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训诂类稿

董志翘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3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

董志翘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前 言
摆在面前的是十多年来写下的百余篇有关训诂的文章。
这些文章有的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有的自写成之日起就束之高阁,仅为自己在学习训诂过程中的一些粗浅心得、体会的记载。
今天,当要从中检选部分结集付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扶携我在学术道路上学步的几位老师……
1979年夏,我由江苏师院(苏州大学的前身)中文系派往南京师院(南京师大的前身)中文系,投著名训诂学家徐复教授门下进修。当时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我,对“训诂”这两个字还甚感陌生,有幸的是一开始就遇到了徐先生这样一位谆谆善诱的老师。在徐先生门下,我较系统地听了他给首届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训诂学课程,并得以登门亲聆先生的个别指导。先生让我从晋代郭璞的注释入手,渐次逼近训诂的门径。
锺山脚下,杨子江边的南京,隆冬奇冷,盛夏酷热,然位於龙蟠里的省图书馆古籍部却是我的乐园。常常馆门一开,我就携上一个面包,整天地沉浸在古籍的海洋中,寻章摘句,乐此不疲。我的训诂处女作《试论郭璞注释的成就》就草成於这里。不过,当我将自己积累的数百张资料卡片及论文初稿交给先生时,心中是忐忑不安的,因为这毕竟是平生以来第一篇有关训诂的习作,我担心先生会不屑於我的浅陋。出乎意料的是,先生极其认真地审阅了全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留下了先生的笔迹,篇末云:“这篇笔记写得很好,方法也对头,把重点放在音义相关上,能扼要立论,有厚望焉。”甚至在我的每张卡片上,先生都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语。虽就我知道自己离先生的评价尚远,但先生的鼓励却使我确立了在训诂上钻研下去的信心。1980年,这篇论文的一部分被《中国语文》刊用,我深知:这里有着先生的心血。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临别,先生又为我订立了5年自修计划。先生叮嘱道:《汉书》是学习训诂的根柢书,用5年时间,将它与唐代颜师古的注、清代王先谦的补注通读几遍,可以和《史记》对照着读,同时泛览汉代典籍。我遵照先生的教导去做了,於是又有了这有关《汉书》、《史记》训诂的一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还很稚嫩,其中也不乏牵强之说,但我还是将它作为自己治学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收在集子里。
另一位先生即杭州大学中文系已故的郭在贻教授。初识郭先生,是1981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嗣後,多次去信向先生求教,先生亦有信必复。也正是先生首先鼓励我研究《太平广记》中的方俗语词,并多次告诫我:从事训诂之学,要甘於寂寞,不鹜声华。在先生的指点下,我开始了中古汉语词汇的探索,收在集子中的一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特别令我不能忘怀的是,我曾将“《太平广记》语词考释”一文寄给先生求教,不料先生巳沉疴在身,但先生立即在医院里给我写了回信。信中说:“……近时辗转病榻,大有一蹶不振之势。尊著精审绝伦,殊可倾佩,待贱躯好转后当介绍给《文史》一试。……”
不久,即闻噩耗。先生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念念不忘的仍是奖掖后进,我捧著先生的来信,不禁潸然泪下。
我虽然始终无缘成为先生的受业弟子,但从先生身上,不仅学到了治学,亦学到了为人之道。
还有一位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入矢义高先生。 1992年春,我受苏州大学派遣去日本京都花园大学任教。课务之余,有幸参加了入矢先生主持的“禅宗语录研究班”及“敦煌文献研究班”,每月一次,我们来到琵琶湖畔,比睿山腰入矢先生家中。先生嗜酒,每必以各类名酒招待。从上午10时许,直到暮霭笼罩比睿山峰,我们团团围着矮桌,坐在塌塌米上,在家庭的氛围中,听先生议古谕今,旁证博引……。去年冬季,已高龄的先生突染重疾,入院接受大手术。但一个月後,他又谈笑风生地出现在研究会上。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但先生却靠若对学术研究的执著,迅速战胜了病魔。在日两年间,数十次研究会上,我获益良多。特别是日本学者那种踏实严谨的学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间,受到先生的启示,我写了一些中古汉语语词考释的文章,发表於日本有关的学术刊物上,今天也一并收入这个集子中。(写到此,获悉入矢先生最近荣获日本国学士院奖,在此谨表衷心的祝贺)
总之,是众多老一辈的学者鼓励并扶携看我在训诂学的道路上蹒跚而行,如果收在集子中的文字偶有一得之见,那麽首先应感谢我的老师;如果其中存在无根之谈,那就应深责自己资质愚钝,努力不够。
目前,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训诂学似有每况愈下之势。不过,我坚信,我国的传统文化,终将受到重视,优秀的文化遗产,终将不断继承下去……
当夜阑人静,独对青灯,阵阵倦意袭来之时;当遇到疑难,百思不解之时;当现实生活中种种干扰惹起心中的浮躁情绪之时,我的脑海中总会自然俘现出先生们带有殷切期望的面容。於是,我便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摸索前行……。
董志翘
一九九五年元旦於苏州大学

作者简介

董志翘,1950年8月生,浙江省嘉兴市人,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张永言教授攻读汉语史,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词汇和训诂研究。出版专著有《古今同形异义词语汇释》、《中古虚词语法例释》、《训诂类稿》、《〈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即出)等。另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书籍目录

目 录
《训诂类稿》序………………………………赵振铎(1)
前言……………………………………………………(l)
《庄子》解诂…………………………………………(l)
“《庄子·杂篇》旧注辨正”之辨证……………… (9)
《汉书》旧训考辨(一)……………………………(14)
《汉书》旧训考辨(二)……………………………(25)
《汉书》旧训考辨(三)……………………………(39)
《汉书》旧注辨证……………………………………(46)
《汉书》旧注辨证(续)……………………………(5l)
《盐铁论简注》诂训拾疑……………………………(60)
试论郭璞注释的成就…………………………………(64)
魏晋南北朝语词溯源…………………………………(79)
古文献的多音节同义复词……………………………(8l)
略论古籍整理中训诂学知识的运用…………………(85)
《广雅疏证补释》献疑………………………………(99)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语言研究……………………(105)
《太平广记选》语词训释商兑………………………(126)
《太平广记》语词考释………………………………(134)
《太平广纪》语词拾诂………………………………(156)
《太平广记》同义复词举隅…………………………(163)
《五灯会元》语词考释………………………………(189)
《宋高僧传》语词札记………………………………(203)
明代拟话本小说《型世言》语词例释………………(219)
读书识小
“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新解…………………(236)
“而弃规矩”解…………………………………(239)
释“自今”………………………………………(240)
再谈“旋其面目”………………………………(242)
也说“很如羊”…………………………………(243)
“伯”、“叔”单称始於何时……………………(246)
“脚”有“足”义始於何时……………………(247)
“君既若见录”解………………………………(250)
也说“治”………………………………………(252)
读书琐记…………………………………………(254)
“佝偻承蜩”与古人的“食蝉”习俗…………(258)
借物表意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260)
《史记》校点疑误……………………………………(266)
《史记》校点疑误(续)……………………………(275)
《汉书》标点举误……………………………………(285)
《汉书》校点赘议……………………………………(293)
《资治通鉴》标点疑误………………………………(302)
中华书局版古籍标点献疑……………………………(312)
《宋高僧传》标点琐议………………………………(321)
《辞源》(修订本)书证刍议……………………… (336)
全书语词汉语拼音索引………………………………(345)
后记……………………………………………………(356)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训诂类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