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命如歌

[美] 特雷西·基德尔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 特雷西·基德尔  

页数:

324  

字数:

208000  

译者:

刘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
  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德奥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
  他知道自己还有温暖的心,他依然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是一位优秀的非虚构类文学作家。他的代表作《新机器的灵魂》(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荣获了普利策非虚构类大奖、美国国家图书非虚构类大奖等奖项,并受到了批评家与媒体人的极大好评。此外,他的《学童之中》(Among Schoolchildren)曾获得肯尼迪图书奖、美国学会大使图书奖。《山外有山》(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也于2004年斩获了国际报告文学奖。本书是他的最新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逃亡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二部分 安息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后记史料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逃亡  第一章 布琼布拉—纽约  1994年4月  在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的郊外有个国际机场,现代化的候机大厅是穹顶金属结构,像个天文观测台,而屋顶的设计也相当精致巧妙。这个候机大厅仿佛是在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在这里,崭新的未来就在眼前,将过去的种种留在身后,尽情体验飞翔的乐趣吧!可是,在1994年的布隆迪,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能得到一张金贵的机票。对他们来说,飞机不过是离开这个地方最快、最安全的方式。飞行便是逃离,仅此而已。  1994年,布隆迪的春天被暴力冲突和动乱的阴霾所笼罩。布琼布拉西部的山脉燃烧着熊熊大火,呛人的浓烟从山顶滚滚而下,夹杂在五月中旬的春风中往机场的方向袭去。机场跑道上停着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正有一群人满头大汗、争先恐后地向飞机跑去。德奥觉得自己像是陷入了一条陌生的河流,被人流携带着往前跑。他周围大多是些白种人,也有几个黑种人或棕种人,但他一个也不认识。德奥还分辨出,人群里除了他之外没有乡下人。小时候,德奥躲在石堆里或树下时,曾见过飞机从头顶轰鸣着飞过,但从没像这次这样离飞机这么近。除了首都的高楼外,这是他见过人类造出的最庞大的家伙。德奥匆匆爬上舷梯,直到钻进了飞机他才敢回头看一眼。他站在飞机舱口,像以前躲在藏身之处那样惊恐地瞪着外面,在他看来,危险无处不在。如果这种强烈的不安是与生俱来的话,那他的这种特质也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生活中不断被加强。就在刚才爬梯子时,德奥脑袋里仿佛有个声音,告诉他不要走。但现在,他看着远处的山,想象着布隆迪的一切都已陷入火海之中——是的,布隆迪已经成了人间炼狱,德奥终于还是转身走进机舱。在他面前是一排排整齐的软垫椅,椅背上搭着干净的白色椅套,每排座位尽头都有一个小窗户,这是他见过的打理得最整洁的房间。和外面的世界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天堂。可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它也不会维持很久。  虽然飞机已经满座,但是坐在靠窗位子的德奥还是觉得十分孤单。脑海中有个声音告诉他不要往外看,又有个声音让他向外瞅瞅,于是德奥一会儿向外瞟一眼,一会儿又赶紧转回头来。他觉得自己快要吐了,手止不住地颤抖。大家都知道曾经发生过飞机被打落的事件,不仅仅是四月份的时候卢旺达总统的飞机被打下来了,还有别的许多飞机也是。所以飞机起飞后,德奥就一直揪心地等着飞机坠毁。有好几分钟,每次他往窗外看都只能看到浓重的黑烟。当空气终于清透到可以看清地面时,德奥这才意识到他们早已越过了阿卡尼亚吕河1,也就是说他们的飞机已经离开了布隆迪,现在是在卢旺达的上空。德奥以前去过很多地方,他知道布隆迪其实没那么小,但是现在的布隆迪对他来说已经缩成了时空上的一个小点,而这是他以前做梦也无法想象到的。  德奥脸贴着窗户往下看,他知道下面应该是卢旺达。他看见在这片土地上也处处冒着黑烟,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也就是比布琼布拉周围的烟雾更加浓重。有许多浓烟是从河边冒上来的,河水也浑浊不清。  德奥想:“那儿一定在杀人。”  但这种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当窗外再也看不到烟时,德奥转回头来,他觉得自己开始放松,这种轻飘飘的感觉好久都未曾感受过了。  德奥很喜欢软垫椅,也喜欢飞行的感觉,轻轻松松地窝在舒适的座椅里旅行可比用脚跑舒服多了。随着紧张感慢慢退去,强烈的饥饿感汹涌而来。他觉得自己的肠胃都缩成了一团,逃亡的几个月以来,他饿到肠子都快要打结了。  “我不知道我到底是要去哪儿。”他茫然无措地想着。或许最糟糕的部分都已过去,或许眼前的这一切不过是他在做梦。就算这次旅行永远不结束,那也不错。德奥想起世界历史课上学的东西,也许他现在就像那个迷了路却因此发现了美洲大陆的人。德奥仰着脖子透过窗户向上看,那儿什么也没有,只是越来越暗的蓝天。他又往下看,这才发现自己离地面有多高。“要是这飞机坠毁,那可就惨了。”他心想,接着他又对自己说,“可那也没关系,这样死了倒也不赖。”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仅阅读本书的开篇便可得知,这是现代纪实文学作品中迄今为止最令人震撼的一部杰作。  ——《纽约时报》  在基德尔的笔下,德奥的过往与现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交织前行,如此细腻生动。阅读这部作品是一次悲伤但却美好的体验,它让读者心怀感恩。  ——《波士顿环球报》  这个故事中,有羞于启齿的狂乱残暴,也有无可动摇的人性光芒。   ——《时代周刊》  普利策获奖者基德尔的精妙著述,另德奥的故事令人信服。这本书向我们表明,即便是在最深刻的恐惧中,希望依然存在。  ——《华尔街日报》  在《生命如歌》中,你读得到辛辣,读得到沉重,却不会读到任何如同“添加剂”般矫揉造作的柔情。  ——《芝加哥论坛报》


编辑推荐

  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德奥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他知道自己还有温暖的心,他依然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命如歌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部真是的记录。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耗费七年的时间,跟踪采访了从两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奥。这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有的是对人类残忍无度的抨击、对种族屠杀的指控、对自由与和平的赞扬,和对人性善美的追求。德奥是一个拥有通透灵魂的人。虽然记忆因为屠杀而被烙上了仇恨的丑陋印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静地诠释着自己的反抗与坚持,回归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真诚。


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德奥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


文\Shirleysays

公元1500年之前,非洲历史是独立、自由与发展的。之后,欧洲列强的侵入将非洲史改写成瓜分史、殖民史,种族之间的争斗将大地浸染鲜血。今天,非洲土地上的战火仍未熄灭。战乱导致平民生活颠沛流离,终日在死神追逐下惶惶求生。
  
   《生命如歌》是一本非虚构类小说。作者特雷西•基德尔,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代表作《新机器的灵魂》荣获了普利策非虚构类大奖、美国国家图书非虚构类大奖等奖项。本书系其2004年荣获国际报告文学奖《山外有山》的寻根之作,主人公德奥也是《山外有山》中的主要人物。作为新闻作家的特雷西,其作品均基于大量的事实调查及史料整理。本书是他利用两年的时间聆听德奥的讲述,追踪调查而著。
  
   特雷西以人类学家独特的视角和小说家细腻笔触,在书中描绘了一名图西族的布隆迪医科学生德奥,为躲避胡图族对图西族种族灭绝屠杀,逃亡美国的故事。德奥(Deogratias),字面意思是蒙上帝保佑(We give thanks to God)。人类同存于蔚蓝色的星球上,若真如上帝所言,所有人都是地球的孩子,受到上帝的庇护,战乱何来?特雷西并非美国意识形态的鼓噪者,他以灰冷笔调探寻着表面影像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和深刻。
  
   本书的绝妙之处在于,着眼于“后大屠杀时代”带给人们生活的冲击。作者采用复式结构,双线并行。一条线索是德奥以倒叙的形式,回溯童年时家乡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后遭遇种族灭绝屠杀的家乡犹如人间地狱,最终不得不踏上惊心动魄的逃亡之路。另一条线索讲述他初到纽约,难以忍受社会、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差异带来的心灵与肉体的冲击,求生的愿望却让他充满坚持的力量,完成学业。 特雷西将读者的视线从一个战祸不断、资源匮乏的非洲中部的小国布隆迪隔空拉拽吸引到纽约中央公园。读者的神经也随着德奥的回忆与际遇悲喜交加。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是德奥在美国实现自我认同的标志。他远在布隆迪的亲人,非死即伤,犹存难民营里,苦难尚未停步。美国的灯光照耀不到布隆迪,哪怕是光亮的反射线。反哺之情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德奥最终选择了回归。
  
   种族屠杀是个古老的话题。专门涉及此类血腥屠杀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屡见不鲜。影视作品包括2005年曾获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提名的《卢旺达饭店》,以及2006年入选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的《四月的某时》。文学作品包括荣获2007年法国美第奇奖的《羚羊战略》,以及另一部美国作家戴夫•艾格斯写于2006年,反映苏丹内战中青少年历险生活的传记性小说《什么是什么》。这些作品都在极力渲染那个浸满鲜血的时刻,都沾染些许政治色彩,或控诉西方世界的冷漠,或背负刽子手指责煽动流血事件的罪名。所有作品都试图探寻种族灭绝屠杀的根由,彼此之间的恐惧、歧视,还是对政府的反抗?在这一点上,本书的作者也略显苍白无力。
  
   和平,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和平的背后是平等、自由权利的需要。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侵略、内战、种族屠杀从未停止过,遍地的鲜血与头颅从未消失过。没有天生的暴民,也没有永恒的控制,战乱的背后一定有什么在操纵,那是一种攫取的欲望,它已经被涂抹得殷红并散发着血腥的气味。
  
   正如本书开篇所引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那首诗,“虽已无法寻回那时/草之光鲜,花之芬芳/请不要悲伤/从中汲取/犹存的力量”。得不到尊重的生命,仍充满犹存的力量。
  


这个商品不错~这是一部真是的记录。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耗费七年的时间,跟踪采访了从两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奥。这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


《生命如歌》有故事性?但我更认为有纪实性。德奥只是种族大屠杀众多受害者之一,尽管他侥幸逃生,并获得新生,但创伤形成的烙印却横亘心中,无法拭去。正是这些烙印使人们有机会近距离了解非洲的卢旺达和布隆迪,了解曾经发生在这些国家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贫穷、冲突、阴谋、暴乱、屠杀、逃亡,死神无处不在,生命惨烈如歌。“贫穷不是暴乱的唯一原因,而是首要原因。”“贫困有很多方式从身体蔓延到心灵。”“在一个法律形同虚设,同时缺乏有效可靠安全力量的社会中,只要有小部分人打算使用武力达到目的,那么他们所引起的混乱和恐惧足以使得所有人进一步采取更极端的暴力手段。”当你打开《生命如歌》,你会发现,接下来的阅读不得不屏住呼吸,当你因“残忍”几乎窒息,美国文化会担当重要角色打动心灵,温暖你继续读下去,这种温暖会跟随你的心灵渴望,一同去改变德奥的命运,并为世界的未来带来希望。文学的伟大就在于此,感谢作者特雷西.基德尔。


《生命如歌》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有的是对人类残忍无度的抨击、对种族屠杀的指控、对自由与和平的赞扬,和对人性善美的追求。


勇气与力量

偷爱警/文

未曾得到,未曾拥有的时候,生命如静默的河水,川流而过。然而惯性的造作,使得生命开始的微微颠簸,随着逆风而行的虐杀、枪声、血腥,现实中的人们,开始焦躁不安,逐渐替代心中的那首歌,耳畔不再是舒缓动听,而是噪音的折磨。

看这类书,读者会通过第三世界国家,体会到生命的草芥与生命的顽强。会感受到公平与不公正的对抗,会看到人类生命的另一种精彩活法。同样是生命的演奏,歌颂的却是不同的声音。

布隆迪按照土地面积、人口、经济等实力因素,连中国一个小城镇都赶不上。但丝毫没有影响,基础民心实力的纯然提升。人民依然热爱着自己的国家,贫瘠的生活条件,低矮的房屋,匮乏的医疗体系,使得整个国家在局限中挣扎摆布。动荡不稳的时局,激化着国家的不安定因素。24岁的德奥,流亡生涯也由此开始。国家确保不了子民的安居乐业,甚至连最基础的保障都无法实现。各方面的危机,阻碍着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步伐。流亡滋味很难受,作为一个布隆迪子民,德奥的走是一种被动的胁从,他选择了曲线救国的路线。他要用时机与手中掌握的足够“武器”打一个翻身仗。一路走来的见闻,为复兴救国之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虚伪的面子工程德奥已经放弃,他的坦诚、坚毅、勇敢,微笑,强力的冲击着纽约城,似乎这样的格格不入,成为新的标志性代表。事情往往是己所不欲的,德奥用所学到的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来装备自己,用所学专长,为生命的绿色,收获新的色彩。

纽约城的热情与陌生,冷漠与帮助,成为德奥此次流亡旅程的鲜明对比。新城市与乡土的差异,给德奥心理上和视觉上很大的冲击,德奥对飞机、地铁、第五大道的繁华都感受到别样的惊喜感,如果没有流亡,德奥看不到如此斑斓的社会产物,面对家园的战火与邻国的屠杀,德奥发现天堂与地狱如此相近。但人在外遭受到的非议与排挤,还是不如家人的关爱与问候来的实在。虽然德奥在纽约生活非常破遭,但从来没有为此抱怨和放弃,甚至闪念过逃离纽约,快点回家的想法。他知道手中的能力,并不足以改变国家和周围的环境,甚至无法扭转自己的困局,但有一条路是对的,眼界、知识的收获,德奥要为自己修筑起一道牢固的彩虹桥。

种族歧视和教派多样性,一直追到纽约,德奥不认同这样的差异性比对,但胡图与图西,黑人与白人就是这样明显而生刻。其实这样的对比,不应该成为,划分人类生存条件的必要准则,也不应成为人类道德底线的标尺。战争所带来的恐惧、战栗、呼吸不畅阻碍着脚步的推进,纽约城却在享受着多彩快乐的生活。德奥宁可受到不公正待遇,也要在纽约生活下去,他要用个人能量,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情。


黑暗中的一点微光,用它照亮伤痛的人生

我真的不知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着那样黑暗恐怖的世界!死也许比生更好过的世界!无法想像,更无法承受。

从炼狱中逃生的德奥,如何独自舔拭身上伤痛与心灵的创口。让自已慢慢活转来,又用微不足道的力量拯救家园与亲人。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


这本生命如歌: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沉淀七年的动人巨献!力压《三杯茶》登上北美纪实文学畅销榜首位!非常好 我很喜欢


用了一周看完了,深深的呼了一口气,德奥在经历了种族屠杀、逃亡、举目无亲之后,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用内心仅存的温暖和善良来点亮他身处的这个有很多不如意、压迫、歧视、战争等等现象的世界。尤其是德奥逃亡的那6个月的经历,还有碰到那么多好心的人伸出援手,它教会我,人不管多难,多苦或者多危险,还是要坚定信念,要冷静,德奥还是很聪明的,有常识,处处忍让,隐藏锋芒,为日后的破茧成蝶奠定了基础,很佩服他,也真心的希望,这个世界上,少一些战争,多一些和平、温暖,要心存善念,能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不要吝啬,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推荐~~~


造成屠杀的,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就是人性的彻底的丑恶面吗。我承认,人性真的是分为善恶两边,但是屠杀的过程中,人性的善良因为彻底的毫无理性的恶而彻底湮灭,令人无比心寒。虽然德奥最终获得了救赎,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是这不能阻止那份“恶”深深地留存在我心间。朋友相残,邻里相残……不知何时,身边最亲密的人就会变成残害你的人。这样的事情,想起来就让人胆寒。


他是幸运的吗?他是不幸的吗?你如何定义德奥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这样问自己。然后,没有答案。你如何定义一个人生呢,即便德奥是经历了残酷的屠杀,他却活了下来,你可以说他是千千万万的不行,但他毕竟“幸运地”活了下来。接下来的人生,德奥身无分文地在纽约生活,清贫劳苦地度日,却幸运地遇上了那么多愿意帮助他的善良人。呵呵,你怎样看?幸与不幸?其实这就是人生,如果你听过了最最艰难的时光,最最美好的光景依然在某一个时刻等待着经过风雨,仆仆你到来。


记得初中班主任劝导我们好好读书认真学习时经常会说:你看看你们有学上多么幸福,现在好多地方的小孩子想上学都没有上的,你看电视新闻里说的那些战争中国家的小孩子,和他们比你们多么幸福,还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呀! 这世上确实有战争中的小朋友不能上学,可是他们离我们那么遥远,谁管他们呢! 可是,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被那个遥远的世界彻底冲击了。战争不仅仅是没有学上这么简单,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地方,甚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有的只是饥饿,恐惧,无助。可怜的德奥,他的经历足矣感动每一个人,包括对生命充满希望和充满怨恨的人。 虽然他到美国后求学的努力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是对生活积极向上对梦想执着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 此书我不仅自己读了3遍,还强烈推荐给了小侄女。 只是可惜不是我们中国人写的,德奥逃往的国家是美国,里面的国际主义援助都是他们美国人做的。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很肤浅地理解“生存”或者“人性”,如纳博科夫那句:“我们的生存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瞬间即逝的一线光明”于我也只是一种美得让人心疼的话而已。 第一次读关于逃亡的故事,德奥就让我读到了人性的黑暗与光明——那是我从前不曾想象过的世界,纵使我在小时候就曾立志要到非洲做无国界志愿者,但是我实在太无知了,尽管或许也如德奥所说,有时无知是一种幸福


爱上《放风筝的人》爱上了同类书籍,于是有了与德奥的”交流“,感同身受、无比震撼,,如同作者亦或每一位读这本书的人。感谢德奥带给我那种对生命无限渴望与自我调解、自我努力的这首”歌”,希望世界能和平、美好!


关于屠杀的描写
关于德奥家乡的风土人情
关于每一个置身其中又无限远离的人
关于那些心存善美以诚相待的人

这本书能给予你的 太多太多震撼


看到德奥逃亡,我的心都揪到一起了,好可怕。那些屠杀的场面……我都有点不敢看了T^T


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大多数人都知道卢旺达大屠杀,但很少有人知到与它如此相似,结局又如此悲惨的布隆迪大屠杀。主角的悲惨深深的透过这本书渗透出来,同时也控诉着这个世界的残忍和冷漠。种族间的不公在那片土地上如此鲜明,人们似乎都忘了大家都是人类的事实。多亏了这本书,然我了解到这一切,让我在阅毕后可以长叹一声。


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得非常深:
德奥妈妈给人盐的时候
德奥躲在床底下避免屠杀的时候
德奥在香蕉林的时候(这个可能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了)
德奥第一次到达国外机场的时候
德奥从纽约第一次回到家乡的时候


《生命如歌》,生命如诗,要去低唱,要去吟诵。想起德奥爷爷的朋友,低沉的嗓音唱着家乡古老的调子,没有任何人能够唱得出那样的味道。其实,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者这一份矛盾而平淡的生命。战争也是歌,是野蛮的、毫无人性与章法的血腥之歌。这样的歌,还是不要再让任何一个人听到。


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


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优秀作。他的代表作《新机器的灵魂》荣获了普利策非虚构类大奖、美国国家图书非虚构类大奖等奖项。基于特雷西对社会及心理因素研究的擅长,以及全世界对非洲大陆命运的关注,这本与非洲有关的新作《生命如歌》更令人期待。


因为看了大卫的伤疤,发现未知的世界令人惊悚。又选了这本,这本书,从叙述上来说我感觉并没有将故事叙述的很好,但是,从头读到尾,总能感觉到德奥的痛无时无刻不在。因为看到了别人的痛,才发现自己生活的好。种族战争,相互残杀的双方应该已经麻木到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主见的人极端的煽风点火,被鼓吹的人满腔热血大刀所向。还是应该很敬佩毛主席,如果不是,新疆暴乱大概也更令人咋舌。


当拿到这张订单上的所有书时,我第一本就翻开它。或许正是被这本书的封面给吸引住了。自从看了《追风筝的人》后,我对这些战乱生活的实质很感兴趣。我们生活在和平地区和平时代,但是他们目睹着自己的亲人同乡死在自己面前。正如德奥那样,他幸运地逃到纽约,开展新生活。但是过去的悲惨回忆仍困扰着他。他是幸福的,对于死去的同胞而言;他是悲惨的,对于从未经历战火的人而言。


此书适合乘坐地铁时阅读,紧张又温馨,深沉又厚重,进入非洲动乱之地,跟随少年时的德奥展开一段残酷又奇异的人性之旅!!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习惯:越读到最后,越读得缓慢。我想我是因为不舍得,就像看自己最钟爱的电视剧一样,结尾不论怎么美好,完结了以后都让人心酸。
德奥的故事很好地完结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我们的人生还在继续。战火在还燃烧,疾病依然肆虐在贫困的大地上。这个故事是很多个故事的开始,这首歌是很多首歌的前奏,如此而已。


种族屠杀,人性的丧失,罪恶的残忍
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坚持反抗种族屠杀,寻找回归人性的路程


看到德奥说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也无法相信,为何曾经亲密无间的邻里甚至家人,竟然反目成仇,拿着粗制滥造的武器互相搏杀。他选择了哲学,哲学关乎生命,关乎一切。我也是学习哲学,我想我跟德奥一样,不仅是渴望解答,而且是渴望规避这个我们无法理解的世界。


对于想了解卢旺达或是布隆迪种族大屠杀的,此书不得不看;
对于想具体了解美国所谓的“第二次机会”的,此书不得不看;
对于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的人们,此书不得不看;
对于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医学生来说,此书不得不看;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超赞的书!


最令我感动的,是德奥对于知识的坚持、种族的认知和善美的感悟才会渐渐形成一种强大的信仰,支撑他艰难的挺过那段岁月,并执着地温暖与改变那片暗泽的土壤。


出门取书,顺便就去了常去的咖啡店。点了一杯最爱的美式,然后静静翻开书页。
我没有预料到,这本书的内容会给我带来这么大的冲击,一页页翻下去,咖啡店的音乐也好,一向让我陶醉不已的咖啡香也好,邻桌的谈话声也好。所有的一切仿佛都与我无关,我进入了书中,进入了德奥的生活,跟着他一起艰难成长,一起惊惧不已,一起伤心落泪,一起瑟瑟发抖,一起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性福得难以附加。
这本书,我真是太爱了。


看到德奥登机,被那个该死的女记者甩了的那一段的时候,我就已经哭了!什么人性!什么记者!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混蛋!那种直射心底的孤独,我想我是这道的,所以才更能理解德奥当时泪眼模糊的感觉


这本书上半部叫做“逃亡”,但我个人不这里的“逃亡”不是单指德奥,而是整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血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人的命运很容易被改变,如果不是同学爸爸的一张商务签证,他可能就死在了非洲,如果没有遇到莎伦他可能就永远每天挣着15美金永远住在哈伦区,如果没有查理南希夫妇的帮助德奥就不可能上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的生活实在太幸福了,没有战争,生活无忧,为什么还有那多人成天在怨天尤人呢,珍惜眼前,好好生活。


自小德奥受到的良好教育使他能够较为理智地去分析问题,使他怀揣梦想而不放弃,他努力学医学哲学,为了救赎自我,也为了救赎他人。因此我们要感谢父母。


不过书的封面做得相当好,冰冷的枪口下,黑色的大地上,一个人在奔跑着,奔向那明亮的天空,如同废墟之上开出花来,强烈的色彩对比也暗示着主人公德奥的遭遇与希望,故事在枪口下残酷地展开……


书名唯美,故事灼人。亲眼目睹疯狂杀戮的德奥,心中的伤痛或许因为所遇善的人性渐渐愈合,但永远留下了疤痕。


德奥生活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竟然还有那么纯洁的心灵,那么高尚的梦想,而我有种自己碌碌无为平庸过活,还不如就此打住,重新活过的感觉。
哈哈,要是能早些读到这本书,说不定我能早些顿悟,早些体会到现在的感觉。


很久没有看过一本书能像《生命如歌》一样让我触动,特别是在书的后半部分,看着有些地方禁不住眼睛湿湿的~~~同时也为德奥这个主人公而感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关爱家人,关心民族了。


读了英文版的,因为喜欢,所以在再买了本中文的,喜欢德奥喜欢帮助德奥的人,在物欲横流越来越冷漠的世界,谁还能这么不求回报的帮助人呢?你怀疑我,我怀疑你,现实处处充满怀疑,能真心接纳的东西是那么的少,有时你看到别人摔跤去扶一把,反而被人诬赖是你推到的,在此种情况下谁还敢付出自己的爱心呢,呵,装在套子里的人哟。。。


近來發現好多書的分類實在不靠譜,這個,應該是紀實文學,分類卻是長篇小說。唉!

從大屠殺中逃難半年之久的德奧,是布隆迪某醫學院的學生,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懷揣著200美元,逃往到美國。住在破爛的舊公寓,一度露宿中央公園。白天,則給百貨商店送貨。就這樣一個瘦得皮包骨的黑人青年,剛踏上美國土地還一句英語都不會,兩年之後,他終於得以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當然,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但他自己不屈不撓的努力和意志力更為重要。如果你一無所有三餐不繼累得像狗一樣還經常受到周圍人的欺負,你能像德奧一樣,買下一本詞典,隨時學習并想辦法和他人交流嗎?且不說他所經歷的種族屠殺給他的心靈造成了一輩子都無法治愈的傷害!他一直想當一名醫生,雖然這非常困難。在十幾年後,他終於再次踏上自己出生的土地——布隆迪,見到死裡逃生的父母親人,并決心在那裡建一所醫院。他真的做到了!

也許,對現在的大多數國人來說,貧窮飢餓這些詞彙都太過遙遠,更何況是種族屠殺這種事情。可是,我還是很佩服他們。德奧當然是第一位的;但他的父母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下,還堅持送他讀書并一直讀到大學,即使在貧窮落後的布隆迪也十分了不起。何況德奧的爸爸更早的時候就和自己的父親抗爭,堅持讓弟弟(德奧的叔叔)讀書并一直讀到大學!對知識及學問的那種最原始的尊敬和渴望,這種感情在今日中國早已沒有了,這大概是最大的悲哀吧。

上個世紀70年代的布隆迪,德奧小時候的生活是清苦的,但當地老人們這句話卻讓我動容:如果比難更難,比苦更苦,乾脆我們就笑笑,把它當做比好更好。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勇气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绝境的勇气,德奥从那样的残酷中静静走出,我也可以。


我买了三本《生命如歌》,都是送给朋友。这是我今年至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书。语言很平实,作者写的时候没有太用力,但看的时候却因为这种平淡,使得里面的大屠杀更显得震撼。很多人觉得地球上的人太多了,死了几个、几万个其实都不算什么。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常常说动物之间常常自相残杀,不像人类有情感和道德。但在大屠杀面前,我们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之前看阿富汗的小说,看中东的小说,看埃及的小说。这次看了以非洲为背景的作品,感觉十分不同以往。乡土气息很浓厚,德奥的家族,父母兄弟,有点像我们东北的家族生活描写。我很喜欢这样的小说


心情随这本书描绘的话面尔起伏,特别是在阅读德奥家乡的那段回忆,心理有淡淡的忧伤和怀恋,仿佛那就是我的家乡。感动。


已经记不得有多久都没读到一本能够让我流泪的书了。
这本书,读到最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情。德奥的经历让人伤心,又让人感动。


情节设置很棒,想不到德奥一个人竟然经历了这么多苦难。


通过本书,让人对发生在国外的大屠杀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而不是像听到事不关已的新闻一样。让自己跟随作者的叙述去领悟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善与恶。


德奥实在是不平凡
但是平凡人的平凡事
又怎么能拿来撑起一本书
读一读,感动一下
然后放下,继续自己平凡的生活就是了


德奥的母亲说:让我所有孩子都上学,这样就没人瞧不起我没上过学。


很感人,德奥不去的精神好令人感动哦~上天真的是眷顾自救的人。


这一句:
德奥格拉迪亚斯——感谢上帝。
我的眼泪竟然留了出了,出乎想象。
很久没因为那一句话而触动内心,这句在文中突然映入眼帘的字眼,翻开一页,立刻刺入眼中。


读完这本书,我并不像其他很多人一样读到了幸福或是满足或是励志的感觉。我打着寒颤,感受到了人心中那极端的黑暗。诚然,书里也有那么多闪耀着光芒的善美之心,但是那些都不足以让我印象深刻。而是那些士兵的残忍,手足相残的毫无人性,国家机器的暴虐无度,昏庸无能,更让我寒到心底。


整本书简简单单地分为两个部分,逃亡和安息,但就是这样的分割,让整本书变得十分震撼有力。读到结尾合上书页,我不得不赞叹特雷西•基德尔对故事的构架能力和对情节节奏的把握。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


跟另一本将卢旺达大屠杀的书一起买的,觉得这本更好看。虽然没有那么多残忍的画面描写,但是感觉更真实,更深沉,阅读之后让人感到心里沉沉的很平静。


如题
不错的一本书,情节很紧张,感觉自己跟着德奥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德奥,全名德奥格拉迪亚斯,拉丁语,意为“感谢上帝”。


德奥受到了那么多好人的帮助,这是上帝给他的补偿吧


现在看到德奥小时候的生活,很好看~


即便是现在,这种非人的暴力仍发生在世界的很多角落。战争, 种族,屠杀,侵略,欺压,不平等……所有这些人类的原罪,或许只有上帝伸出的手才能抹去。但是我又想,或许抹杀了这些原罪,便是抹杀了人类的存在本身。


书还没看完,忍不住想到这来念叨念叨,原来看到“卢旺达”三个字就想到“大屠杀”,但这本书里的主人公的经历让人觉得 人类还是有希望的~


我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本书,并开始关注屠杀以及普利策奖。
如题,如果错过这本书,或许不是什么多么重要的事情,但是会丧失一次非常棒的阅读经历,以及很多很多的满足。


一个来自非洲种族屠杀的纪实文学。


我看过不少关于屠杀的作品,但是唯独这一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情节的真实与细腻,更因为特雷西对于时间分析得把握。后半段的《安息》,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分析整个屠杀的潜在原因。我十分喜欢这一段,正式这一段细致严谨的分析让整本书上升到一个境界。


强烈推荐
1、书质量很好
2、内容很震撼,读完之后很感动。不愧是普利策奖得主。


战争也好,屠杀也好,任何残酷都无法泯灭人们心中那份永恒的善美,只要你用心去看,它就在那里


身处困境,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但首先要克服困境。而且想要实现你的梦想,永远没有现成固定的公式可以效仿,有的只是磨练和错误。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很肤浅地理解“生存”或者“人性”,如纳博科夫那句:“我们的生存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瞬间即逝的一线光明”于我也只是一种美得让人心疼的话而已。而现在,只想说,于我真是一种震撼。


很多人觉得《生命如歌》书名太平淡,我倒是觉得还可以。男主人公那么跌宕起伏的一天,经历了屠杀、漂泊,最后还是想回到祖国救助同胞,这实在是一首动听的生命旋律。


纸张很好。故事也很感人人。非洲种族大屠杀。。


拿到书的时候朋友还问我怎么看起外版小说来了,我说这是个普利策奖得主写的,她立刻就明白了,不愧是学新闻的好同学嘞。冲着这个作者,我也必须得看!


看到有“普利策文学奖”就买了,感觉得这个奖的作品主题都很宏大,关注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看完有些沉重,虽然书名说是如歌的生命,但总感觉生命如血的悲壮....


经典图书 很感人 不愧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作者特雷西·基德尔的文字朴实感人,整个故事相当细腻,很触动人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家不喜欢外国干涉自己的内政问题,外国旨在控制你,攫取在本国的最大化利益。
书中的两个民族因暴乱而相互的屠杀,真的很血腥,人人自危啊。
一个国家的和平才是人民最大的福祉


真心的好看,我有时候会想,这只是一个故事还是主人公亲身经历的,那些场景是那么的真实,真实的让人心痛.后来想想,不管这些故事是否是真实的,那残酷的历史是的确真实的发生过的.不过strength in what remains.我们还是有希望,哪怕见过地狱,我们还是心存希望,继续走下去.


推荐看过书这本书的人去看看卢旺达饭店,也推荐看过卢旺达饭店的人来看看这本书!互补一下,能更全面了解这次非常残酷的历史事件。不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更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次事情。你会发觉,感性中更填了理性的评判。


书真的很棒 先是看了电影 卢旺达饭店 想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买了这本书 真的不错 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吧


不论是看到战争与屠杀所以思索也好,看到人性崇高的一面所以思索也好,看到对于当政者尖锐的分析所以思索也好。这本书能让读者在获得极大地阅读满足感,相当程度的信息量的同时,引发读者有深度、有意识地思考。这样的书,多多益善。


其实买来以后并不指望能有多好,因为折扣不错封面也还好所以就买了。但是翻开以后,很赞叹,一读再读,受益颇深。这位普利策得主的写作能力让我佩服,无论是描写还是评述,以及对故事节奏的把握都相当精彩!


情节很感人,还有点小立志,同时推荐看卢旺达饭店,也是讲卢旺达大屠杀的


“杀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看他的眼睛”这句话让我记住了一个电影。
但是有太多太多的场面,太多太多的话语让我忘不掉生命如歌。
屠杀的时候,他们的眼在望着哪里呢?


看了《卢旺达酒店》,再来看这本书,那些血腥和非理性的画面,很生动的浮现在眼前。
什么是恶,什么是地狱,又有什么是救赎~~我也说不清,只是祈祷不要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追求自由与和平,展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值得一读


我认为是纪实文学,我喜欢内容丰富的书,
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消除我们对拥有黑色皮肤的那群人的偏见,以前认为他们懒惰。。。。
第二感觉,就是我也想和主人公一样,一辈子做有意义的事。。。。。


战争在什么的血骨中留下了无比丑陋并且无法磨灭的伤痕
战争的丑恶,便是人性最黑暗的罪孽


觉得很好看,推荐给喜欢看《三杯茶》和《追风筝的人》的同学,虽然说完全一个风格是不可能的,但是同样很震撼,很感人


平时对非洲种族问题有所关注的朋友,一定要看。一般的读者,如果对卢旺达历史问题比较感兴趣,也一定要看看


6个月的大逃亡,独自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一群好心人的帮助下,在艰难面前努力抗争并逐渐适应新生活并取得了成就,这就是生命。


朋友推荐的,看完感觉很震撼,在遥远的非洲,发生过那么悲惨的事,让人更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读着读着,我眼前展开了一幅从未见到过,却依然无比生动细腻的非洲画卷。人,物,景,仿佛都是生命中经历过一般、


这本书,之前就听朋友说不错,也在网上看过一部分内容,让人感动,同时又心疼他。不敢相信如果换成是我们,我们搞如何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又如何去适应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在语言不通的美国,那段艰辛的日子,他是如何挺过来的,无法想象。呼吁世界的和平,反对战争。


我们总愿意努力不要忘记,而布隆迪人们试图能忘记


书的中心让人震撼,也让人忍不住问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心。


生命如歌,那壮歌是坚强的人所谱写。
没有一帆风顺,主人公从出生就是在战乱和贫穷中度过,逃到美国,以惊人的毅力和努力获得进大学学习的资格,还取得不错的成绩,真的很难得了。当听到家乡的消息后,又迫不及待尽自己一切力量去做些什么,赤子之心可歌可泣。


。。。。
6个月的逃亡,理智已无法支配他的大脑,而本能成为活下去的唯一力量。


普利策看来还是相当有参考价值的一个奖啊!


我以为看完了这本书会明白很多,没想到却更加不知所措。到底真正的和平是否存在呢,即便我们现在经历的是所谓的“和平时代”,但是这一份和平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许是刹那间,就会烟消云散。


知道收藏的,看完之后我感到非洲的生活疾苦,同时我感到人们为了种族而歧视人,从而憎恶,但是主人公秉承那些救了他的人,依旧去就更多的人!


关于卢旺达的事情就只有看过卢旺达大饭店,喜欢那部电影所以也想来看看这本书怎么样


我最喜欢种族灭绝一类剖析人性的书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