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忠实的文学人生

王仲生,王向力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作者:

王仲生,王向力  

页数:

428  

字数:

29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民族正气的浩荡长歌,1992年底至1993年初由《当代》刊发,1993年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至今,《白鹿原》仍是海内外华人读书界的案头书。 《白鹿原》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围绕《白鹿原》,议论蜂起。一面是好评如潮,一面是贬斥不屑。 这也是一切经典难免的命运。连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都对莎士比亚不以为然。对于《白鹿原》的负面评价,又有什么奇怪的? 我在《白鹿原》问世不久就写下了《民族秘史的叩询和构筑》,发表于《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这是国内全面评价《白鹿原》的第一篇长文,当时也曾引起一些论者的争议。 1995年春,应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孙康宜教授之邀,我与陈忠实同行,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题中应有之义,与在美学者有过关于《白鹿原》的热烈而真诚的讨论。 2010年元月,一个冬雨绵绵的日子。在美国新泽西,我又一次讲《白鹿原》,面对挤满了大厅的来自不同国度、地区的热爱《白鹿原》的听众,我有了再一次的感动。 在热爱《白鹿原》的朋友中,尤其是文学圈子里,产生了另一个问题:《白鹿原》何以会出现?不少熟悉陈忠实的文学同仁,私下里都认为《白鹿原》出于陈忠实笔下有点不可思议,简直是横空出世,缺乏铺垫。 早在1991年,我就写过《从与农民共反思走向与民族共反思》。这篇文章认为,细读20世纪80年代后期陈忠实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陈忠实将会有长篇问世(其时忠实的长篇创作还深藏不露)。此语“不幸”为不久《白鹿原》的出版所证实。写该文的时候,我与忠实并不熟识。我是从阅读陈忠实作品走近忠实的。 新文学走过了百年历史,新长篇小说里有过《科尔沁草原》《财主的儿女们》《呼兰河传》,有过《激流三部曲》《子夜》《死水微澜》,有过《红旗谱》《三家巷》,有过《围城》《金锁记》,如《白鹿原》这样将革命(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家族矛盾纠缠为一体的民族命运,以长篇巨制形象而完整地呈现于文学的可曾有过?不论生活多么苦难而艰辛,命运多么不幸且不公,我们民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的生存诉求,可曾有过《白鹿原》这么恢宏而扎实的艺术表现? 我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高度评价《白鹿原》的。 《白鹿原》绝非天外来客,更不是神来之笔。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文学产物,它更是陈忠实不断自我剥离,与对象剥离以突破自我的文学创新。 《陈忠实的文学人生》就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写的,它力求回答两个问题: 《白鹿原》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 《白鹿原》是怎样写出来的?是在什么样的生活、思想、艺术积累上生发而成的? 这当然不会是唯一的,更不会是最终的回答。 我深知我的局限。 我越来越感到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说,我们常常会犯错误,不同之处在于,我知道我的无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不会如孔子那样乐观,我深知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的无知;但,我愿意去求得一点点进步,在“无涯”的求知路上,认真举步。 谨以此书求教于同好、同仁! 王仲生 2012年1月愚斋

内容概要

作者王仲生以作家陈忠实同龄人的眼光,审视陈忠实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文学创作活动和心理的变化,具体细致地分析作品,循其文学创作旅程中留下的每一步脚印,探究《白鹿原》这部“民族秘史”诞生的深层原因。

作者简介

王仲生,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高校文科学报编辑与文学评论工作,多次赴美讲学。在解读和传播当代长篇小说《白鹿原》方面,做了相当丰富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向力,陕西省蓝田县白鹿原人,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本土文化研究,协助完成本书撰写。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学那一根敏感的神经
一 火车,一声汽笛的长鸣
二 父亲,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三 一条河和一座原
四 “错过了一年,让你错过了二十年”
五 一根对文学敏感的神经
六 与军徽擦肩而过
七 寂寞长夜里的文学梦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里的曲折行走
一 绝望中的“涅?”
二 不该发生的,又难以避免的
第三章 第一次“精神剥离”
第四章 真正的文学创作的起点:“我并不高明”
第五章 1982年:单纯与复杂
第六章 从与农民共反思到与民族共反思
第七章 走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一 尝试“后现代”
二 历史与道德的错位
三 向历史的幽深处诘问
四 作家的艰难转型
第八章 第二次“精神剥离”
第九章 《白鹿原》创作的萌动与准备
一 创作实践是作家最好的老师
二 “文化热”的兴起与文化心理结构
三 遭遇卡朋铁尔
四 “炼狱”与救赎:动机之一
五 人文精神与子民作家:动机之二
六 陈忠实的艺术心理结构:动机之三
七 强烈的生命意识:动机之四
八 从“熟悉”进入“不熟悉”
第十章 《白鹿原》的沉静书写与顺利出版
第十一章 “民族秘史”的构筑(上):历史与革命
一 《白鹿原》的历史叙述
二 《白鹿原》的革命言说
第十二章 “民族秘史”的构筑(下):伦理、风俗、性和神秘文化
一 《白鹿原》的伦理生活
二 《白鹿原》的风俗世界
三 《白鹿原》的神秘文化
四 《白鹿原》的性描写
第十三章 《白鹿原》人物论
一 “革命”符号里的白灵和黑娃
二 白鹿精神与朱先生
三 小娥与鹿三
四 白嘉轩、鹿子霖及其他
第十四章 恢宏、凝重:《白鹿原》审美特征
一 《白鹿原》的审美特征
二 《白鹿原》的结构
三 《白鹿原》的叙述方式
四 关于语言问题
五 从追求到突破
第十五章 “巅峰”后的起伏峰峦
第十六章 真诚的行走笔记———散文、报告文学
第十七章 文学依然神圣———文学创作论与文学评论
参考资料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全国人民欣喜若狂,迎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又一次“解放”。“文革”灾难之深重,“文革”结束之必然,由此可见、可证。“拨乱反正”成为社会的共同话语和行动实践。 陈忠实似乎走得更远。 1976年春,那篇不该创作的《无畏》以及对生活做出简单判断、谬误判断的几篇小说,使陈忠实陷人极度痛苦。他“尴尬而又羞愧”,但他并不想让人原谅,也不愿被人原谅。 错误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演。 特殊历史时期所犯的“难以避免”的错误,不等于不是错误,不等于可以原谅自己。惟其“难以避免”,要从错误中走出,需要付出更多的自省,更多的自我批评。 一度,陈忠实因此而萌生了告别政坛、告别文坛,重返学校做一名乡村教师的念头。 “我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巨大欢欣与写作上的失措形成激烈的冲突。”多年后,陈忠实仍然不忘他那段内心的隐痛,这种痛苦,一直持续到1979年。 逃避,不是陈忠实的选择,这不符合他的性格、脾性。 也许,“人生为什么而存在”,较之“世界是什么”,是更直接、更迫切的问题。这对于每个生命意识自觉而强烈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对陈忠实更是如此。 人,必须明确,他想实现什么以及他相信能够实现什么,也就是把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这才是人的本质、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即为一抛掷的可能性。 文学,而不是其他,是陈忠实命运的抛物线,他把它握紧,坚持不懈地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他战胜了屈辱,战胜了心灰意冷,战胜了自卑和软弱。“我充分而又清醒地能够对自己的过失做出判断。”与“文革”中的第一次人生大尴尬的“决定性好处”相比,这又一次大尴尬让陈忠实经历了又一次的生命体验,“得按自己的心的所思去说自己的话,去做自己的事。”“不然——便不说,更不做。” 冷静与清醒联袂而行。陈忠实一边清理着纷乱的思绪,一边投入到文学的阅读中去。 阅读可以在疗伤治病中起到抚慰病患心理、安定情绪的作用,这早已为心理学和临床医学所证明。关羽手持《春秋左传》刮骨疗臂,至今传诵。陆游诗云“读书有味忘身老”,“病需书卷作良药”。 陈忠实的阅读,不是“转移”,而是从阅读里寻找答案。他不断拷问自己:“怎样打破极‘左’的文学套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答案是反过来,“你要去理解真正的文学,你就要阅读真正的文学。”

后记

关注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尤其小说创作,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至今近40年了。 陈忠实,一个中国农民的儿子,历尽艰难与曲折,在不断反思与自我超越中,给我们奉献了《白鹿原》,这是一个文学的“传奇”。 陈忠实的文学创作道路也是一个“传奇”。 只有把《白鹿原》置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既定语境中,置于陈忠实翻越大山的艰辛跋涉中,我们才能理解《白鹿原》。 关注陈忠实,是在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关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轨迹。 关注陈忠实,是在关注中国农民的命运,关注我们民族从屈辱中奋起,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历程。 早就想写的这本书,是一本“迟到”的书。 一直在期待能从一个相对长的时空审视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避免种种的局限。 岁月推移,时不我待。 我是从陈忠实的文本走近陈忠实的。我不曾与陈忠实有过任何访谈。也许是一种偏见,我以为访谈多系事后的追述,其真实性存疑。但我不否定别人的访谈,这些谈话总能给我们提供不少可贵的信息,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陈忠实和陈忠实的创作。 关于陈忠实和他的创作,仍有许多话可说,这是与我国的当代文学,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思考。 思考无止境。 感谢我的老伴。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离不开老伴的支持和督促。夏日炎炎,冬雪皑皑,老伴陪我查资料、搞复印;窗前、灯下,老伴为我抄写书稿,这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感谢王向力。向力是我的学生,更是文友。他是白鹿原上人,长期从事创作。他热爱《白鹿原》,一直在研究蓝田文化。 我与他合作,才完成这本书。 他写了《一条河与一座原》(第二章第三节),《白鹿原》的结构、叙述方式、关于语言问题、从追求到突破(第十四章第二、三、四、五节)。这些部分,提纲是我与向力讨论的,写完,我又做了些文字上的修改。 向力邀请我与老伴实地考察了白鹿原。 我们参观了中共蓝田第一个特别党支部成立的旧址,如今已是一个纪念馆。 我们瞻仰了蓝田革命烈士胡达明的墓地,在一片槐林里。 我们来到白鹿原的最东端将军岭,在那里可以望见篑山和其上的文峰塔,以及它身后的辋川山谷和连绵的群山。 我们走过了欣欣向荣的白鹿原新农村,感受到变革给白鹿原带来的活力和希望,问题和困惑…… 校对完全书文稿,这才发现,《毛茸茸的酸杏儿》《到老白杨树背后去》这一组关于风格多样的文字,以及大拇指与黑娃在小说人物配置与结构中的地位与意蕴,全部删除在近十万字的初稿中了。欲弥补,旧稿难寻;甫重写,付梓在即。这缺憾,只有留待以后补遗了。 其实,写书,总是有缺憾的。 此书的缺憾,岂止前面所述,更期待热心的读者指正。 感谢下叔、雷电、君利、陈正奇、邢小利等诸位朋友,他们的友谊和支持让我顺利完成了书稿的写作。 王仲生 2012年1月愚斋


编辑推荐

《陈忠实的文学人生》客观地勾勒出一条线索简单明晰的“路线图”,展现陈忠实已走过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陈忠实的文学人生 PDF格式下载



很不错的书籍,详细的记录了陈忠实的作家人生成长经历,很值得一读!


若想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离不开对作者本人的了解。一直想找陈忠实传记,无奈先生的传记真的不多。这本刚好满足我的需求,对白鹿原也有一定笔墨加以说明。不错!


记录作者不平凡的文学人生,品评文学盛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