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综合论
2010-1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136
王蔚,曾引,张玉坤
无
今天离本书写作之时已近十年。此时再看这本书,我认为其最重要之处在于突出了一种观念:图解的观念。 在我较新的作品中被称为模式的这些图解,是形式创造过程的关键。在本书中,把图解作为一个漫长过程的最终结果,我更关注的是这个过程,而对图解本身的讨论并不多。可是当我完成本书,并开始研究其描述的过程时,我发现图解本身有着巨大的作用,而本书所阐释的大部分作用事实上都来自这些图解。 图解,或者说模式的观念非常简单。它是一些具体关系的抽象模式,这些具体关系把一个具有相互影响和冲突的小系统分离出来,独立于其他所有影响和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图解。在我看来,本书的最重要发现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想法,即,有可能逐一建立这样一种抽象关系,并通过整合这些关系来创造整体化的设计。 除了可以通过整合来创建一个相关的单一整体外,我发现,抽象图解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图解之间相互独立,可以对其逐一进行研究和改进,所以它们的成形可以是渐进和累积性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抽象而独立,因此可以利用它们来创造的设计就不止一个,而是多样和无穷的,这些设计都是同一集合模式的自由组合。
在作者较新的作品中被称为模式的这些图解,是形式创造过程的关键。在《形式综合论》中,把图解作为一个漫长过程的最终结果,作者更关注的是这个过程,而对图解本身的讨论并不多。可是当作者完成《形式综合论》,并开始研究其描述的过程时,作者发现图解本身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形式综合论》所阐释的大部分作用事实上都来自这些图解。 图解,或者说模式的观念非常简单。它是一些具体关系的抽象模式,这些具体关系把一个具有相互影响和冲突的小系统分离出来,独立于其他所有影响和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图解。在作者看来,《形式综合论》的最重要发现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想法,即,有可能逐一建立这样一种抽象关系,并通过整合这些关系来创造整体化的设计。 除了可以通过整合来创建一个相关的单一整体外,作者发现,抽象图解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图解之间相互独立,可以对其逐一进行研究和改进,所以它们的成形可以是渐进和累积性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抽象而独立,因此可以利用它们来创造的设计就不止一个,而是多样和无穷的,这些设计都是同一集合模式的自由组合。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193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作为一名建筑师,以其设计理论和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而闻名于世。他在美国加州、日本、墨西哥及世界其他地区总共设计了超过200个建筑项目。 《形式综合论》一书影响甚大,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过程理论,对建筑师、设计师、建筑学师生及建筑学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一章 导言:理性的必要性第一篇第二章 良好的适合第三章 良好适合的来源第四章 不自觉的过程第五章 自觉的过程第二篇第六章 问题的提纲第七章 提纲的实现第八章 清晰的定义第九章 问题的解决结语附录Ⅰ 一个实施实例附录Ⅱ 分解的数学处理注释
据第六章所述,提纲事实上为我们罗列了一系列更简单的子问题,并告诉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顺序。在试图确定分解的标准以前,我们可能会质疑进行这样的分解对设计师是否真的有用。作为形式的建构者,设计师力求整体性(从单一性上说),他希望综合,把各种元素汇集到一起,以塑造一个综合的统一体。但另一方面,设计提纲却来自于分析,其方法是把问题分解。分析与综合两者目的的对立有时让人们认为思维推理和艺术在设计中互不相容,分析过程也难以帮助设计师构思具有良好组织关系的完整设计。 让我们看看人们是怎样抗拒分析方法的。一般的分析过程是先试着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然后再解决另一部分,等等。这会导致无休止的反复,即一个方面的问题刚解决,却又连带出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当回去修正它时,其他地方又会出错。因为无法把孤立处理的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所以你会在这个圈子里绕来绕去,始终难以创造一个完全正确的形式。这是一个有力论据,用于反对在设计中逐一分别解决问题。更进一步的论点是,由于分析手段再多也无法解决这种困难,为了成功地概括各部分,设计师只好依赖一种下意识的创造力。换句话说,他的手和眼必须相当可靠,能比思维推理更快地得出答案。如果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是同质的,这个论点就很有意义,可以说,任何分析方法对问题的细分都将撕裂它们,破坏其统一性。然而,实际发生的各种问题却不常是同质的。它们之间充满硬节和裂隙,因而结构轮廓鲜明。只有在忽略了这个结构时,一个分析过程才会失败。如果我们学会从代表问题的图示G(M,L)中提取问题的总体结构构成要素,这个困难就消失了。
“首先,是归纳散乱的事实于一个概念之下,因而人人都能理解要表达的主题……其次,是分解这个概念为各部分,要像自然法则所引导的那样从连接处分开,别像生疏的操刀者那样破坏任何肢体。” ——柏拉图《斐德罗篇》
无
没看懂书里的数学理论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但我可以保证看懂的部分都觉得很有意思。大四初接触时最喜欢的老师曾经引用了里面的一句原文,大概是说设计不随小孩玩玻璃球那么随意,但是很困难,因为必须同时应对的因素太多。
用零碎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一直在跟翻译者玩文字游戏,因为翻译中有许多在意的关键词的描述,类似干扰冲突、协调、简单、独立、不自觉、反复调整、平衡、结构、图解、符号、需求、形式。。。每一句话似乎都有着深层含义,按照顺序读下来的话。
书的结构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明确要形成良好的设计必须了解设计对象的一种自组织的过程,了解相关因素以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因为经过不自觉发展而形成的形式是比较好的形式。然后构建了一种方法:按照相关设计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分类,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系统,通过0、1数据的赋值进行数学分析。
最后附了一个小案例,方法上看上去有点繁琐。但如果了解要领便能迅速将复杂的系统变成有序的关系集合,这点对于抓住事物的本质非常重要。应用性非常广泛,并且可以直接定位到空间组合,只是自己能应用多少的问题。道理总是比较容易理解,而到行动上就变得很难,世事往往如此。
程序设计师可能更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益处,至少是把一个不自觉的复杂系统解读到透彻,更可以通过计量的方法来分析,为社会学和纯理学架构了一座桥梁。
如果英文水平能好一点的话,原版书才最有魅力吧,至少能最直接接近作者的思维而不用拐弯抹角地字面理解。
《形式综合论》所讲的理论对每个程序员都不陌生,不就是讲模块划分时的“高内聚低耦合”吗?只不过本书把“高内聚低耦合”推广到了一切设计领域而已。
但这本书牛逼之处在于,居然给出了如何做到“高内聚低耦合”数学模型。换言之,最顶级的建筑师、导演、产品经理、软件架构师、游戏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乔布斯们整天纠结的问题都可以靠按部就班的体力劳动方式解决。
甚至其中的最重要的步骤,划分子图并生成提纲,只是一个数学问题。作者反复强调划分子图时不要根据自然语言中的概念来划分,而就当数学题来算就好了。这就意味着这个步骤用程序来解比人来解更好。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开发一个解决一起设计问题的通用软件,供一切领域的设计师使用。用户需要只需要根据常识输入独立的需求,软件就能解析这些需求生成设计提纲。甚至这一软件的业务模型、数据结构都在本书的“附录一”中有例子,而核心算法,本书的“附录二”已经写的清清楚楚了。
本书的理论若得到应用,意义不亚于印刷术,将让人人都可成为乔布斯。
这本书的确是伟大的理论探索,闪烁着真正的人类的智慧
不过,要想看清问题的模式,还是需要通过人的感官感知、分析、模拟、类比、关联,然后才能进行模式分类,进入程序化求解的下一步,所以除非计算机可以去带人的感官,否则作者的理论还是不能完全独立运用的,设计师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因素还是会阴魂不散的环绕着整个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