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医学心理学

孙学礼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孙学礼  

页数:

458  

字数:

664000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妇幼保健以及临床护理专业的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使用。为了保持教材所固有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为学生课外的学习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编者认为没有必要将医学相关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所使用的教材分开编写,至于该课程对各层次和各专业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可以通过教学大纳的制定来解决。 本书分为四篇,包括基础心理、发展心理、临床心理和康复心理等方面的内容。编者编撰的基本构思是先从学习基础心理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与医学,特别是和临床医学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更具系统性。本书除包括医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外,还加入诸如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康复方面的心理问题等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有关患者心理问题的实际例子。这些是本书的特点所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 医学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医学模式  第一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  第三节 医学模式在医疗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第三章 人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 意识  第二节 认知过程  第三节 情感过程  第四节 意志过程  第五节 人格  第六节 心理的脑基础  第七节 认知活动和神经生理基础  第八节 情感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第二篇 发展心理 第四章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心理卫生保健  第四节 医务人员和心理健康与医疗卫生服务  第五节 工作、爱与生活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儿童及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  第三节 成年期心理健康 第六章 性心理健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婴儿期性心理健康  第三节 幼儿期性的心理健康  第四节 儿童期的性心理健康  第五节 青少年期的性心理健康  第六节 成年初期的性心理健康  第七节 成年中期的性心理健康  第八节 成年晚期的性心理健康  ……第三篇 临床心理第四编 康复心理参考文献医学心理学专用名词中英文对照

章节摘录

书摘第四节 意志过程一、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will)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对它们形成这样那样的情感体验,还有意识地对客观世界进行有目的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为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意志集中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人的意志表现为人不仅能适应客观世界,而且能积极主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动物虽然也作用于环境(如挖洞、放臭气迷惑敌人等),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上他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目标中改造着世界,人的生活意义正是在追求和改造之中得以体现的。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意志能发动行为,推动个体去从事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须的行动;另一方面是意志能抑制行为,制止个体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意志调节作用的这两个方面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统一的。例如,为了成就事业,人们可以抑制自己的惰性、控制自己享乐的欲望而发奋图强、不懈学习和工作。正是通过发动和抑制这两方面的作用,意志实现着对个体活动的支配和调节。意志不仅调节个体的外部行为,还调节着个体的认识活动和情绪状态。 (二)意志的特征 意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1.意志行动有明确而自觉的预定目的 目的是意志行动的方向和结果,离开了自觉的目的,就没有意志行动可言。个体的任务、目的越明确,越能意识到该目的的社会意义,他的意志就越坚定。可见,对目的的认识是意志的前提。意志行动的目的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根据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而确定的。它的确定始终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意志行动依存于个体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非可以为所欲为。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所谓随意运动是一种受主观意识调节的、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性的运动,是学会了的、较为熟练的动作。如学生弯腰做操,画家持笔作画,战士射击,医师为患者查体等等都属于随意运动。它们都是在生活和工作实践过程中逐渐学习获得的。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必要的组成成分,意志行动表现在随意运动中。人们正是根据目的去组织、支配和协调一系列的随意运动,组成复杂的意志运动,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人们掌握随意运动的程度越高,意志行动就越容易实现。 3.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简单的意志行动往往不需要克服困难,但复杂的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例如,在寒冷冬天的早晨按时起床,在“非典”流行时医护人员坚持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面对歹徒的凶器英雄见义勇为等。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困难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前者是指主观障碍,如消极的情绪、犹豫不决的态度、懒惰的性格、没有独立克服困难的习惯、知识经验的不足、能力有限或对采取的决定表现出怀疑等;后者是指来自客观条件方面的阻挠,如政治上、气候上、工作学习上的条件的障碍或对某种活动要求太高,以及受到他人的打击、讽刺等。一般来说,外部困难必须通过内部困难起作用。 意志行动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关联的:明确而自觉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复杂的自觉行动,其心理过程包括以下5个环节:①动机斗争;②确定行动的目的;③选择行为方式和方法;④做出实现意志行为的计划;⑤通过意志努力实现所做出的决定。前四个环节是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是人脑做出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个体预先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结果,规定意志行动的轨道,故该阶段是完成意志行动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开端。最后一个环节是意志行动的执行和完成阶段,在此阶段中,意志由内部意识转化为外部行动,个体的主观目的转化为客观结果,观念转化为行动。 (一)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 工。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的,但由动机过渡到行动的过程可能是不同的。在简单的意志行动中,动机几乎是直接过渡到行动的。这时,行动的目的是单一的、明确的,通过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就能实现。而在较复杂的意志行动初期,人的动机往往十分复杂,同时可能引起不同行为的多种动机。这时,如果这些动机彼此是对立的,或只能在同一时刻实现,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同时实现,那么就会发生动机斗争。人在动机斗争中需要权衡各种动机的轻重缓急,反复比较各种动机的利弊得失,评定其社会价值。因此,动机斗争过程可以明显地显现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如果个体相互斗争的动机都很强烈,而且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对个体具有原则性意义,动机斗争就会异常激烈。这种动机斗争检验着一个人意志水平的高低。只有当某种动机通过斗争居于支配行动的主导地位时,行动的目的便确定下来,动机斗争也才告结束。个体业已形成的信念、理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对其动机斗争的过程起着制约的作用。 2.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和拟出实现意志行动的计划 行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拟定是解决意志行动的决策步骤。通常在熟悉的行动过程中,随着目的的确定,行为方式、方法、行动计划就随之确定。但在许多情况下,达到同一目的的方式、方法和方案不只一种,这时就需要进行选择。行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行动计划的拟定就是了解、比较、分析各种方式、方法和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能导致的结果,周密思考、权衡利弊而加以抉择的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执行和完成阶段 经过动机斗争,明确了行动目的,选择好行动的方式和方法并拟定出行动计划方案后,接下来就是要实现所做出的决定。行动的动机再高尚,行动的目的再美好,行动的手段再完善,行动的计划再精密,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这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不能构成意志行动。因此,意志行动的执行和完成是意志行动的关键和最重要的环节。 人在行动中,必然伴随着种种肯定和否定的情感体验。而要想使自己的行动始终瞄准预定目的,随时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自我调节,就要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因此,意志行动的执行和完成是意志、情感和认识活动协同作用的过程。 人们在实现决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内部的、主观的困难,也有外部的、客观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是:①与预定目的不符的动机可能重新出现,引诱个体,使其行动脱离预定的轨道;②出现意料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个人缺乏应对它们的现成手段,从而造成个体行动犹豫、踌躇、徘徊;③在行动尚未完成时,产生了新的动机、新的目的和手段,使个体心理上出现新目的与既定目的的竞争而干扰其对既定目的的执行;④个体个性中原有的消极品质和由行动或行动的环境带来的不快体验。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品质 1.意志品质 所谓意志品质是指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明确的、稳定的意志特点。评价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应当与意志行动的内容和意识倾向联系起来。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在具有社会价值的意志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2.意志的基本品质 (1)自觉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集体利益。该品质反映着个体的坚定立场和信仰,它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是产生坚强意志的源泉。具有该品质的人,能够自觉地、独立地、主动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在行动中一方面不轻易被外界影响,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为实现预定的目的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即使在遇到障碍和危险时,也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与自觉性相反的特征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受暗示性较强的人缺乏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对自己的行动缺乏信心,容易轻信别人,容易屈从于环境;独断性较强的人往往固执己见,常常毫无理由地拒绝别人的批评、劝告。 (2)果断性:是指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品质。具有果断性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及其方法,懂得所做决定的重要性,并能清醒地了解可能出现的结果。意志的果断性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勇敢和深思熟虑为条件,它还和智慧的批判性、敏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复杂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的果断性并非每个人所固有的。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医学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孙老这本新书确实没认真写。可能是由于之前学的孙老师的《精神病学》,所以对孙老的新书寄予厚望,看了这本之后才发现,原来没有什么新东西。


很实用的一本教科书,很适合精神心理科医师使用。


相关图书