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技政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卉珏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卉珏  

页数:

218  

字数:

163000  

前言

马克思曾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生产的方式、规模和水平,标志着国家的兴衰,改变着世界的格局。第一次技术革命,促成了大英帝国的崛起;化学化工、内燃机等的大发展,使德国一时称雄;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电子工业的发达,引发了日本的繁荣;不断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着美国雄厚实力和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些都说明科学技术是引领国家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本书的特点是对科技政策体系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层次探讨,对科技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本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将系统论运用于科技政策体系的分析,剖析了科技政策体系的非线性特征和涨落作用。第二,对科技政策制定的环境和原则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科技政策制定的程序及模型。第三,分析了科技政策制定的风险,并运用博弈论构建了若干数学模型,辨析了科技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博弈行为。第四,探讨了科技政策评价的类型及标准,研究了科技政策的评价方法。第五,透析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政策制定实践,并从中总结出若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作用。第六,着眼新的国际背景与形势,对我国的具体科技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在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我国R&D政策应如何调整;对比发达国家技术扩散政策的演化阶段和分类特点,指出了我国技术扩散政策的不足之处,并剖析了其对我国新时期技术引进政策制定的启示;以国际上对科技政策模式的划分标准为基础,对我国重大科技计划进行了分析。

书籍目录

第1章 科技政策概述 1.1 科技政策的起源 1.2 科技政策的发展第2章 科技政策的本质及相关属性 2.1 科技政策的本质及特征 2.2 科技政策的内容及形式 2.3 科技政策的结构及功能第3章 科技政策体系的系统论分析 3.1 科技政策体系的非线性特征 3.2 科技政策体系的涨落特征 3.3 科技政策体系的协同性第4章 科技政策制定的环境及原则 4.1 科技政策制定的主体及客体 4.2 科技政策制定的环境 4.3 科技政策制定的原则第5章 科技政策制定的程序及模型 5.1 科技政策问题确认及科技政策议程建立 5.2 科技政策规划及科技政策合法化 5.3 科技政策制定模型第6章 科技政策制定的风险及其防范 6.1 科技政策制定的风险分析 6.2 科技政策制定的博弈分析 6.3 科技政策制定的风险防范第7章 科技政策的评价 7.1 科技政策评价的功能 7.2 科技政策评价的类型及标准 7.3 科技政策评价的方法第8章 科技政策的实证分析 8.1 发达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经验及启示 8.2 跨国公司R&D国际化与我国R&D政策调整 8.3 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8.4 我国科技计划的模式及特征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虽然科技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但社会的组织系统及其政策对科学技术的干预是客观存在且有必要的。科学技术政策(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STP)的历史可以回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那时,国家开始介入科技领域,以政策方式管理科学技术。法国大革命后期的1796年诞生的法国综合工科学院是政府与学术界关系的转折点,因为在此之前的大学大都由教会主持。法国大革命后期为了在军事上打败欧洲封建势力,拿破仑创建了以炮兵和土木工程为基本专业的综合工科学院,学院产生了以拉普拉斯及其研究成果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及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法国的成功影响到英国和德国,19世纪初期,这两个国家开始推进大学里科学讲座教师的职业化和科学技术教育机构的独立化政策。

后记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技政策研究领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新问题,本书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深入,尤其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拓展的。第一,运用现代系统论对科技政策体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运用非线性特征、涨落机制、协同效应等理论对科技政策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运用现代系统论知识深化对科技政策体系的分析,例如突变论、超循环论、混沌学等理论对科技政策体系的启示值得深入挖掘。


编辑推荐

《科技政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科技政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PDF格式下载



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著作总比那些凑数的书论述深刻得多!


参考价值高。


我的主要方向是科技政策,但是看这本书来说,视角不是纯学术,但是里面有些观点值得借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