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学佛三书(共3册)

圣严法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圣严法师  

页数:

全3册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我是一个出家的僧侣,本来写作出书不该是我分内的事,但是这几十年来,我在修行与讲经弘法之余,虽也经常受邀演讲及到世界各国指导禅修,而我的庶务工作也相当繁忙;在如此紧迫忙碌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完成一本一本的书,付梓出版,至今达一百余册,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  我已出版的书,包含研究论述、修行指导和通俗性著作等多类,不同的文体著作,有其不同的读者群。我很高兴能就其中的三本通俗类著作,为读者诸君做介绍。 这三本书是《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和《佛学入门》,皆非常适合初学佛者或是初接触佛教的朋友阅读,等于是三本佛教的入门书;这三本书在台湾出版时,相当受欢迎。  《正信的佛教》和《学佛群疑》二书,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书中搜集、整汇了许多人心中对于佛教的各式各样的疑惑,再由我来试着做出解答。  《佛学入门》的内容,则涵盖三层面:一是关于佛陀的示现,是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谈佛教的出现及基本思想;其次讲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由我的几篇讲稿集结而成;第三是讲修持方法,即一般大众于生活中可以活用、运用的修行方法。  现在,这三本书将印行简体版,在内地流通,出版社希望我为简体版的新读者们写一些话,问候致意。这是我的荣幸。  在我看来,这三本书是可深可浅的。其浅之处,在于这三本书的缘起,原都是为了帮助佛教初入门者解惑而写,因此作为接触佛教、认识佛教的初阶入门书,是再适合不过了;其深之处,这三本书乃是我几十年来对于佛教的研究和学佛修持的心血集成,所以在佛学初探和研究的领域上,亦具有一番价值。  因此,我衷心地建议简体版的读者们,对这三本书,只看一次是不够的,最好是一看再看,多看几遍。借着反复阅读的过程,把长期存在于中国佛教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与现象,重新予以厘清;同时,对于什么是正信佛教的精神与蕴含,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这是我对简体版读者们最深的致意。  《正信的佛教》等三本书,能以简体版在内地印行,与读者结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也冀盼这三本书简体版的问世,确实能为内地的读者开疑解惑,安乐身心。  最后,就以此序,作为我的书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一项纪念吧。  圣严序于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台湾法鼓山

内容概要

学佛群疑:  佛教相信神通和异能吗?相信风水算命吗?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密宗是什么?念佛能消灾延寿吗?持咒有用吗?魔考是真的吗?如何修行?如何禅修?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佛教徒能赚钱吗?能有感情生活吗?佛教的生命观合乎科学吗?佛教的世界观合乎现代科学吗?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吗?  本书是《正信的佛教》的续篇,文字浅显流畅,解答精辟详细,是学佛入门的必读经典。  佛学入门:  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  ·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  ·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权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最佳参考书。  正信的佛教:  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了很多异质的成分,有了很多曲解。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

书籍目录

学佛群疑 禅证——从恐惧到轻松(朱德庸) 新序 序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学佛也须要知识和学问吗 在家学佛有禁忌吗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为何放生?如何放生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如何做佛事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持咒有用吗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么办 临命终时见到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如何辨明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什么是中阴身 婴灵作崇之说有根据吗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 什么是五眼 佛教的授记观念是什么 佛是万能的吗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广结善缘怎么讲 “结缘”与“了缘”的意义何在 神道设教也是佛教吗 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吗 密教是什么 密教盛行佛教会灭亡吗 日莲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教吗 您是佛教徒吗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魔考是真的吗 如何选择明师 如何一门深入 何谓专修与杂修 什么叫做易行道与难行道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卍字是什么意思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佛学入门: 新序 上篇 佛陀示现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教团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义  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因果与因缘   唯心与唯名   活佛与活菩萨 下篇 修持方法  学佛与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小乘当真不好吗  佛子能拜鬼神吗  观世音菩萨  念佛与助念   学佛的基础正信的佛教

章节摘录

正信的佛教正信的佛教是什么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的,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永久性;第二,普遍性;第三,必然性。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但也无可讳言,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佛陀是创世主吗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不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众生的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引导众生脱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佛陀也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做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着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陀是什么佛陀,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二千五百八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为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主要指动物),不论已经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做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构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构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佛教相信:宇宙情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熏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业,有个人单独造作的,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是单独造作的,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是与他人共同造作的,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两大类。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果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量无数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果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尚有许多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中,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至于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至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差万别。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地,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差万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菩萨怎么讲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主要就是指动物。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常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厄的人,称为“菩萨心肠”。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大不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依《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共分五十二阶位,只有十二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我们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的大乘。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为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得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得解脱,不愿回过头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而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从佛教的分布上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五及《杂阿含经》卷二八第七六九经,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经》卷一九,明确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可比南传佛教更出色的。尤其是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为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宗、华严宗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于宇宙之所共有的,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约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为大众部。后来上座部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但大乘佛教的产生,却在大众部盛行的区域。这只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人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北方传,小乘佛教的势力影响,更是显见的事实了。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重视和弘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部派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后由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人搜集整理与弘扬发挥,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中国佛教之传人,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稣纪元的初期。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但小乘的经论也译得很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耕自食,义理的研究用不着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在唐宋之间,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质的言行之中,感化着许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种下了愚昧佛教的远因,以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魂,只是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不仅很少有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哪还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质普遍较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于佛教也就越来越不知其所以然了。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竟无(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举不胜举,故到目前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的(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公元六世纪以后的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是属于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由于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不的成绩。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皈依圣严法师多年,受益匪浅。法师的心语,犹如智慧的明灯,清心的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灵。  ——张国立"老师"对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师只是一种世俗的尊称。佛教并没有什么名师、大德这种名相,讲求的只是师徒问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执著名师,因为再有名的师父也不能把你变成佛,他们只能为我们指出心灵的路,但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像我来见圣严师父,就是因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须向一位有智慧的老师请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对不对,路对不对。师父能够为我指引,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改变、哪里要做。  ——李连杰圣严法师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我对他的学问与智慧极具信心。我很庆幸能身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东西方为佛教所做出的贡献。  ——一行禅师圣严师父的德行让我感佩,阅读师父的著作,我得到很多启发。对我而言,佛法愈来愈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也因此宽广许多,在创作上如此,生活上如此,婚姻、家庭、亲子关系莫不如此。  ——朱德庸圣严法师为四川地震受灾民众祈福并率信众捐赠1200万台币。法鼓山慈善基金会招募义工,成立赈灾医疗团,由法鼓山副住持果品法师率队第一批赶赴灾区关怀抚慰灾民,协助灾民心灵重建。同时圣严法师在北投农禅寺举办三时超度系念法会,为受灾民众祈福,所得捐款全部用作赈灾。  ——《中国时报》


编辑推荐

《学佛三书套装(全3册)》:张国立,李连杰,罗大佑,圣严法师皈依弟子,热诚推荐,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呕心沥血之作流传最广,销售已近400万册。佛学界公认的最权威、最平易的学佛入门书。正信的佛教:正信正知,透悟人生的真谛,解答今人当下困惑,指引人生出路。佛学入门:轻松的笔调,简明扼要的叙述,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讲得透彻,明白,只有真正的大师,揭示佛学的真谛,指引你真切的修行之路。学佛群疑:真切的禅证体验,真正的大师,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解除疑惑,透悟人生,没有烦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学佛三书(共3册) PDF格式下载



圣严法师的这三本书,用通俗、现代和科学的语言,将佛法讲解得引人入胜,现实社会里是每一个人一定要看的


哈哈~刚受到书~有点迟到~看看先~貌似不错哦~


这套书,主要讲的是对佛法地一些入门概念。里面没有讲到佛法地内容,只是大致用答疑地方式让大家对佛教有个初步地概念,和纠正一些日常的误解。很好,作用有兴趣了解佛教、了解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个挺好的入门。里面所推崇的佛教概念也很好,对于任何有宗教没有宗教的人来说,都值得了解。只有了解,我们才有资格去评论。


大约三、四个月前在新华书店翻阅了圣严法师的遗作《美好的晚年》,看着看着,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不知是自己特别爱哭,还是与大师的悲心相通。慈悲的大德越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越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全都用在了弘法利生上,圆满的实现了他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和尚。正是通过《美好的晚年》才开始关注大师,于是《学佛三书》就这样买回来了。买来就爱不释手,尽管还没有系统的学习,但的确已解决了不少在学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顶礼法师!


从姐姐那里借来,偶尔翻翻,这几天放假在家,潜心读书。这本入门书给我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了解正信的佛教。我们对佛教的误解太深了。好书,值得对佛教有好奇的人,愿意接近佛教的人一读再读。


通过这三本书,对于佛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由此容易生出正信的信念,十分推崇!但看完了之后明白一个道理:若想要真的了解佛法,光是看书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得通过善法修行,以求证悟!无论如何,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对于佛法的理解,在流行的世俗相下原来是那么的肤浅、偏激。在这三本书之后,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真的是不是宗教的宗教,不是哲学的哲学。现在再回头看西方哲学的思考,才发现晚近以来的西方大哲思考真的会在释迦世尊的思维体系下相形见绌,其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执的深刻!总之,佛学强调,再怎么强调芒果好吃,不吃是不能知道的。佛法精妙绝伦,有兴趣者一定不能错过此书!同时,若能以此开始修行参悟那就更好了!不过呢!对于更爱思考的人而言,我看过的南怀瑾写的《金刚经说什么》更有深意,若在一起参看感觉会很好!


圣严法师写的书通俗易懂,让人更易了解佛教内涵,美中不足的是送来的时候书腰没了,下次改正!


收到书 三册是套在一起的 印刷精美 排版合理 内容深入浅出 很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来看


对于初学者来讲,这是最好的初步了解佛教理念的教科书


没有什么醍醐灌顶的感觉额。。。可能期望有点过高,不太推荐


我很喜欢佛学所以买了,圣严法师的佛学就不用说了,见地很高,说的话通俗易懂,这套书是想学佛的人最好的入门书,里面有很多问题都可以解答,推荐。


佛学入门的好书,值得读。


圣严法师的忠实弟子,拜读了很多师傅的书籍,终生受益,感恩菩萨


如果要多了解正信的佛教,必看书籍!


可以教人怎样去开开心心地生活,呵呵


言简易懂,适合入门或业余爱好看看,而且佛学确实看了让人心静!


书很干净。也有保护膜包着。还没有开始看。期待!


大师作品,简单易懂:)


学佛初入门必读,建立正见为学佛首要任务,强烈推荐


感悟很深,佛学就是科学,


很喜欢,通俗易懂,很快就看完了


好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bookbook


  最近在阅读这本书,看到第8页的时候,法师谈到修佛可以有大乘,小乘和人天道。请问修这三类是冲突的么?修了一个就不可以修另外一个?还是说只是不同修行的阶段,凡夫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修行过去。
  
  请各位书友帮忙指点一下
  
  非常感谢


  0、佛教的宗旨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
  
   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 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养得快活, 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1、缘生
  
   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 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 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2、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修行
  
   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改变往昔的业力。修行之后,便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4、忏悔
  
   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和自尊 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 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 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 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
  
  5、「因缘生法」「自性本空」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 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 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 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 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6、第八识
  
   佛教 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 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 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 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 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 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7、祈祷的力量
  
   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 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自己的定力与佛菩萨的 愿力相应相接,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力,那就是祈祷所得的经验或灵验。在 大乘佛教的中国地区,祈祷观音菩萨的灵验,最为卓著。再说,一个虔敬的三宝弟 子,本来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特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 会逢凶化吉。因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中产生,所以,凡是信念坚强的人 ,也就等于时刻都在祈祷的功能之中。
  
   佛法,主要是医众生生死的心病;医药,能治血肉之躯的身 病。有了病痛,祈祷是应该的,诊疗也是必须的──这是正信佛教徒的见解。
  
  
  8、因果定律
  
   佛教所讲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 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而来改善 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 ,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困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将过去 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 也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 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 不等于白费?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 果,中间尚须加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 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 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9、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
  
   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 ,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 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著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 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 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10、神通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漏尽通。
  
   对于神通的问题,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另一篇拙作「神通的境界与功用」。(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11、关于自杀
  
   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 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 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12、成佛六步骤
  
   第一种是指一切的众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大地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第二种是指已经听了佛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来就有成佛的可能。第三种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 能降伏(不是断除)烦恼的人。第四种是指已经六根清净快要进入圣位的人。第五 种是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到了第六种,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圆满,才是无上正遍知觉。
  
   许多人以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 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其实,开悟并不即是成佛,乃至也并不即是见道。如说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 定、慧。
  
  13、禅定
  
   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共同著重的工夫。禅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能体察到宗教价值的崇高伟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绝非五欲之乐能够相比。一旦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也会加倍地上升,再要他不信也不可能。
  
   禅天分为高下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 八定都是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天的寿命虽长,却未解脱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国的禅宗,虽然以禅为 宗,却是重开悟而不重禅定。悟,就是智慧的开发,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14、修持之道。
  
   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以戒为起步,以定为重心,以慧为目的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关连,相互助长,成一螺 旋形的状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脱之道上升。其中的定 ,就是禅定。
  
  
   事实上,有关修持的问题,最好是亲近大善知识,才能摸著门路,本文不能详 加介绍,只能略举如上的大概而已。读者如有兴趣,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修持解脱道」。(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众生)解脱是大乘的苦行。
  
  
   持 戒、禅定、智慧等的解脱法,正是人间世的处世法。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须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 ;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域,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 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发大愿心,为全体人类义务劳役,作一切众生不请 之友,乃至牺牲自己而救济他人,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 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 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 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 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 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 转的祸苗。
  
   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 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 情形,就是六根不净。
  
  15、六根六尘和六识
  
   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从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上说,称, , 为六尘,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
  
   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 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
  
   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 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 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 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16、四大皆空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
  
   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 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 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 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 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 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 ,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 一蕴而已。
  
  
  17、五蕴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 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 ,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 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 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18、佛教的家庭观。
  
   佛教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 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对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将无以为生。
                                      
    相反地,佛陀却曾积极勉励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经,就是一部指导在家生活的经典,指导在家人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 ,父母对子女要教养要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 要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 服饰饮食、要怜念、要亲亲;主人对仆从要给食要体恤,仆从对主人要服从要尽职 ;亲族邻友对待亲族邻友,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 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学善(以 上是摘其大要而非经文)。此外,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做一个居士。(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一个正信而有修养 的佛教徒,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妇生活中,促成对方来改信佛教。
  
   佛教主张婚姻的 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 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佛教严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数是由夫妇之间的 不能互守贞节,夫妻之间既然都能坚持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
  
  
  19、佛教的政治观。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忱的在家佛教徒,应当要向各方面的各阶层去贡献出自己。
  
   佛教,不是一个政治性的宗教,所以佛教徒们,不会有政治的欲望。 但是,政治的原则是治理众人的事,佛教徒既然也是众人之一,自亦不能脱离 了政治而生活。
  
  20、佛教主张慈悲主义,能给予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之乐称为慈,能拔济他人乃至一 切众生之苦称为悲,在慈悲主义的实践下,不会见到可镇可恨的人,只有见到可怜可悯的人。
  
  21、佛教经典怎么读?
  
   现在的一般年轻人,都在诅咒佛教典籍的难懂难读,那是由于他们看的佛书太少,同时也没有看到大部的佛经;比如大般若经、大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维 摩诘经等,他们可能从未见过,至于阿含经,看的人就更加少了。其实,如果真想 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著看法华、华严、涅槃、般若,那么,我敢保证他绝不会觉得佛教的经典比耶教的新旧约更加难懂而更加使人厌烦。
  
  22、佛教的真理
  
   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后所得的结果,我空了,烦恼障断除,法空了, 所知障断除。我空之后即解脱生死,法空之后即不住涅槃。「金刚经」所说:「无 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是说明我空的境界;「烦恼即菩提(正 觉),生死即涅槃(寂灭)」,便是说明法空的境界,非空非有,不落两边的中道 妙理,也只有证了法空之后的人才能亲自实证。
  
   佛教的目的讲空,是空去我执的烦恼障 及法执的所知障,并不是要否定世间的万象。佛教的真理是在一个觉字,唯有自觉 才能了生死,唯有自觉觉他才能度众生,唯有觉行圆满才能成佛。
  
  23、如何成佛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 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 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 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 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 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 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们绝 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 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 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 自照照人),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 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淺白容易理解,難得在國內有出版。聖嚴法師是一位對佛教作出很大貢獻的大德,也是非常有智慧的老師,“正信”佛教,沒有攙夾了人間對名利、權力的擁護、也排除迷信,對佛教有興趣的朋友推介看看。
  
  聖嚴大師還有很多淺白易懂的佛教教育書本,這本我覺得為在家佛子的生活守則的參考,也提醒佛子一些流於迷信的情況如何面對、如何答問。


  实际上这是一个三本书的套装,除了《正信的佛教》之外,还有《佛学入门》和《学佛群疑》两本。这套丛书是在台湾的圣严法师圆寂之后即2009年2月再次再版推出的。
  之一《正信的佛教》
  这本书的大体内容是由许多个关于佛教的问题组成,法师针对每个问题给予了正确、详尽的答案。之所以强调正信,实在是有太多人对于佛教的认识通常都是存在误会的,因而也就产生了迷信、蔑视或是排斥的行为。当读完这本书时,就会发现之前对于佛教的抑或神秘抑或落后的印象是完全由于不了解,或者说没有正确的了解造成的。所以,对于想要对佛教多一些了解,或者对于佛教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书。
  全书由很多有关佛教的问题集结而成,从佛教的不同宗派到在各国的发展影响,从佛教的基本教理到佛教对于“外道”的看法,实在是有很多内容可供了解。在这里就挑选几个对于我这个外道感触比较深的点来唠叨一下吧。
  1 六根清净
  六根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数生理学的范畴,前五个大概都好理解,意指脑神经。它们是感知外界的媒体,人正是通过六根来认识和感受周遭一切事物;这也就很好理解它是六尘和六识的联系纽带了(六尘指眼根所见的颜色形状、耳根所听声音……六识指的是六根接触了六尘之后人产生的判别力以及记忆力,是一种人的思考能力)。所谓清净那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了,据书上所说就是六根互用,六根当中的任何一根都可以达到其他五根的功用,如果是真的,那么用超凡入圣来形容也就不为过了。
  一般如果向往六根清净的境界,通常是通过持戒来锻炼习得,能够达到对六尘的不贪,就表示已经在清净的路上了。当然,这种清净绝对不是一种对物质世界的漠视和冷淡,恰恰相反,如果可以更加敏感地感知颜色、声音等等,全心全意地体会它们的美丽与奇妙,却不带有一丝占有的企图心,这便是更高的内心修为了。
  另外书中在这一节还提到一尘不染,指的是生理官能不随外部幻象而转,和现在我们通常形容某个地方窗明几净的用法不同,它有着更深的用意,也许前一种才是最初的用意,随着时间流逝,后人慢慢也把它通俗化了。
  2 四大皆空
  
  如果当你听说身边有朋友在阅读佛教的书籍时,心里陡然升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甚至想问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时,那就真的可以看看这本书了,因为这种意识本身就是这本书存在的必要性的最佳佐证。
  


  首先声明,我不是佛教徒,也没有信佛的计划。我只是对佛教感兴趣,对其中的智慧感兴趣。
  
  而看完这本书,也并没有让我变成佛教徒,或者起了信仰之心。只是,它的确为我开启了一些新的思考:
  
  -觉悟可求,改变不易。
  
  -“空”的境界。
  
  -所谓真实的不同层次。
  
  -所谓理性的多元层面。
  
  ……
  
  当然,对这些的思考并不是以接受书中所说为结论的,若是那样,这样的思考与那些不假思索的抗拒,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的大脑不是抽屉,放进去拿出来,最后只是朽木一块。
  
  所以,能放下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愿意探索不同智慧的边界和关系的朋友,相信自能在书中看出诸多乐趣。
  
  最后,让我既惊讶又遗憾的是,在书中,圣严法师提到了胡适梁启超等诸多人名,他们在知识和智慧上的博学和互通,让人欣赏;而这种高度是建立在严谨的考据和治学基础上,这就更让人尊敬。可惜,现在的文人多为口水文人,越是被大众知晓的越是如此,真是悲哀。
  
  关于真智慧的书渐渐变得冷僻,人们被心灵鸡汤灌得五迷三道,殊不知那些断章取义的东西,毫无系统和结构而言,只是被人们随心所欲的使用,他们的内心并无任何改变。
  


  没有经历过伤痛的人,不知道伤痛时的心会碎成多少片,会流多少血,会失去什么?经历了,不想被打倒,需要指导。会是谁呢?  多年来,一直被许多东西误导,也曾陷入歧途中无法前行,认为前行的路上,必定要有人来拉,有人偕同。会是谁呢?  寂静的旅途中,反思,一切,自在心中。  妄想得到却失去更多  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快  一切是虚相却迷恋深陷  返观自我,内在的力量从来没有被依赖,却去依赖(你)?    可以静下心来看看的好书!简明的文字清楚的说明你所想了解的一切。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泡上一壶茶,坐下来,看,想,并且依之返观自我,走过来的路和未来将要走的路。当下,必定是宁静,淡泊!!


  从小由于家里长辈们都信佛,看着他们逢年过节的拜拜,这个菩萨那个佛的,总是以为自己是个信佛懂佛学的人,也正是这样有人一旦说起佛学是迷信也从不会去反驳,因自己认为也是如此。无意中买到这套书,翻了,发觉以前对佛学是多么的不了解,那么多的禁忌只不过是后人强加的而已,于是第一次上山入寺,第一次与出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才发现真正的三宝弟子心境是那么的平淡,就在生活之中而非我们所认为的高傲不明事理。


  意外獲得這套書,也感恩那些發心印這套書的善人,所以在流通處請了很多回店鋪里,遇到有緣的人,也必極力推介這套書。感恩師父!


   这是一部少有的能用科学理性的态度来描述佛教的书,所以,非常适合现代的接受了科学教育的人看,不至于引起现代人对迷信的反感,能更好的吸引具有一定的科学理性的人学习佛教知识。
   但是,圣严法师毕竟是一个佛教徒,仍然会有一些不能言说的东西。作为一个佛学博士同时也接受了现代知识的佛教高僧,我相信他是非常明白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为了救世度人的方便之法。
   法师所说的既有科学理性的内容,也有救世度人的智慧用语。
   六道轮回这样的基本佛教观点,是不允许被科学否认的,更不会被任何高僧法师所质疑,所以不要把书的内容当做科学的陈述,它是一部宗教答疑的书。


  同一个出版社,一个54,一个42,这两套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除了价格,还有什么其他不同的地方???


   谈到宗教,似乎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曾经,因为自己读过许多书受过多年正统教育而对此深信不疑。看过圣严法师这三本书,多了一些愧疚,也多了一些欣慰。
   愧疚的是,对于宗教,自己因为根本就没有了解过,却自以为是的在心底里对宗教否定,我不知道是应该怪自己的无知,还是怪自己所受的教育。
   欣慰的是,对于宗教,自己终于有了一星半点的了解,也因此消除了自己此前对于宗教的误解。
   谈到宗教,过去往往说的是神仙上帝,实事求是的说,我打心底里是不相信有神仙上帝的,所以一直对宗教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无意中,翻看了星云大师的《宽心》一书,这引起了我进一步了解佛教的兴趣。从网上购得圣严法师的学佛三书,看过之后更加喜欢上了佛教。我第一次认识到,佛教竟然是无神论的——人人皆可成佛,信的不是佛祖,是佛祖成佛的方法;我也是第一次认识到,佛教不是消极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何等的积极!!!我也是第一次认识到,纵使信佛,决定自己之果的仍然是自己的因,而不是佛祖。
   因为这三本书,我又购来三联出的一套圣严法师的书,我想进一步了解佛教。我已经渐渐地喜欢上了佛教,只是,不知道是否有缘能皈依三宝。
  


  浮躁的社会,恍惚的人生,找一本佛学的书,不为去探究博大的佛法,不为去参透精深的哲理,不为去普度苦难的众生,不为去削发皈依三宝。只为找一点安静的文字,静静的看书,悠然的忘我,来释放自己困倦的心灵和疲惫的躯体。
  抱着这样的一种目的,看到了圣严法师的《学佛三书》,甚欣喜,于是购入,在睡前与佛学大师心与心的交流,聆听大师的禅悟和对正信佛学简明扼要讲解。
  《学佛三书》主要分为《佛学入门》,《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三册。
  《佛学入门》让我们了解了佛学的基本道理,佛学的产生,发展和持续。为我们了解佛教,了解佛学,以后皈依我佛能起到指示和引路的作用。文字浅显易懂,简明扼要,引证据点,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讲得透彻,明白。虽然大师用了通俗的笔端来引领我们进入博大的佛学境地,但佛学毕竟不同一般的哲学,很多方面看后也只是似懂非懂,是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学识积淀,并慢慢参透,细细咀嚼才能有所感悟。在佛学流入中国的两千年中,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与儒道两家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学文化沉淀。发展了很多的宗派和分支。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播。但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的统治,使得中国的老百姓长期将佛学与迷信相混淆,用迷信的眼光,用迷信的思维来认识和传播非正信的佛学,也使得我们很难一下子就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一些佛学错误理解和想当然。
  于是《正信的佛教》为我们拨正荒谬错误的非正信佛教观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通过问题的全面严谨系统的分析,解答了我们观念中错误的认识。开阔了我们的认知观,来透悟人生的真谛,指引人生出路。
  《学佛群疑》,是圣严法师通过多年的佛学参透,真切的禅证体验,不懈的佛学修行,为众生在参透佛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为众生更好的修行起到了帮助。使众生在学佛,参佛,拜佛,修行中不至于偏离方向,朝着正信的佛学之路去前进,修行正信的佛学,从而解除疑惑,透悟人生,没有烦恼。
  
  对于此三本书,需要细细的参透,才能有所感悟。当然,吾等凡夫俗辈,佛学太高深,并无慧根,又顾念世俗,是无法皈依三宝的。但多了解点知识却是有益的。


  一套三本,和照片上的版本是一样的。
  有助于让人们了解真正的佛学思想,去除对佛学的误解。
  
  我相信,佛学应该是一门让人幸福的学问,今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认真学习和思考一下。


  许多人知道圣严法师,是因为娱乐圈大牌明星们对法师的推崇,比如李连杰就是大师的徒弟。再就是大师的一些名言,如“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知道的人很多,甚至被编成了手机短信。大概是2007年吧,看CCTV--4海峡两岸节目,知道陈水扁办公室墙上的一副对联,“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当时很欣赏但不知出自大师之手。
  我也是因为明星及箴言才开始关注大师的。去年买这套书时,大师刚刚在台湾法鼓山圆寂不久。
  断断续续看了很长时间,很清新、很耐看。是一本放在床头或办公室的长期读物。
  所以今天才写评论是因为,昨日得知传印长老担任了全国佛教协会的会长,传印是雪峰的师傅,此前雪峰多次介绍并对师傅推崇有加。得知此消息后当即向雪峰祝贺。此前传印长老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是虚云老和尚弟子。在凤凰卫视目睹过他的风采,和蔼慈善,一口胶东话,很亲切。他接得一诚,一诚也是虚云老和尚弟子。两人年龄应该相近。据说一诚长老去新加坡时受了伤。愿他早日康复。
  由传印长老想到了圣严法师和他的这套书。
  前些日子推荐了《许倬云谈话录》后,浏览评论的人不少,没有想到。因为评论很短,只是讨论了“价值重建”一个话题。价值重建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我想佛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有缘面见传印长老,我想首先请教的问题是佛教在价值重建过程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这真的是本很好的佛教入门书。给那些曾对佛一知半解的人来说,真是一场很好的洗礼。书是以问答式完成的。大的体会写不出,就简单摘录一些书中的段落作为读此书的体会吧
  圣严法师提到菩萨一词是指觉悟众生痛苦的人。而菩萨是要成为佛必经的身份。有时我们会称普通的佛教徒为菩萨,那不是对他的溢美,而是当一个愿意救苦救世,扶困济危。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称为菩萨。称之为菩萨是对其俗世行为的警醒。
  书有人问,佛教里的超度亡灵究竟有没有用。圣严法师说,超度亡灵是有用的,但它只是个次要力量,最主要的还是靠个人生前的修善。于是僧尼的诵经超度是起不了大的作用。
  有人问佛教信不信灵魂的存在。圣严法师说:不信。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了。因为在佛教来讲,哪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缘起缘灭。既然如此,人死之后,不可以用贵重的棺木,不可以穿高价的衣服,不可以动用过多人力、物力。而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呢,应该多做布施贫穷,跟供奉三宝的功德。
  另外,圣严法师还谈到佛教不是迷信。为何有些僧人会把佛往迷信上引,是因为他们不愿花时间去理解真正的佛教,而且理解真正的佛教不读书、不上学、不听讲,是不行的。对佛教的理解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素质和哲学修养。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学家,硬是生吞活咽,患着思想的肠胃机能障碍,他们看书不经过大脑,便把书里的文字断章取义,东抄西凑,摘成他们自以为是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连他们本人也没有弄的明白,到了读者眼下,当然要不知所云了。
  他推荐大家要先从《阿含经》看起,接着看《法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百业经》),那么你绝不会觉得,佛教的经典,比基督教的新约、旧约更加难懂,而且更加使人厌烦,所以要有正信的佛教就要看正确的东西,最好还是自己读经读原典。
  其实这本书都没有好好看下去,以上的书,更是没碰过。我还是当个凡夫俗子,自在逍遥好了。
  


  前些日子从卓越上买了前两本,佛学入门和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已经看了三分之一,每晚睡前都会读上几页,圣严法师用浅显易懂的白话让我对佛教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不是说非要去信佛或是学佛的人才能看,其实你完全可以当作历史教科书或是哲学的书来看,会给你很多启示。


  对于佛教的推崇是我一贯的作风
  正如方文山对于中国风的喜欢
  听到他为张杰写的歌
  一生一命,了断爱情
  很喜欢
  
  昨天郑惊把车洗干净了,后来晚上坐上去,发现门里的书不见了,就是方文山叔叔上次来武汉大学的时候,我在门口的书店买的 青花瓷。
  问他为什么要拿走,我很喜欢方文山叔叔,他说车上不能放你喝过的啤儿茶爽,立顿红茶,农夫山泉,以及其他的绿茶的瓶子,因为爸爸说过的嘛,呵呵。
  然后他就把瓶子,我当时喝的是立顿红茶,就那么的甩到灌木群里了,我在想树会不会疼啊。哈哈。还记得去年在沌口体育馆很近很近的看周杰伦的演唱会,我很用力的唱黑色幽默,唱得他应该都会哭了,呵呵,声嘶力竭。还是没有拍照片,虽然他在翘课叔叔里说,还可以来拍一张照片,那么近的距离,周围的人都在拍照,可是我觉得很傻,一生一命,了断爱情,我很宿命的 伤心,向谁要公平。郑惊在店里。听着罗志祥哥哥的好朋友,还是觉得快乐,我们都是月亮星座在天秤座的人,可能会心灵相通吧。呵呵。
  跟亲生弟弟说了很多次,正信的佛教,佛法,佛僧。可是他还是去了英国,我相信他会信正信的宗教的,我爱他,他是我们家一辈子的骄傲,还有妹妹,那天我拿着罗志祥的海报给妹妹看,她说他叫什么名字啊,他叫罗志祥,还不会识字的她咿咿呀呀的说我叫谭熙圆。记住哦,我妹妹叫谭熙圆,很圆满的名字。已经很久不看净空法师的视频了,看了圣严法师的书以后,常常想睡觉,于是就把书借给伽蓝佛堂的师兄。却在东林寺的助印下,给很多贫穷可是信佛的人看到,真的好开心。蔡依林也皈依了佛门了,是圣严法师的弟子,可是,那么性感的她又读过多少佛经呢,也许是工作需要,可是还是觉得很多歌是好的,可是教化却不好。正如许多电影是好的,可是娱乐圈该乱的还是乱。真的希望我们这么多人看到过的地才不再唱着怨恨的歌曲,这也是她的皈依师所愿的吧。阿弥陀佛,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回向给蔡依林,愿她的冤亲债主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拔出业障,往生人天,受胜妙乐。


  繁体中文竖排本。书中对于很多其他宗教不敢触及的问题做了开明见山的提问和解答,很有趣的比如,佛教怎么看待上帝,佛教是否无神论,佛教是否是科学的,佛教是否类似哲学?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本小册子最后附上了一篇科学研究者对佛教的评注,值得看一看。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什么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信仰理性的


楼上 理性和佛教并不矛盾 所谓的中国式的唯物主义注定是失败的


什么什么。云里雾里。


佛法是唯物和唯心的统一。


佛学超乎佛教,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对佛学感兴趣吧


我觉得最后一句很好
我去上课了


同意楼上!我睡觉去了


开始看印光大师的印光大师文钞嘉言。


如果我们不拥什么,我们仍可收藏每一件路过眼中的,大自然垢恩赐,这样的人生,就算在雨中也不要惨。


昨天武汉下雨了,买了一瓶苏打水,走在路上,格外的好玩,下雨从不打伞,看见奥迪的车会想起你来,如果不拥有什么,可是我们正是因为拥有了太多而不快乐


我的月亮星座在天蝎座,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