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足迹
2009-12
陕西师大
圣严法师
255
无
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佛教僧侣,十三岁出家,今已七十七岁。我的一生宛如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西方读者对此也许熟悉,也许陌生。 在此书之前,我的个人传记已有三册:有我自己写的自传,也有他人为我写的传记。我在三十来岁完成的第一本自传《归程》,记述我所成长的一九三○至五○年代动荡的中国社会;一九九三年,我从另一角度记述此生历程,写成《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这两本书的主要读者都是华人,在华人社会是受到重视的,尤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至今已有二十三万册的销售数字,算是一本长销的中文书了。二○○○年,一位台湾文学女作家施叔青为我写了一本传记《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读者群也有很好的回响。 现在这本英文传记Footprints in the Snow,是我生平的第四本传记。本书缘起于十年前,一位Mickey Desend先生来到纽约我主持的东初禅寺,跟我学习禅修,他在禅修过程中很受感动,又对我的一生充满兴趣,因此主动提出采访要求。一九九六年入秋开始,他一共来采访我十余次,每次现场都有录音。日后由于他的工作变动,自美国东部(纽约)迁往西部,我们的互动因此中断,而本书的后续采访,也就暂且搁置了。 到了二○○五年,一位服务于出版界的Kenneth Wapner先生,他在听了我的受访录音之后,非常感兴趣,主动写成一份出版计划书,问询Doubleday出版社为此书出版的机会,结果得到积极的回应。 今日此书即将出版,我要感谢所有与此书产生因缘互动的朋友,以及在访谈过程中为我居中翻译,乃至于在初稿完成后,在我与作者之间担任桥梁,为追究某些细节而一次又一次再采访确认的李世娟女士;她本身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我的弟子,经常为我主持的禅修活动担任英文翻译。 至于此书与我过往的三本传记,有哪些异同?凡是述及我这一生所走过的人生旅程,那是无法变更的事实,必然相同,可是基于访谈者本身历练以及对于我这个人生平的兴趣,所发问的角度与思索,便有不同;此外,访谈者的提问,也多多少少反应了读者所可能感兴趣的部分。 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即访谈者对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这一生所经历的特殊生命行旅,比如我多灾多难的贫困童年、年少因战乱饥荒而出家、当了十年军人、三十岁再度出家、我师父所给予我的严厉训练、山中闭关六年,以及我以小学学力赴日本留学而取得硕、博士学位,乃至日后我到了美国……这些过程全因采访者的好奇,一次次细问、追问,才让我答得更详细。否则对我个人而言,这些都是过往小事,实在不需再提。 可以说这本书的特色,就是从生活面角度呈现我这一生的生命经历,以及我所抱持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是作为一个跨越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僧侣,我所走过的困境,我曾历经的欢喜,和一个东方僧侣如何融入西方社会的历程。特别一提,某些经历是经由采访者一次一次地补充采访,总算满意,终于定稿。对此我很感激,也很佩服。 不过,由于两任访谈者都是西方人士,似乎对我从事的佛法推广和佛教修行的部分着墨甚少,乃至包括我的宗教师与禅师身分,在晚近二十年来之于东西方社会的影响、之于世界和平的努力,也很少提及;还有我在台湾、美国创办“法鼓山”禅修和文教体系,推动教育、文化、公益、关怀及佛教修持等种种的工作,也因作者访问面向的选择,而被搁置在侧了。 最后,感谢出版社出版此书,也为所有读者祝福。
我今年七十七岁,我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这本书可说是我一生的回忆,乃印象及记忆所及……对我来说,个人生命中的细节是不足为道的,但对读者而言,或许会觉得有趣,可以将之作为了解佛理、感悟人生的书籍。 世间危脆,常处动乱;生死流转,犹如苦海。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宇宙的一次呼吸。遭遇一切烦恼,都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如今的一点点成就,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我没有闪避,而心甘情愿去承担起来,因为我希望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现在,是该放下的时候了。 ——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
第一章 芒鞋第二章 敞开的门第三章 狼山第四章 上了天堂第五章 超荐亡魂第六章 一个和尚的教育第七章 忠诚的军人第八章 桶底脱落第九章 自由了第十章 棒下出孝子第十一章 野生地瓜叶第十二章 批评与害怕第十三章 在日出之国第十四章 前进西方第十五章 吃苦第十六章 流浪第十七章 第一张佛桌第十八章 山中禅第十九章 鼓震东方第二十章 圆满圣严法师智慧语录
我自认是个世界公民,身为宗教师及出家人,我不属于某个民族或国家。我就像浮云一般,从一个地方飘到另一个地方。我的足迹踏遍全世界,地球对我来说感觉很渺小,每个地方都与其他地方相连。 如同俗谚所说:“落叶归根。”这是说,当人老时,便想回到他们出生的地方,所以几年前我回到了江苏,我出生的地方。 我的双亲早已不在了。母亲去世时五十多岁,父亲则是八十多岁,晚年过着独居的生活,就像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民一样,他们的子女必须挣扎着在贫苦中求生存。我清楚地知道,我如果留在大陆,不是离乡到外地谋生,就是无法在贫瘠的庄稼生活中挣得一分口粮,而必须到庙里做和尚。 即使我没出家做和尚,或者出于臆想,我真的想出办法留在养育我的父母身边,我也无法对他们有什么真正的帮助。我观察到,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今天的社会,孩子们几乎照顾不到父母。相反的,父母却常常需要照顾孩子,即使到了他们的晚年也是如此。至少我不需要父母来照顾我。 我站在父母的坟前时,兄长告诉我,当父亲往生时,他完全不知道我在哪儿,因为离开大陆后,我们就断了音讯。父亲以为我已经在战乱中丧命了。当我凝视着他们的墓地,想到父亲在临死前,仍不知他最小的儿子还活着,我哭了,流下了惭愧和感恩的泪水。父母往生时,未能在他们身边,令我感到惭愧;对于他们给予我的一切,我感恩在心。 在父母墓前的悲伤逝去了,出家人必须把尘世的情感羁绊抛下,包括对父母、朋友及伴侣的情爱。我没有感情世界的牵挂,否则会造成苦恼,我对人仍有慈心、悲心,那是与有情众生的连结,如果一旦有了世俗的人际牵绊,我就无法好好做一个出家人,那会有问题的。 这几年,我的步伐开始慢下来了。我依旧每天早起打坐,在大殿做早课,之后我可能会去禅堂,早斋后我会阅读报纸,或者由我的祕书会将网路上的新闻摘要念给我听。我依然备课,但不再个别指导学生,改由资深的弟子训练学生。 我花在行政事务的时间不多,只需要在重要的文件上签名,或在特别的事情上给予指导。我经常向学生们请教,因为他们很多是各行各业的专家,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多数的时间我是在接见访客,有些是重要的知名人物,有些不是。我不挑选访客,他们希望能得到我的指引,听闻一些佛法。 我现在年纪大了,需要午休,年轻时我每天不停地工作十六个小时,没有时间休息,那时候团体才刚成立,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完成,我可以勉强自已,但现在我需要慢一点的歩调,有时我必须返回台北的处所休息,侍者及秘书会陪伴着我。 我尽量让自己接收新的经验、接触新的人士,才可以继续学习与成长。我特别喜欢“水涨船高”这句成语。 即使是在我的晚年,继续成长还是很重要的。我想起了大慧宗杲开悟的故事,他的师父圆悟要试他的悟境,给了他一本圆悟着作的唯一一份刻版,但大慧却把书给烧了。 圆悟问他:“你为何烧我的书?”大慧回应他:“猎人很难得有机会宰杀一头肥猪。” 圆悟大师很高兴地回答他:“我以前没那么胖,现在可是长了不少肉。” 大师很高兴看到他的著作被烧,因为他不用再继续教导那些他已经知道、熟悉,已经在内心下过功夫的东西。所以你看,聪明绝顶的学生可以促使他的老师学习更多。我一直从我的学生中学习,他们使我的修行更深入。 时间过得真快,青少年、中年、老年就这么一一来临了。我相信我现在的内心世界一定不同于三十年前,但我无法确切地解释有何不同?我的禅修体验更深入了吗?我不知道。感觉到的唯一区别是,三十年前我拥有更多精力,我的身体也强健些。 当然,也有些其他变化,不过是很微妙的,现在我老了,我的想法、思维大多存在于心,内心安然自若。想要表达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展现出来,有时是消融于自心。譬如以前我看到弟子们在禅修时懈怠,会用香板打他们,提起他们的精进心。现在当我看到同样的情形,就只会注视着他们,看看他们会不会觉察到自己不够精进。如果不会,我会在开示中提醒他们该如何做。或许是因为我的身体没有以前强健,心力也不如从前了。 我对女色、名利的反应也不同了。年轻时,看到女人,知道是女人,虽然我会持守戒律,不会触犯。现在女人和男人对我来说没什么不同,都是人。我不需要再提醒自己:比丘戒律是不能触碰女人的。现在我对女人与男人没有什麽不同的反应。 我曾说过,女色与钱财是我此生的两盏红灯,现在这两盏红灯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我不需要去限制或阻止自己。以前我需要这两盏红灯去训练自心不受诱惑,现在这刻意的训练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已经内化于心。我已经够老,也已经习惯了。在我心中,金银与尘土没有差别,不过是物质而已。 回顾一生,我可以说从未刻意计划我的人生。年轻时未出家前,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即使在出家后,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过出家生活,或出家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听说一间寺庙在找新人,而我没有其他的前途,所以就去了那间寺庙,出了家。 如果这件事没有发生,我仍会是乡间穷人家的小孩,与我的兄姊或儿时的玩伴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狼山的岁月中,我得到了人生的大方向──将佛法与他人分享。这个信念深植我心,即使在军中也未曾改变。 当我恢复出家身份时,国民党政府及高级官员都是基督徒,佛教是被遗忘的,我想改善这个状况,那也是我闭关的原因之一。那时没有学校接受出家人,但我想深入修行、阅读、写作、自学,充实自己,以期未来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也是我去日本攻读博士的原因,这一切都是因缘促成的。我出过书,有朋友在立正大学读书,他们帮助我入学,纵使我连高中都没毕业。 我的生命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因缘际会:如果沉家桢居士没有请我去纽约布朗区的大觉寺,我不会因应西方学生的需要,而发展出禅修的教学方法;如果我没有研究这个修行法门,我不会来教禅法;如果我的师父没有往生,我没有回台湾,今天也不会有法鼓山这个团体在弘扬佛法。 我自认一生是非常幸运的。我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流于满足或陷入失望中。一帆风顺时,我不让自己志得意满;遇到困难、失败时,我不气馁。我会找到办法让自己走下去,当我走进死胡同时,我会转弯另找出路,继续保持前进,因为如果我停下来,就没有希望了。 那股往前的冲劲──无论遇到任何阻碍或困难时,都会继续下去,不放弃──成为我生命中引导我的动力。我现在老了,接近死亡,但仍看到面前的路,我不觉得我的工作完成了。 我不依恋往日的成就。人们给我荣誉,但荣誉不能吃,当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给我荣誉学位,校长说我不需要这个荣耀,我接受这个学位,是他们的荣耀。但我觉得很惭愧,自己只不过是个非常平凡的人,不值得领受这份荣耀。我的成就并不是我个人的,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我没有闪避,而心甘情愿去承担起来,因为我希望帮助人们离苦得乐。 我不邀功、不凸显自己功劳的态度,让我的弟子们有时会觉得失望。例如:李登辉先生在任内曾邀请我去他家中教禅坐。我的弟子们听说后,非常兴奋,因为“圣严法师现在是领导人的老师”。他们要散布这个消息,我说:“千万不可。” 我说:“你们不能这样想,因为我是个和尚。李先生只是听说我会教禅坐,而禅坐对身心有益,所以请我去教他。这有什么特别的?”当李先生竞选连任时,告诉大家“圣严法师是他的老师”。当我听到这话,我回应道:“我只教了两个小时,不是他的老师。李先生那么说是证实他对禅坐有兴趣。” 还有陈水扁先生在竞选市长连任失败后,前来看我。我送他一幅字,上面写着“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隔年他赢得大选,便把这幅对联挂在办公室。当人们看到时又变得兴奋起来。我说:“那不是我的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法,陈先生把它挂起来是因为他有智慧。他的举止与我无关。” 我曾被问及生命中是否有后悔的事。我曾有过难堪的经验,难堪的事情也做了不少,但我没有后悔的事。当我犯错时,我便会忏悔、承担责任,然后继续往前行。 最难堪的经验是我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当中国文化大学关闭佛教研究所时,我不应该有所批评,我诉请校长让研究所继续开办下去。校长对我说:“法师,你是个出家人,不该执著于成败。”当时我真是羞愧。我是个出家人,但居然是这个在家居士教我佛法,然而这是个很好的经验,我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训。 相信透过我的生命,我能够帮助别人,也能够弘传佛法,但是我仍然认为,我就像是一个风雪中的行脚僧,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去。在台湾、美国与欧洲,我都成立了教授禅修与佛法的道场,在法鼓山也有很多信众。将我的生平故事以英文发表是件好事,希望能有些用处。 现在,是该放下的时候了。
《雪中足迹:圣严法师自传》是第一本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圣严法师自传! 在平凡中遇见大师的真智慧、真性情!寻见照亮你生命的光和爱!
无
圣严法师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以下评论摘自豆瓣:****://book.douban****/review/2870388/
这些日子,每每在阅读圣严师父的自传《雪中足迹》时,心里头便渐渐地安定下来。随着文字一步一步地走着,走过近代中国社会的纷乱、走过世界心灵的茫然。阅读时每每因为那过程的艰辛而掩卷沉思,更每每在那困顿裡看见圣严师父那一脉从容的行走。
处在中国最为困厄的年代,处在佛教式微的近代,圣严师父却仍能明晰内心的方向,坚持著心中的想法。许多因缘的汇聚,往往便来自于其内心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总还记得第一次与师父相见时的景况,一个佛法的门外汉,在那不经意中透过师父的教诲而认识了佛法与禅学。接着更欣喜于阅读师父的著作,慢慢地学习着厘清心中的想法、慢慢地沉淀心中的渣滓。感到惊叹的是,不论是聆听师父的教诲抑或者阅读师父的著作,心裡总能渐渐地静默下来,不再躁动不安。
于是乎,更加愿意去接触与学习师父所教导的法门。因为那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知识概念,也不只是一个理性的哲学思维,而是在那智慧的体现裡,总浮现着师父的身影,那份从容、那份明晰,一步步引领着人生的步伐,那过程是份惊喜、更是份无可取替的感动。有幸得以阅读这本自传,则更为明了师父一步步走来的辛苦,也更加能够体会师父在书中所提:
我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流于满足或陷入失望中。一帆风顺时,我不让自己志得意满;遇到困难、失败时,我不气馁。我会找到办法让自己走下去,当我走进死胡同时,我会转弯另找出路,继续保持前进,因为如果我停下来,就没有希望了。
在那看似简单的文字裡,却往往是人生最难去克服的两道障碍。胜不骄、败不馁,想想,那其实颠覆著人性的本然。学会转弯而不是停滞,也冲击着人本有的惯性与钝性。总还记得师父在教导的过程中,不会将人生的议题拉到遥远的未来,而是回到当下,当下的自己。因为,那最为真实、也最为清楚。师父一生经历水患、战争、贫穷、飢饿,甚至许许多多的困厄与阻碍,其都能逆增上缘。那不是幸运,而是凭藉着内心的明晰与坚持。心念及此,不免回过头问自己,在那人生的浮沉裡,自己的方向是什麽。而每每遭遇困顿便兴起的退却之心,更是惭愧不已。
很感激这本书的出版,如同书中所提,那得以在平凡里遇见师父的真性情。而第一人称的书写方式,更彷彿师父亲身诉说著过往的生平。那份平和、那份认真,想起了师父的面容,想起了师父的教诲,阅读时总不免感慨万千。自己知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习与修正的还有许许多多,何其有幸内心常在混吨与不安时,能藉由师父的著作找着安定的力量。更每每在撞见自己的愚痴与发现自己的嗔怒时,心裡总还有份寄托与提醒。“风雪中的行脚僧”那坚毅的身影,将永存于心中。
中国有这样一位僧人,他能让你看见他笑,他能让你看见他哭,这位法师就是让人敬仰的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
他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佛法的兴衰荣辱,他用亲身的经历告诉了读者中国佛教的独特魅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在美国的经历,他只要低下头,弯一下腰,就能躺在舒服的大床上,眼前就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和一杯早已倒好的开水,但他却放弃了,他选择了做风雪中的行脚僧,和美国的流浪者一起流浪.其实那时的他在美国,在中国,在台湾早已很有名气了.
书的最后,一位老人告诉我们钱财与女人这两盏红灯,随着自己的修行,已经在他的生命中,不复存在了,花开了,离结果就不远了,法师的晚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硕果累累,"有情有意,有喜有怒,"我喜欢这样的法师。
圣严法师是中国当代持有最高学历的佛教大师,一生保持极为简单的信念和生活态度,却在佛教史上作出一个人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至少在汉佛领域还原佛教学术方面,做出了前所未见的贡献。
《雪中足迹》在圣严法师三部自传中,最贴近大师一生,很值得看,即使如我这样的一般人等。
久仰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大名,真正了解大师却是在其往生以后,而购买和阅读圣严法师传记则缘起《禅》杂志上施淑清的圣严法师传记《枯树开花》摘录,感慨大师不做预设的一生,却能一步步踏实的走来,为佛学、为众生、为社会树立了一个榜样,“我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流于满足或陷入失望中。”我们会沿着大师雪中的足迹找到自己通往平常心的途径!
一代高僧圣严法师于2009年2月3日下午4时圆寂了,享年80岁。一代高僧离我们而去,心中感到莫名的哀痛。圣严法师的《佛教入门》,《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解答了多少希望了解佛教的人的疑问,数量虽然以统计,但是肯定是非常多的。这三本书真是现代人了解佛教的经典著作。虽然没有缘分亲见圣严法师,但是他老人家的书就是我的老师。老法师走了,祈愿他老人家早日乘愿再来,度化无量众生破迷开悟,证无上觉。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从《佛学入门》开始看圣严法师的书,一本一本地买,感动于师父的教诲。
我已经在看第三遍了,功德无量,圣严法师,寂灭为乐
当今禅修,圣严法师别树一帜。既有学问又有修持。他的这本传记值得修行人借鉴。
建议对于佛教感兴趣的朋友,从这本传记开始了解圣严法师的慈悲!
圣严法师一生经历苦难,坎坷,最后终于锻炼成人间大爱
圣严法师在垃圾堆里捡拾食物一节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法师写的非常的轻松,让我看到了一个觉悟的人的心境。
买过圣严法师的智慧100,在拿起来读的时候,感觉内心很静,所以决定把对严法师的其它书也买了回来,书很好。包装还行。但最近因为在读其它的书,这次买的书不有读呢。但感觉应该不错的。
圣严法师经典之作
一直对圣严法师充满了敬仰,他是一位哲人,一位不可评价的圣人!
一共买了两本圣严法师的书,让心得到沉静,受益匪浅,阿弥陀佛!
读起来好像圣严法师就在身边。
真实的圣严法师
一代高僧大德的一生阐述,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明白,一生中总有欢喜忧愁、幸福悲伤等,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人民造福,谛现生命的尊严与光华!
去年,得知法师往生,心中无尽的哀伤。。。。。。。。
20年前,九华山道华师傅送我一本“真理正信佛教”,知道为法师所著。这本书伴我二十年,一次次借给有缘人阅读。终于结束飘泊的生活,有了自己的书斋,适逢法师“正信的佛教”公开出版发行,欣然中自然这本书又进了我的书柜,再一重读。尔后,法师的书一本本出,我的书柜里也就一本本增多,不经意间有十几本了。
虽然天天总是忙忙碌碌,但总会抽一点时间看看法师的书。
这是第一次看法师的传记,体会法师那躬身自省的慈悲心,普度众生的菩提心,自内心生起深深的感动。。。。。。
佛学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芒果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又如盲人问色,一个双目从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么情况?就有人告诉他像白布、白纸一样的白,有人告诉他像白鹅、白鸽一样的白,也有人告诉他像白雪、白粉一样的白。结果这个盲人糊涂了,他原以为白色的洁白应该是很单纯的,怎么大家把它说成那么复杂呢?原因是从未见过白色,所以任人怎么说,他还是无法想像。所以,要想知道佛学的奥妙。了解大师的智慧跟生平,还是得看看这本书,知道一个行者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参照前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修习。
即使生存在今天这么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仍是可能的。这本书写得既温柔又深具怜悯,亲切动人,一如禅学本身。末后说偈: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本好书
生命的本质就是宇宙的一次呼吸
很喜欢看传记之类的书籍,尤其是修行人的传记,记录了修行的过程和心灵体验。看完这本书,犹如给心灵喝了鸡汤,很有动力,很感动,也很清静
一生的如实记录,很有收获,道法自然,圣严师晚年说只要用佛的智慧就好了,用佛的慈悲就好了,不强求宗教,真的是达到圆融境界,感恩圣严师一生的不断前行,让我们有敬仰的榜样,并且在前行中不断的写作、教育,同时给与我们更多他的内心力量。
大师对生命的热爱,宗教的热忱,机缘的把握,令人肃然起敬!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刻认识,对人情冷暖的认知,都很有启发!非常值得的一本书!!!
法师的书,一共买了四本,学习下来,解决了自身的很多疑惑,对于一些现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真是好书!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应该是必读的!
大师一生磊落洒脱,实为楷模
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的东西太多。疲惫之余,偶尔翻翻有关禅学的书籍,不失为一种清新的调剂品。
第一本送人了,再买来收藏
雪
学佛的路不易,行难行之行。
學佛是:正信加堅持。
大师至诚之言!!
大师的方程
抱着崇敬的心情,读完大师大作,很有收获。
对心灵的一次熏陶,精神的提升
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
正版书,购得舒心、买的放心,谢谢当当网!好书!了解一代高僧大德的真实经历
这类的书值得每个人来看看
不错的一本书,让我学习了很多。
推荐,好书!
帮二姨买的 她喜欢阅读这类书 具体怎样也不知道
还没开始看,很想知道法师走过的路是怎样的
虽然还没有看是看,但作者却是让我们感恩的法师
生活即是佛法。
感动,心静,好书!
对这书不用讲什么
从圣人的历程可以学到很多道理
师父很了不起,是我的榜样
真的很好看,一口气看完了!
等待时间仔细研读!感谢!
普通人?
相见太晚,真的很好,对精神世界有帮助。
真正的禅宗大师!!!语言平实而有深意!!!值得大家拥有!!!
圣严法师自传,在平凡中遇见大师的真智慧、真性情!強力推薦。
很好,也推荐朋友买了。
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佛教僧侣,十三岁出家,今已七十七岁。我的一生宛如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西方读者对此也许熟悉,也许陌生。在此书之前,我的个人传记已有三册:有我自己写的自传,也有他人为我写的传记。我在三十来岁完成的第一本自传《归程》,记述我所成长的一九三○至五○年代动荡的中国社会;一九九三年,我从另一角度记述此生历程,写成《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这两本书的主要读者都是华人,在华人社会是受到重视的,尤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至今已有二十三万册的销售数字,算是一本长销的中文书了。二○○○年,一位台湾文学女作家施叔青为我写了一本传记《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读者群也有很好的回响。现在这本英文传记FootprintsintheSnow,是我生平的第四本传记。本书缘起于十年前,一位MickeyDesend先生来到纽约我主持的东初禅寺,跟我学习禅修,他在禅修过程中很受感动,又对我的一生充满兴趣,因此主动提出采访要求。一九九六年入秋开始,他一共来采访我十余次,每次现场都有录音。日后由于他的工作变动,自美国东部(纽约)迁往西部,我们的互动因此中断,而本书的后续采访,也就暂且搁置了。到了二○○五年,一位服务于出版界的KennethWapner先生,他在听了我的受访录音之后,非常感兴趣,主动写成一份出版计划书,问询Doubleday出版社为此书出版的机会,结果得到积极的回应。今日此书即将出版,我要感谢所有与此书产生因缘互动的朋友,以及在访谈过程中为我居中翻译,乃至于在初稿完成后,在我与作者之间担任桥梁,为追究某些细节而一次又一次再采访确认的李世娟女士;她本身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我的弟子,经常为我主持的禅修活动担任英文翻译。至于此书与我过往的三本传记,有哪些异同?凡是述及我这一生所走过的人生旅程,那是无法变更的事实,必然相同,可是基于访谈者本身历练以及对于我这个人生平的兴趣,所发问的角度与思索,便有不同;此外,访谈者的提问,也多多少少反应了读者所可能感兴趣的部分。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即访谈者对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这一生所经历的特殊生命行旅,比如我多灾多难的贫困童年、年少因战乱饥荒而出家、当了十年军人、三十岁再度出家、我师父所给予我的严厉训练、山中闭关六年,以及我以小学学力赴日本留学而取得硕、博士学位,乃至日后我到了美国……这些过程全因采访者的好奇,一次次细问、追问,才让我答得更详细。否则对我个人而言,这些都是过往小事,实在不需再提。可以说这本书的特色,就是从生活面角度呈现我这一生的生命经历,以及我所抱持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是作为一个跨越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僧侣,我所走过的困境,我曾历经的欢喜,和一个东方僧侣如何融入西方社会的历程。特别一提,某些经历是经由采访者一次一次地补充采访,总算满意,终于定稿。对此我很感激,也很佩服。不过,由于两任访谈者都是西方人士,似乎对我从事的佛法推广和佛教修行的部分着墨甚少,乃至包括我的宗教师与禅师身分,在晚近二十年来之于东西方社会的影响、之于世界和平的努力,也很少提及;还有我在台湾、美国创办“法鼓山”禅修和文教体系,推动教育、文化、公益、关怀及佛教修持等种种的工作,也因作者访问面向的选择,而被搁置在侧了。最后,感谢出版社出版此书,也为所有读者祝福。
原文:海洋之心这些日子,每每在阅读圣严师父的自传《雪中足迹》时,心里头便渐渐地安定下来。随着文字一步一步地走着,走过近代中国社会的纷乱、走过世界心灵的茫然。阅读时每每因为那过程的艰辛而掩卷沉思,更每每在那困顿裡看见圣严师父那一脉从容的行走。处在中国最为困厄的年代,处在佛教式微的近代,圣严师父却仍能明晰内心的方向,坚持著心中的想法。许多因缘的汇聚,往往便来自于其内心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总还记得第一次与师父相见时的景况,一个佛法的门外汉,在那不经意中透过师父的教诲而认识了佛法与禅学。接着更欣喜于阅读师父的著作,慢慢地学习着厘清心中的想法、慢慢地沉淀心中的渣滓。感到惊叹的是,不论是聆听师父的教诲抑或者阅读师父的著作,心裡总能渐渐地静默下来,不再躁动不安。于是乎,更加愿意去接触与学习师父所教导的法门。因为那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知识概念,也不只是一个理性的哲学思维,而是在那智慧的体现裡,总浮现着师父的身影,那份从容、那份明晰,一步步引领着人生的步伐,那过程是份惊喜、更是份无可取替的感动。有幸得以阅读这本自传,则更为明了师父一步步走来的辛苦,也更加能够体会师父在书中所提:我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流于满足或陷入失望中。一帆风顺时,我不让自己志得意满;遇到困难、失败时,我不气馁。我会找到办法让自己走下去,当我走进死胡同时,我会转弯另找出路,继续保持前进,因为如果我停下来,就没有希望了。在那看似简单的文字裡,却往往是人生最难去克服的两道障碍。胜不骄、败不馁,想想,那其实颠覆著人性的本然。学会转弯而不是停滞,也冲击着人本有的惯性与钝性。总还记得师父在教导的过程中,不会将人生的议题拉到遥远的未来,而是回到当下,当下的自己。因为,那最为真实、也最为清楚。师父一生经历水患、战争、贫穷、飢饿,甚至许许多多的困厄与阻碍,其都能逆增上缘。那不是幸运,而是凭藉着内心的明晰与坚持。心念及此,不免回过头问自己,在那人生的浮沉裡,自己的方向是什麽。而每每遭遇困顿便兴起的退却之心,更是惭愧不已。很感激这本书的出版,如同书中所提,那得以在平凡里遇见师父的真性情。而第一人称的书写方式,更彷彿师父亲身诉说著过往的生平。那份平和、那份认真,想起了师父的面容,想起了师父的教诲,阅读时总不免感慨万千。自己知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习与修正的还有许许多多,何其有幸内心常在混吨与不安时,能藉由师父的著作找着安定的力量。更每每在撞见自己的愚痴与发现自己的嗔怒时,心裡总还有份寄托与提醒。“风雪中的行脚僧”那坚毅的身影,将永存于心中。
没有信仰,唯愿蜗居——这正是我们当下时代的困境!
翻开第一本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圣严法师自传,有他这样的一番话:“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佛教僧侣,十三岁出家,今已七十七岁。我的一生宛如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可以说这本书的特色,就是从生活面角度呈现我这一生的生命经历,以及我所抱持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是作为一个跨越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僧侣,我所走过的困境,我曾历经的欢喜,和一个东方僧侣如何融入西方社会的历程。”
雪中有足迹,赤诚一呼吸!——温暖着我的心灵。
没看过圣严法师其他自传的,这本可以看看。否则就不用看了
毕竟是才外国人角度出发,文笔稍啰嗦。克对大师成长经历记载很详细。如果有慧根或想了解佛教,还是另找书看
从侧面了解佛教人生
这本书是朋友介绍的,感觉不错
翻开看了几页,文笔流畅,语言朴实。
印刷质量不错,还没看。
好书,读后很受感动,以后多拍几本
对圣严法师的作品一直比较关注,对他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好奇,所以一看到这本书马上拍下,一口气读完,非常不错,对法师的一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以后阅读他的著作很有帮助。
写得比较简单吧,印象不是特深,可能是我比较浮躁吧
书我很喜欢,但是书的里面居然有破损!
为什么会收快递费呢
虽然对大师一生有概括了解,但是读起来内容还是比较空洞。读后感觉不深。
文笔一般,经历也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