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

刘维 编 刘维、 吴咸中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1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刘维、 吴咸中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

刘维 编  

页数:

618  

前言

风湿免疫病是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一大类疾病,往往伴随全身多系统及多器官损害,故具有繁杂的症状、多样的临床亚型。在我国内科学中,风湿病学还是一门很年轻的临床学科,从最早成立风湿病专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还有一些医院尚未成立风湿免疫病专科,风湿病知识还未能广泛普及,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尚存很多的不足甚至错误,相当多的患者由于未能及时诊治或未经系统规范治疗,甚或因误诊误治而致残甚至丧失生命。风湿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历代医家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利用和发展。现代医学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逐步深入,尤其在探求其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强调了风湿免疫性疾病是全身系统性问题,是免疫平衡失调而引发的变态反应及免疫相关疾病。其病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基本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细胞的免疫反应调节上,而这又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整体医学的观念、现代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中西药物之间互补性很强,也是中西医学结合很好的契合点。围绕临床疑难问题,以临床疗效为基础,提炼出科学问题,两种医学交融互补,持之以恒攻关就可能做出原创性成果。刘维教授带领她的学术团队,多年来孜孜不倦,汲取中医学的理论精髓,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治方法,不断深入探索研究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在风湿病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该书系结合临床经验及研究成果,并查阅大量资料,归纳总结,突出重点,精心撰写而成,内容丰富。书中涵盖了临床实践中各种常见的风湿病,从风湿病的免疫学基础、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到中西医系统治疗,从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发展到各个疾病的治疗优势,比较全面翔实地展现了中西医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水平,是一部科学性较强、内容较为全面、密切联系临床应用的学术专著,为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实用的风湿病参考资料,对我国临床风湿病知识的普及与诊疗水平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会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本书为刘维教授及其团队自主编著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虽然还有些未尽如人意之处,但勇于开拓创新,重视中西医有机结合,注重临床经验总结的进取精神足值称道。也相信他们会以此为新起点,向着更好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工作。书将付词,谨志斯言,权当贺词,亦充序语矣。

内容概要

  《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分上篇、中篇和下篇三大部分。上篇阐述中西医风湿病发展史、免疫学基础理论及风湿病的诊断技术,使读者对风湿免疫病的相关基础理论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临床诊治疾病打下基础。中篇是风湿病各论,对常见二十六种风湿病的中西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护理调摄进行了论述。中篇主要体现临床实用性,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更多地融入了笔者的个人经验体会,便于临床医生置于案头,随手翻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于实习带教之用。本篇各疾病治疗后面都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医家经验,便于读者了解各家治疗特色;后附经典论述便于求根溯源,启发读者萌发新思路,或在撰写临床论文时引经据典。  下篇介绍了风湿病常用的中西药物及其他中西医治疗方法;传统疗法包括针灸、推拿、外治法、康复、心理治疗及少数民族疗法;现代医学的基因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免疫吸附等新的治疗方法,为医生提供了更多供选择的治疗手段。为了方便科研工作及研究生使用,本篇还介绍了常用风湿病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总之,《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是实用型的临床案头书,侧重临床,强调实用,尽量满足各类风湿病从业人员的需求。可作为风湿科医务人员案头必备书,也可作为各类型医学生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上篇第一章 风湿病的历史第一节 西医对风湿病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第二章 风湿病与免疫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织和器官第三节 免疫分子与抗原分子第四节 免疫细胞第五节 免疫应答第六节 临床免疫第三章 中医与免疫第一节 中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第二节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第四章 风湿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学第一节 风湿病的病因第二节 风湿病的病理第五章 骨与关节第一节 骨的结构与代谢第二节 关节结构与功能第六章 风湿类疾病的诊断技术第一节 风湿病的体格检查第二节 滑液分析第三节 滑膜活检与病理第四节 风湿性疾病超声诊断第五节 风湿病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第六节 常见风湿病的影像学表现第七节 实验室检查中篇第七章 类风湿关节炎第一节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第八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一节 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第九章 干燥综合征第一节 西医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第十章 硬皮病第一节 西医对硬皮病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第十一章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第一节 西医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认识第十二章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第一节 西医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认识第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肝炎第一节 西医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第十四章 纤维肌痛综合征第一节 西医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认识第十五章 成人斯蒂尔病第一节 西医对成人斯蒂尔病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成人斯蒂尔病的认识第十六章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第二节 银屑病关节炎第三节 反应性关节炎第四节 肠病性关节炎第五节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第十七章 系统性血管炎第一节 西医对系统性血管炎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系统性血管炎的认识第十八章 白塞病第一节 西医对白塞病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白塞病的认识第十九章 结节性红斑第一节 西医对结节性红斑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结节性红斑的认识第二十章 结节病第一节 西医对结节病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结节病的认识第二十一章 骨关节炎第一节 西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第二十二章 骨质疏松症第一节 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第二十三章 骨坏死第一节 西医对骨坏死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骨坏死的认识第二十四章 痛风第一节 西医对痛风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第二十五章 感染性关节炎第一节 西医对感染性关节炎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感染性关节炎的认识第二十六章 风湿热第一节 西医对风湿热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风湿热的认识第二十七章 韦格纳肉芽肿第一节 西医对韦格纳肉芽肿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韦格纳肉芽肿的认识第二十八章 雷诺现象和雷诺综合征第一节 西医对雷诺现象和雷诺综合征的认识第二节 中医对雷诺现象和雷诺综合征的认识下篇第二十九章 抗风湿药物第一节 非甾体类抗炎药第二节 慢作用药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第四节 骨代谢及抗痛风药第五节 中成药第三十章 风湿病的生物治疗第三十一章 风湿病针灸疗法第一节 针灸治疗风湿病的源流第二节 针灸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第三节 针灸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第三十二章 推拿按摩疗法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治疗和手法第三节 推拿手法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第四节 配合推拿治疗的药物处方第三十三章 中医外治法第一节 敷贴疗法第二节 熏洗疗法三节 热熨疗法第四节 拔罐疗法第五节 针刀疗法第三十四章 风湿类疾病的康复疗法第一节 运动疗法第二节 心理疗法第三节 矿泉疗法第三十五章 少数民族疗法第一节 藏族医学第二节 蒙古医学第三节 苗族医学第四节 维吾尔族医学第五节 其他少数民族治疗风湿性疾病常用方剂第三十六章 风湿病的手术治疗第一节 风湿病的关节镜手术第二节 风湿病的手术治疗第三十七章 风湿病的基因治疗第一节 基因治疗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第三节 免疫吸附疗法第三十八章 风湿病动物实验第一节 常用实验动物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第三节 骨关节炎模型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第五节 干燥综合征模型第六节 硬皮病模型附录A 方剂索引附录B 主要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节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一、祖国医学对风湿病的认识概要与西方医学一样,祖国传统医学对风湿性疾病的记载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远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烘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贴敷在身体某部位用作局部取暖可以消除因寒冷引起的腹痛和因寒湿引起的关节痛等,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风湿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风湿”范畴,许多早期的典籍均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录了38种疾病,其中固定病名者23种,痹证即是其中之一。《左传·昭公元年》提出了“风淫末疾”的概念,即风邪为病导致四肢疼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及部分竹木简中就有“疾畀”的记载,可见在汉代之前对风湿病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和防治经验。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对风湿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症状、鉴别、预后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提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观点,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又指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成为后人辨证治疗热痹的理论依据,并且提出热痹的形成机制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在稍后问世的《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中又有“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这种认识是比较客观的。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包括了辨证与辨病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并行的,中医多数诊断是证候诊断,而“痹证”是中医为数不多的病名诊断之一。《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明确了风寒湿邪是痹证的主要成因,且痹证的发生与邪气的强弱、正气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为后世对痹证的认识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提出了“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首次创立了治疗外感寒湿,郁而化热而致热痹的代表方,这样就将痹证分为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两大类,并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但传统医学并未将对痹证的认识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加以阐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骨痹不已……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内舍于肺,”提出了“五体痹”和“五脏痹”的观点,这样就将痹证由一个单纯的关节病变上升至一个系统性疾病的高度,同时指出五脏痹是因为“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将内与外,整体与局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在疾病认识中的具体体现。由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是构建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之上,且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影响各自医学的发展方向,二者之间是不具备可比性的。但从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对“风湿”的认识还是有很多相近之处的。《内经》时代之后,中医进入一个发展阶段,对疾病的认识、病因发病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虽然受其医疗实践的影响很大,但大都不离风寒湿痹与湿热痹两种认识,同时也创制出了大批有效方剂。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痹证病名有:风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风痉痹、胃痹、肉痹、血痹、寒湿痿痹等,其中气血痹、风痉痹、肉痹、胃痹等为《内经》所未记载的,其中记载了治疗痹证的药物80种,为治疗痹证奠定了药物学基础。


编辑推荐

《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中西医结合系列专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 PDF格式下载



很实用的一本书,内容很全面,很详细。推荐


挺好的,很喜欢,高大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