规范科学的政策研究方法和机制的重大举措。 本书可作为讲授相关课程的教材,对学生掌握基本内容有一定作用;亦可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研究者交流、切磋。

书籍目录

第1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与实施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1.1 增长的极限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化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2.1 发展   1.2.2 可持续性  1.3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 第2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1 理论上的发展与行动上的转变   2.1.1 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2.1.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   2.1.3 行动上的转变   2.2 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执行  第3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   3.1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研究和方案   3.2 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   3.3 “十一五”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3.4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第2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 第4章 环境管理  4.1 环境管理  4.2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   4.2.1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构成   4.2.2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制度   4.2.3 新的环境立法趋势   4.2.4 加强环境执法   4.2.5 环境法规新动向——区域限批 第5章 环境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  5.1 环境规划  5.2 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5.2.1 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5.2.2 战略环境评价的发展过程   5.2.3 战略环境评价重大意义   5.2.4 战略环境评价实施中存在的理论与方法层面的若干问题  第6章 环境污染防治  6.1 水污染防治  6.2 大气污染防治  6.3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6.4 噪声污染防治 第7章 从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社会  7.1 清洁生产  7.2 循环经济  7.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3篇 环境保护机制与体制的改革 第8章 环境问题引发的思考 第9章 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9.1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种种问题及初析  9.2 环境保护体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3 环境保护体制的改革 第10章 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的途径  10.1 完善法律法规  10.2 逐步推行环境经济政策  10.3 公众参与  10.4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第4篇 人地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11章 人地系统理论概述  11.1 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  11.2 协调人地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第12章 人地系统的研究方法  12.1 传统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2.2 发展中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2.3 综合集成技术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第13章 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实例研究  13.1 区域人地系统数值仿真  13.2 突变理论在环境建模中的应用研究第5篇 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附录 部分环境类相关网站与文献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定历史时期,由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因素的限制,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确实有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也将扩大。“薪柴-煤炭-石油-核能”的燃料发展谱系和“木材、石块-青铜-钢铁-合成材料”的材料发展谱系,都证明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的结论认为:可持续性需要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保障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可持续地利用物种和资源。保护基因多样性、可持续地利用物种和资源是维持基本的生命过程和生命保障系统的基础。世界银行行长巴伯.科纳布尔(Barber Conable)有一句精炼的话:和谐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经济。  尽管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或过程,但是不可持续性却往往是社会行为的结果。人的一切需求,归根结底也都是社会的需求.现代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社会调节的。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  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福利能连续不断地增加或保持。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PDF格式下载



质量很好,价格折后很合得来。


总体来说不错,很愉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