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闲情的分量

周国平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周国平  

页数:

202  

字数:

13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周国平品唐诗宋词:闲情的分量》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品宋词,是我2007年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所写的序和台词。这一台节目由北京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在全国各地演了许多场,很受欢迎。篇目和辑题是该公司的老总钱程拟定的,我只做了少量修改和补充。钱程与我素昧平生,他热爱文学,在困境中以宋词自娱,酝酿了这一台节目,托人捎信给我,期望我承担相关的文字工作。我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勉为其难,应了下来。我在中学时就非常喜欢宋词,借此机会得以重温,并把自己的体会写了出来。
  第二部分品元曲,写作的由头也纯属偶然。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的朋友王菱做一套古典韵文“新赏”的书,元曲部分无人写,找到了我。与上述品宋词不同,这一部分的篇目是我自己选定的,而评论的文字则不着眼于文学,多是随想式的借题发挥。如此成一册小书,原题《断肠人在天涯——元代爱情人生散曲新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这本小书在市场上早已绝迹,就让它在这里再献一回丑。
  第三部分是若干篇谈中国古代学者文人的旧作,曾经收在我的不同集子里,现在汇到了一起。其中,谈阮籍、袁宏道的两篇稍长,也比较系统一些,而谈孔子、韩愈、苏轼、玄奘的诸篇都只是小随笔。盘点的结果让我自己很吃惊,存货竟这样少,对于我钟爱的庄子、陶渊明、李白、王阳明等人,我怎么会没有写任何文字。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生,上海人,著名的哲学家、诗人。
  著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及译著《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唯美的欢娱——宋人弦歌
第二辑 断肠人在天涯——渎元曲随想
第三辑 圣人与闲人
孔子的洒脱
另一个韩愈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夜读苏东坡
人生贵在行胸臆——读袁中郎全集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阮籍与尼采

章节摘录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人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竞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径径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另一个韩愈  去年某月(编者注:本篇为作者1998年6月所作),到孟县参加一个笔会。孟县是韩愈的故乡,于是随身携带了一本他的集子,作为旅途消遣的读物。小时候就读过韩文,也知道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但是印象里他是儒家道统的卫道士,又耳濡目染“五四”以来文人学者对他的贬斥,便一直没有多读的兴趣。未曾想到,这次在旅途上随手翻翻,竟放不下了,仿佛发现了另一个韩愈,一个深通人情、明察世态的韩愈。  譬如说那篇《原毁》,最早是上中学时在语文课本里读到的,当时还背了下来。可是,这次重读,才真正感觉到,他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而自己不能优秀,因为嫉妒而怕别人优秀,这是多么准确。最有趣的是他谈到自己常常做一种试验,方式有二。其一是当众夸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表示赞同的只有那人的朋党、与那人没有利害竞争的人以及惧怕那人的人,其余的一概不高兴。其二是当众贬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不表赞同的也不外上述三种人,其余的一概兴高采烈。韩愈有这种恶作剧的心思和举动,我真觉得他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人联想起自己的类似经验,发出会心的一笑。  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分兵坚守睢阳,一年后兵尽粮绝,城破殉难。由于城是先从许远所守的位置被攻破的,许远便多遭诟骂,几被目为罪人。韩愈在谈及这段史实时替许远不平,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之将死,其器官必有先得病的,因此而责怪这先得病的器官,也未免太不明事理了。接着叹道:“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这个小例子表明韩愈的心态何其正常平和,与那些好唱高调整人的假道学不可同日而语。  在《与崔群书》中,韩愈有一段话论人生知己之难得,也是说得坦率而又沉痛。他说他平生交往的朋友不算少,浅者不去说,深者也无非是因为同事、老相识、某方面兴趣相同之类表层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一开始不了解而来往已经密切,后来不管喜欢不喜欢也只好保持下去了。我很佩服韩愈的勇气,居然这么清醒地解剖自己的朋友关系。扪心自问,我们恐怕都不能否认,世上真正心心相印的朋友是少而又少的。  至于那篇为自己的童年手足、与自己年龄相近却早逝的侄儿十二郎写的祭文,我难以描述读它时的感觉。诚如苏东坡所言,“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读了不掉泪是不可能的。最崇拜他的欧阳修则好像不太喜欢他的这类文字,批评他“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可是,在我看来,常人的真情达于极致正是伟大的征兆之一。这样一个内心有至情、又能冷眼看世相人心的韩愈,虽然一生挣扎于宦海,却同时向往着“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的隐逸生活,我对此是丝毫不感到奇怪的。可惜的是,在实际上,他忧患了一生,死后仍摆脱不了无尽的毁誉。在孟县时,我曾到韩愈墓凭吊,墓前有两棵枝叶苍翠的古柏,我站在树下默想:韩愈的在天之灵一定像这些古柏一样,淡然观望着他身后的一切毁誉吧。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夜读苏东坡  一  除夕之夜,陪伴我的只有苏东坡的作品。  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  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  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  “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声称是。在苏东坡的私生活中,最幸运的事就是有这么一个既有魅力、又有理解力的女人。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自从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政治舞台以后,他两度遭到贬谪,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你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到海南岛,他这个一天都离不了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通的蛮族中了却残生。  二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苏东坡曾把写作喻作“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完全出于自然。这正是他的人格的写照。个性的这种不可遏止的自然的奔泻,在旁人看来,是一种执著。  真的,诗人的性格各异,可都是一些非常执著的人。他们的心灵好像固结在童稚时代那种色彩丰富的印象上了,但这种固结不是停滞和封闭,反而是发展和开放。在印象的更迭和跳跃这一点上,谁能比得上孩子呢?那么,终身保持孩子般速率的人,他所获得的新鲜印象不是就丰富得惊人了吗?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似乎在孩子时期一旦尝到了这种快乐,就终身不能放弃了。他一生所执著的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美感。对于他来说,这种美感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富比王公,没有这种美感,生活就索然乏味。贫如乞儿,不断有新鲜的美感,照样可以过得快乐充实。  美感在本质上的确是一种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感觉,其特点一是纯朴而不雕琢,二是新鲜而不因袭。这两个特点不正是美感的基本素质吗?然而,除了孩子的感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感觉。雕琢是感觉的伪造,因袭是感觉的麻痹,所以,美感的丧失就是感觉机能的丧失。  可是,这个世界毕竟是成人统治的世界啊,他们心满意足,自以为是,像惩戒不听话的孩子一样惩戒童心不灭的诗人。不必说残酷的政治,就是世俗的爱情,也常常无情地挫伤诗人的美感。多少诗人以身殉他们的美感,就这样地毁灭了。一个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有超脱之道,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这就是诗与哲学的结合。凡是得以安享天年的诗人,哪一个不是兼有一种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呢?歌德,托尔斯泰,泰戈尔,苏东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同时是哲学家。  三  美感作为感觉,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不能超脱的诗人;总是执著于某一些特殊的对象。他们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他们的美感又固结在这些特殊的对象上,一旦丧失这些对象,美感就失去寄托,心灵就遭受致命的打击。他们不能成为美感的主人,反而让美感受对象的役使。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些特殊的对象了。这是审美上的异化。自由的心灵本来是美感的源泉,现在反而受自己的产物——对象化的美感即美的对象——的支配,从而丧失了自由,丧失了美感的原动力。  苏东坡深知这种执著于个别对象的审美方式的危害。在他看来,美感无往而不可对象化。“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如果执著于一物,“游于物之内”,自其内而观之,物就显得又高又大。物挟其高大以临我,我怎么能不眩惑迷乱呢?他说,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就是因为“游于物之外”。“游于物之外”,就是不要把对象化局限于具体的某物,更不要把对象化的要求变成对某物的占有欲。结果,反而为美感的对象化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你再执著于美感,又有何妨?只要你的美感不执著于一物,不异化为占有,就不愁得不到满足。  诗人的执著,在于始终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诗人的超脱,在于没有狭隘的占有欲望。  所以,苏东坡能够“谈笑生死之际”,尽管感觉敏锐,依然胸襟旷达。  苏东坡在惠州谪居时,有一天,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劳,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的灵魂就像飞鸿,它不会眷恋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的唯一使命是飞,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美的国度里。  我相信,哲学是诗的守护神。只有在哲学的广阔天空里,诗的精灵才能自由地、耐久地飞翔。  人生贵在行胸臆——读袁中郎全集  一  读袁中郎全集,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精神阵阵爽快。  明末的这位大才子一度做吴县县令,上任伊始,致书朋友们道:“吴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说法石有长老。”开卷读到这等潇洒不俗之言,我再舍不得放下了,相信这个人必定还会说出许多妙语。  我的期望没有落空。  请看这一段:“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真是非常的飘逸。中郎一生最爱山水,最爱朋友,难怪他写得最好的是游记和书信,  不过,倘若你以为他只是个耽玩的倜傥书生,未免小看了他。《明史》记载,他在吴县任上“听断敏决,公庭鲜事”,遂整日“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可见极其能干,游刃有余。但他是真个风雅,天性耐不得官场俗务,终于辞职。后来几度起官,也都以谢病归告终。  在明末文坛上,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他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  对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它是中国特色的人性的解放,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很重。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中国文人真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  ——周国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闲情的分量 PDF格式下载



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名家典藏:闲情的分量(周国平品中国古典名作) ,还好。


周先生的书基本买全了,很喜欢他的文风,也赞同他对生活、社会的观点。本书中,主要是周先生关于宋词、元曲及古代文人作品的随笔及点评。与以往哲理类的著作不同,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周先生的文品。在点评古文作品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感情、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周国平关于宋词和元曲的感悟。先列出词曲,然后给予一些评论。周先生的文字很舒缓,有淡然从容的美


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看了其他人的评论,总结如下:评论简短,留白多,元曲多于宋词。我个人的建议是,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别人的点评对你来说只是指点迷津,我以前就看不懂宋词,但是别人的一点提点就会让你醍醐灌顶。我从这本书中还知道了一些关于宋词的小历史。如果只是读书这本书不错,如果是做学问的话,这本书的价值也就有待商榷了。


周国平品中国古典名作


一直挺喜欢周国平的书,生活与哲思,很少有涉及传统古典文学的,这是第一次看,也不错


唐诗宋词元曲值得一读,古诗词鉴赏的韵味在此


在繁忙的生活中选择这样一本书,是对自己最好的福利,清新淡雅的文字透过淡淡的书香,让我们可以平静下来,慢慢的思考诗人词人的人生,或许作者的独特解读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能够让自己安静的享受文化和生活的书,一定不要错过哦!也许我们只听说过某一句词或诗,那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在我们读的那一瞬间能够发出:“哦,原来是这首词啊”的真情流露,我想这就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对宋词元曲的一两句话评析,老实讲,与此这样倒不如去买那种有解析词曲的宋词元曲三百首。但后面的圣人与闲人着实不错,虽然只有几篇。因为是优惠时买的,所以还是觉得物有所值!


书的装帧清新典雅,一如其文。宋代文人的生活悠游闲适,市井民间富丽繁华,一派安乐祥和的盛世景象,如同一幅书画长卷,借助于文人学士的生花妙笔,呈现在读者面前。可是有乐就有苦,你看那北宋文人的贬谪之苦,郁郁寡欢如弃妇,自喻香草美人,哀怨起来,像是失宠后被打入冷宫、泪水连连的“臣妾”。还有那南宋文人的凄凄惨惨戚戚,复国无忘,身若浮萍,臣昏主弱,其势堪哀。周国平的解说、品读更具婉约的格调,娓娓道来,多了几分闲适,少了些许哀苦,仿佛我们已置身于汴京的繁华市井之中,什么家国天下,由它去吧,此间乐,不思苦也。好书,值得推荐。


这本书非常好看,看看周国平先生怎么解读古典文学


周老师应该以过人的才情、丰富的感情、细腻的笔触、敏锐的美感,给我诠释唐诗宋词的艺术和思想的感悟。


一直喜欢周国平的文字,不过学生还是少看好


买得时候以为是周国平的散文之类的,买回来才发现是周国平评诗词的类似笔记的东西,但大师寥寥几笔也妙趣横生


是冲着周国平的名字去的,以前看过他写的文章觉得挺喜欢的。这本书大略翻了一下,他的鉴赏很短但很精辟!


很细腻的语言。周国平先生是诗人,用诗人的眼看诗人,自然更是胜人一筹。


周国平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古典名著里的人物,值得一读。


对宋词解读的很到位,很喜欢


与大家一起品古典名作,确实是享受


这本书是特价时买的,留白很多,,我还是更喜欢周国平的杂文。


闲时读之 怡情养性 选材好 解读精炼 是本好书


很喜欢中国文学,给人的感觉淡雅宁静又不失力量。感受古典的魅力和生活情趣


一直很喜欢周国平的作品,选的词不错!


让人放松的书,特别是元曲部分,以前了解的不多,这本书不错


闲时读闲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家大作,灰常灰常喜欢。


喜欢这样阅读的感觉,两杯清茶,一份闲情,惬意!


难得闲情呀,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奢侈品


超级精彩,推荐大家买来看看,周国平的作品不容错过啊


男要读王小波,女要读周国平


这是一本哲学家写的诗评,视角和感觉都比较独特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文章不错,闲看很好,慢慢欣赏


周先生的书,好像不如散文经典。


闲暇的时候看看,的确有分量!


书很精美,文字也很优美,作者对诗词的诠释也很得体


看书要看书使人能静下来的书,作者的书能达到目的。反正我是不看书励志类的书。


书的形式内容都不错,我很喜欢。


配图很漂亮,满满的中国味!评论也很到位!喜欢!


喜欢古典诗词的同志们可以翻翻那。


这本书是给朋友买的,反馈说很不错的书。


本书包装精美,哲理性强,空白处虽然很多,但可以写上自己的心得


很好
诗意的生活的体现
让躁动的心灵宁静


很爱很爱,我喜欢的风格


很好!喜欢!都是我想要的书!


很爱诗词,这本书特有感觉·····


诗词多,但是点评少了一些。遗憾


搞促销的时候买的,花了很少的钱买了很好的书,哈哈


书很好,真该阅读当中,一直在当当买书,信得过


评论有点太短了,只有短短几句话


只是评述内容少


品读此书是心情的逾越,在生活压力如此大的当下,细细品读此书是一种压力的缓解和释放。


评点了古代的词,分析了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很喜欢诗词、希望能把这些学好。


很简短很细碎的作者自己的感想,我喜欢一开始的话,不是诗歌鉴赏之类的。不过能够让你自己也喜欢上诗词。


虽然和想象中的有点不同,但是还不错


这个商品很不错哦 现在还没有时间读 以后会有时间的哦


感觉现在的教育,真是走入了一种误区,其实老祖宗留下太多的精华,但是现在偏偏学好多没用的英语,而不是让孩子多接触我们中华的国粹。


学者的感悟与常人一样,这是经典的力量


简单了一些,也就几块钱么。哈哈


周老师这两年又火起来了,美文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质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品味不同的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这也是一种分享吧。


挺好的,一分钱一分货吧,打折买的还挺划算


包装很好,印刷清楚,内容不错,推荐


非常不错,当当价格非常给力


我觉得还不错,可以好好看看~


质量不错。里面的诗词都是经典啊,解释得很好!


还没有读 想感受一下国学大师的力量


很久没有读老周的文章了,抽空仔细读一读。


闲时读闲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家大作


刚刚拿到,准备好好读读!


一本好书,值得细读。


适合年级高一点的学生读


内容简洁 笔锋流畅 可读性强


印刷精美,值得细细品味


依旧很好


细阅古人、、


还没看呢,朋友说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正版很赞!


额,还没看,都忘了,应该不错,改天要好好看看


  周国平是我非常喜欢的哲学家、作家。《闲情的分量》这本书是好友送给我的17岁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闲情的分量》由三个部分组成——品宋词,品元曲,谈中国古代学者文人。《闲情的分量》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思考了人类永恒的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本书前两部分对于词曲的品读,周国平仅是寥寥数语、惜墨如金。但这些文字足够有力量,字里行间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哲学空间。对于诗词的解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周国平以文谈哲,更多的是给读者人文性的关怀和启迪,而不是单纯共鸣式的灌输。前两部分对于词曲的品读,将国学文化、深切人情和哲学思考有机的融合在短短的文字里,以情动人、以理慧人、以文养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