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

丁宁,李凇 编 丁宁、 李淞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丁宁、 李淞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2-10出版)  

作者:

丁宁,李凇 编  

页数:

41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囊括了内地学生、港台学生,以及来欧洲、美国等地的留学生,体现了不同的美术史研究背景与传统;同时,除了美术史专业博士生外,还考古专业、历史专业等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生的参与,丰富了研究的思路,增加了研究的角度。 丁宁等编著的《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内容包括图像和身份:四川东汉崖墓的案例研究、唐代关中十二生肖像研究、宋墓启门图初步探讨、马远“三教图”的上下文等。

书籍目录

一 中国美术史 图像和身份:四川东汉崖墓的案例研究 陈轩(英国牛津大学) 唐代关中十二生肖像研究 焦琳(中央美术学院)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瑞像图中的于阗因素——以231窟、237窟为中心院) 陈粟裕(中央美术学院) 宋墓启门图初步探讨 丁雨(北京大学) 马远“三教图”的上下文 褚国娟(北京大学) ‘孔子行教像”的图像来源与样式 孔德平(中国艺术研究院) 从隐逸神仙到全真祖师:吕洞宾图像的变化 刘科(中央美术学院) 《瀛山图》考辨 张荣国(华东师范大学) 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桃源图》题材绘画解读 赵琰哲(中央美术学院) 透过水陆仪轨看明代水陆画的“三教合流”现象 熊雯(西安美术学院) 以杜为喻——王时敏《杜陵诗意图册》的一种解读 陈冠男(香港中文大学) 德藏《西厢记》卷首图考:莺莺像及其所佩玉环 陈研(中国美术学院) 伞事三题——兼论伞盖之别 展梦夏(清华大学) 明清玉圭研究 张丹丹(香港中文大学) 明清两卷《西湖十景》版画的比较 段晓林(华盛顿大学) 石涛=后印象派?——现代主义影响下二十世纪初中国绘画的演进 朱岩飞(俄亥俄州立大学) 政治意识形态对户县农民画的图像建构 王圣华(中国艺术研究院) 二 世界美术史 美国自然体验和十九世纪风景画 孟宪平(北京大学) 四季更迭,晨昏交替——论四季图像与朝暮景致在十九世纪德国绘画中呈现方式的转变与意义 顾素珲(台湾师范大学) 从世俗到神圣:狩野山雪《长恨歌》绘卷中杨贵妃形象研究 苏文惠(芝加哥大学) Vajra smkhala女神——波鸿“Situation Kunst for Max Imdahl”亚洲艺术陈列室收藏中一件个人化仪礼对象的身份确认 安德烈·比尔维什(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柏林洪堡大学)跨学科的人文科学需要特殊的思考:如何为跨文化研究搭建适合的框架? 荷莲(海德堡大学) 保罗·西涅克与新印象主义 禾苗(北京大学) 三 美术史理论 作为影子的图像——贝尔廷《图像人类学》中的一个主题 邹建林(北京大学) 米歇尔《视觉转向》之后的艺术史 拉兹罗·迦托尼(匈牙利罗兰大学) 社会艺术史形成中的早期研究范式 刘向娟(上海大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虽然唐代韩愈撰《原道》以儒排佛,北宋李翱撰《复性书》糅合儒、佛。但是,在这些时期,儒释道三教是并重的,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上并没有固定为哪一教派,在社会政治领域依然遵循着一个古老的惯例,三教共同瓜分着社会和心灵的空间,“儒教治国,佛道治心”。儒教的排佛并不能让它立体地独占所有的空间。 而到了南宋时期,理学家们经过借鉴改造,创造出了一门新的儒家学说,这门学说不仅可以延续“儒教治国”的惯例,还可以把原来“佛道治心”的任务争取过来,从而形成从政治制度到意识形态的全面统一的控制。 在宋代,曾有儒士言辞激烈地主张取消佛道,只不过在帝王的维护下才“存而不论”。儒家控制的朝堂虽没有实行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如前代那样取消佛道,但佛道的生存空间已变得十分狭隘,失去了卖于帝王家的政治前途,被迫转入偏远的乡间,甚或跑去对立的政权。重庆大足接续以往京师而得以成为石刻造像的重镇,与此思想改造运动不无关系。 (二)民族文明冲突 一向谦虚退让,和而不同的儒教,为何在三教融合的潮流中变得如此极端自我?从南宋复杂的民族关系、政权并立的形势,或许能找到答案。 在北方地区,万松行秀(1166~1246)提倡“冶五宗为一炉”,“儒释兼备”,“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其弟子耶律楚材(1190~1244)则践行此诀,“正心,修身,富家,治国……不比《大学》差。”而李纯甫(1185~1231)、赵秉文(1159~1232)两位金朝最有成就的儒士也在万松行秀的影响下由儒入佛,“援儒入释,推释附儒”,“卷波澜于圣学之域,撤藩篱于大方之家”,在少林寺与住持东林志隆(1215~1222任少林寺住持)、雪庭福裕(1203~1275)等高僧发展出“孔门禅”。 李纯甫《重修面壁庵记》对儒释道三家进行了比较和排序,“学至于佛,则无可学者”,“西方有中国之书,中国无西方之书也。”他认为儒教因援引佛教而“不坠于寂灭,不死于虚无,不缚于形器,相为表里,如符券然。”“道冠儒履,皆有大解脱门;翰墨文章,亦为游戏三昧。此,师(达摩)之力也!”“窃吾糟粕,贷吾秕糠;粉泽孔孟,刻画老庄。”很明显,李纯甫认为佛学是最高深的学问,而中国之学都借力于佛学而彰显。李纯甫的行文中屡称“吾佛”,这明确表明了他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佛教弟子。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1190~1257)在挽李纯甫的诗②中也说道“诸儒久已同‘坚白,(指道家),博士真堪补《太玄》。孙况(荀子)小疵良未害,庄周阴助恐当然。”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物有所值,本书涉及内容有深度,很好的参考书,值得珍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